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好萊塢有個導演,無意中讀了本小說。
他太喜歡這個故事了,當即就激動地對經紀人說:太驚人了,太精彩了。我對這個故事很有感覺!我仿佛已經看到把它拍出來的樣子!我一定要把它搬上銀幕!
經紀人聽了,只是微微一笑:行吧,那你得排隊了,前邊已經有50多個人想拍這個故事了...
還沒等導演震驚,經紀人又遞給他一份競爭者名單。
掃了一眼上面的名字,導演心裡發出了絕望的吶喊:ok,都比我牛逼,我這輩子都別想得到這份工作了。
這50多位競爭者,幾乎是當時好萊塢所有大咖:史蒂文·史匹柏、羅伯·萊納、甚至還有剛拿了奧斯卡獎的喬納森·戴米...
史蒂文·史匹柏(左)、羅伯·萊納(中)、喬納森·戴米(右)
這部讓各路神仙導演,都念念不忘的小說,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而這位激情澎湃的導演,就是後來執導了同名電影的克裡斯·哥倫布。
導演:克裡斯·哥倫布
現在,我們再提起這部電影,稱讚聲不絕於耳:它為《哈利·波特》系列開了個漂亮的頭、它為我們創造出一個真實可信的魔法世界、它萬裡挑一,找到了幾位仿佛從書裡走出來的小演員…
但在二十年前,這部電影能以這種水平被拍攝出來,可以說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堪稱電影史上的奇蹟。
二十年後的今天,《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
趁這個機會,我們來講一講這個系列影片拍攝時,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故事,它們有的好笑、有的心酸、有的讓人唏噓,精彩程度絕對不亞於影片本身。
這些幕後故事,都被記錄在這個均分9.5的8集紀錄片中:《創造哈利·波特的世界》
只看《魔法石》的拍攝過程,你幾乎每分鐘都會心疼導演一萬次…
克裡斯·哥倫布太難了。他剛剛得知,自己竟然打敗了這麼多牛皮哄哄的大咖,成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時,內心是激動的、是緊張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但很快,他就崩潰了,要籌備的工作太多了。選角、場景、魔法設計、魁地奇...一切都是嶄新的東西,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要知道,作為開山之作,《魔法石》的地位太重要了。它要去奠定整個系列的格調,一旦這部電影出了問題,可能以後每一部改編都不會好看。
克裡斯這才發現,自己接下了一口大鍋:如果我搞砸了,全世界都會記恨我...
可最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部電影遇到的最大困難,竟然是在拍攝過程中。
演員們幾乎都是孩子,三百多個半大不大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嘰嘰喳喳、滿地亂竄,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失控,想想都讓人覺得窒息。
就連當年只有11歲的馬爾福(為了我們都能立即反應過來這個人是誰,下面我都直呼角色名了)都說:我真的很佩服克裡斯,如果有三百多個孩子圍著我,我就瘋了。
這群孩子,幾乎都是第一次進片場。對他們來說,這也不是啥拍攝現場,根本就是個大型遊樂場...
剛開始拍攝時,因為太開心,小演員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拍著拍著,就情不自禁地咧嘴笑了,就算根本沒啥好笑的事,也總是高興地合不攏嘴。
導演只能拿著大喇叭一遍一遍地提醒:羅恩,快收起你的小白牙,你笑得太開心了,你的好兄弟都快被伏地魔殺了...
每個孩子,都配了一個監護人,這樣才能保證拍攝順利進行。幾次拍攝下來,監護人崩潰了:不管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再幹這活了,我寧願回去訓狗...
