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鄭宴如 晚上八點 今天
外公小傳
國字臉,高鼻梁,深邃明亮的眼睛,彎彎的長壽眉,笑起來眉毛會不安分地一顫顫的,嘴角每每上揚時那眼角的皺紋就清晰可見,歲月已漸漸帶走了他的芳華。但行走間,足底生風,毫無老態,周身散發著幾分讀書人的氣質。
這就是我親愛的外公,名叫朱光地,出生於1949年10月,恰好與祖國同慶。外公出生前,他家是龍遊響噹噹的富裕人家,據說龍遊那條主街太平路的一半房產是他爺爺置辦的家產,還有很多良田。解放初期,土地和資產成為國家所有了,便也成為尋常百姓人家。
外公的父親還是金華一所學校的老師,雖然家境大不如從前,還是能供得起他讀書。但隨著他的弟弟妹妹陸續出生,家裡需要賣柴添補家用。所以當他八九歲,每天天未亮時,就被起來隨祖父去山裡買柴回城裡來賣。小小個子的他,搖搖晃晃地跟在載滿柴火的雙輪車後面吃力地推。回城之後,都要八九點鐘後才能趕去上學,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上課很專注,成績優異,老師對他的遲到便也包容了些。但讀到初二時,家裡負擔實在是太重了,無奈之下輟了學。
緊接著,響應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地主成分出生的外公就成為了老衢縣第一批下了鄉的青年,當時才十六歲。吃苦耐勞的他,很快融入了農民群眾當中去,與他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時是傳統的農耕,農忙之後收成也不多。外公很喜歡鑽研,他趁難得回城探親的機會去新華書店買些關於土壤改良和農作物改良的書回來研究,並學以致用,產量很快就上去了。公社的領導們很高興,他多次被推薦到縣裡受表彰,還被作為知識青年優秀代表上臺發言。二十歲不到的外公還當上了生產隊長。村花外婆很喜歡勤勞能幹的外公,他們結了婚,紮根在了農村,有了四個孩子。
1980年左右,落實知青政策,外公回到龍遊城裡一家運輸公司上班。他不怕苦不怕累,得到單位領導的認可,被推送到駕校學習駕駛技術,成了一名運輸駕駛員。八十年代末,承包責任制後,外公就承包了車子,因為他的熱情實在肯幹,承攬了很多業務,家裡條件轉好了,把四個孩子都從農村帶回城裡。因為他的言傳身教,四個孩子陸續都考上了好的學校,有了較好的工作。
外公,喜歡畫畫和讀報。他說解放前家裡收藏了很多名家字畫,祖父以前學過畫但陰差陽錯地當了體育老師。小時侯,他每年梅雨季過後,都會搬出來曬。他就在守畫時看畫學畫,遺憾的是文革時名畫都被紅衛兵們抄了,他也下鄉了,沒能有機會系統地學畫。
外公很疼我,我一出生,他便提前退休來照顧我。可能受他的遺傳和影響,我對畫畫有著深厚的興趣,立志要考入美院,成為一名美術老師。他聽了我的願望,總會有著欣慰的笑容。他是個很和藹的人,娃們搗了亂,他也是慈眉善目地笑笑。我遇上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外公。
他就是我頭頂的一片天,有著傳奇故事的外公。
作者系衢州市實驗學校教育集團菱湖校區八年級學生
指導教師 鄭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