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地祇夫人

2020-09-23 滄海一粟247791399

地祇夫人

貞元末年,渭南縣丞叫盧佩,他很孝順,母親因為腰腿疼,已經多年不能下地行走,晚上也疼得睡不著。盧佩就辭了官,帶著母親回長安治病。當時有個名醫王彥伯,非常有名,一般人根本請不動。盧佩天天去請,半年多,王彥伯才答應來看病。

到了約定的那天,盧佩早早就在家門口等候,到了中午王醫生還沒來,他不敢怠慢,繼續在門口等。天色漸晚,看樣子王彥伯不能來了,盧佩非常失望。忽然有一個漂亮白衣女子騎馬路過,後面跟著一個小丫環。先是從西面過來往東去了。過了一會兒,又從東面回來,到了盧佩跟前停下,問到:「看您很沮喪的樣子,可以問問什麼事情嗎?」盧佩的心思都在王醫生身上,對這女子並沒太在意,問了好幾遍,才把母親生病的事情告訴了她。女子說:「我也懂點醫術,不在王彥伯之下。讓我看看你母親,一定能治好。」盧佩很驚喜,行禮說:「如果能治好,給你當奴僕我也願意!」

盧佩先進去稟告了母親,盧母正在呻吟喊疼,聽到兒子這麼說,感覺減輕了一些。女子來到盧母面前,舉手按摩,盧母能動了。盧家人都非常高興,拿來錢財感謝。女子說:「沒有完全治好,還需要吃一副藥,不但根除頑疾,還能延年益壽。」盧母說:「我一個要死的人,蒙你再生之德,不知道怎麼報答!」女子說:「只要不嫌棄,讓我做您的兒媳婦就很好了,不敢自以為功。」盧母說:「我兒子做你的奴僕都願意,何況是其他的呢!」

女子跪下行禮,然後讓小丫環在梳妝盒裡取出一塊藥,調好後給盧母服下。剛入口,就感覺疼痛消失。於是,女子在盧家住下,和盧佩結為夫妻,兒媳婦應該做的,她全能很好的做到。只是每隔十天就回一次娘家,堅決不用盧佩送,還是騎著她原來的馬,帶自己的丫環。來去都很快,不知道她娘家在哪裡。次數多了,盧家人感到有些奇怪。

一天,等女子出去,盧佩偷偷跟蹤。只見出了延慶門後,居然騰空,在空中前行。盧佩驚訝的問路人,卻都看不到。跟著到了城東墓地,有一家正請巫術陳設酒菜祭奠,女子下馬,接過酒喝掉。丫環把紙錢收拾起來放在馬上,紙錢變成了銅錢。

女子用馬鞭在地上畫了個圈,巫師就指著那裡說,這裡可以作墓穴。女子打馬離開。盧佩非常厭惡,回來告訴了母親。盧母說:「原來是妖怪,怎麼辦?」但是女子卻沒回來,而且再也沒來過盧家。盧佩暗暗慶幸。

幾十天後,盧佩有事出門,在南街上再次遇到那女子,他呼喊:「夫人怎麼這麼久不回來?」女子並不理他,打馬走開。第二天派那個丫環送話給盧佩:「被郎君的孝行所感動,所以結為夫婦,因為給太夫人治好了病,也得到了她的認可。現在對我有猜疑之心,就永別了!」盧佩問丫環:「娘子現在哪裡?」丫環說:「已經改嫁給了李某。」盧佩說:「為什麼這麼快呢?」丫環說:「娘子是地祇(地神),負責管理京城三百裡內的墓地。自己沒有廟宇,需要在京城中給陽世人做妻子落腳。」丫環又說:「娘子不愁住的地方,相公福薄,如果長久和娘子為夫妻,全家都會成地仙。」

故事原載《河東記》,被錄入《太平廣記》,我以前轉過太平廣記裡的譯文。今天在馮夢龍的《情史》裡再次看到,還是覺得是個好故事。馮夢龍在結尾說:對我好,就算是妖怪又有什麼呢?人就一定好嗎?親人反目,父子相殘的事也是有的。

