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長蘇未入京城之前,整個大梁京都充斥著諸多禁忌詞彙,這些詞彙除了堅決不會在梁帝面前被提及外,滿朝文武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同樣也會極力避免提到這些詞彙。
這些詞彙裡有「祁王」、有「宸妃」、有「林燮」、有「赤焰軍」……
這些詞彙的背後代表著「反叛」、「謀逆」……,在梁帝的心裡與這些詞彙掛鈎的人便天然性的處在不被相信的那一面,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這個人便是蒙摯。
(只針對電視劇展現內容討論,至於蒙摯書中家世和其他隱情不再贅述。)
依照梅長蘇所說:「蒙氏世代忠良……」,可以看出蒙摯家世並不弱,同時蒙家更是那種偏向於「將門虎子」類型的家族,蒙摯打小的人生規劃便已基本定型,它們或許如下:
先去江湖習得武藝,再去軍中賺取經驗,回到朝中擔任要職,官至人臣歸隱山林……這便是蒙摯的一生,也是最為坦途的一生。
然而這條路線中的第二條,對蒙摯來說差點便成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因為「賺取經驗」的路上,蒙摯選擇了去赤焰軍。
蒙摯在習得一身高強的硬派武藝後,自然需要去軍中歷練,而彼時林燮掌管的赤焰軍是整個大梁最能打、也最常打的軍隊之一。
蒙摯想要獲取經驗和軍功,赤焰軍是其最佳選擇,所以最終蒙摯去了赤焰軍,但就是這樣一個去過赤焰軍並待過一段時間的人,卻在其後的十餘年間逐漸成為了梁帝最為倚重的禁軍統領並將他慢慢的提升至了大統領之位,可以說恩寵與信任之多,滿朝文武不做第二人想。
那為何明明在赤焰軍待過的蒙摯,會成為梁帝最為信任的人呢?
第一個理由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理由,便是蒙摯在赤焰軍所待時間較短,按照蒙摯自己所述:「不過區區一年」,而同時這個一年時間又是非常早期的時間。
即在蒙摯離開赤焰軍的時候,離那場梅嶺血案的發生還相隔甚久,再加上其後蒙摯並未與赤焰軍等人在軍事層面有過過多交集,故而於情於理蒙摯自然不該因為此事受到牽連。
第二個理由,在於蒙氏世代忠良,在梁帝心中蒙家的作風和家訓是良好的,是忠臣的最佳代表,而出身在蒙家的蒙摯理應天然性的具備這種品質。
其實在整部《琅琊榜》中可以看出蒙摯對梁帝確實是十分忠心和信賴的,從一開始梅長蘇對梁帝的一些「吐槽」,蒙摯偶爾辯護便可以略見一斑。
比如「越貴妃復位」一事,當梅長蘇說:「這個皇帝還是這麼薄情寡義」的時候,蒙摯有些嘟嘟囔囔的說:「畢竟此事事關祭禮,陛下想必也是沒有辦法吧」。
所以,若拋開蒙摯對林殊的信任,對公道的秉持,蒙摯是對得起梁帝給予的那份信任的。
第三,蒙摯的聰慧和武功高強是另一個主要理由,看似呆萌的蒙摯,其實在很多關鍵的時候善於「插科打諢」,而他的這種插科打諢在梁帝這邊卻被定義為了「蒙摯這人不善心機,為人簡單……」,對於陪伴君王之人,尤其是近侍這一種類,這樣的定性在某些時候可以起到救命的奇效。
同時蒙摯武功高強,為天下有數的高手,對於梁帝來說,禁軍這樣一個重中之重的防護之責自然要交給一個武功高強之人。
最後還有一個偏腹黑的理由,如果整個梅嶺一案和祁王一案都不過是梁帝默認下的一種清除威脅的鐵血手段,那作為發號施令的梁帝,自然無比清楚林家與祁王到底有沒有謀逆之心,自然也就知曉只在赤焰軍待過一年的蒙摯是否是忠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