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齋:書生與美貌狐仙成親,妻子被嶽父帶走,經歷三劫再相聚

2020-08-14 靜月齋文化

新聊齋:玉狐仙妻

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

明朝明熹宗時期,江南丹陽縣有一個叫吳壽的書生,自幼就喜歡舞文弄墨,看起書來總是廢寢忘食。可惜吳壽的父母死得早,只留下三分薄田。

吳壽會經常帶著書卷在下田時就讀,有時看到興起竟忘了手中的農活,總惹得路過農夫紛紛嘲笑。

這日,吳壽又在田間除草時看書,看到興濃時又忘了幹活。一會兒,吳壽回過神來,抬頭看見一隻腳部受傷的小白狐,趴在田埂上,可憐兮兮地看著他。

吳壽見白狐可愛又可憐,便從自己身上撕下一縷衣衫替它包紮,小白狐得救後,竟活蹦亂跳起來,搖身一轉就變成了一個美麗少女。

只見少女低頭含羞遮面,體態婀娜多姿,開口稱是自己一隻狐仙,名叫青玉。只因今日外出,遭遇山中猛虎襲擊,拼命逃脫撿回一條小命卻弄傷了左腿。

吳壽聽之,甚為驚訝,邀請她到家中去玩,那女子含羞點頭。到家後,吳壽見那狐仙美得楚楚動人,很讓人心動,於是忍不住就一把就將對方摟入懷裡。

狐仙青見狀倒也樂意,兩人乾柴烈火,你儂我儂,很快就處在一起,沒多久就結成了夫妻。婚後,吳壽和青玉的小日子過得非常幸福美滿,常常出雙入對,看日出而作,按日落而息,娘子變得更加溫柔得體,夫君更為勤奮踏實。

可是不久,吳家卻突然來了一位褐衣老者,自稱是青玉的爹爹,然後強橫無理的把青玉給帶走了。

數月後,吳壽還是不見妻子回來,便開始焦急,想了一會就帶上乾糧和水袋,走入了深林尋找青玉。走了幾天,吳壽便來到一座雪峰腳下,發現山間有一處奇異洞府,寫著「玉狐洞」此處正是妻子跟他提過的娘家。

吳壽仔細一尋思,知道妻子青玉是只狐狸,那老者想必也是修行高深的狐仙,為此不敢貿然硬闖,待找了些花草給自己偽裝起來,觀察了一會洞府,等裡面沒有無動靜後,方敢悄悄潛入。

吳壽一入玉狐洞,只見裡面百花盛開,香草滿地,一條泉水緩緩而來,沿著石梯流向深處,再進去數裡,便遇到了一棟紅瓦白牆的大府邸。

之後,吳壽見府邸後門虛掩,就推門走了進去,偷偷尋找半天,最終在一間閨房裡找到了失散的青玉。

兩人見面,相擁而泣,青玉說自己的爹爹不準她嫁給凡夫俗子,當日把她被抓回來後,就一直軟禁了起來,但自己一心想和吳壽永遠在一起,哪怕私奔到天涯海角也心甘情願。

於是兩人擦乾淚水,打算逃出玉狐洞,到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隱居。

不料,剛出閨房就被來送飯的妹妹紅玉發現了。

那狐妖紅玉見了吳壽,雙眼發綠,看對方五官端正,細皮嫩肉,頗有一股書生的老實氣質,倒也不像個負心人,於是便說道:「吳公子,若是有心和我姐姐相好,不如就此住下來吧」。

吳壽見和妻子逃脫失敗,若是強闖的話,又怕紅玉叫狐父,於是只能暫時答應住下。而紅玉當晚,就把吳壽到來的事情告訴了父親母親,那狐仙老夫妻聽罷,表示過門是客,就命下人準備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吳壽。

席間,狐仙老爹嚴肅的對吳壽說:「人妖殊途,你倆沒好結果,吃完這頓,明天一早你就走吧,從此不要再來找青玉了」。

吳壽聽完當即下跪,哭訴道:「老丈人,我與青玉真心相愛,只求廝守終生,一起白頭偕老,還望您成全」。這時,旁邊的狐母見吳壽對女兒青玉如此痴心,便和狐老爹低頭私語一番,之後就裝作若無其事的回房休息了。