【原文】貞元末,渭南縣丞盧佩,行九,性篤孝。其母先病腰腳,至是病甚,不下榻者累年,曉夜不堪痛楚。佩即棄官,奉母歸長安,竭產求醫。時國醫王彥伯,聲勢甚重,造次不可一見。佩日往祈請焉。半年餘,乃許一到。

佩期某日平旦,是日亭午不來,佩候望於門,心搖目斷。日既漸晚,佩益悵然。忽見白衣婦人,姿容絕麗,乘一駿馬,從一女僮,自曲之西,疾馳東過。有頃,復自東來。至佩處駐馬,謂佩曰:「觀君顏色憂沮,敢請問之?」佩志於王彥伯,初不覺婦人之來。既顧問再三,佩乃具以情告。婦人曰:「妾有薄技,不減彥伯所能。請一見太夫人,必取平瘥。」佩驚喜,拜於馬首曰:「誠得如此,願以身為僕隸。」

佩即先入白母。母方呻吟,酸楚之次,聞佩言,忽覺小瘳。遂引婦人至母前,婦人才舉手候之,其母已能自動矣。於是一家歡躍,競持金帛,以遺婦人。婦人曰:「此猶未也,更進一服藥,非止盡除痼疾,抑亦永享眉壽。」母曰:「老婦將死之骨,為天師再生,未知何階上答?」婦人曰:「但不棄細微,許奉九郎巾櫛,常得在太夫人左右則可。安敢論功乎?」母曰:「佩猶願以身為奴,況其他乎?」

婦人再拜稱謝。遂於女僮所持妝奩中,取藥一刀圭,以和進母。母入口,積苦頓平。遂納為婦,執婦道甚謹。然每十日,即請一歸本家。佩欲以車與送迎,即固拒。唯乘舊馬,與女僮倏忽往來,略無蹤跡。初且欲順適其意,不能究尋。久之,頗以為異。

一日,伺其將出,潛往窺之。見乘馬出延興門,馬行空中。佩驚問行者,皆不見。又隨至東城墓田中,巫者陳設酒餚,瀝酒祭地。見婦人下馬,就接而飲之。其女僮隨後收拾紙錢,載於馬上,即變為銅錢。又見婦人,以策畫地。巫者指隨其處,曰:「此可以為穴。」事畢,即乘馬而回。佩心甚惡之,歸具告母。母曰:「固知妖異,為之奈何?」

自是婦人絕不復歸佩家,佩亦幸焉。後數十日,佩因出南街中,忽逢婦人行李。佩呼曰:「夫人何久不歸?」婦人不顧,促轡而去。明日使女僮傳語佩曰:「妾誠非匹,但以君有孝行相感,故為君婦。太夫人疾得平和,約為夫婦。今既見疑,便當訣矣。」佩問女僮:「娘子今安在?」女僮曰:「娘子前日已改嫁李諮議矣!」佩曰:「雖欲相棄,何其速歟!」女僮曰:「娘子是地祇,管京兆府三百裡內人家喪葬所在,長鬚在京城中作生人妻,無自居也。」女僮又曰:「娘子終不失所,但嗟九郎福薄,向使娘子長為妻,九郎一家皆為地仙矣!」出《河東記》。

有德於我,即妖異可忘乎!又安知親父不為狼,親子不為虎也?

