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需要一部聖經,那它只能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0-09-15 送你1顆子彈

「如果青春需要一部聖經,那它只能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是豆瓣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一句簡介。是的,這是一部關於青春的小說,但它又不只是關於青春。

主人公是十六歲的中學生霍爾頓,他出身於紐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老師希望他好好讀書以便將來出人頭地,但他對學校裡的一切都膩煩透了。霍爾頓老是挨罰,第四次被開除時,他沒有回家,隻身在紐約遊蕩了一天兩夜。小說的主要內容正是霍爾頓在這一天兩夜裡所經歷的故事。

霍爾頓是一個「問題少年」,看什麼都不順眼。他討厭同學,討厭父母,甚至討厭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霍爾頓每說一句話,都喜歡帶上「他媽」;誇張一點,如果去掉「他媽」,這本書會少很多頁。

如果霍爾頓是一個成年人,他的行為一定會被定義為「幼稚可笑」。可他還是個少年,一切的唧唧歪歪,都可以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

霍爾頓常常會想: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知道。

霍爾頓的想法投射到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好好工作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有錢。變得有錢是為什麼呢?為了大房子。買房子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讓生活更快樂。那為什麼工作明明這麼不快樂,卻還要工作呢?天知道!

我已經不是少年了,我是衝著書名去讀這本書的,我想知道麥田裡的守望者在守望什麼?但全書287頁,直到233頁我才看到了我想看到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老是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很不像話。」

這是全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我也因此從喜歡書名強化到喜歡書本身。

小說的最後,霍爾頓並沒有逃離去西部,也許並不是因為他軟弱,而是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說「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尋找並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寫作、音樂和小妹妹臉上的笑容。

