故事:民間傳奇:縣官拉犁

2020-09-17 無聊看歷史

  清乾隆年間,清遠縣知縣牛仁傑清正愛民,為表明他的為官之道和時時警示自己,他親筆書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大堂左右廊柱上:官貪官廉公堂明鏡高照,是虎是牛百姓口中有碑。

  這位牛知縣為體察民情經常獨自一個人微服私訪,這天,他扮成一位讀書人的模樣來到大街上,正走著,見前面有幾個人談得很熱鬧,牛知縣便走過去,在一旁默默地聽他們議論。原來幾個人在氣憤地罵瑞興永點心鋪掌柜王福堂,說這個王掌柜心術不正。他的鋪子賣糕點缺斤短兩,欺騙顧客,賺昧心錢……牛知縣聽在耳裡記在心中,決定要治治這個黑心的不法奸商。  

  牛知縣離開那幾個人後,又漫無目的地向前走,不知不覺地竟來到縣城東門以外。當時正值春耕季節,郊外的田野上到處是牛馬拉犁耕種的繁忙景象。不遠處有一男一女二人,男的肩背套繩在前邊拉犁,女的在後邊扶著犁杖,兩個人都累得滿頭大汗。牛知縣來到跟前,對二人說:「如此笨重的犁杖用人拉如何受得了?常言說『寧挑千斤載,不拉一犁土』,為何不買一頭耕牛?」  

  男人嘆了一口氣說:「大哥有所不知,俺這貧窮人家哪買得起耕牛啊……」  

  快言快語的女人接過話茬說:「這輩子怕是買不上牛了,除非那牛知縣給我們當牛拉犁!他親筆寫的對聯還在縣衙大堂上貼著,說什麼他願做老百姓的牛,那為啥不到田裡來給老百姓拉犁耕地?」  

  男人瞪了女人一眼呵斥道:「婦道人家胡言亂語,要是讓知縣老爺知道了非割了你的舌頭!」  

  牛知縣呵呵笑道:「常言說『背後敢講皇上』,他一個小小的知縣算什麼?再說,那知縣整天在衙門裡忙公務,罵他幾句他也不知道。」  

  男人苦笑了一下說:「說歸說笑歸笑,可這地還得自己慢慢地耕種啊……」男人說著又把套繩背上了肩,女人也扶起了犁杖。  

  牛知縣走到男人身邊說:「兄弟,我也來幫你拉犁,兩個人怎麼也比一個人省些力氣。」牛知縣說罷就把一股套繩背在自己的肩上。耕了幾條壠後,牛知縣就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噓噓,兩隻腳也邁不開步子了。  

  男人說:「大哥,別逞強了,看樣子你是個讀書人,幹不了這樣的重活兒,別累壞了身子,坐下休息休息吧。」  

  「慚愧慚愧,兄弟見笑了。」 牛知縣紅著臉說,「你們忙吧,我也該回去了,改日再會……」  

  第二天,這一對農家夫婦正要去地裡耕種,尚未出門,兩個公差走進院來,對夫婦倆說:「跟我們去縣衙一趟吧。」  

  夫婦倆一聽不由得大吃一驚:「我們一向安分守已,不做犯法之事,為何要我們去縣衙?」

  公差說:「這是知縣老爺的命令,你們敢違抗不成?不必多問,跟我們走吧!」  

  夫婦倆糊裡糊塗地被公差帶到縣衙,來到大堂上一看兩口子立刻驚呆了—原來上面坐的正是昨天幫他們拉犁的那個讀書人!兩口子心裡這才明白了,昨天衝撞了知縣老爺!這回等著挨屁股板子吧……夫婦倆咕咚跪倒連連叩頭,哭哭啼啼地哀求:「青天大老爺在上,小民無知,昨日在大老爺面前胡言亂語,望大老爺饒恕我們吧……」  

  牛知縣嘿嘿笑道:「你們在背後毀譽本縣尊嚴,可知罪?」  

  「小人知罪……」  

  「既然知罪,你們是願打還是願罰?」  

  男人說:「大老爺,打是怎麼打,罰是怎麼罰?」  

  牛知縣道:「願打,每人五十大板,願罰,你們給本縣買二斤點心。」  

  兩口兒一聽了心中暗想:五十大板準把他們打得皮開肉綻!要是打斷了筋骨,要花錢醫治不說,那土地怎麼耕種?於是,兩口兒一商量,還是認罰吧。家裡再窮,二斤點心還是買得起的。