當晚,吳壽被安排單獨住進了一個小廂房。剛入睡不久,紅玉便過來敲門,只見門一開穿著紅肚兜的紅玉就嬌媚的走了進來,轉身把廂門給合上了。

吳壽見小姨子穿得暴露,立馬就捂臉背轉了過去。那紅玉更是大膽,一下就抱住吳壽,想親熱一番,結果卻被吳壽拒絕了,為此紅玉只能十分氣憤離去。

沒想到,不一會兒,狐母又來敲門,直接掏出一箱金元寶,勸說吳壽放棄青玉,讓他把錢帶回去過逍遙富裕的生活。但吳壽愛妻情深,沒過多猶豫還是宛然拒絕了那箱錢財。最終,狐母只能無語告辭。

然而此事並未完,夜至三更時,狐父未經敲門就闖了進廂房,嚇得吳壽大一跳,而狐父此次前來,卻端著一杯毒酒,強硬的稱:「你既然那麼愛我女兒,可願意為她而死?有本事就喝了這杯毒酒,表明你的心跡」

吳壽看著那直冒蒸汽的毒酒,渾身發抖,但心一想到沒有青玉陪伴的生活,自己遲早只會尋死,於是心一橫就接過毒酒喝了下去。

這酒一下肚,吳壽立即就七孔流血,暈死了過去。

不料,到了翌日清晨,看起來死去的吳壽卻睜開了眼,他發現自身已經躺在自家的草床上,而妻子青玉則如往常一樣在廚房裡忙活著早餐。

吳壽見狀既意外又開心,起身就抱住青玉哭了出來。在細問下才知道,昨晚狐嶽父給他喝的是假毒酒,而狐母和紅玉的行為也只是想試探吳壽而已,本以為他會在色、財、死亡三重考驗面前會放棄妻子青玉,殊不知吳壽寧死不屈,經過了這三劫,終於感動了狐仙一家,最終狐父才同意把青玉放回,從此與和他作一對長廝守的夫妻。

相愛之人,往往會面臨種種考驗,若沒有真愛,很容易就會原形畢露。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唐有時),民間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目的是借古喻今、以故事明事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圖片源自網絡,喜歡請關注小編。

