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送養的孩子:「沒得到雙份的愛,卻要給四個老人養老」

2020-08-09 老翟講故事

根據農村真實走訪故事記錄。

為了方便敘述,採用第一人稱。

我爸媽現在90多歲了,他們想要我跟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攤養老。可是,我真的做不到。

我七歲的時候,我爸媽就把我送給了我姨。不是養不起,而是我姨結婚七年不能生孩子,我媽把我送給了我姨,想讓我姨老有所依。

她覺得自己兒女多,我上邊有一個姐姐很能幹,下邊有兩個弟弟,我姨不想要,我媽也不想把兒子給我姨。於是,我媽就把我推了出去。

一直到現在,我姨覺得她養了我,想讓我給她們養老。我媽覺得她生了我,想讓我給她養老,因為也沒有什麼收養的手續,我也很難說跟誰有權利義務關係。

我小時候,他們都對我不好,可等他們老了,他們卻都要求我像其他子女一樣去孝順他們。

我媽把我給我姨之後,再也沒管過我。

我七歲離開家的。那時候,我並不想跟著我姨。可是我媽卻為了讓我跟我姨培養感情,再也沒管過我。

她本來就孩子多,再加上那個年代的艱苦,家裡少了我一個孩子,他們也能寬裕點。

在最開始我跟我姨的那幾年,我吃的穿的用的幾乎都是我姨出錢的。我媽再也沒出過錢。

一直到現在,我女兒看到我的艱難都會不甘心地問我:「為什麼姥姥就把你送人呢?她為什麼不送別人,就把你送人呢?」

他們因為我的關係跟我媽和我姨的關係也很不好。我媽沒管過我,更沒管過他們。可我媽卻希望我的兒女對於他們是有孝敬的。

如果我的兒女沒有,他們就會說很多我兒女的壞話。我的兒女跟他們感情淡薄,卻要去盡孝,心裡也有怨氣。

我媽把我給我姨的第三年,我姨生了一個兒子。

如果我姨一直沒有孩子,或許我還能得到一點完整的愛。可是,我媽把我給了我姨的第三年,我姨生了一個兒子,過了幾年,我姨又生了一個女兒。我成了最多餘的那個。

自從我姨有了自己的兒女,她對於我的感情就很淡薄了。但是,她也沒把我送回去,她覺得她養了我這麼多年,都養大了,送回去不合適。

我媽在我姨有了兒子之後,也沒有把我要回去。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我媽為什麼沒把我要回去。我姨都有自己的孩子了,我是她親生的孩子,她為什麼不把我要回去。

我姨說,我媽捨不得把她養我的錢還給她。我媽說,我都把你給了你姨了,不好意思要回來。

反正他們大人的糾葛,造就了我這一輩子的傷痛。

我親媽把我給了我姨,我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只喜歡自己的孩子。

我姨很早就不讓我上學了,讓我打工去給弟妹掙錢。而我媽對於我完全是不管不顧的。

我媽覺得他生了我,我該養她。

我媽在自己沒需要人養老之前,從未管過我。可等到她現在需要人養老了,她卻把我叫到跟前,讓我跟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擔養老責任。

我要是不去,或者不積極,她就會到處說我壞話。有時候,連我親姐姐都看不下去。我親姐姐跟我媽說:「你想讓人養老,你當初為什麼把人家送人。當初家裡又不是養不起。你把人家送人了,現在想讓人家養老,你覺得可能不。」

可是我媽根本就不管別人說什麼,她就說:「你姨老跟我哭,雖然把她給了你姨,她也是我生的,我也養了她七年。」

我姨覺得我不是她親生的,她還養了我這麼多年,我應該比她的孩子更加懂得感恩,應該比她的孩子更孝順她。

我姨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對我和她自己的孩子區別就很大。她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多少,都不需要回報,也不覺得自己虧。但是,她為了付出一點,都會覺得自己虧了,想從我身上加倍賺回去。

有一次,我姨生病了,需要人照顧二十幾天,她不讓自己的孩子去照顧她,只讓我去照顧她。她說,她不能白養我這麼多年。

真的,這些年,我就夾在我姨和我親媽之間,她們都覺得我該給她們養老,給她們付出,但是她們誰也沒為我著想過。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時候,是沒有感受的。

