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劉慈欣,作為國內最具代表的科幻小說家,其作品《三體》被人們所熟知。上周,網飛(Netflix)剛剛宣布將拍攝《三體》的英文系列劇集,由《權利的遊戲》戴維·貝尼奧夫、D · B · 威斯單人編劇與監製,原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則擔任顧問製作人。除此之外,他的短篇小說集《To Hold Up the Sky》(暫譯名《擎天》)也將於10月在美國出版。這位科幻大師想通過作品向讀者傳達什麼?在他眼中,科幻,這一文學體裁的意義又是什麼?你不妨通過本文來了解一二。
科幻小說通常都難以與現實世界完全脫離。關於領先科技和外星文明的未來科幻題材小說,有時會被讀者解讀為映照當下現實問題的啟示錄。57歲的劉慈欣是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他的末日主題作品總是暗藏玄機,讓人忍不住探尋其中的現實意義,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和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對他的作品都讚不絕口。最近,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表示,劉慈欣的作品對於了解「當今中國如何看待世界」非常重要。
然而劉慈欣認為,這是「對他作品的最大誤讀」。劉慈欣在其位於山西的家中通過Skype接受了我們的線上採訪。他的作品目前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這些作品不應該被視為關於中國的過去和中國未來發展的評論。他認為在他的作品中,「外星人就是外星人,太空就是太空」。他曾在其中一部作品的序中寫道:「每個時代都為生活在那段時期的人們帶來無形的束縛。」他表示,寫科幻小說是因為他喜歡想像出一個超越「狹小」的現實世界的新世界,「於我而言,科幻小說的實質,是用想像力去填補現實與夢境之間的差距。」
一個世紀前,人們最初嘗試寫這類文體是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情懷的,「精英人士用科幻小說表達對建立更強大的中國的希冀。」劉慈欣說。然而,1966年至1976年期間科幻小說一度被視為反動內容而遭到禁止。「在當時,科幻小說從此不再受到推崇。」劉慈欣回憶道。
《三體》小說作者劉慈欣稱,中國的新一代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圖片來源:Zachary Bako | WIRED
近年來,科幻小說又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劉慈欣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中國快速的現代化發展,「讓人們更有未來感」。不過,中國科幻小說的重生與劉慈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015年,劉慈欣成為首位獲得雨果獎(Hugo Award)的亞洲作家,雨果獎是國際最富盛名的科幻小說獎項。2019年,由他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流浪地球》收穫了國內電影史上票房第三高的好成績,他的暢銷小說《三體》也被改編為電影。他的新短篇小說集《To Hold Up the Sky》(暫譯名《擎天》)將於今年10月於美國出版。
劉慈欣在童年時期就對外太空非常著迷。起初,他想通過成為一名太空人或天文學家來探索太空,後來選擇以閱讀和寫作的方式作為替代。劉慈欣早年就讀過Jules Verne、H.G. Wells和Arthur C. Clarke的科幻作品——這些書被他的父親在文革期間藏在床底下——激發了他的想像力和寫作欲望。
劉慈欣在1989年出版了首部作品,隨後幾年,他一邊在國有發電廠擔任工程師,一邊創作小說。他在2006年出版的小說《三體》讓他一舉成名,在2010年他工作的發電廠因汙染問題而關閉,然後開始全職寫作。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圖片來源:Asia Times
劉慈欣於2006年至2010年在國內出版了《三體》三部曲,講述了地球上的人類與被稱為「三體文明」的外星種族之間的戰爭衝突,這些外星人居住在一個日漸沒落的星球。故事開始於196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特殊時期,而故事的結尾來到了未來數百萬年之後。小說中的外星文明掌握了更超前的科技,對地球的資源虎視眈眈。有些讀者認為,書中的外星人與100多年前中國抗擊的西方殖民列強有相似之處。但劉慈欣表示,這些讀者並沒有充分理解他的創作意圖。他認為,科幻小說會「如此特別」是因為它能讓我們「忽視國家、文化、種族之間的區隔,將人類的命運視為一個共同體。」
英文版的《三體》是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與中文原版在講述方式上有些許不同。在2014年的翻譯版本中,開篇講述了發生在文革期間的一段故事,某個人物的父親在文革期間因持有「反動」觀點而受到批鬥,隨後自盡。譯者Ken Liu將這段情節從小說的中間部分移到了開篇。但劉慈欣說:「對於科幻作家而言,國內的整體環境是非常自由的」。他說:「我從未聽說過哪個作家因為寫了某個話題而影響作品的出版。」他認為國內對於電影的審查更為嚴苛。
人們對於劉慈欣作品的評價並非都是褒讚,有些人認為比起人物他更關注於科學理論。但劉慈欣表示,他小說中的人物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而設立的。然而他不太贊同某些負面評價,有些人認為他筆下的女性角色總是感情用事而缺乏理性。劉慈欣曾寫道,《地球往事》三部曲的最終回《死神永生》中的程心這個主要人物,她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科學家,起初想把這個人物設為男性,但編輯建議將其設為女性以達到「性別平衡」。但「不管這個人物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並不影響劇情的發展。」劉慈欣說。
圖片來源:Reddit
劉慈欣希望他的作品能給讀者帶來一種空間感。「現實是狹窄、局限、轉瞬即逝的。」他說,「我們在當下現實世界中所認為的重要的事,在更宏大的時間和空間之下將不再那麼重要。」他認為,他創作的目的在於鼓勵人們花更多時間去「仰望天空看向更遠的地方」。如果有人因為讀過他的作品而開始凝望星辰,這就達到了他的目的。
撰文 Emily Bobrow
翻譯 熊貓譯社 楊超
頭圖 Scarsdale Public Library
Copyright © 2020 WSJ. Magazin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