  牛知縣道:「既然願罰你們就速速去買點心,不過,本縣只要瑞興永的點心,不得以假充真!」  

  女人被留在大堂上,男人匆匆出了縣衙在一個熟人那裡借了點錢在瑞興永點心鋪買了二斤點心,回到縣衙後將二斤點心小心翼翼地呈給知縣。牛知縣親自驗看了「瑞興永」的點心票,然後又命令衙役取來秤當場稱了斤兩。結果一包是十四兩半,一包是十四兩(古制十六兩為一斤)。牛知縣當即又命衙役將瑞興永掌柜王福堂帶到縣衙。王掌柜被帶到大堂上,牛知縣讓王掌柜看過點心包後說:「這點心可是你柜上所賣?」  

  王掌柜點頭說:「是小人柜上所賣。」  

  牛知縣命衙役拿來秤遞給王掌柜說:「王掌柜,請你稱稱這點心的斤兩吧。」  

  王掌柜心裡有鬼,知道點心的斤兩不足,頓時嚇得臉色煞白,跪倒在地連連叩頭道:「小人有罪,小人有罪,小人不知道這點心是送給大老爺的……」  

  牛知縣把驚堂木一拍喝道:「王福堂,你個奸商!做生意不講商德,缺斤短兩,欺騙顧客,賺昧心錢,今天竟欺騙到老爺的頭上,豈能饒你!你是認打還是認罰?」  

  王掌柜戰戰兢兢地說:「打是如何打,罰是如何罰,請大老爺明示……」  

  牛知縣道:「認打,一百大板,認罰,二十兩銀子!」  

  王掌柜聽了,心中暗暗盤算:一百大板,就是銅筋鐵骨也得打成肉泥!疼痛難忍不說,一個商號掌柜,今後怎麼見人?還是認罰吧,二十兩銀子雖然可惜,但對他一個商鋪來說也算不了什麼。於是便表示認罰,並當即給柜上送信,速將二十兩銀子送到縣衙。  

  牛知縣收了銀兩後又教訓王掌柜一番,要他痛改前非,日後做生意,一定要恪守商德,公平交易,童叟無欺,若再有缺斤短兩或假貨欺人等不法之事,定要重重治罪!  

  放回王掌柜後,牛知縣面帶微笑,對那農家夫婦說:「讓你們受驚了,這二十兩銀子送給你們吧……」牛知縣說著走下座位將銀子遞給男人,男人嚇得直往後退,知縣老爺平白無故送給他們二十兩銀子,他哪裡敢接?牛知縣拍著男人的肩頭笑呵呵地說:「拿著吧,回去買一頭精壯的耕牛,再修補一下房屋,算是本縣一點兒心意吧……」  

  夫妻倆回到家裡,望著白花花的銀子卻仿佛在做夢一般,二斤點心換一頭耕牛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事嗎?

(作者:楊友)

