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縣官審奇案(民間故事)

2020-09-18 半島文學

清末民初,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許多農民,走投無路,拖兒帶女,四散逃荒………

海南島瓊中縣境內,山地很多,而且土肥水足,易於播種五穀。

所以,鄰縣許多窮苦的農民,來到這裡開荒種糧,謀生度日。

一年春天,有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名叫張佐,他單身從鄰縣來到這裡開荒,在一座小山頭上,選了一塊向陽坡地,開出了幾畝田,種上了西瓜。張佐還在瓜園中蓋起一間草棚,在這裡住著看瓜。

張佐有個弟弟叫張佑。每年遇到耕地、下種、摘瓜的時候,弟弟都會來幫忙,住上十天半月。時間久了,附近開荒的農民,都和他混得很熟。

有一次,張佑回家後,不知什麼緣故,鄰居好幾天不見張佐出來看瓜,有幾個放牛的野孩子,乘機潛入園中偷瓜。

鄰近的農民看到後,一邊把頑童趕走,一邊奇怪地想:張佐為何不出來趕走小孩呢?大家都覺得好奇,便結伴走近張佐的瓜棚,抬眼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張佐的無頭屍體躺在竹床上,血流滿地,身已僵硬,已經死了多天。頓時,鄰居們議論紛紛,有的說:「快去向家人報喪!」有的說:「馬上向官府報案!」

但是,一個老漢極力反對,他說:「當今,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招惹是非!」

老漢言下之意,是想讓眾人捐些錢,把死者就地埋葬。只要大家保密,就會平安無事。

果然,眾人同意,或多或少,紛紛解囊,湊錢買了一口便宜的薄板棺材,收屍、人棺、出殯,草草將張佐埋葬了。

大約過了十天,弟弟張佑又來瓜園探望張佐,隔園的瓜農就把張佐的不幸告訴了張佑,但只說張佐是原因不明地突然死去的。

張佑趕緊去尋找張佐的墓地,痛哭了一場。

第二天,張佑特意設了一桌酒席答謝幫助料理喪事的鄉鄰。酒席上,張佑頻頻舉杯敬酒。酒足飯飽,正當散席時,張佑悲切地說:「我想到哥哥墓地弔祭,各位能否陪我前往?」

喝了人家的酒,不好意思推辭,大家也就陪他去了。

到了墓地弔祭完後,張佑說:「我想把哥哥的墓遷回老家,請各位幫我起棺。

大家聽了,頓時一呆,異口同聲地說:「人死入土為安。再說,剛剛埋葬完畢,何必費心傷神遷回老家去呢?」

張佑情真意切地解釋說:「起棺回家,才是『葉落歸根'呀!」

張佑說的話,確是人情人理,眾人想:起棺就起棺,只要不打開棺蓋,事情就不會敗露,於是便動手挖墓起棺。棺材挖出來後,張佑從布包裡掏出了剛買的一件新衣,流著眼淚動情地說:「請各位幫我開棺,讓我哥穿著新衣,體體面面地回故鄉。」

霎時,人們都驚呆了,但是,眾人又沒有充足的理由阻止張佑,只好硬著頭皮去開棺。

棺蓋打開,一具無頭屍體赫然在目!張佑見屍體是無頭的,頓時聲淚俱下,號啕大哭。

鄉鄰們想私下了結,便打算再湊些錢給張佑,望他不要告官。這時,張佑已是哭得痛不欲生,他說:「我哥的一條命,哪是幾

十兩銀子能了結的呀!」後來經眾人百般勸說,張佑總算勉強答應。

但是,張佑提出的數額太大,鄉鄰們無法承擔,爭執不下,於是,這樁無頭公案,便鬧到了衙門。

縣官姓胡名明,他接到這樁人命案,一時無法定奪,只好採取「一網打盡」之計,令衙役把在張佐的瓜田周圍開荒的農民一律捕來,升堂審問了幾天,卻沒人招認;用嚴刑拷問,雖有幾個鄉鄰屈打成招,卻又招不出死者的頭顱到底放在哪裡。

就這樣,案子僵死,無法了結。胡縣官不得不將眾鄉鄰統統打入牢房,暫且關押。

案子拖了半年多,審來審去,懸而不決。農民中,有三人因行刑受傷,加上缺吃、少穿、無醫,屈死在牢裡…

這時候,正巧胡縣官任期已滿,新來的縣官名叫張天清,足智多謀,破案如神,人稱「張青天」。於是,胡縣官便把這個「積案」移交給了張縣官。

當天夜裡,燈光之下,張縣官對著狀子看了一遍又一遍,不覺胸有成竹。

第二天,正午時分,鳴鼓升堂,張縣官端坐在公堂之上。原告張佑跪在左邊,眾鄉鄰跪在右邊。兩旁衙役肅立,威風凜凜。

張縣官先問農民:「你們一見死人,怎麼就認定是張佐呢?」

眾人齊聲訴道:事出離奇,一時驚慌又倉促,大家哪有心情認真細看?不過,死者身上穿的舊衣服,確實是張佐的。

「啪——」張縣官將驚堂木一拍,朝著眾人大聲喝道:「堂下刁民,這樁案子,誰殺人誰無罪,本官已經知道了,現在,只要案犯從實供來,便可從寬發落;如果拒不招認,本官決不留情!」