敘述這個故事的阿姨,今年已經57歲了。

她因為自己從小被送養,跟親生父母和親生的兄弟姐妹之間沒有太深刻的親情。也因為被送養,跟養父母和養父母生的孩子,感情也比較淡漠。

她就處在兩邊都給不了她安全感的一個狀態,她在這個狀態裡,痛苦掙扎了幾十年。

我去問過這個阿姨的母親,為什麼會把自己的女兒送養。

這個已經高齡90歲的母親的回答是:「不能讓我妹妹,老無所依。」

我問她:「當你妹妹有了孩子之後,你為什麼不把孩子接回來?」

她的回答是:「都給了人家了,怎麼接回來?」

在我和老人的交談中,我很深的一個感受是這個老人更在意跟她妹妹之間的糾葛,而從未想過自己這個女兒的感受。

我問她:「你想過你女兒的感受嗎?你送走她的時候,有沒有徵求過她的意見。」

她的回答是:「她一個孩子,懂什麼。」

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這種父母,她們完全活在自己局限的認知裡。她們覺得自己對自己的孩子有絕對的操控權,並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回報他們。孩子小時候,他們操控孩子,孩子長大了,想要擺脫他們的操控,他們便道德綁架。

一對糊塗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災難,因為孩子這一生都將活在原生家庭的這種傷痛中。

這個阿姨現在面對的是四個老人的養老。

她的父母不管是需要錢,還是需要照顧,她都被安排了四分之一。沒有人再提起當初對她的虧欠,似乎那些傷害就沒有存在過。

當她給自己的親生父母養老的時候,她的養父母對她是有意見的。他們會找更多的理由來讓她對他們付出,否則他們就會覺得不公平。

於是,老人要養四個老人,還被四個老人罵不孝。

她的親生父母對鄰居說:「她真記仇,記了一輩子,不好好養我們。」

她的養父母說:「她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白養了她這麼多年,就是跟親生的不一樣。」

她的兒女會抱怨:「四個老人,誰對我們也不好,還得讓我們都孝敬,不孝敬還得被人指指點點。」

那些村裡的人:「不管生的還是養的,都是親媽,親姨,都該管。現在老人都老了,就別老說從前了,你還能照顧她們幾年。」

這個阿姨幾乎不能提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提起來了就是無盡的委屈和眼淚。

她說,自己這輩子都是個沒根的人,漂浮的人。

中國農村的很多養老問題,來源於母不「慈」,子不「孝」。

在我的走訪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家庭的養老問題是非常混亂的。而這種混亂,不是一個家庭的混亂,而是很多農村家庭養老問題的縮影。

其一,90歲的老人有重男輕女的現象。

老人希望自己的養老是四個兒女一起承擔的。可是,兒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兒媳婦們覺得養了女兒該女兒照顧,而老人心疼兒子,便把養老問題壓在了兩個女兒身上,而一個女兒還是被送養了的。

可兩個女兒,一個被送養,一個沒有繼承任何家產,卻要成為養老的主力,明顯是不樂意的。

可老人始終對於自己的兒子們沒有要求,而僅僅是道德綁架自己的兩個女兒。

其二,周圍大多數人的「一團和氣」觀念。

按說,該是讓老人的兒子們去承擔更多的養老問題。可恰恰相反,老人周圍的親戚,大多都是誰不管,反而不去說什麼,而去管的還要被挑剔。

老人的兒子不管老人,親戚們都沒什麼說法,反而說,農村把東西都留給兒子就是應該的。至於女兒管了老人,沒達到老人的滿意,他們則會去數落老人的女兒:「老人現在這麼大歲數了,你們就不該再計較了。別人養不養的,你們自己要把自身做好了,給老人養老。你們做不好,就是不孝。」

