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難忘半個世紀前的那一件成人之美的短大衣 | 許寶民

2020-08-11 大洲文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著一種男式短大衣,它與普通大棉襖相差無幾,只是胸前開襟處有三寸左右重疊部分,開襟的左右兩側上下方向對稱地釘上兩排較大的紐扣,用以根據需要調整衣服貼身的鬆緊程度。它大約就是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同志穿過的樣式,俗稱「列寧服」。


我讀高中時,班裡已有幾位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穿上了這樣的藍色或淺灰色的短大衣。我著實羨慕,當時我身著薄薄的布滿補丁的棉襖,是姐姐舊衣服改做的,不太合身,裡面只有一件父親的舊褂子,襖不貼身難擋寒風侵入。每年冬天,手背凍得紅腫,手指裂開了口子。在當時連每周喝開水的五分錢都拿不出的情況下,穿上「列寧服」只能是一個坐地摸天的奢望。但我頗有些阿Q精神的,心裡默想,我有一個不太笨的腦袋,一定要在學習成績上好過他們,「書中自有千鍾慄」,況一棉衣乎!在語文課本的扉頁,我用鉛筆勾畫出幻想穿著短大衣的自畫像,旁加小字自勉道:「寒氣錐刺股,吃得苦中苦,鴻鵠之志銘記心,何愁大衣不加身!」雖然是在畫餅充飢,但它確實成為我窮則思變發奮讀書的動力之一。


一九六六年高中畢業時適逢大運動,一下子打破了我憧憬已久的大學夢。迷茫之後翻泥土,回鄉多為稻粱謀。在農村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中,每一天都與泥土和汗水相伴。每年三個月左右的冬季農田水利工程勞動,開挖河道、破冰斛水、撈泥壘堰、踩凍加班,一件破棉襖、腰勒稻草繩便成為了我那年月著裝的標配。但有時遇到需要參加的紅白事活動或走親戚、趕集之類的事,我卻沒有一件與場合相稱且稍微得體的衣服。此時,我的心底又湧現出做一件短大衣的念頭。


當時,一件短大衣布料及棉花的成本費大約需要二十元,而手工費大約需要十元。那一年,每一工值四角五分,十元錢大約是我將近一個月不吃不喝的勞動報酬。好在一九七0年底,我自學裁剪後已初步具備製作一些比較複雜的單衣的基礎,但棉衣尚未親自動手做過。權當練習吧,也為了節省那很難掙回的十元錢,我決定自己動手做一件短大衣。


籌備好布和棉花後,我仔細地測量了舊棉襖的衣長、袖長、袖口、袖深、領圍、肩寬、腰圍、胸圍、擺長、彎曲處弧度等十大要素,與實體測量進行比較修正,再與裁剪書上成人男棉上衣要素尺寸進行對比微調,然後在拼起的舊報紙上畫出前片、後片、袖片、領片、袋片及袋位,剪出紙片模型。布料動剪之前,我又去村南開裁縫店營業的徐師傅(我未拜師但常於晚上去觀摩)處請教,他認為設計合理可行。繼後,我謹慎地完成了布料的裁剪程序。


裁剪後的工序是縫製。一般的棉衣縫製工藝流程是先做口袋和零件,接著將棉花鋪於裡子上用機線固定,再連片合縫翻出正面,最後在領口(也有在內層腋窩處)封鎖成型。在鋪好棉花後用機線固定時,我遇到了困難,儘管機針壓腳抬得很高,仍出現夾針、斷針、窩線和推進不勻的現象,這是我在做單衣時未曾遇到過的故障。在進行耐心地觀察、分析、調整、嘗試後,我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順利地進行了棉層的固定和各片之間的合攏。由於缺乏鎖邊機,挖扣眼,鎖邊之類的零活只有依靠妻的幫助了。


開始縫製那天,適逢漫天飛雪。平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曠工罰工,難求半日閒,得一雨雪天,實乃天助我也。在妻的幫助下,用了一天的時間,順利地縫製出一件夢寐以求的嶄新的短大衣。穿在身上,非常合體暖和,圓了多年的短大衣之夢。親手裁剪縫製的過程,鍛鍊了我製作棉衣的技巧和實踐能力,增強了自己動手改變生活狀態的信心。許多看似困難重重的事,只要有毅力認真探索做好預案、大膽去幹,多數是可以成功的。


