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在未被打破的社會黑夜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2020-10-30 一條鹹魚的鴨蛋黃

2020年是劇作家曹禺誕辰的110周年。提到曹禺,可能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雷雨》,但是當曹禺本人回顧他的這部成名劇時,卻對其「太過像戲的結構」不是很滿意,這位年輕的劇作家決定「試探一條新路」,於是《日出》就此誕生。

《日出》的創作完全捨棄了《雷雨》中所用的結構,不再單純地集中於幾個人身上,而是剖取了廣闊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橫截面,展現了形形色色的眾生相,展現了對當時黑暗社會中人們水深火熱生活的控訴。

在《日出》的社會構架中,人們被劃分為兩個群體——「有餘者」和「不足者」。所謂「有餘者」是有金錢有地位的上層階級,而「不足者」則是卑微的底層人民,二者之間以金錢為標杆劃分出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但是關於「不足者」悲劇的解析,自從其發表後便已有太多,所以今日我想從其的對立階級「有餘者」入手,談談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為何悲劇是屬於全中國人的,以及曹禺本人在《日出》中到底想表達些什麼。

01依附的社會關係下,毀滅是其必然的結果

在劇本的結尾,陳白露服下安眠藥,永久的「睡」去了,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人物,陳白露的死亡無疑是為整部劇籠罩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對此,曹禺在《〈日出〉跋》中留下一句啟示:

「倒是白露看得穿,她知道太陽會升起來,黑暗也會留在後面,然而她清楚:『太陽不是我們的』,長嘆一聲便『睡』了。」可見,陳白露的死亡不是偶然,而是一種註定,一種看穿後的解脫

1)作為依附者的陳白露,早已看穿了自己悲慘的命運

陳白露是都市中有名的交際花,她抽菸、打牌、喝酒、嘲弄著男人,看似風流瀟灑,實則與「寄生蟲」 無異,她依附著給她出錢的男人,利用美色進入了「有餘者」的行列,但其實從陳白露選擇進入這個圈子時,作為依附者,她的悲劇就已經註定了。

造成陳白露悲劇結局的因素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陳白露作為一個經歷過「新思潮」的高材生,她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她嚮往著自由平等的「新社會」,這種嚮往造成了她內心痛苦的根源,一方面她無法擺脫舊社會帶來的壓迫和金錢所給予的外在光鮮,另一方面,她又經受著內心思想底線的煎熬。這就兩方面綜合在一起,形成了造成陳白露悲劇的內部因素。

其次,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所有依附他人而生存的人,終將會被拋棄。這裡不得不讚嘆曹禺對社會架構的把控力,他在《日出》社會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但在分析陳白露時,你會不由自主地去關注另外兩個人——翠喜和小東西。

小東西出身貧苦,被人送去給金八「享用」,面對這種情況,她選擇了反抗,逃跑,求助,只要是有一線生機的方法她都嘗試過。也正是這種反抗,讓陳白露最終選擇了救她,或許陳白露心底也有這樣一個聲音:「如果我反抗了,我是否能逃脫出賣美色,依附他人的命運呢」。小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作陳白露願望的化身,她打了上層者金八,逃出了被綁架的命運,這何嘗是不陳白露想做的事情呢?

但是黑夜並沒有過去,小東西最終還是被賣到了妓院,被迫無奈撞牆而死。

「方達生望著眼前的一切,他的臉因震驚和痛苦而扭歪了。在他身後是陳白露,她的眼睛顯得那麼大,充滿著一種難以置信的迷惘、恍惚和震驚。從卷著的蓆子裡露出一根小辮,上面還扎著那條紅緞帶……陳白露突然用一隻手捂住眼睛。」

陳白露突然徹悟:「我救不了她,正如我救不了自己一樣。」也正是在這時,陳白露遇到了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翠喜。

「一個年輕的美貌的女人和古個受盡欺凌、蹂躪,而憔悴衰老的女人,就這樣默默地,彼此對視著。」

翠喜和陳白露的經歷是驚人的相似,年輕時萬人追捧,年老色衰卻只能流落於妓院,叫人隨意玩弄。就像《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一般,當「暮去朝來顏色故」時,只能落得個「門前冷落鞍馬稀」的下場,陳白露和翠喜的生命軌跡是如此的重合,甚至可以說,翠喜是老年的陳白露,陳白露是年輕時的翠喜,這種時間重合的藝術手法,諷刺意味不是一般的足。

