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好久不見的小東邪。最近追完《隱秘的角落》,我的後遺症就是,把紫金陳幾部出圈的懸疑小說,都找出來追了。那今天就跟大家嘮嘮我的一些讀後感吧。
一、紫金陳的小說為什麼火?
一口氣追完,優點確實非常明顯。
首先,開頭都非常吸引人,沒什麼廢話鋪墊,直接用獵奇現場震驚讀者。
比如《隱秘的角落》原小說《壞小孩》,一開頭就是張東升的爬山梗,女婿光天化日山頂上謀殺嶽父母;《長夜難明》的開頭,是一個流浪漢在地鐵站拋屍被警察發現,引爆媒體;
《無證之罪》的開頭,是十幾年間連環殺人案又有新案,並且發現了新線索。早期的《謀殺官員》系列(出版後改名《高智商犯罪》)一開頭,整個工商所的人駕車旅遊時集體失蹤。
在網絡碎片化閱讀時代,這無疑比東野圭吾式的慣常開頭(隨著刑警的視角去引入一個兇殺案的調查,給出詳細線索)更能讓讀者快速進入故事。
其次,幾部推理小說的主題都直面嚴峻的社會問題,現實性非常強。
口碑最好的《長夜難明》,聚焦官員性侵幼女事件和存在的法律漏洞;《壞小孩》則關注14歲以下的少年犯罪問題,以及家庭、社會教育問題,特別是孤兒院、犯罪人員的後代的照管教育問題,是其他作品較少觸及的。這兩部也都涉及留守兒童這一問題。
就作品觸發的社會問題來看,都是能引發公眾廣泛且長期關注、討論的。雖然這幾部都寫自n年前,但今日仍有極強現實性(請自行腦內檢索相關新聞),相比很多根據熱點去構思故事的寫作,要更耐久,也更有價值,也表明了作者的社會責任心。
第三,在一眾以詭計為主的推理小說中,立意明顯高出不少,有思考價值。
《壞小孩》的立意是,孩子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成人的惡孩子也都有;
《長夜難明》,為了維護正義,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這部的核心情節設計——為了平反冤獄,引發關注從而推動重新調查真相,其實來自於小說中提到的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但立意顯然更高。
兩個核心人物為了平反冤獄、推動專案組調查真相,犧牲了家庭、事業甚至生命,而受害者和他們,其實並沒有多少交情,只是在調查過程中見證了太多罪惡,被內心的良知一步步推到這步,心理變化刻畫得比較明顯。
讀來有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俠士精神和信念感,很多年前只在《史記·刺客列傳》,唐傳奇和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中見過,半夜讀完,居然淚目。
二、「有刑偵元素的現實題材懸疑小說」
其實,讀過紫金陳你就會發現,核心詭計和推理的設計不算太強,也不是作者最著力的部分。
就拿《長夜難明》來說,開頭就把兇手放了出來,你可能說那《嫌疑人x的獻身》不也這樣?咳咳,可《嫌疑人》裡有核心詭計:怎麼讓警察相信死者的死亡日期是前一天?這個懸念直到最後一刻對決時才被揭開,謎底相當出人意料。
而《長夜難明》的最大懸念就是,兇手公審時當庭翻供,把事情搞大目的何在?隨著當年的資料被翻出,作者轉到過去時空開始講述。
於是,讀者雖然對具體經過、幕後黑手還不甚清楚,但真相基本可以猜個大概了;涉及到推理的部分本就不多,如偽造他殺的經過、動機等內容也幾乎是一目了然,懸念實在不大。看看網友愛的評(吐)論(槽),沒看過書也能get~
所以,我認同「有刑偵元素的現實題材懸疑小說」這種評價,可以算作社會派懸疑吧。這並不是缺陷,反倒在極強的現實聯繫和好立意下,能吸引到更多非推理小說迷,門檻更低更大眾化,我想這也是不斷影視化的一大原因吧?
三、文筆差?