相關焦點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彥子
    某年的六月中旬,管輅路過平原,看到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在路邊地裡割麥子。他嘆息著走過去,青年人問道:「您為什麼嘆息?」管輅沒有沒有回答,卻反問到:「你叫什麼名字?」青年回答自己叫趙彥子。管輅說:「我嘆息是可憐你年紀輕輕就要死了,時間在明天午時。」彥子說:「您是管輅先生嗎?」得到確定回答後,彥子跪地求他救自己。管輅說:「生死是命,在於天,不是我能救了的。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穀神女,梁夫人,張俊
    馮夢龍說:這個故事出自《逸史》。情節扛不住推敲,應該是馬士良被赦免後編造用來騙人。吃蓮子必然有仙緣,不應該被天誅,也不應該被少女所救。而且,仙人們沒有別的僕人了嗎?讓個小女童來殺人,還要現場磨刀。【原文】唐元和初,萬年縣有馬士良者,犯事。京尹王爽欲殺之,乃亡命入南山。潛於大柳樹下。才曉,見五色雲下一仙女於水濱,有金槌玉版。連扣數下,青蓮湧出。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竇榮光
    燕地口音,看樣子像跑江湖耍雜技的。東面的客房已經有個和尚住在裡面,看樣子好像會武功。夥計安置他和那個和尚一起住。然後逐個問旅客們吃什麼飯,兩個女子不吃,和尚要了很多肉和面,竇榮光要了和尚的一半量。送來飯後,和尚一邊吃一邊打量竇榮光,看了一會說:「出家人飯量這麼大真是慚愧,你能吃多少?」竇榮光心不在焉的回答:「是你的一半。」和尚又說:「你知道危在旦夕嗎?」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和尚婆心,神賭
    這個故事裡真生為什麼頓悟我沒看懂,只是因為醜陋嗎?但是醜陋和富貴相比,應該是微不足道的。這裡有些話還是很經典的,比如求富就不要惜命,沒經歷過挫折,就不應妄談佛法空慧等等。【原文】泰和真生,年弱冠,貌極豐美,而卓錐無地,寄居招提寺東剎。時西院來一顛僧,有奇術。私謁之,且訴其貧。僧曰:「讀書人貧亦何病?
  • 視頻 |「思泉語文」與「樂樂課堂」聯合製作的《古代寓言》
    這次又帶來《樂樂課堂》與《思泉語文》的《古代寓言》系列視頻,共14集。,所謂志怪小說,就是記錄神仙鬼怪內容的小說。志怪小說《搜神記》搜集了古代神異故事共400多篇,是研究我國古代民間傳說及神話不可多得的寶藏。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易萬戶
    夫人對中年人說:「雖然是早年定下的良緣,但現在沒有媒人傳話,嫁妝也沒準備好,怎麼辦?」中年人說:「有這份盟約就夠了,如果公子不嫌棄,今晚就拜堂成親。」公子很高興地答應。夫人帶女兒進去,過了一會兒,重新梳妝出來,交拜天地,入洞房,兩情相悅。易公子樂而忘返,一晃過了一個月。某天,他想回家,對妻子說:「我家離此不遠,回去看看就來!」這家人卻不同意,極力挽留。
  • 重口味故事兩則,清代的志怪小說其實是搞笑段子呀
    前面我們講到,清代的志怪小說《子不語》其實是一本匯聚了眾多段子的有趣故事集。.誤嚐糞這一回,故事發生在江蘇常州。所以,這個故事大概是想告訴我們,在事情不明朗之前,最好不要亂做決定,以免留下某些不可挽回的損害,比如大家一起乾杯喝糞水!悔之晚矣。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某郎中
    (故事出自清代志怪集《道聽途說》,因為較長,下面只摘錄原文開頭的一段。)【原文節選】郎中某,武林人,能憶宿世事。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夢難信
    (作者在後面舉的這幾個例子,查了一下,分別都是一個故事。漢武帝誅殺太子,其實就是巫蠱之禍,是漢代一次重大事件。一次,漢武帝夢見很多木頭人攻擊他,認為是有人使用巫術對他不利。牽連了上萬人,太子都被誣陷殺掉,最後,漢武帝明白過來,很後悔。)【原文】杭州沈濟之,安逸人也。
  • 中國古代民間志怪故事:王良娶妻
    據說這是一個流傳於山東的民間志怪故事。看下來有一個感覺,古人的邏輯真的不是現代人能夠理解的。不過朋友們姑妄讀之,不必深究。故事開始。從前有個戲子,名叫王良,三十多歲,眉目清秀,非常英俊,長年在外跟班唱戲,難得回家一趟。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水母三娘