做好短大衣之後,我十分珍惜它,常常把它掛在室內牆上。做農活時自然捨不得穿它,做家務時也怕抹髒了不好清洗,只有在走親戚、趕集或遇到紅白事活動時才作禮服著身。


做好短大衣後不久,一個本隊的青年人去相親,要將此衣借穿兩天。成人之美,焉能不從?相親後還我衣服時,他很高興地感謝我說「這衣幫我掙足了面子。」能為這個需要面子的人及時添了面子,我真的喜望出外。我在勞動中結交了不少和我年齡不差上下的貧苦兄弟,一些人漸漸地把這件短大衣當作相親的吉祥物,幾年中陸陸續續有十多人來借穿。他們只要開口相求,我總是樂意相借。不久,來借短大衣的人年齡範圍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竟然擴展到相鄰的生產隊,有外出走親的個別熟人也來借穿了。父親總是樂呵呵地說:「成人之美是積德行善。解放前某某家有一件淺藍色大褂和一頂黑禮帽,幾乎天天有人借,是好事。」大約成衣一年後,一位鄰隊的青年借穿去走丈母娘,抽菸時不小心落在前襟上,燒了兩個洞,我用心以藍線彌縫堵上。又過了一年多,另一位朋友借穿這件短大衣去親戚家喝喜酒,三天後他很不好意思的拿著這件衣服到我家說,吃飯時端菜碗的人不小心將半碗油湯潑在了短大衣的後身上,他想拆開清洗擔心整不成原樣。我安慰他「實屬意外、不必過慮」。後來我拆開後費了很多時間才將大片油汙清洗掉,但是,短大衣的藍布面子已出現少許色差。我粗略計算過,光借這件衣服去相親、走丈母娘的人多達十五位。村裡一位老兄開玩笑說,「你這件衣服作用可大啦,十來個新媳婦都是用它哄來的喲。」


其實,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借」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現象,鄰裡之間相互借錢、借糧、借衣服、借鞋,借油、借鹽、借面、借煎餅、借雞蛋、借針、借線,大到借農具、借鍋、借磨、借鏊子、借房子。家裡來了客人借白瓷碗碟、借酒壺酒盅、借桌凳之類的事屢見不鮮。多數淳樸而貧困的農民樂於相互周濟,誰能敢說萬事不求人?更有甚者,家境不好的大齡青年為了說成一門親事,借人家的衣服、被子、整麻袋的山芋幹、整瓶豆油、桌椅、熱水瓶、掛鍾、自行車等物當作擺設以增加女方的好感,還有人借人家的大肥豬栓在自家的門前,借人家剛買回的的豬肉掛在院內牆上。所有能夠裝點門面東西都被互相借過,這在當時是見怪不怪司空見慣的事。其實有些女方見到這些道具是心照不宣的,有時因借也出過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洋相。雖然借來的偽裝不夠誠實,但是為了一輩子不打光棍,無奈之下只有選擇此等下策了。好在當時選擇對象的標準主要是人能否吃苦耐勞、忠厚老實、身體是否壯實,至於其他方面似乎並不重要。我曾觀察過借我短大衣去相親的人組成的十來個家庭,後來的日子過得都不錯,有的幾代文盲,下一代不僅出了大學生,還出了研究生呢(作者註:這與短大衣無關)。借物比起封建社會中出現的指腹為婚或替代相親,實在人性和文明多了,畢竟相親的雙方可以直接見面,只不過有點虛榮心罷了。


去年老家的房子被拆遷了,大部分家具、用具和不穿的衣服,都送給了親朋好友,而這件近五十年前親手縫製的短大衣,卻沒有捨得送人。雖然有些陳舊,但是她見證了我曾經的夢想,見證了我與逆境抗爭的青春年華,見證了十多位農村的窮苦弟兄喜結良緣。我拿起這件伴隨我度過風風雨雨的短大衣,貼近它將裡裡外外仔細觀察一遍,喚起了無法壓抑的悲愴的思緒。撫摸良久,我將它輕輕地疊好包好,放在盛裝保留貴重物品的紅木箱中。