不過呢,大家都知道,前段時間,紫金陳的文筆被吐槽了。(在這個時代,作家的文筆能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也側面說明作品很火了hhh)
讀者在說文筆的時候,是在說些什麼?我總結了下,這種亂入大概分為以下三類:
1)比喻清奇,思維跳脫
上面兩個出圈的「蘭州拉麵」和「印度飛餅」的奇怪食物比喻,實在讓人心疼「作者半夜碼字餓了吧」,並且還有種理工男的怪異萌感。
那下面這個例子,則讓你在緊張的破案中,瞬間被拉回現實:
讀者紛紛表示「作者大大你夠了」。
當然啦,也很有可能是作者為了調節氣氛幽默一下hhh。
2)詳略不得當
這是很多寫作者無意中都會碰的雷區:有些該一筆帶過的地方,卻詳細展開描寫,不僅打斷敘事節奏,還會讓人摸不著頭腦。
就連鼎鼎大名的宮部美雪,也常被人吐槽這個問題。上次有個作者君跟我說,宮部美雪連每個小人物的心理,事無巨細都要生動刻畫,實在太考驗耐心,最後她實在沒勇氣追了,找了個劇透完事。《所羅門的偽證》共三部,煌煌百萬字之巨,如果砍掉一些心理描寫,是不是能很大程度降低閱讀門檻?
《長夜難明》裡也有類似問題,比如回憶當年支教大學生被威脅,有段情節是女友去看他,兩人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卻被打手破門而入。本來這段可以一筆帶過,用女友的回憶口吻講述即可。但作者卻用了整整一章來寫,就略尷尬。
3)略多與劇情無關的議論
很多讀者追文,是為了安安靜靜看個故事,並不喜歡作者發與劇情無關的個人議論。
古龍就很愛發議論。寫著寫著,直接另起一段插入自己的感想,或者通過人物之口,肆無忌憚地大發感慨。
比如「朋友就是朋友,絕沒有任何事能代替,絕沒有任何東西能形容——就是世界上所有的玫瑰,再加上世界上所有的花朵,也不能比擬友情的芬芳與美麗。」這類對友情、愛情、痛苦等問題冷不丁的感慨,基本在每部小說中都隨處可見,讓人懷疑是為了多湊稿費刻意為之。
當然啦,議論加得合適也不乏機智精闢之處,不過,如果把握不好,不如沉默是金。
四、文筆好是最重要的嗎?
在吐槽聲中,也有讀者為紫金陳鳴不平:「懸疑小說,就讀個故事,文筆真的不重要!」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文筆必須為劇情和人物服務,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好的行文(包括準確的描述、生動的比喻等)能更好地讓讀者進入劇情、了解人物,那無疑是加分的;反之亦然。
但是,如果過於注重文筆,讓讀者把注意力從劇情上分散到行文上,就本末倒置了。前面提到的宮部美雪就是個例子,文字表現力沒得說,可太多心理和細節描寫拖慢了小說節奏,趕跑了大量讀者,也不能算好文筆。
那麼,好的文筆到底是什麼?研習君挺久之前寫過一篇《》,需要的童鞋請戳這裡。
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作者行文好壞的標準就是:文字能否很好地駕馭故事。具體來說,劇情結構合理,敘述契合作品題材、走向、風格,故事節奏順暢,詳略得當,過渡自然,這才算得上好的行文,遣詞造句反倒是最末位的因素了。
照這個標準,其實紫金陳的行文在前面幾個更重要的考察項上,都是達標的。雖然有時的行文阻礙了部分讀者對核心劇情的浸入,但也有很多讀者從紫金陳小說中get到了一種怪異的冷幽默。
孔子在《論語》裡說過這樣一句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簡單粗暴說,就是內容(情節故事)和形式(行文)必須和諧。放在推理小說裡,我覺得對文筆的基本要求就是:用詞準確簡練,心理描寫適度,重點人物的心緒可以在特殊場景中通過行動表達而非一句句分析出來。
這一點,《長夜難明》裡有個很好的示範。小說前面有不少段落描寫江明為求真相選擇是否要付出代價時內心的糾結,但他十年蹉跎、失去公職一臉滄桑後,心理活動反倒寫得少了,倒是有個場景直接讓讀者淚灑當場:物是人非,他和隊友把酒言歡時,發現自己錢包丟了,十年間積攢的情緒藉機決堤,當場嚎啕大哭。
這裡作者用乾淨的筆觸,只寫了:「沒有人說話,沒有人有任何動作。這十年他從來不曾掉過一滴眼淚。可是今天,他前所未有地大哭……」
咳咳咳,今天小東邪的個人看法有點多,不知大家怎麼想?歡迎來留言區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