孩子一多,就特別難管,拍起戲來,幹啥的都有。
魔藥課上,別人都在老老實實演戲,羅恩低著頭偷偷畫斯內普的惡作劇畫像。畫著畫著,一回頭,發現斯內普就在身後。斯內普也不生氣,在畫像上簽了個名,還偷偷收藏了起來;
哈利特別喜歡玩海格的手機,有一次,他把手機設置成土耳其語的模式,結果改不回去了。因為根本沒人懂土耳其語;
孩子們互相熟悉了,就開始調皮、搗蛋。有陣子,他們迷上了傳紙條,片場總是有小紙團在空中飛過來,飛過去;
午飯過後,是孩子們最沒狀態的時候。每到這時,導演一個頭都變成兩個大,又不能罵,也不敢打,只能苦口婆心地勸著:兄弟們,朋友們,嗨,我們要開始拍了,拜託...
有一場戲是這樣的,孩子們在學校裡,第一次上飛行課。導演要求,開拍時,所有孩子們都必須伸出手,對著草地上的掃帚喊:起!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片段
可是,當克裡斯喊了開始,有的孩子已經開始表演了,但另一些人,卻還愣愣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克裡斯只能又苦口婆心地解釋:祖宗們,當我喊出Action,你們就要開始表演了。
幾次崩潰後,克裡斯只能無奈地承認:哦,天啊,這絕對是一次漫長的拍攝...
怎麼看都覺得,這個劇組好像整天在胡鬧。
但事實上,該專注的時候,他們一點都不馬虎。為了讓整個魔法世界真實、可信,所有細節他們都沒放過。
對角巷,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在那裡,小哈利第一次感受到了魔法的神奇。
導演思來想去,認為對角巷應該是英國中世紀的模樣。可是找來找去,他們都沒找到一個像樣的地方。
克裡斯一咬牙,當即就決定:我們自己在棚裡搭一條街出來!
糖果店、魔法玩具店、魔杖店...電影中,你看到的、沒看到的店,都被他們完好地還原了出來。即便是鏡頭沒有掃過的地方,也都藏著一個裝滿神奇魔法的店鋪。
每次拍攝,群眾演員們還要化好妝、換上衣服,去扮演店員、老闆。哪怕根本沒有出鏡,可對角巷裡,卻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魔法學校的牆壁上,掛著很多油畫。
看過電影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魔法世界中,油畫中的場景不是靜態的,是會動的。油畫裡的人,還能在每幅畫中自由遊走...
有一個道具組,專門負責油畫的部分。道具師要絞盡腦汁思索,設計出每幅畫的場景、人物,再專門找演員拍。
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是,城堡裡每一幅油畫都是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蛛絲馬跡,我們看電影時,幾乎沒人能注意。可他們最厲害的一點也就在於,在那些觀眾看不到的地方,也願意下足功夫。
學院的大禮堂,是劇組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書中對於大禮堂,有這樣的描述:禮堂空中,漂浮著許多蠟燭。
電影拍攝時,特效不發達,沒法把這個場景做得出神入化。於是,導演乾脆放棄動用特效,用細線把蠟燭一根一根吊在空中。
每次拍攝,他們都會不厭其煩地,把上百根蠟燭一一點著。結束時,再一一熄滅...
還有很多關於魔法世界的神奇想像,你可能以為只有電腦後期才能做到。可實際上,竟然都是他們親手做的。
魔法銀行的妖精,都由真人出演。
20多隻妖精,每個都有著不同的臉,每張臉都由專人設計,再用矽膠假體,在演員臉上上妝。
矽膠又熱又厚,一戴就是一整天,演員們叫苦連天。有次,克裡斯興高採烈地給妖精講戲:你要表現出對他的恨意。
妖精想了想,回頭對著克裡斯大罵:我現在最恨的人就是你…
故事裡,鄧布利多有隻火紅的鳳凰。
沒錯,這群萬能的工作人員,竟然做出了一隻會動的機械鳳凰。
鄧布利多第一次見到那隻鳥,甚至信以為真,不住聲地誇獎:你們從哪找到的這隻鳥。它可真聽話…
電影中的貓頭鷹,也都是活的。
有一場戲是這樣的:一群貓頭鷹,圍在哈利姨媽家旁邊,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一家人。
可是,貓頭鷹也是第一次拍電影,對攝影機器非常好奇,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吊在空中的攝像機...