至此,陳白露終是明了——「太陽不屬於我」。在未被打破的黑暗長夜,她拯救不了自己,而當容顏褪去,作為依附者的她,終會被拋棄,就和翠喜一樣,於是她選擇了「睡」去。

2)陳白露的死亡,具有超脫的美學價值

在悲劇中,主人公的命運常常以「死亡」告結,對於這樣的情節設置,存在主義美學家曾這樣闡釋:悲劇人物真正的超脫,不是說他脫離了造成他悲劇的那個環境,而是脫離了肉體,靈魂上真正的歸屬自由。簡單的來講——死亡即超脫。

所以陳白露的死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靈魂上的超脫。在曹禺的眼中,陳白露是《日出》中唯一看破世俗的人,雖然內心嚮往光明,卻也明白社會黑暗,她無能為力,她選擇在最美的年華自我毀滅,恰是為了留住美本身,留住那個堅定的嚮往光明的靈魂。

《日出》劇照

深入分析「死亡」這個結局,我們會發現這個創作方法其實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美學表達手法。讓我們回顧浪漫主義的誕生,可以發現它的本質是一種「願望」,一種「強烈的渴望」,而陳白露的死,恰是作者曹禺對於改變黑暗社會的一種強烈的渴望,他渴望著夜幕落下,太陽升起,於是活在黑暗中的陳白露「睡」了,只餘下第二天升起的太陽,照在工人們的身上。

這之前,還有一段原劇中沒有的獨白:

「睡了一夜,並不安穩,時醒時夢,仿佛我又回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在樹林裡一個人遊來走去。當然有樹木、有花、有陽光從樹梢裡透下來,甚至聽見各種好聽的鳥鳴,還聞見一片青草的香……」

這是曹禺1982年12月11日寫給巴金的信中的一段文字。童道明先生說:「這是我看到的最悽美的陳白露,真是美得讓人心痛。」

02拋棄和壓迫,黑暗年代「有餘者」的悲慘現實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日出》的悲劇是屬於全部中國人的,在這之中,「不足者」的悲哀是最直觀、最無奈的,於是曹禺筆觸溫柔,近乎憐憫地訴說著他們的哀傷,但是對於「有餘者」的悲哀,曹禺卻筆鋒一轉,諷刺刻薄之意顯無疑。

1)壓迫是「有餘者」的本性,卻也是他們悲劇的本源

「損不足以奉有餘」是社會上眾所周知的「潛規則」,「不足者」的苦難基本上都來源於「有餘者」的壓迫——金錢,肉體,乃至生命。「有餘者」用著依靠壓迫得來的錢財,肆意人間,醉生夢死,殊不知,這也是他們悲劇的根本原因。

在劇目的開頭,陳白露用「幫助貧困兒童」的藉口,向眾多「有餘者」們獲取錢財,但這些錢轉手就要抽取八成來「孝敬」金八。那麼這些「有餘者」是不知道自己的錢會去哪裡嗎?不是的,他們不僅知道,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主動給錢去孝敬,去討好這個比他們還要高一個層次的男人。

《日出》劇照

由此可見,「有餘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就跟古代皇宮一般,一級壓著一級,等級森嚴,這層層的等級中,又何嘗不是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呢?下層的「有餘者」除了討好上層別無辦法,這跟他們壓榨「不足者」本質上來講都是一樣的。

有人就會問了,就算一級壓榨一級,那這等級沒有上限嗎?就算是古代還有個皇帝呢。這就需要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了,中國當時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壓在中國之上的是帝國主義,所以說,當時的社會鏈是帝國壓榨「有餘者」,「有餘者」壓榨「不足者」的關係,只要中國的性質不改變,被壓榨就是中國人一直是宿命。

2)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終將被社會淘汰

曹禺的戲劇中一直在批判一個思想——「順民思想」。簡單來講,就是盲目順從。在《雷雨》中,魯貴,周萍順從封建專制就是一種典型的順民思想。《日出》也有順民思想的影子,只不過「順」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