兩排衙役,吶喊助威,堂上氣氛,緊張駭人……

張縣官先問眾農民:「你們誰殺死了人,首級藏在哪裡?」

農民們齊聲說:「大人,我們沒有殺死人呀,哪裡知道頭顱呢?」

張縣官捋捋鬍鬚,輕聲說:「人不是你們殺的,你們當然不知道。「突然,他又將臉轉向張佑,朗聲喝道:「是你殺的,你該知道!」

張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戰戰兢兢,小聲答道:「老爺,我沒有殺人呀!」

「啪——」張縣官又拍一下驚堂木,高聲喝道:「看你家貧如洗,缸無過夜米,根本無力為你兄遷墓移葬,而是借開棺換衣之名,訛詐眾人錢財,是不?」

張佑吞吞吐吐說:「不是。」

張縣官厲聲怒喝:「你還嘴硬,好一個謀財殺死胞兄的奸徒!左右,給我用刑!「眾衙役怒聲吆喝,刑具搬上了堂……

張佑嚇得渾身發抖:「大人饒命,我哥哥他……他還活著呢!」

張縣官捻須一笑,說:「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問你,現在他躲在哪兒?」

張佑低頭招認:「他藏在家裡,住在橋頭村,距此八九十裡遠。

張縣官仰臉哈哈大笑,對著眾農民說:「你們受刑吃苦了,不過,再委屈一下吧,因為眼下兇手張佐尚未捉拿歸案。」

話畢,張縣官當堂揮毫疾書,寫下公文,蓋上大印,挑選兩名精幹的捕快;同時,又在眾農民中,選擇兩名認識張佐的青年人,與捕快一同快馬加鞭,直奔橋頭村緝拿張佐歸案。

到了張佐的家,不料開門的不是別人,正是張佐。同來的兩位農民認得他,「咔嚓」一聲,捕快給他上了枷鎖,於是,天網恢恢,張佐終於銀鐺歸案。

公堂之上,案情大白:

原來,那天下午,有個瓜販子來此收購西瓜,正好遇上大風大雨,他就進入張佐的瓜棚避雨。本想等雨停後回縣城客棧投宿,無奈天黑了,雨仍未停,他只好借宿在張佐的瓜棚裡。

不料,張佐窺見客商的皮袋裡有很多銀子,頓時見錢眼開,生起歹心,持刀殺死了那人,割下首級,埋藏起來;又脫下死者身上的新衣服,歸為己有,再另給屍體穿上了自己的舊衣,當做替身,嫁禍他人,然後提著錢袋,連夜潛回老家,並把所行之事告訴了弟弟張佑。

過了一些時候,張佐暗中打探,知道附近種瓜的農民都把死者誤作自己,並已集資將死者人棺埋葬,頓時喜上眉梢,又唆使張佑借遷葬之名,敲詐眾人錢財……

瓜田之謎,終於水落石出。

(作者:李競學)