為了吸引貓頭鷹的目光,有人想了個餿主意。他們找了一堆死老鼠過來,一隻一隻拴在了姨媽的圍裙上…
餿主意奏效了,腰上掛滿死老鼠的姨媽,終於引起了貓頭鷹們的注意...
這份拍電影的勁頭,恐怕時至今日,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所有人都拼命努力,不只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創作一部影響力巨大的作品。更是因為劇組上下,幾乎每個人,都是這部作品的狂熱粉絲。他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為愛發電。
可能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魔法。
但我想,正是這群認真努力的麻瓜,用自己的本領和付出,為我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魔法…
說《哈利·波特》是一系列冠絕影史、空前絕後的電影,一點都不過分。
在這之前,很少有哪部片子,從角色的11歲,一直拍到19歲,過程中不換演員。角色長大, 演員也同時長大。
最後一集結束時,從前那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們,都已經長成了英俊、漂亮的年輕人。
教授們一個個殺青了,孩子們重新換上校服,不再嘰喳亂竄,安靜、整齊地站在大禮堂中央,像從前上課時那樣,送別這幾位陪伴多年的師長...
面對這群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們,就連斯內普教授,也罕見地露出欣慰的笑容,深深地對他們鞠了一躬。
而熒幕前的觀眾,也隨著他們一起,慢慢長大...
烏鴉有個小夥伴,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時,剛好十歲。
從看完電影那一刻起,他就一直期待著,有這麼只貓頭鷹,正飛過大西洋、飛過太平洋,在他11歲生日到來之前,把魔法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從他家破舊的玻璃窗丟進來。
可惜,這段路太遠了。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等到電影都大結局了,我這個小夥伴,始終沒等來那隻貓頭鷹。
他也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承認自己是個沒半點魔法天賦的麻瓜,繼續在平凡又普通的世界裡蹣跚前行...
老實說,從電影文本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根本不特別。它歌頌正義、勇敢、友情、愛、付出和犧牲,每集的最後,都是老生常談的邪不勝正。
它也不像童話那麼美好,從來沒有迴避冷漠、歧視、邪惡,甚至是獨裁。
即便是學會了魔法,每個角色生活中的苦難,還是一樣的多,死亡和黑暗的陰影,幾乎貫穿故事始終。
但依然有這麼多人能被它打動,我想是因為,孤獨的人能從中看到陪伴、冰冷的人能看到溫暖、灰心的人能被它撫慰、痛苦的人會被它治癒...
到了今天,距離終極一戰結束、伏地魔被打敗,又過去十年了。那個大難不死的男孩的故事,早就告一段落了。
這十年間,發生了很多事。
哈利多次自毀式轉型,演了醫生、殺手、冒險家、變態。可人們每次想起他,想到的還是那個戴著黑框圓眼鏡的男孩;
羅恩已經有了孩子,成為了父親。成了鐵三角中,第一個肩負起家庭重任的人;
赫敏似乎戲路更寬,嘗試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她參演的《小婦人》,也即將登上熒幕;
艾瑪·沃森 飾 赫敏
艾瑪·沃森 飾 《小婦人》裡的梅格
斯內普教授,因為癌症去世了。人們都說,他回去了魔法世界...
而當年那群守著電視,等著貓頭鷹的孩子們,長得更大了,可能已經大到,根本不會再相信什麼童話。
但他們唯獨會去相信,在國王十字車站,有個九又四分之三站臺。
他們會告訴你,穿過第九和第十站臺中第三根柱子,你就能找到那列通往魔法學校的火車。
在那裡,有留著銀白鬍子的巫師老頭、有長著鷹勾鼻的魔藥學教授、有擅長調皮搗蛋的紅髮雙胞胎、有熱愛自由的小精靈、有羽毛雪白的貓頭鷹…
他們還幸福、快樂地生活在那,一直也沒有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