    水母三娘水母三娘,博山顏神鎮人,娘家姓顏,是個孝婦,宋朝時被封為順德夫人。傳說水母三娘生前嫁到郭姓人家,丈夫去世很早,婆婆讓她改嫁。三娘說:「婆婆讓我改嫁為什麼呢?如果嫌我拖累您,我們可以單獨做飯吃,平生我還如常照顧您。」婆婆說:「不是這樣的,只是可憐你年輕守寡。」
  • 故事:志怪故事:鬼畫
    他非常喜歡妖魔鬼怪的故事,偶爾也讀讀佛經。某天突發奇想,立志寫一本志怪集。雖然不能以此為生,萬一流傳下去,也算不虛度一生。他開始留意民間傳說,也到些陰森恐怖的廟宇、廢墟去尋求靈感。回來後就閉門不出,徜徉在妖仙神魔的世界裡。無奈才疏學淺,不久就江郎才盡,想放棄又實在不甘心。於是更加去找那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遊覽。
  • 古代志怪故事——黑衣太僕,布客
    窮措大(古代對讀書人的蔑稱)讀了兩行書,動不動就冒迂腐氣。假如你生在嚴相國的年代,想要拜見相國,看到牛太爺還不知道出什麼諂媚的樣子。再者說,人各有主,秀才們供奉文昌公,不過也是希望中舉得官,商人們供奉財神,是盼望財源廣進做富翁。我們這些人供牛公,和你們供孔子有什麼兩樣?」張某知道這些人無法說服,就稟報縣令,毀去了這座廟。但是信奉牛二的風氣卻不是毀廟就能杜絕的,照樣流傳天下。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張氏怪,妖人
    張氏怪我家鄉有個秀才張某,喜歡談論鬼怪學說,也經常讀志怪小說。某天,他聽到房梁上有人喊他相公。起初只聞其聲,後來妖物現形,有時候是個高大的男子,有時候是十一二歲的小童,還有時候是丫環的形象,全家人都能看到。有一天,張某起早讀書,妖怪也變成他的樣子來搶著讀。不但樣子完全相同,連衣服上的破洞都完全一樣。爭奪了一會兒,妖怪回到房梁上。
  • 中國古代民間志怪故事四則:第三個故事必須是穿越了啊
    這幾個故事都不是憑空杜撰,要麼出自古籍,要麼見於地方志。不過朋友們看個熱鬧即可,大可不必追根究底。第一個故事有一人姓劉名常,已過四旬,嗜酒如命,常常不管認不認識,便拉人喝酒,如果不喝,必勃然大怒。他一喝酒就喝得天昏地暗,醉生夢死。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張夫人,沈生
    張夫人張子龍年紀輕輕就科甲中第,他們鄉裡有個姓宗的人家,是個豪門望族,有個女兒非常美麗,嫁給了他。結婚後,張子龍青年才俊,被眾人誇獎羨慕,妻子卻對他不滿意。夫妻感情不太好。
  • 聊齋系列《美人皮》|改編志怪小說後的現代愛情觀:一世一雙人
    志怪小說之所以受歡迎,最重要的,自然離不開它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志怪小說大部分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但是對妖神鬼怪和情節的的大膽想像卻是滿足了人們對荒誕離奇之事的好奇心和嚮往。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志怪小說流傳至今,雖然不像詩詞歌賦一般受人尊崇,卻也在歷史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國妖怪故事》:孩子,乖!否則就會被老馬猴吃掉
    於是,老馬猴吃小孩的恐怖故事,便成為了老人們手中的戒尺。 其實,不止童年世界,即使人類文明,也藉助鬼故事的力量,教化萬民,澤披萬世。 當然,我們現在稱老馬猴之類的故事為鬼故事,但是在古代,這些鬼故事,被稱為志怪故事。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謝石拆字
    回答是的,問原因,他說:「也字是語氣助詞,所以知道是您妻子所寫,而且,令夫人三十一歲。也字上面是卅,下面是一,三十一。(卅:古代是三十的代用字。)」謝石又說到:「也字有馬才能奔馳,有水才成池塘,有土才成田地,加單人旁就成為他字。而現在這些部首都沒有,您目前想要升遷卻沒有辦妥,沒有積蓄財產,父母兄弟也都已離世。」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滿生
    滿生,講故事的人忘了他的名字。他家是淮南的名門望族,滿生出外遊蕩,到了一個親戚家,時間長了,感到主人厭煩了,就去長安投奔一個朋友。到長安後才知道,那個朋友已經搬走了。回來的途中路過中牟,當地的主簿是他老鄉,接濟了他少許錢物,但是不夠用,後來他又向西抵達了鳳翔。當時數九隆冬,他又冷又餓蜷縮在旅店。旅店旁有個叫焦大郎的人非常可憐他。送給他飯吃,十多天也不厭倦。滿生很感激,登門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