沒有嘗過別人的苦楚,不要輕易勸別人善良。

在親戚和周圍人的這種輿論裡,老人的養老問題一直是兩個女兒分擔。而這個送養的女兒,但凡有什麼不願意的還要被譴責。

到現在為止,這兩個女兒對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待見的。她們甚至會為了躲避老人的養老選擇外出打工,讓老人找不到人。她們的說辭是:「我們什麼都沒分到,我們也不計較了。四個孩子,一個人管老人三個月,我們不管願意不願意都管了。你不能說我們連兒子們的那六個月也管了吧。」

而我在最後的採訪中,聽到鄰居們的話是:「老人的兒子是不孝順,可是兒子不孝順,當女兒的也能狠下心來不管自己的親爹媽,也是不孝順的。反正,沒一個孝順的。」

我完全不贊同這些人的看法。在我看來,我們更該譴責的是完全不顧老人養老的兒子們。至於女兒們,她們已經盡到了自己應盡的責任。

她們管,是她們的情分。

她們不管,她們也已經盡了作為女兒的本分。

所謂,母不慈,子不孝。

如果,老人永遠不在乎女兒們的感受,永遠只在乎兒子們,只考慮兒子們的利益,那么女兒的遠離,是一種必然。

真的要勸老人身邊的那些親戚,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與其去道德綁架那些真正付出了的人,不如去讓那些本該盡義務的人盡義務。