相關焦點

  • 《情人》:半個世紀的相思,半個世紀的沉澱,蝕骨錐心
    《情人》劇照在半個世紀前的法屬殖民地越南的熱帶區域簡的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整天忙碌著工作,並為全家的生計和三個孩子的前程操碎了心。 但是,簡的兩個哥並沒有因為母親的操勞而良心發現,他們依舊不思進取,把什麼事情都搞得一團糟。簡的大哥比爾不但吸毒還橫行霸道,簡的二哥保羅生性懦弱,經常受到大哥的欺負。 那時候,已經懂事了的女孩兒簡正在西貢國立中學讀書,她對家中的經濟困境和成員之間的緊張關係很絕望。
  • 等了一個人半個多世紀,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
    我的9月份第二本書,《霍亂時期的愛情》今天終於看完了,歷時我13個多小時。我差不多每天下班鑽進書店去看,每天看兩個小時。用了我差不多兩個多星期,當然中間也隔了幾天沒去書店,因為加班的原因。今天是周六,我下午四點到的書店,我看到19點半左右,這部作品戀戀不捨的看完了。這部作品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
  • 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待半生的愛情,是長達半個世紀的告白
    1982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國內著名作家餘華最為推崇的人。 1985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版了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第一部作品。他曾感嘆道:「《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這部小說在描寫上放棄了以往慣用的魔幻主義寫作手法,著力描寫了一個質樸無華卻感人心扉的愛情故事。
  • 直擊「翁美玲」墓地:「俏黃蓉」曾驚豔半個世紀,墓前小天使守護
    不僅天真爛漫,而且還機靈討巧、機智過人,曾驚豔半個世紀。用八個字去形容黃蓉,可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作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受歡迎的角色,黃蓉的分量可與小龍女相媲美。當時她只有26歲,在人生中最好的年華香消隕玉,不得不讓眾多影迷為之唏噓不已。當年《射鵰英雄傳》播放時,可謂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縱然很多家庭還是黑白電視,但是人們的熱情卻從未消減。對於六零、七零後的人來說,每天準時準點觀看這部武俠劇,就是他們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
  • 東方美仙俠巨製 肆拾玖坊再出手品牌合作——歡瑞世紀《琉璃》
    2020年8月6日,由歡瑞世紀出品的東方神話仙俠巨製《琉璃》在優酷網盛大開播,並發布片頭片尾MV和精美海報。本劇講述了天生六識殘缺的少女褚璇璣與離澤宮弟子禹司鳳,在十生十世的愛恨糾葛與天界「陰謀」的雙重壓力下,攜手直面跌宕宿命,極具傳奇色彩的仙俠故事
  • 君子有成人之美,《知否》原著中,明蘭為品蘭,主動放棄好婆家
    可電視劇中,由於篇幅的限制,對品蘭的故事並沒有講述太多。於是,我翻閱了《知否》的原著,看到了品蘭的成長,也意外地發現,品蘭的婆婆原本中意的兒媳婦,居然是明蘭。而在玩耍的過程中,明蘭對泰生這個老實的表兄很有好感,覺得他是個好人。
  • 狼孩為何不能教化成人?錯失8個育兒敏感期或將貽誤孩子一生
    至20世紀50年代末 ,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裡長大的,其中20個為猛獸所撫育:5個是熊哺育的、1個是豹哺育的、14個是狼哺育的。他們也和印度狼孩一樣,具有撫育過他們的野獸的那些生活習性,也很難甚至基本不可能被馴化成人的樣子,其壽命也都很短。
  • 5分鐘帶你看完《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一場歷經半個世紀的痴戀
    只因在人群中看了她一眼,他便開始了這場半個世紀的單相思。阿里薩是一名快遞員,在給費爾明娜的父親送信的時候,在長廊上看了費爾明娜一眼,這偶然的一眼,便是故事的開端。阿里薩對費爾明娜一見鍾情。他想盡辦法接近費爾明娜,對她展開瘋狂的追求。在費爾明娜姑媽的慫恿下,費爾明娜答應了阿里薩的求婚。
  • 「美在金秋」張家界世紀花園小區裡的幸福生活
    美在金秋黨員之家。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18日訊(記者 李森林)「我們世紀花園小區未改造前,路面都是泥濘不堪,經常有灰,業主體驗感一般。12月18日,在張家界世紀花園小區裡,小區業主劉和軍取完快遞悠閒漫步在小區內,說起自家小區,劉和軍十分滿意。根據最新調查顯示,「滿意的居住條件」在當代群眾的期望值中名列前茅。張家界世紀花園小區是全市早期小區之一,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小區文明建設和基礎建設逐漸難以滿足業主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多年來,小區各項隱患日益凸顯,小區改造迫在眉睫。