微信公眾號:靜月齋文化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故事:新聊齋:黑白狐仙
    新聊齋:黑白狐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青峰山下,有個叫李子龍的小夥,他是一個採藥人。小夥生得高大健壯,相貌英俊。那鬼王見白狐美貌,便前來搶奪她。狐仙夫妻大戰鬼王,但根本不是對手。最後,那黑狐吐出內丹,採用自爆之法,炸死了鬼王,可他自己也吐血身亡,魂魄進入輪迴。
  • 故事:新聊齋:鬼妻與狐仙
    新聊齋:亡妻與狐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比起妻子朱氏,還要更美許多,只是這個女子,王秀才卻完全不認識。王秀才聽女子說得如此直白,又見她如此美貌,本想答應,但突然想起了亡妻,再一想自己好像也沒救過狐狸呀,於是說:姑娘厚愛,小生已有了妻室,不敢辜負仙子,實在是配不上啊。
  • 新聊齋:狐仙情劫
    新聊齋:狐仙情劫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永樂年間,商洛城有一個叫宋秉子的書生,人至中年旁邊的陳添看少女哭得傷心,又見對方身姿迷人,自己感嘆入山修行三年餘,不再遇過任何女子,今日有幸撞見一個如此嬌柔少女,內心沒幾下就失控了。沒等宋秉子再說,陳添一激動,雙腳就地彈起,來到少女身邊伸出雙手把女方扶了起來。
  • 故事:新聊齋:惡道與狐仙
    新聊齋:惡道與狐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萬曆年間,萊州有一陳姓書香世家。此時,山頂的道觀已造好了地基和牆壁,道士又對陳添道:「施主給的銀兩隻夠蓋一半,不如好事幫到底,再捐點銀兩吧!」
  • 聊齋故事:狐仙飛升前成普通人歷世間不平事,遇人間之劫的考驗
    蓬萊仙山之上有一個修煉千年的狐仙即將飛升成仙,成仙前需要再經歷一次人間之劫的考驗。狐仙投胎於員外之家,取名為蘭成。蘭家家境殷實,蘭成自幼飽讀詩書,經歷過兩次科舉,會試之前需先行拜師之禮,拜在主考官門下,成為其學生,高中之時以學生之姿成為其派系中的一員。蘭成生性耿直,不喜此風拒絕行拜師之禮,儘管主考官幾次派人暗示,蘭成依舊我行我素。
  • 新聊齋:狐仙的懲罰
    新聊齋:狐仙的懲罰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青屏山下有一個吳家溝村,村裡有個叫吳海的年輕男人。她也是第一次吃狐狸肉,讓丈夫以後多到山中多打狐狸,說如此美味,你妻子需要多吃,吃了這肉肯定會更加年輕美貌,最終佔便宜的還不是你?吳海滿臉苦笑,這殺狐之事,就是一般打獵也不做的。
  • 故事:新聊齋:狐仙閨蜜
    新聊齋:狐仙閨蜜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景泰年間,江南的蘇州有一大戶人家,主人姓朱,名崇德。當朱崇德在府中為此事犯愁的時候,突然門外有一女子求見,此女長得溫婉儒雅,美貌驚人原來幫助朱真變身的王淑香正是當日她救下的狐仙,這狐仙本是女子,愛上了朱真後,卻發現對方也是一女子,想要以身相許,卻也沒有辦法。於是她就到海外仙山採藥,煉成了一種還陽丹,可把女身變成男身。
  • 故事:新聊齋:假冒狐仙
    新聊齋:假冒狐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乾隆年間,嶽州城的民風淳樸,多有秀才舉人輩出,當地人紛紛引以為豪,對當地書生更是稱讚有嘉,引以為榮。在城西有一個姓宋名達的書生,因長相俊朗瀟灑又才高八鬥,深受眾多女子的喜歡。但宋達這個人有些自視過高,總瞧不上街頭巷尾的庸脂俗粉,為此人到二十五歲依舊單身一人。
  • 新聊齋:書生夜宿天井,每晚做奇怪之夢,半年後美貌女子找上門
    新聊齋:吸血娘子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順慶府鄉下,有個叫李玉的書生,他父親在外經商,家中頗為富裕。晚上很早就到床上睡覺,期待著再做美夢。可是他折騰了大半夜才睡著,也沒有再夢見昨夜的女子。第二天李玉想了想,認為可能是在天井中睡覺,才能做這樣的夢,於是當天晚上,又到天井中鋪好蓆子入睡。
  • 狐仙魅影:《聊齋志異》中寄託人性理想的狐女
    狐意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到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時,狐不再是處於人類對立面的神秘存在,作者對狐形象的設定己經完全尤其從唐朝時期開始,狐妖的性別己漸漸開始傾向於女性,《任氏傳》中任氏的美貌令見者無不驚為天人。明清時期隨著狐仙信仰的興盛,狐女的美貌更是被籠上了一層仙人的光輝。尤其在《聊齋志異》中,狐女們多為風華絕代的美女,幾乎是集天地之精華於一身,美豔不可方物。美麗的狐仙也代表著作者審美的最高理想化,美麗的外貌更能映襯其內心的真善美,內外相得益彰,使狐仙的形象有了仙人的氣質。
  • 新聊齋:狐仙靈丹