相關焦點

  • 失獨老人,再要個孩子,現實的殘酷你想像不到
    兩口子不知道怎麼想的,從外地領養了一個小男孩。那兩口子年齡都挺大的了。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白髮蒼蒼的老人騎個自行車送小男孩去幼兒園。私下裡我們偷偷議論,不知道小男孩管他們是叫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我們甚至都有點擔心,再過幾年孩子要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他們還會不會有精力去管。可是,根本來不及等到那一天。前年的一天,我下班回小區,看小區裡人們議論紛紛,才知道那個老太太突發腦溢血去世了。因為家裡當時也沒有人,老頭就在門外面,也沒聽到屋裡的動靜,老太太就摔倒在屋裡,悄無聲息的那麼沒了。只剩下一個老頭,做飯都是湊合,照顧自己都成問題。
  • 撿破爛的老人,送養孩子長大卻被嫌棄沒面子......
    最積極跑出來響應她的必是一群孩子,翻箱倒櫃地從家裡掏出用完的牙膏鐵皮兒,穿爛了的橡膠鞋,廢銅爛鐵,紙盒子舊書這些。一大堆破爛貨能換個幾毛塊把錢,立馬就被我們拿去小賣部,換了冰袋或者綠豆冰棍兒,咂得透心涼。
  • 小說:八旬老人5個兒7個孫,卻無人給他養老,數萬遺產怒捐社會
    上章我今天負責去採訪一位八旬老人,聽說他有5個兒子7個孫子,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養老,他就氣的把他的數萬遺產都捐了出去。說實話,這樣的事情現在並不罕見,孩子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真是沒良心,但是基本上這些人都會裝裝樣子,特別是聽說老人有遺產的,那孩子肯定是爭先恐後的表現,就算是假意,但為了遺產,也得裝裝。
  • 小說:八旬老人4個兒6個孫,卻無人給他養老,數萬遺產怒捐社會
    我今天負責去採訪一位八旬老人,聽說他有4個兒子6個孫子,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養老,他就氣的把他的數萬遺產都捐了出去。說實話,這樣的事情現在並不罕見,孩子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真是沒良心,但是基本上這些人都會裝裝樣子,特別是聽說老人有遺產的,那孩子肯定是爭先恐後的表現,就算是假意,但為了遺產,也得裝裝。
  • 小說:八旬老人6個兒8個孫,卻無人給他養老,數萬遺產怒捐社會
    我今天負責去採訪一位八旬老人,聽說他有6個兒子8個孫子,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養老,他就氣的把他的數萬遺產都捐了出去。說實話,這樣的事情現在並不罕見,孩子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真是沒良心,但是基本上這些人都會裝裝樣子,特別是聽說老人有遺產的,那孩子肯定是爭先恐後的表現,就算是假意,但為了遺產,也得裝裝。
  • 故事:三類老人適合去養老院養老,三個小故事說出其中的大道理
    三類老人適合去養老院養老,三個小故事說明白其中道理。3,養老機構達不到基本要求。儘管有這樣和那樣的原因,影響老年人的養老理念。但是,有三類老人適合去養老院養老。柳雲和老夏快五十歲時組成了家庭,兩個人各有一個孩子。孩子都很獨立,在大城市事業發展的很好,與繼父母很少交流,更談不上有感情。柳雲是個明白人,早早開始存錢,準備用十年時間積累一筆錢,一旦需要可以找個好一點的養老院。
  • 小說:八旬老人4兒子8個孫子,卻無人給他養老,數萬遺產怒捐社會
    我今天負責去採訪一位八旬老人,聽說他有4個兒子8個孫子,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養老,他就氣的把他的數萬遺產都捐了出去。說實話,這樣的事情現在並不罕見,孩子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真是沒良心,但是基本上這些人都會裝裝樣子,特別是聽說老人有遺產的,那孩子肯定是爭先恐後的表現,就算是假意,但為了遺產,也得裝裝。
  • 兒子要換輛車,母親想支援20萬,兒媳說:這錢還是留著養老吧
    我父親是兄弟三個,他是老大,我爺爺93歲了,他們兄弟三個輪流給老人養老。每月1號,他們就給老人搬家,每家都給老人留著房間,都有床等生活用品。所謂搬家,其實也就是搬一下床上用品之類的東西。老母親原本是一心想指望女兒的,可女婿不同意給嶽母養老,現在老太太一個人過。她每個月也有900多塊養老錢,可去住養老院的話每月要3000,所以她沒錢去養老院,只能一個人過,日子過得很辛苦。
  • 養老該如何進行,發養老金嗎?且看《紅樓夢》裡的老人如何養老
    人要活著,生命才能有所延續,但是,人都會有老去之日,那麼人到到老年時應該如何活著?養老又將如何進行,誰來承擔一代又一代的養老任務。有人會說,養老自然是由老人的後代來承擔咯!那沒有後代的老人又該由誰負責呢?因此,養老是一個社會問題,養老方式也有多種,傳統型的養老方式自然是由孝文化支撐的養老。
  • 二十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同村發小被送養出去的妹妹
    她們的父母在此之前都不會考慮這樣的命運待遇,對於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孩公不公平,或者這樣的選擇對孩子本身是一種漠視。這些父母只在乎需要生養一個男孩子,來傳宗接代,或者滿足他們口中說的「爭口氣」。我猜不出這些被寄託為父母「希望」的「男孩子們」,在出生後被確認為女孩,父母把心頭的「失望」強加給襁褓中的嬰兒是怎樣的殘忍,「被迫」接受最親近的人安排給他們不公平的命運。