&34;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對成人世界的不妥協
    最近看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書中的主人公作為一名學生,他多門功課不及格,滿嘴髒話,酷愛說:「他媽的!」退學後,他只能混跡在酒吧,窮極無聊之時, 他還模仿大人召妓!紅色的獵人帽和風衣,是他標誌性的打扮!你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無藥可救,糟糕透頂的孩子!
  • 《麥田裡的守望者》1:你對人生的迷茫,需要用一場旅程治癒
    上一篇小逸聊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傳奇人生,這篇開始細聊小說本身。《麥田裡的守望者》是20世紀繞不過去的英文經典,被無數中學比爾·蓋茨曾說:「13歲時我第一次讀到《麥田裡的守望者》,自那以後,我一直都對人說,那是我最愛的書。」高曉松在給馬雲開的1萬本書單中選出4本最重要的書,其中一本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 從《麥田裡的守望者》看當今家庭教育對問題少年的救贖
    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一段話。
  •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這本書也使他一舉成名。成名之後的塞林格盡力擺脫公眾關注,開始隱居生活。他買了塊山地,在山頂上建了所小房子,過著隱居寫作的生活。直至2010年,塞林格去世,終年91歲。《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時,剛好是二戰結束,美國成了政治軍事大國。
  • 混沌世界裡的一抹光亮——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1.剛剛開始看的時候會有點不適應,因為這本書是作者通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說話口吻敘述的,那是一個有點痞子氣的「問題少年」,每一章都有髒話,張口「他媽的」,閉口「混帳」,「婊子養的」,抽菸、酗酒、夜不歸宿、叫妓女、被學校開除就是這個主人公的生活日常。一開始,我甚是奇怪,這不是一部很有名氣的外國名著嘛?為什麼主人公是這個樣子的,簡直快毀三觀了。
  • 《麥田裡的守望者》2:我的沉淪,是因為看不慣你們的醜惡嘴臉
    以上是《麥田裡的守望者》裡經典的一段。是的,你的感覺沒錯——主人公霍爾頓是個滿嘴髒話、不學無術的混球。上面這個場景發生在他被學校開除後準備跑路的時候。順便告訴你,他被開除的原因是五門課有四門不及格,這是霍爾頓換的第四個學校了。
  • 每天推薦一本好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守望什麼
    女孩的哥哥提起過妹妹曾經說過「不想活」的想法,平日裡也不願意與家裡長輩們溝通。重要的是:我們在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情時,該如何去做到提前幹預或者有效的避免它發生?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吸取的教訓,以此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 掩卷記之麥田怪圈
    麥田怪圈據說是國外的一種超自然現象,有說是外星人留下的,也有說是惡魔留下的,還有一些人堅持這是個騙局,甚至還做了一些現場恢復實驗;就我個人來說,我更傾向於這是個騙局,而且憤憤然覺得弄這玩意兒簡直就是糟蹋糧食,是嫌麥子長的太多了嗎?沒事兒吃飽了撐的在麥田裡畫圈圈玩兒。
  • 麥田邊的青蛙-7
    當假的變成真的,那它也不是假的,它是屬於你自己的真實。從青蛙的世界建成以後,青蛙的心底裡響起了一個聲音,那是桃花的聲音。桃花告訴青蛙,它是存在於花的記憶裡,青蛙所在的世界,經歷的一個個輪迴都是桃花的一個轉瞬即逝的念頭。青蛙這才明白,原來這就是自己會沉睡,又會突然醒來的原因。自己經歷的開始是從花的存在開始,沉睡時便是花兒離開的時候。
  • 不念青春(短篇小說)
    1那一年,他還是忍不住想去看看那個文弱的孩子,儘管魁梧的他現在已經快三十了。對於這條路,當初他是如何走上的,他想不起來了,因為那不堪回首的三年他丟了愛情,也失去了前程,不然灰色的夜晚他為什麼要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他曾經的女朋友給他的。哦,他想起來了,是那個外地的少年給了他少年時的一個夢——這個夢讓他對老師的那句話深信不疑——知識改變命運。
  • 聖經故事——約拿如何在魚腹裡待了三天三夜?
    她點點頭,然後繼續埋頭於聖經。「人怎麼可能在魚肚子裡呆上三天而仍然活著呢?」 「我不知道,」老婦人回答說:「我想等我到了天國,一定會問問他的。」 那個無神論者嘲笑著說:「但是如果他不在天國呢?」 這個基督徒婦人第一次抬起頭來,直視著這位令人生氣的男士,回答說:「那你會有機會問他。」
  • 《我在未來等你》,一部特別好哭的告別青春劇
    深度感受,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特別好哭的劇,36集,我也就哭了72次,每集都有突如其來的淚點,不知道埋伏在第幾分鐘等著奪走你的所有情緒。什麼是青春,大概就是即使拼了命盡了興,還是會留有遺憾的那段不可複製的歲月,那個年紀的我們有著最純粹的貪心,希望爸媽更愛我們,同學更喜歡我們,老師更在乎我們......
  • 瓦罐裡的聖經,是如何被他發現的
    比如舊約裡有很多預言,後來都一一的被應驗。於是人們不得不懷疑,以為舊約是事後偽造的,否則怎麼會預言得這樣準確?牧人站在草坡上,前後觀望,四下裡並無一個人影。他不免有些寂寞,躺下來望著藍天出神。石頭落在了一片草叢裡,他拔開草叢,竟然看到一個洞口。牧人大吃一驚,他伸著腦袋往洞裡觀望,發現裡面地方不小,而且還有很多瓦罐。真是不可思議,這些瓦罐是幹什麼的?懷著極大的好奇心,牧人伸手取出一個瓦罐。當他取出瓶子打開來一看時,更是驚訝得張大了嘴巴。原來,罐子裡裝的竟是聖經!牧人雖然識字不多,可他知道聖經。於是,他急忙將所有的瓦罐取出,並將這個發現告訴了其它人。
  • 一部吸引人的小說 一部男人的聖經 電影劇本《教父》書評
    我沒有什麼要抱歉的-----這就是我的命,但是我在想----如果等你時機成熟了,你會成為可以操控別人的人。柯裡昂參議員,柯裡昂州長,像這樣的人。麥可:成為一個大人物。唐·柯裡昂;唉,只是時間不多了,麥可,時間不多了。麥可:我們會做到的,爸。我們會做到的。......
  • 如果人生只能看一部電視劇,那我一定會選擇《我的天才女友》
    初次看到《我的天才女友》時,我也以為這是一部美版的言情劇,但不同於韓劇《我的野蠻女友》,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每個人都能懂,甚至比愛情故事還能打動人心。在刷劇時我看了一下原著小說,我發現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將來也許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歡迎大家以後挖墳),也許說的有些誇大,但看過它的人,都會被這部小說所折服。小說的原著作者非常神秘,從不出席公眾場合,從不接受記者採訪,就連對外的名字埃萊娜·費蘭特,也只是筆名,並非真名。
  • 毛姆《人性的枷鎖》:青春裡的愛情傷痛,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
    當我們回望青春時,一定不會忽略愛情曾留下的恆久烙印。那些刻骨銘心的痛,在青春的成長裡緩慢又錐心的癒合。最終傷疤結成鎧甲,以胼胝重繭抵禦俗世紅塵。這就是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的愛情歷劫重生路。
  • 小說:布置好一切之後,她在租來的房子裡靜靜等候殺女仇人上門
    我發愁地在屋子裡踱著步,再一次檢查了一遍工具——幾條粗尼龍繩,下意識地扯了扯,足夠結實。我坐到書桌前,打開日記本瀏覽了幾篇,想要加深對π先生的恨意,卻也心猿意馬。復又站起來,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肩膀,然後躺到床上。以現在的狀態,補覺肯定是不可能的,我只好再一次翻開床頭柜上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可是它神奇的鎮靜作用消失了。「我儘可能不表現出來,可我骨子裡真的是個膽小鬼。」
  •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在導演想要呈現關於」體制化「的危害時,先是藉由瑞德的嘴巴讓觀眾知道」體制化「這個概念,但關於它的危害,導演其實沒有讓瑞德直接說出來,因為很多東西語言往往不如呈現出來的具象事務來的震撼。關於」體制化「的呈現,導演是通過布魯克斯得知需要出獄後試圖刺傷朋友繼續服刑來反抗,通過他出獄後竟然選擇」自殺「來反映」體制化「的毒害。
  • 一滴淚裡的聖經
    看到我,呆滯的眼神裡突然閃過一抹光彩,把手裡的水果朝我手裡一塞,然後便推金山倒玉柱地跪倒在我面前,啞著嗓子說:「醫生,謝謝您!」不過,他這次前來不是感謝我的醫術——因為我的雙手並沒有妙手回春,沒能將他9歲的兒子從鬼門關裡給搶奪回來。  當醫生已有二十餘載,在我面前跪下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屬沒有上千,也至少有幾百。他們或是跪求我救其性命,或是病症癒合後以跪的形式來表達對我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