相關焦點

  • 民心「稱」出好縣官(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光緒四年(1878年),暴式昭出任江蘇震澤縣(今屬江蘇蘇州)平望司巡檢,負責維護當地的治安。雖然只是一個九品的芝麻小官,但暴式昭立志要有一番作為,清廉持儉,兢兢業業地為百姓服務。
  • 民間故事——縣官和裁縫
    南方人的口音北方人聽不清,於是就出了這麼個笑話:「新任的縣官讓衙役找個才子來,衙役聽錯了,找來個裁縫。  縣官問:「你是才子嗎?」  裁縫回答:「我是裁縫。」  「三綱五常都懂嗎?」  「懂,老爺,三丈五丈都夠料。」  縣官一聽,三綱五常跑出這些話來,就說:「你是跟老爺我這兒胡說吧?」
  • 故事:縣官愛給屬下起外號,把兩個當差的氣壞了,看看他倆咋報復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過去有一個縣官,喜歡給人起綽號。他的屬下大都被他起上了諢名,別的人還無所謂,苦就苦了王跋和吳貴二聽差:一個被封為「王八」,一個被封為「烏龜」。
  • 民間故事:縣官夫人,寺廟之中上香,結果被識破真身
    縣官似乎是出於同情,乾脆大包大攬,將身後事給操持了,而且很快找到了謀害之人,直接繩之以法。成親之後數月,倒是風平浪靜,但是一日,睡醒的縣官卻是在枕頭上發現了一根白髮,足足兩尺長,有些詫異。不過就在這時,縣官帶著衙役,出現在了不遠處,看到這一幕,縣官的眼中,有著溼潤,臉色極為難看。片刻之後,一隻渾身白毛,多尾的怪物,出現在了原地。
  • 故事:老兩口推磨太累,隨便發了句牢騷,沒想到縣官賞他們一頭驢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他是好官,怎麼不買頭驢給咱拉磨。」說完老兩口不吱聲,繼續推磨。周仁壽聽了,心裡不是滋味,又感動又撒急,感動地是莒州人誠實,自己剛上任便傳了個好名聲。急地是這兩口子大把年紀了還自己推磨,還怨自己不給買頭驢拉磨……回到縣衙,周仁壽苦想了一夜,第二天點子便有了。他立即升堂派人將賣糕點的掌柜和那老兩口子傳來。三人來到大堂急忙跪下,不知犯了什麼法。
  • 故事:民間故事:縣官無惡不作,搜刮民脂民膏,終觸怒神靈自食惡果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土地鬥縣官》,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61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清朝末年,有個縣令名叫李輝,這李輝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縣令,貪心卻是很大,總是想盡辦法往上爬而不顧百姓的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縣官也是官
    山西宛縣,有一縣官,此君為人吝嗇刻薄,但又愛面子。有一天,此君因為公事而宴請一位同僚。上菜時,他把豐碩的藕屁股,留在廚房。而把枯瘦的藕梢拿來招待客人。這一切,恰巧被客人看在眼裡。客人不動聲色。到了吃飯時,客人夾起一塊藕梢故意感嘆道:"以前讀古人之詩,有兩句猶為不信。今日方悟出真諦了"。縣官道:"哪兩句?"。
  • 故事:縣官審奇案(民間故事)
    許多農民,走投無路,拖兒帶女,四散逃荒………海南島瓊中縣境內,山地很多,而且土肥水足,易於播種五穀。所以,鄰縣許多窮苦的農民,來到這裡開荒種糧,謀生度日。一年春天,有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名叫張佐,他單身從鄰縣來到這裡開荒,在一座小山頭上,選了一塊向陽坡地,開出了幾畝田,種上了西瓜。張佐還在瓜園中蓋起一間草棚,在這裡住著看瓜。
  • 民間故事|陳家女兒被拋屍牛頭嶺,村民卻被抓,縣官:他們住嶺下
    陳家女兒看到他們有些於心不忍,正在這時,那縣官要在公文上蓋官印,陳家女兒想要躲避可卻為時已晚。那官印一蓋,卻怎麼也蓋不下,而窗格上忽然發出了一聲轟響,再蓋,窗格上的響聲更大了,縣官有些疑惑,第三次蓋下,忽然窗格破碎,陳家女兒掉了下來,落在公堂上。
  • 故事:縣官兒子掉進冰窟窿,當天乞丐女孩被抓走,縣官:洗乾淨,捆好
    最近在看關於晚清時期的書,突然腦海裡浮現了這樣一個故事。當然與歷史無關,只是發現,無論曾經的時代多麼黑暗,總有些光輝透過烏雲,照在冰冷靈魂上,或許就是這道光,最終讓一個時代溫暖起來。「今天又沒要到?晚上餓著吧!」老王頭對著地上一個髒兮兮的小孩子,惡狠狠地說。說完,砰的一聲關上了茅屋的破門,一瘸一拐地離去。
  • 故事:一隻蛐蛐一張犁(民間故事)