顧八奶奶就是典型的順民,她從來沒有窮人的困擾,整日就是跳舞,搓麻將,日復一日,不去想明天會發生什麼,只沉醉於眼前的快樂,對社會沒有貢獻,她是屬於「黑夜」的人,在黑暗的社會中過得自在暢意。

然而,「太陽終會升起」,「順民」作為依附「黑夜」而生的群體,必然會隨著新思想和新社會到來而逐步落寞,只有順應時代發展,追求思想進步的進步者才能更加適應一個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

03彩色的夢,曹禺的精神願景

在《日出·跋》中,曹禺坦露他創作《日出》的衝動來自一種情感的驅使:

「我覺得宇宙似乎縮成昏黑的一團,壓得我喘不出一口氣……於是我讀《老子》,讀《佛經》,讀《聖經》……我要寫一點東西,宣洩這一腔憤懣,我要喊「你們的末日到了」!對這幫荒淫無恥,丟棄了太陽的人們。」

曹禺迫切地想要創作出對「一縷陽光」的渴望,但其實他也知道,他創作的只是日出「前夜」的場景,因為社會黑夜還沒有被打破,最後一幕陽光照到工人眼睛裡也不過是曹禺美好的願景罷了,太陽並沒有真正的升起。

但《日出》就真的只描寫了一堆悲劇嗎?

答案是否定的。日出雖然是一齣悲劇,卻也是一出浪漫的悲劇,曹禺在怒吼社會黑暗時,總是帶著溫情的柔軟,就像即使日子再苦,翠喜身上依舊有著善良的品質。

整部劇也是如此,雖然陳白露「睡」了,卻也留下來嚮往光明的靈魂,我想《日出》並不是非要真正光明的到來,而是想要傳遞希望,太陽終將會升起來的希望。

如同1936年年僅26歲的青年曹禺在《日出·跋》中所描繪的一樣:

「腐肉挖去,新的細胞生起來。我們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金光射著田野裡每一棵臨風抖動的小草,死了的人們為何不再生起來!我們要的是陽光,是春日,是充滿了歡笑的好生活」。