  • 父親撞了個老人,都說要被訛錢了,一下車卻高興壞了
    還有路人說:「你撞了個老人,你要被訛錢了!」父親還正在鬱悶,自己的車明明停著沒有動,怎麼會撞人呢?一下車,父親上前扶起來老人,老人慢慢站了起來,卻對著父親說:「謝謝你,謝謝你小夥子。」老人說:「是你救了我,是你救了我。」父親越聽越迷糊了,就把老人扶到馬路旁邊歇著,自己也把車靠在了路旁。老人說:「我兒子不孝,女兒不管,正愁沒人給我養老,你撞了我,我就能吃定你了!」父親說:「大爺,你這樣不怕一不留神要了你自己的命啊!」
  • 故事:父親去世,我那85歲的老母親,輾轉在四個省份養老
    我們弟兄四人算是有福氣的人,過去,年邁的父母一直在老家自食其力,在他們身上,基本沒操過什麼心,只是大家偶爾回家看望一下他們。失去了老伴的母親,一直處於悲痛中,如今,她一個人在家裡,我們兄弟確實不放心,因此,對於母親的養老,我們弟兄四人也提上了日程。在我們兄弟中,我是家裡老三,2012年時,妻子因為患了腎炎,不得已放下手頭的工作,父母考慮到我的難處,私下裡也沒少接濟我們。
  • 養老院之五:養老院裡的「老小孩」
    俗話說老換小,真是這樣,今天就講一下養老院裡的「老小孩」的事吧。這位老人,八十四歲了,是工廠的退休工人。他有一兒一女,聽說他兒子家住樓房,七樓,老人上下樓不方便,因此兒子把他送到養老院。他是個心腦血管病後遺症患者,高高的個子,會走路,走得慢。
  • 兒子是老闆,老人卻非讓窮女兒養老,她臨終道出實情,女兒跪下了
    雖然兄妹倆人都是初中畢業,但混的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哥哥楊光遠在外面與人共同開了一家飯店成了老闆,她與丈夫在城裡打工,做苦力活,掙來的辛苦錢只夠維持基本生計。因為這個原因,有一件事情成了楊桂花夫婦的心病,就是她母親養老的問題。楊桂花父親去世的早,是母親拉扯她與哥哥長大成人,照理說母親歲數大了之後兄妹倆人應該輪流給她養老,然而母親卻沒有讓兒子給她養老的意思。
  • ​第一代90後,終於要直面父母的養老了
    去年,身邊有個同齡男生的母親病了,朋友圈一秒換了畫風,從原先滿屏的吃喝玩樂,變成了四處央人介紹名醫,東奔西跑尋求治療方案。他說,母親患病那一刻,他好像突然從一個孩子,長成了大人。每個人看到這句話,都以為懂得其中的含義。但其實真正懂得,要直到自己親身經歷以後。就像那句名言說的: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堵牆。
  • 養老護理員背後的故事
    還有王伯、李叔叔、陳阿姨他們,兒女們都在外地工作,家裡邊沒人照顧,都是準備過了春節就住進養老院的,誰知道偏偏就遇上了這一次的疫情。由於70年代以來獨生子女比較多,將來「四二一」家庭結構比較普遍,一對夫妻要撫養一到兩個子女,照顧四個老人。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漸漸變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現實壓力。老人更多了,2.55億,意味著「養老方式」也要有很多改變,不會因為我們的傳統思維而駐足不前。
  • 他終於大叫:「我去死了就好了」,承認吧,你其實沒那麼愛孩子
    你對孩子的愛真的是無私的嗎?每晚,他至少定好三次鬧鐘,下樓去靜悄悄的看一下他的母親,偷偷的摸一下他的母親的褲子,看她尿床沒。其實他的母親晚上一般都睡得很好。她除了因為之前摔倒了腿腳不便,胃口和睡眠都挺好的。她吃得永遠比林楓多。林楓精心照顧她,她的臉色越來越好了,白裡透紅,看不出90歲老人的滄桑,難怪有個詞叫「鶴髮童顏」。但林楓越來越瘦了。
  • 凌晨兩點的電話,那個有兩個兒子,卻在女兒家養老的老人故去了!
    又找了個二婚的,帶了三個子女過來。小兒子倒是對這二婚的子女很好,掙的錢都搭在他們身上了,給父母的就很少了。但是比老大好一點。給老人養老的東西和錢,都是該送就送過去了。老大的經常是村委介入才能給一點。三個女兒嫁的都不太好,家裡都比較窮。但是越是最窮最傻的三女婿,反而對二老越好。有什麼好吃的寧可自己不吃也要給丈母娘送來。
  • 《我愛你》見完孩子最後一面,78歲老人帶著患絕症的妻子離開了
    最終軍峰找到了妻子,也讓他們這四個老人成為了朋友。宋氏也是個苦出身的人,出身父親就不告而別了,所以她直到如今依然沒有名字,只有一個姓,母親一人拉扯孩子長大,卻也依然給不了他們想要的生活。她十幾歲的時候拋下了母親,和一個男人一起來到大城市打拼,本有著滿心的憧憬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卻不曾想這裡成了她的另一個地獄。
  • 《大宅門》:一個活土匪四個痴情女,感情沒有對錯,只有愛和不愛
    在這部《大宅門》裡,白景琦(白七爺)可以說就是一個「活土匪」,他一身的匪氣滿腹的心計,有生意頭腦還有膽識,在他身上有著男人的豪爽與正義,而且,在民族大義的大是大非面前,他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個爺們,但他也是一位好色的主,在劇裡,他共擁有了四位女子,這四個女人可謂是性格各異各有千秋,但她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入主白府,做白家上下都認可的白家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