相關焦點

  • 民心「稱」出好縣官(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光緒四年(1878年),暴式昭出任江蘇震澤縣(今屬江蘇蘇州)平望司巡檢,負責維護當地的治安。雖然只是一個九品的芝麻小官,但暴式昭立志要有一番作為,清廉持儉,兢兢業業地為百姓服務。
  • 「雙面人」奇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1期■婁尉一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官庫中丟失了玉器主審官紀容舒依然不敢相信,想了一想厲聲問道:「你先不要哭泣,倘若所言不虛,本官自然為你做主,既然是去年的案子,那麼你為什麼這麼久才來告狀呢?」
  • 乾隆年間的「烏盆記奇案」(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烏盆記》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鬼戲,由於這部戲舞臺形象可怖、唱腔動人,又被多位名人關注或演繹,所以名氣極大。不過下面要講的,卻是發生在乾隆年間的一個奇案,它被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記錄在《子不語》一書中,這起案件的弔詭之處極多,比如,從一開始就和《烏盆記》扯上了關係。假包公遇上「真鬼魂」乾隆年間的一天,廣東省三水縣的縣衙前人聲鼎沸,萬頭攢動—這天正趕上吉慶的日子,戲班子搭起了舞臺要演整整一天的戲。
  • 故事:縣官愛給屬下起外號,把兩個當差的氣壞了,看看他倆咋報復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過去有一個縣官,喜歡給人起綽號。他的屬下大都被他起上了諢名,別的人還無所謂,苦就苦了王跋和吳貴二聽差:一個被封為「王八」,一個被封為「烏龜」。
  • 鄭板橋奇案奇破(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7期■柯雲1742年春天,鄭板橋到山東範縣赴任知縣,上任第一天就有人擊鼓鳴冤。鄭板橋一面坐案,一面令師爺喚擊鼓人進堂。老婦喊冤一位60多歲的農村婦女進了大堂,含淚呈上一張狀紙:「早聞大人為官清正,求您為女把冤伸。女兒名叫王秀春,為人善良心眼誠。相夫教子是典型,勤儉持家傳美名。女婿在外把商經,大務小事一肩承。只因去年婿猝死,背上謀夫冤罪名。不日將要問斬刑,天大冤枉求洗清……」鄭板橋看罷訴狀,問道:「王秀春是你家女兒?
  • 故事:民間故事:縣官無惡不作,搜刮民脂民膏,終觸怒神靈自食惡果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土地鬥縣官》,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61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清朝末年,有個縣令名叫李輝,這李輝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縣令,貪心卻是很大,總是想盡辦法往上爬而不顧百姓的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民間故事——縣官和裁縫
    南方人的口音北方人聽不清,於是就出了這麼個笑話:「新任的縣官讓衙役找個才子來,衙役聽錯了,找來個裁縫。  縣官問:「你是才子嗎?」  裁縫回答:「我是裁縫。」  「三綱五常都懂嗎?」  「懂,老爺,三丈五丈都夠料。」  縣官一聽,三綱五常跑出這些話來,就說:「你是跟老爺我這兒胡說吧?」
  • 葵花講故事:《折獄》一個清官斷案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講故事的葵花。今天給大家講個清官巧斷奇案的故事。話說明朝嘉靖年間,在山東淄川縣的西崖莊出了一件奇案。有一個叫賈六的人被光天化日下殺死在路上,而隔了一夜,他的妻子王氏也在家上吊死了。後來再一嚴審,他自然無法抵賴,就全盤招認了。眾人聽罷都佩服費縣令斷案如神。葵花點評:上面這個故事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短篇《折獄》,講述一個清官巧斷奇案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蒲松齡先生照例發了感嘆:「世上斷案的官,很多都是囚禁了數十人而且把他們折磨得不成樣子。
  • 故事:老兩口推磨太累,隨便發了句牢騷,沒想到縣官賞他們一頭驢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噢,我想起來了,昨日俺推磨累了,我說咱縣來了個新縣官,怎麼好怎麼好,俺可沒說您孬呀!」老漢剛說完,老媽媽便說:「我當時累壞了,白了他個衛,說好縣官怎麼不給咱買頭驢好拉磨呢?我是累糊塗了,請大老爺饒了俺吧!」「好吧!說了就行。」轉過臉來又問:「你掌柜地,你賣糕點一斤稱幾個,幾個一斤?」掌拒地說:「一斤四個,四個一斤。」「八個是幾斤?」「八個是二斤。」
  • 民間故事:縣官夫人,寺廟之中上香,結果被識破真身