這世上,有了希望,便也有了力量。

相關焦點

  • 傲世獨立,抑或獨善其身?尋找《棋王》中的「道」
    小說寫一群北京知青到西南插隊,他們的所作所為原在主流社會主流文化當中,不想其中爆出冷門,一個完全游離並獨立於主流社會思潮之外的「異人」王一生,卻逸出時代,保持精神的真正獨立。王一生是個「棋呆子」,小說就寫他的吃(物資)和下棋(精神)兩件事,通過這兩件事,突出王一生的道家風範。
  • 社會變革=進步?看使女訴說一個因變革而失去道德的黑暗社會
    一旦有不服從管教的,將受到嬤嬤嚴厲的懲罰,懲罰可以是任何形式,只要不損壞女人的子宮就行。而不再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們,只能通過最底層的勞動來換取生存下去的機會。而女主人們則是將使女看做是一個可以代替她們生下孩子的子宮,在行房期間,她們會全程參與觀看,一旦使女們懷上孩子,主母們會好生保護,直至生產。生產期間,使女一邊生孩子,主母也會在一邊假裝很努力的生孩子,好圓當權者的理論:使女所出的當歸主母所有。使女們也不再有自己的名字,冠以主人的姓,用主人賜的名,她們不可以再提自己的名字, 因為她們只是主人的財產,一個會行走的子宮。
  • 故事:以後每一天的日出,我都陪你看
    遊惑最近喜歡看日出。清晨,在臥室外的陽臺上,遊惑靠著欄杆,面向大海,看著太陽從海平面升起,伴隨著一聲聲海鷗的鳴叫,將天空一點點照亮。一束束柔和的金光穿透並不很厚的雲層,照在遊惑精緻的臉上。「我的大考官,又在看日出啊。」秦究走來,從身!後!抱!住遊惑的腰,「是日出好看,還是我好看?」
  • 《日出》:如何徹底「毀掉」一個好女人?陳白露身上的答案很透徹
    到此為止,陳白露的早年經歷還不能為我們提供任何關於她墮落的直接因素,但是也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陳白露並非出身底層人家,她是在一個纖塵不染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小姐,身邊尚且接觸不到過多的社會險惡與人情冷暖,這也為她後期的「信仰崩塌」埋下伏筆。在這部劇作中,陳白露的墮落是一個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過程,主要可以歸為三個因素。
  • 小說和電影《刺蝟的優雅》:窮則獨善其身,閱讀讓人「富有」
    一個54歲的寡婦,在27年的門房生涯中,裝笨、扮醜、粗俗;可一旦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她便把每分鐘都用來讀書、看電影和聽音樂。她理智通達,從不抱怨和絮叨,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總結深刻的道理。門房是她的職業,這份工作能給她溫飽。
  • 《水晶般晶瑩閃亮的唇印》:能打破孤獨的,是內心奔騰不息的渴望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明白,如若能敞開心扉,孤獨便會少一點。然而,卻沒有人真正去那樣做,或者說,沒有人成功那樣做。每個人都習慣性地把自己封鎖起來,在黑暗中獨自給自己舔傷口。但是,倘若每個人都能再勇敢一點點,也許事情就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泡泡在侍者記起她時,能夠再勇敢一點、再堅定一點,她其實就可以與她偷偷喜歡了很多年的人在一起;如果侍者不總是把自己包裹起來,他其實也可以找到許多像他一樣喜歡書的朋友……每個人都害怕孤獨,但很可惜,大多數人都難以對抗孤獨。
  • 小說:沒有人可以知道的
    「沈少放心,沒有人可以知道的。」小心的點了點頭,保鏢臉上帶著些許狠勁兒:「沒有人能踏進這病房一步!」病房裡,百合花的氣息瀰漫在四周。溫如故醒過來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了,窗外有些陰涼,A市的天空多雨,特別到了冬季,那種寒勁兒真是往人的骨頭裡鑽,溫如故忍了許久,還是起身了。「小姐,您要去哪兒?」
  • 兇宅謎案第二節:黑夜幽靈
    二、黑夜幽靈 兇手手段殘忍,雖然只殺一刀,但這一刀正中死者的心臟,而且這一刀殺得特別重,刀不僅穿透了死者的前胸後背,還深深地扎進了彬樹床板,刑警隊長程小剛,讓人拍照完後,使用了好大的勁,才把刀子拔出來。由於死者早已停止了呼吸,血已經凝固了。程小剛初步分析,兇手做得很高明,把刀子直插被害人的心臟,卻不把刀抽出來,其目的是不讓血噴出來,讓兇手自己染了血。
  • 一未文化出品林小染IP新作《拼圖遊戲》| 刺激的12天真人秀大冒險
    直到那天我們才知道,人性中最堅不可摧的一部分,永遠與愛有關。2020年8月,由北京一未文化策劃出品、全版權運作,知名女性懸疑作家林小染轉型之作,懸疑冒險小說《拼圖遊戲》全面上市!(林小染)一封神秘的「拼圖遊戲」邀請函打破了巴浩平靜的生活
  • 豆瓣8.8《房間》:沒有人可以獨立堅強,只有愛才能互相拯救
    本文就從影片的敘述視角、角色塑造、影片宣揚的主題意義三個方面分享一下我對影片的理解,也想跟大家探討這部影片之於現實中的我們可以參考的價值。喬伊迷失在世人的評判中。作為一個媽媽,喬伊比誰都更希望孩子能過好,人們的評判加重了她的自我指責。事實真是如此嗎?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隨意批判他人的人,真的就是對的嗎?傑克如果離開自己的媽媽被送出去,就真的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嗎?我不這麼看。