    新聊齋:狐仙靈丹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正德年間,四川廣元府鄉下,有個叫孫良的人。十幾丈外放一枚銅錢,他只要瞅上一眼,閉眼轉身三圈後,一彈弓射出,也近乎百發百中。因此,孫良也被村民們稱為孫二郎。這天,孫良到山裡用彈弓打獵,不一會就射下三隻松雞。他穿過樹林時,聽到林間傳來巨大的翻滾聲,近前一看,竟然是一條大蛇和一隻小狐狸在爭鬥,孫良最不喜蛇。
  • 新聊齋:男子欠債逃走,妻子被逼抵債,洞房夜上吊後夫妻重聚
    新聊齋故事:賭鬼王七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道光年間,四川南部縣王家鎮有一個王舉人,他是鎮上唯一的舉人老爺。王舉人四十歲才成親,妻子朱氏生了一個兒子,名為王七。這個娃本性不壞,但他不學好,送到學堂不願讀書,父親教他也不讀,經常在外面瞎混。王舉人在兒子十一歲時生病去世了。朱氏也管不住這孩子,拿他沒一點辦法。到17歲時,就給他娶了個媳婦李氏進來。王七成親不到半年,母親也走了。
  • 新聊齋:狐仙替身
    新聊齋:狐仙替身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大龍山下的龍家溝,有個叫龍挺的人,此人生得高大英俊來到懸崖邊,王氏雙目垂淚,回看了村子一眼說:夫君,咱們只有下輩子再做夫妻了,這輩子是我負了你,望你多珍重,不要怨我。王氏說完,就轉身跳了下去。
  • 新聊齋:秀才書房夜讀,一女進屋自稱狐仙,一年後引發大災
    新聊齋故事:狐仙與蝠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四川順慶府的李家鎮,有個叫李林的秀才,他很有學問,在順慶是有名人士。因為愛慕你的才華,特意前來與公子相聚。女人說她叫阿盈,是一個狐仙。李林見她如此嬌美,放下戒心請她坐下,倒上美酒與她對飲。兩人喝得情投意合,二話不說成了好事。此後阿盈每夜必來與李林相聚,此女夜裡精神極好,把李林折騰得腰酸腿麻、四肢打顫。但美人在前,李林又不是唐僧和尚,定力實在有限,他又貪圖這美人帶來的歡樂,二人就如新婚夫妻一般。
  • 新聊齋:書生妻子失蹤,救妻後假扮新娘,進棺材抬入山洞成親
    新聊齋:書生嫁鬼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弘治年間,鳳陽縣有一個姓李的書生,單名一個然字,叫李然。這日黃昏來臨,大地變得金燦燦一片,李然從私塾回到家,不見廚房有炊煙升起,便開門叫喚妻子,也不見有回音。於是他心生好奇,思慮著平時這時辰妻子媛媛早已忙著煮飯炒菜,如今卻不見了人影。著急之下,李然就滿屋尋找,又去問鄰居,又到街上各家各戶的詢問,可是沒一個人知道趙氏的下落。
  • 聊齋:書生腳踩兩隻船,一邊狐仙,一邊女鬼,差點丟了性命(上)
    今天的聊齋故事,說的是一個書生,對狐仙有情,對女鬼也有意!夾在狐仙與女鬼之間,書生腳踩兩隻船,差點就丟了性命,具體是怎麼回事?東鄰書生一過來,桑生就拉住他,聲情並茂的講述昨晚自己的見鬼經歷,邊說還邊發抖。看他這個慫樣,東鄰書生撫掌大笑,不是說女鬼來了,開門歡迎嗎?怎麼這個慫樣?被嘲笑的桑生,恍然大悟,自己原來被捉弄了,羞的無地自容。半年之後,又是半夜,又有人敲門,門外立著一個女人身影,桑生以為又是東鄰書生捉弄他。
  • 新聊齋:狐仙酒宴
    新聊齋:狐仙酒宴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天順年間,台州府有一個教書先生名叫趙洛。正要行禮辭別,不想那狐仙喝了趙洛的酒,有心想報答他一番。酒過三巡,趙洛的魂兒已不在酒水裡,早被那美人兒給吸走了,於是向白面書生打聽得知美人名叫青溪,而其他的則一概問不出來了。不一會兒,夜色漸深,酒宴上眾人喝得七七八八,趙洛更是喝得醉意甚濃,身子搖搖欲墜,剛轉頭便看到青溪坐到了自己旁邊。
  • 聊齋|清朝一農夫遇狐仙,相好後索要銀子,半年後才知遭戲耍
    聊齋|清朝一農夫遇狐仙,相好後索要銀子,半年後才知遭戲耍第二天晚上,馬天榮一見狐仙就要銀子,狐仙說忘了,讓他再等兩天。晚上,狐仙再過來時,馬天榮很生氣,說起了假錢之事,怪她戲耍自己。馬天榮一聽更生氣了,反唇相譏說:「我聽說狐仙都是仙女一般漂亮,你為啥渾身長毛?也不如傳聞中的美貌?」
  • 聊齋:無尾狐仙
    阿成說好,聽妻子阿眉的話不會錯。左鄰右舍都嘲笑阿成剛成親就變傻了,辛辛苦苦白養著一頭「老廢物」。阿成「嘿嘿」一笑算是回答,繼續用心照顧老牛。 不久後,皇帝微服私訪,經過阿成的村子。他看到阿成拿著梳子為一頭老牛細細地梳理毛髮,而這老牛又瘦又瘸,已無力耕田了,皇帝大受感動。古時候耕牛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幫手,皇帝此次微服私訪,老百姓如何飼養耕牛,正是他關心的一件事情。
  • 新聊齋:狐妻飛天
    新聊齋:狐妻飛天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青州秀才李子安,一晚在書房讀書時,突然窗外雷鳴電閃下起暴雨來。只見那女子腦門上,出現了一團七彩之光,再加上三個小團白光,都鑽進了瓶中。李子安小心把瓶子蓋好,再去摸那女子鼻孔時,已完全沒有氣息了。看著這漂亮的姑娘死在自己家裡,怎麼辦呢?李秀才很是發愁,這事兒被外人看到了,有理也說不清。若有人告了官,自己怕還要蹲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