  • 上個世紀聽來的農村男男女女的故事
    上個世紀70、80年代生產水平還很低下,勞作方式大部分還手工,物資極度匱乏,更不用說什麼娛樂項目了,缺少娛樂項目也是當時計劃生育相當難搞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回家看的人有些是藉口,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有柴草堆,老李婆子回家回來的時候跟做一起的婦女小聲說了這麼一件事。半路上內急就去了老孫家的柴草堆後面小解,聽到腳步聲趕緊躲了一下,以為有大男人來小解,哪曾想到來了一對,原來是村裡的小青年栓住和二狗的媳婦,接下來的事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老李婆子說完,旁邊的婦女還說簡直沒想到,平時一點看不出來,不可能吧。
  • 《永恆的邊緣》同性戀還未合法前,他們有多慘?看一眼就終身難忘
    在那混亂的年代,當時的一個政黨小頭目,為了佔有羅伯特的小酒館,在多次談判失利,得知他是同性戀後,竟然做了一件慘絕人寰的事情,有多慘?看一眼就終身難忘。為了讓意志堅強的羅伯特屈服,這位小頭目,叫來了4個手下,讓他們把羅伯特的男友,脫個精光,五花大綁在柱子上。接著放出了一條「警犬」,讓這條「警犬」撕咬羅伯特男友的生殖器,撕咬聲伴著刺耳的尖叫聲響徹天空,鮮血瞬間染紅了水泥地,一瞬間他就皮開肉綻、奄奄一息了。最終,羅伯特屈服了。
  • 莫言:母親影響自己一生的8個故事
    母親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乞討老人的碗裡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 這3個男人守護了夏夢半個世紀,年輕時候的她美得攝人心魄。
    趁著沒人的時候試探性牽個手,哪怕是牽個手都是小鹿亂撞的!月光下,夏夢那害羞緋紅的臉蛋更加動人!他們是彼此的初戀,在對方的心中是那麼的美好而純潔!他們深信彼此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多少個夜晚兩人因思念對方而輾轉反側。可他們只能通過書信互訴衷腸,以解相思之苦。一封封寄託著思念的書信漂洋過海到達岑範的手裡。可夏夢卻不曾收過一封岑範的信。一次次期待,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死心!那時候的岑範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了。或許已經不想再等她了。
  • 隨筆 張穆王成人之美的故事
    唐朝有個叫謝原的人,精通詞賦,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傳甚廣。一年春天,謝原到張穆王家做客,張穆王親自接待他。飲酒暢談之餘,張穆王便讓自己的小妾談氏在帘子後面動情的彈唱。謝原仔細一聽,談氏唱的正是自己所作的一首竹枝詞。
  • 美到瘋狂存圖的7本小書,最適合周末躺著看
    中世紀的基督教美術,到十七八世紀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再到19世紀印象派以及流派紛呈的20世紀,內容全面,講解又很好懂。對很多人來說,是一本很合適的西方美術啟蒙書。而且,一定要誇這個清晰度呀,沒法出國親眼看,咱們先在家慢慢欣賞。
  • 《陳情令》之藍湛: 留給美
    「白瞎了他那張臉!」「臉長得好看。」「披麻戴孝!」他也挺在意自己的「好看」的,倒不百分百因為家規。比如醉得七葷八素,聽說「抹額歪了」,便立刻清醒,要一時三刻立時扶扶正。他知道自己「美」,並花時間打理自己的「美」,在這人世留下一種「美」。我常愛看那些愛美的人們。哪怕她做著清潔工的工作,本來全服武裝包包牢。
  • 作文展 ▏《一件難忘的事》《怪鎮奇「遇」記!》《雷雨》
    >一件難忘的事現在才五點半,離我該起床的時間還有半小時。不知怎地,就在最近,我們這來了一個賣糰子的老爺子。他每天五點半時就開始叫賣了。無論是平時,還是周末;無論是晴天,還是颳風下雨,他都雷打不動。每天都是他攪亂了我的好夢。我本該六點起,可是這時就被吵醒,讓我想睡又不敢睡,只好在床上翻來覆去,別提多難受了。
  • 難忘糯米飯一一併非杜撰的故事
    但奇怪的是,食堂裡那幾天沒有秈米飯只有糯米飯。糧食是有計劃的,吃飯是有定量的,不吃不行,沒有選擇的餘地。導致開飯時有的同學看著糯米飯發愁:一邊肚飢,一邊不想吃。我是屬於那種看到糯米飯就發愁的人。這種尷尬沒有維持太久,糯米飯大約吃了半個月就結束了,在我記憶裡留下深刻的、難忘的印象。
  • 難忘那晚,她送來一雙鞋——我的知青故事(二)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每當我聽到這首歌時,就會想起上山下鄉時的一件往事。記得那是下鄉插隊的第三個年頭。一個初冬的晚上,和我一起插隊的另外二個同學都不在家,我一個人閒來無事,早早的躺在舖上胡思亂想。聽到門外有人在喊我,我披了件衣服就下床開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