    張三心裡過意不去,一抬頭看到了靠在南牆根下的犁,他一咬牙,說:「我就這張犁還能值點錢,你將它當了吧!」    王誠說什麼也不肯,他說:「雖說快要到冬天了,犁暫時用不著,可是明年春耕時,我拿什麼去將犁贖回來?」    張三笑笑,說:「先解決眼前的困難吧,其他的到時候再想辦法。」王誠感激地點點頭。
  • 民間故事:清官自清
    夏轎頭兄弟四人都吃「官抬」飯。新官上任,總要先拜轎頭兒和班頭兒。轎子是當官的腿,離了腿是寸步難行的。尤其逢年過節,拜謁比自己品高的上司,更離不開轎夫。好轎夫的標準應該是腿勤嘴嚴,無論當官的給上司送何種禮品,一律不準走風。所以,會當官的官都很看重轎夫。這一年,陳州新上任一位名喚姜文略的知縣,年輕且文武雙全。
  • 故事:窮人行善獲石頭聚寶盆,縣官貪心佔為己有,卻多了99個爹
    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瀘州老年間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人,窮不是他懶惰後來,有人問他怎麼回事,他也沒有心眼就說了原因,結果被當地有個員外知道這個缸子,就跑到官那兒去告狀,說那窮好人偷了他的寶缸,還塞了一千兩銀子的包袱給縣官,請縣官把寶缸判給他。縣官派人把那窮好人和缸子弄來,一看那缸子,當真好看。縣官喊人拿了點銀子來告(試)一下,看究竟靈不靈。
  • 看 縣官 如此懲治刁鑽好吃好賭之父
    縣官盯著父子二人看了一會,就問二人吃飯了沒?聽說都還沒吃,就給了二人一人一串銅錢,讓他們先去吃飯。父子二人回大堂上,縣官就問吃過飯了嗎?這父親搶先回答:「吃了,吃了。」縣官問這父親具體吃的啥?這父親眉開眼笑說:「回老爺,我吃了兩個荷葉餅,一碗荷包蛋,還喝了二兩燒酒。」縣官不動聲色微微點了一下頭,然後問這兒子吃了沒又吃的啥?
  • 故事:蝸牛講民間故事:窮小夥撿個瓦罐沒成想卻是聚寶盆 惡縣官想霸佔
    蝸牛講民間故事  王小自幼就是個聰明懂事的好孩子。  王小得了「寶貝罐」的事,沒幾天功夫,就讓縣官聽到了。這位「父母大老爺」,平時魚肉鄉民,無惡不作,變著法兒向窮人索取錢財,那真是雁過拔翎,馬過拔鬃,芝麻杆榨油,石頭縫裡還要擠出幾吊銅來,人們叫他皮笊籬不漏湯。這傢伙一聽說王小有這麼一個無價之寶,忙傳令三班衙役去抓王小,並搶來了王小的寶貝罐。縣官把「寶貝罐」一放在堂屋裡,拿著十兩銀子丟了進去,怪!只聽「撲」的一一聲,銀子沒有啦。
  • 民間故事:報復
    第二天,張三抓到了一頭惡鬼的消息就傳遍了全村,村民們聽說鬼怪都是力大無窮的傢伙,有人提議讓它來日夜不停地拉磨,豈不是每天都能比讓驢來拉磨有效率多了?大家的日子也可以過得不那麼緊巴巴的了。這時張三反駁道:「光讓他拉磨可不行,如果把以前存下來的糧食都磨完了,豈不是便宜他了?不如白天給他套上犁讓他去給我們種地,等到了晚上再讓他拉磨。」
  • 高手在民間——民間武師傳奇之(三)
    關於民間武師的傳奇故事,既然開手,就好像收不住。寫了第一篇,第二篇自然地閃現在腦海;第二篇完成,第三篇則又隨之而來。細心的朋友或許能從中看出內在的聯繫,但因為這些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地方,唯恐引起不必要的紛爭,所以不便寫出主人公的真名實姓。然而,雖然是隱瞞了姓名,但也算是為這些可敬的民間高人們樹碑立傳,這就是筆者寫作的初衷。
  • 故事:民間故事:老漢為村民做善事,卻被告上公堂,一場怪夢他得以脫身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茅廁裡的哭聲》,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63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古時候的民間小故事,希望通過此故事,各位看官都能有所收穫。那麼,咱們閒話不多聊,馬上開講今天的民間小故事!
  • 故事:縣太爺招人(民間故事)
    張三李二拉了急性子和慢性子去見知縣,可還缺了個愛貪小便宜的,到哪裡去找呢?正想著,忽聽見前面燒餅攤上有人在爭吵,走過去一看,只見買燒餅的那人嘴裡說要買燒餅,手指卻在桌子上亂劃,趁機把落在桌子上的芝麻蘸在手指上,然後放到嘴裡吃了,他把桌子上的芝麻蘸了個精光。
  • 聊齋故事|老虎誤吃窮奶奶兒子被押上公堂,縣官:罰你給她養老
    老奶奶直奔縣大堂,高喊殺人啦,縣官問她怎麼了,老奶奶說:「山中老虎吃了我兒,我以後怎麼活啊?」這縣官看她可憐,語重心長的給她說:「我雖是縣官,治理一方,管束一方,可也管不了山中的老虎啊。」老奶奶一聽不管,就在縣衙裡哭鬧,縣官見她如此,也不能動粗,一時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