    縣官似乎是出於同情,乾脆大包大攬,將身後事給操持了,而且很快找到了謀害之人,直接繩之以法。成親之後數月,倒是風平浪靜,但是一日,睡醒的縣官卻是在枕頭上發現了一根白髮,足足兩尺長,有些詫異。不過就在這時,縣官帶著衙役,出現在了不遠處,看到這一幕,縣官的眼中,有著溼潤,臉色極為難看。片刻之後,一隻渾身白毛,多尾的怪物,出現在了原地。
  • 河曲民間故事(7) 馬尾巴
    ​河曲民間故事(7)馬尾巴 清·光緒三年,河曲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少吃無穿,城裡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正在災難危重之時,也是糧店的掌柜發財機遇。 縣官問王掌柜:你丟了多少糧? 王掌柜說:三石。 縣官:你家還有多少糧? 王掌柜說:一百石。 縣官大怒:你能拿上三石來敬鬼神,難道你不能救濟災民!從今天起你把你所有的糧拿出一半,開倉放糧。你真的能找到馬尾巴,也不會按在馬屁股上的,多辦點好事,馬尾巴可以慢慢地長出來的。
  • 葵花講故事:《聊齋志異》之《折獄之二》費縣令巧斷奇案
    大家好,我是講故事的葵花。今天再給大家講個費縣令巧斷奇案的故事。葵花點評:上面這個故事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短篇《折獄》,講述清官費縣令巧斷奇案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蒲松齡先生照例發了感嘆:「世上斷案的官,很多都是囚禁了數十人而且把他們折磨得不成樣子。在公堂上皺著眉裝著一副憂心的樣子說:『我對民間的事太勞心了。
  • 民間故事:能掐會算,種田人變半仙,誤打誤撞破奇案
    民間故事:能掐會算,種田人變大先生,信口開河破奇案娶媳婦。本文來源于于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如果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在中國封建社會,農民一直位於社會的最底層,雖然種莊稼供養著腦滿腸肥的老爺太太,可從來沒有受到過半點尊重,辛辛苦苦一輩子,卻也只能溫飽。別看農民兄弟文化水平不如讀書人,但千百年來,用獨特的智慧鬥地主懲貪官,演繹出一幕幕有趣的傳說故事。
  • 故事:審「鬼」(民間故事)
    誰知縣官不問青紅皂白,不捕強盜區徒,反而亂抓無辜百姓趙甲抵罪。小鬼在冥冥之中將此事告訴了閻王老爺閻王老爺念我冤屈,準許陽間告狀。真兇不除,天理不容,所述並無半句虛假。聞得老爺秉公斷案,鬼神俱驚,特請老爺為小鬼作主伸冤!
  • 故事:民間傳奇:縣官拉犁
    清乾隆年間,清遠縣知縣牛仁傑清正愛民,為表明他的為官之道和時時警示自己,他親筆書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大堂左右廊柱上:官貪官廉公堂明鏡高照,是虎是牛百姓口中有碑。  這位牛知縣為體察民情經常獨自一個人微服私訪,這天,他扮成一位讀書人的模樣來到大街上,正走著,見前面有幾個人談得很熱鬧,牛知縣便走過去,在一旁默默地聽他們議論。
  • 明月說《聊齋》之《太原獄》,清官巧斷冤案的故事
    縣官接到張氏的狀紙,就問張氏姦夫的姓名,張氏說:「那人經常是黑夜來天明就走,誰知道是誰?大人只要把這個「賤人」捉來,一用刑,她受刑不過必然招認。」這個縣官也是個昏官,聽信了張氏一面之詞,於是就把兒媳傳喚到堂。詢問通姦之事。兒媳又羞又惱,在上堂乾脆說出了姦夫的姓名,並說是婆婆張氏跟那人私通,不是自己。於是二人便在堂上爭執不休。縣官無奈 只好又把王七也拘拿了來,結果王七申辯說:「小人並沒有與她們私通,是她們婆媳不合,所以胡說八道冤枉我!」縣官聽後大怒道:「胡說,一村上百人,怎麼單單冤枉你!」於是讓手下將王七重打了一頓。
  • 故事:縣太爺招人(民間故事)
    說著 ,背起知縣就跑。這急性子身材魁梧,體力又好,他背者知縣,跑得飛快。知縣見他忠心耿耿,辦事又賣力,還沒到接官亭就說:「你跟著老爺好好幹,我回去賞你二十兩銀子。」那急性子聽了,猛地來了個急剎車,「嗵」地跪在地上,說:「謝謝老爺。」
  • 周口太康民間故事:智審偷雞賊
    所以,一直以來,清官故事,是老百姓最想聽/最愛聽的。老百姓不會作詩,但口耳相傳了周縣令的幾則審案故事,流傳到了今天。民間故事不同於正史,很多事兒真真假假,但秉承的理念是懲惡揚善/療救人心。我今天要講的周縣令巧審偷雞賊的故事,來自民間,可能你在正史上查不到,但不代表它沒有發生過,或者類似的事沒有發生過。
  • 民間故事:清官自清
    夏轎頭兄弟四人都吃「官抬」飯。新官上任,總要先拜轎頭兒和班頭兒。轎子是當官的腿,離了腿是寸步難行的。尤其逢年過節,拜謁比自己品高的上司,更離不開轎夫。好轎夫的標準應該是腿勤嘴嚴,無論當官的給上司送何種禮品,一律不準走風。所以,會當官的官都很看重轎夫。這一年,陳州新上任一位名喚姜文略的知縣,年輕且文武雙全。
  • 民間故事|陳家女兒被拋屍牛頭嶺,村民卻被抓,縣官:他們住嶺下
    陳家女兒看到他們有些於心不忍,正在這時,那縣官要在公文上蓋官印,陳家女兒想要躲避可卻為時已晚。那官印一蓋,卻怎麼也蓋不下,而窗格上忽然發出了一聲轟響,再蓋,窗格上的響聲更大了,縣官有些疑惑,第三次蓋下,忽然窗格破碎,陳家女兒掉了下來,落在公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