  • 日出東方唯我不敗下一句是什麼?日月神教不好意思說,怕丟面子
    不過一個人的武功和權力達到一定高度後,內心的欲望自然也會發生膨脹,比如天龍中的丁春秋,在叛出逍遙派後,他自創了星宿派,還讓手下一群弟子沒事就鼓吹什麼「星宿老仙,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法駕中原」的口號,當真是一個笑話。
  • 《枕上書》東華鳳九看日出,兩人的愛情,甜到骨子裡【35】
    東華忽然伸手攬住了她腰身,貼在自己的懷裡,語氣中都含滿了笑意,道了句:「真的沒有?」帝君的動作,讓鳳九有些措手不及,她雙手撐在他胸前,看了他一眼,嘴硬道:「都說了,沒有,喜歡你的人那麼多,若是個個都吃醋個遍,不如泡在醋缸裡淹起來算了。」東華端詳了她一陣,伸手撫了撫她鬢邊,「今夜早些休息,明日丑時就要起床了。」鳳九一愣,「幹嘛要起那麼早?」
  • 推動社會的進步動力到底是啥
    據說當年朱元璋就寫了一首打油詩給江南首富沈萬三,這首詩是這樣的,「諸臣未起朕已起,諸臣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擁被。」據說,沈萬三看到這首詩,嚇的連忙收拾細軟,逃之夭夭了。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人能擺脫商業的影響。不僅個人,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商業的推動。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是科技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實際上,商業的發展才是推動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第一動力。最近有人寫了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高科技最大的悲哀是老百姓用不起》,文章核心思想就是在普通人和核心科技之間有道鴻溝,叫「用不起。」無獨有偶,前幾天也看到了一篇類似的文章,題目叫《少數人的「利」,多數人的「夢」》。
  • 神仙也要獨善其身 怎會有求必應?
    這一日,黃俊和幾位同道中人在家中設壇,命一家丁端坐在壇前,幾人準備作法請仙附身在家丁身上,要與仙人坐而論道。黃俊幾人剛念起法咒,家丁騰的站起來,對幾人道:「哪個請我高翰池到此!」眾人一聽是高翰池都大喜,他生前是這一帶有名的大儒,還曾做過大學士,當地人無不敬佩。沒想到這位大儒死後成仙今天被請下來。
  • 局外人|沒有人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這本書是跨時代的巨作,對我們現在面對社會現實與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仍然具有啟示意義。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默爾索很無情無義,對待自己親人可以這樣冷漠,對愛情無所謂,對老闆提議的升職加薪去巴黎工作,他居然拒絕了,他只是想一直這樣平淡的生活下去,不想改變
  • 她擋住了我的日出,也給我打開了一個世界
    擋住了我的日出。 乘務員送飲料了,她醒來,輕輕說,「番茄汁,一點點冰」。我替她轉告,自己也依樣要了一份。她抿著,細聲道:「這個番茄汁不是太甜,這個零食餅乾也太多糖了」。 我自然點頭稱是,並贊她有營養意識。她說,「凡事用心點有好處,這是我96歲的經驗」。我大大吃了一驚,這老太太看上去70來歲,不能用精神矍鑠來形容,但是淡定從容、整齊利落。竟然已經96歲了。
  • 第9篇:大明山的日出讓初戀終結
    很快到了國慶長假,兩人和一幫在南寧讀大學的景城老鄉、一起去了近郊的著名景點大明山看日出。和初戀一起、而且是第一次看日出,本該是很浪漫、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但不知為什麼,看完後秦盛心裡並沒有這種感覺。從大明山回來後不久的一個晚上,小莉在校內圖書館前的小樹林向秦盛提出了分手,他猛追問原因、她硬沉默不語,初戀就這樣極其突然、莫名其妙的終結了。
  • 假釋出獄他反而哭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老人的悲劇可以變少
    回到住處,他徹夜難眠,經常從噩夢中驚醒,醒來時還很害怕,半天才反應過來身在何處,他很想回到監獄裡熟悉的生活,但是他做不到,只能默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於布魯克而言,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大了,他無法適應這種巨變,也沒有親人、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只能在孤獨中,
  • 陳之遙《白天黑夜》,男女主離婚又破鏡重圓,看電影一樣別有風味
    《白天&黑夜》作者:陳之遙(異國戀,年齡差,結婚後離婚又破鏡重圓,算浪子回頭吧)簡評:講真的,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書,有些人是用閱歷在寫書,有些人是用天賦在寫書,陳之遙是前者。表面上看是一個中國中產階級女孩和一個美國上流社會的男人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