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嘯谷(微信公眾號:嘯谷讀書會,微信:yglin04)
小花是我的大學同學。
在校期間我們關係不錯,畢業後各奔東西。
最近幾年,除了過年過節的例行性問候和朋友圈的相互點讚外,我們很少有其他交集。
有一天,小花給我發了條信息:「拜託幫我砍一刀」。
平時微信群裡也常有這樣的信息,但我基本沒點開過。
這次點開一看,原來她想要件日用品,我這一「刀」可以幫她省十幾塊錢。
前提條件是我要下載APP,並且還要註冊。
看樣子她像是群發的信息。
出於禮貌,我還是回復了一句「我沒用過某多多」。
結果小花來一句:「需要的就是你這種沒註冊過的,砍的多」。
頓時一陣無語。
在這件事上,小花所付出的只是轉發下連結,催辦一句。
但對我來說,我要下載APP,要註冊,然後幫她「砍一刀」,接著因為沒有使用這個APP的習慣,還要卸載掉。
一連串的動作不僅需要耗費時間,而成果呢,僅僅是幫小花省十幾塊錢。
即使這省下的十幾塊錢,其真正價值也有待驗證。
小花眼中的理所當然到我這裡就變成了麻煩。
經常性的不聯繫還保留著彼此間的美好記憶和感情,偶爾的一次請求竟是這般「廉價」。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朋友,有的朋友能經常見面,但也有很多因為地域等原因,多年也難見一面。
即使見面少,彼此間還是保留有一些難以割捨的情感。
這種情感介於親密好友和一般朋友之間,畢竟曾經的關係也很親密。
這種親密卻又像被儲存了一樣,缺少了持續的充盈,畢竟環境在變,人也在變,聯繫卻少了很多。
所以,這類感情是用一分便少一分的。
當朋友遇到難處時,例如所謂的人生三大苦:
買房、結婚、生大病。
需要幫助了,一定會給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援,這便是「兩肋插刀」的交情。
但如果僅僅為了省幾十塊錢就去提要求,就純粹是消耗了。
至交好友包括親戚、同事當然可以隨便提需求,不經常聯繫的老朋友一定要慎重。
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為了十幾塊錢不惜去動用儲蓄的感情呢?
這絕不是愛貪小便宜,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學生時代的一些思維習慣。
大學這個階段,很多人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包括可以自己支配的錢。
但多數學生都不富裕,而剛一獨立又刺激了自己的物質欲望,所以很多人都比較節儉。
在購物時奉行貨比三家,不惜花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挑選自認為性價比最高的商品。
某多多的模式推出後,既然別人可以幫忙砍價,自然也會央求同學朋友幫忙「砍一刀」。
學生時代,大家相互幫忙,各取所需,這無可厚非。
但畢業進入職場後,這一切完全變了,時間和社交將會成為最大的資本,同時也是最大的成本。
精力的分配將決定我們的工作成果和成長速度;
社交的成效將影響我們的資源獲取與晉升機遇。
任何一項都經不起「廉價」的消耗。
很多人從學校走向社會後,身份變了,思維轉變卻沒跟上。
依然為了省一些「小錢」去付出很多寶貴的時間和社交資源。
花時間去群發信息,去請別人幫忙砍價。
殊不知這些時間和社交資源很多時候給你帶來的遠比「小錢」有價值的多。
這裡用到的還是經濟學「機會成本」的概念。
我們這一生會換很多份工作,去很多地方,結識很多人,這些人中又有很多是自己欣賞的、志趣相投的,於是成為了朋友,也成了自己的社交資源。
但地域一變、環境一變,我們又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去全部維繫這些關係。
所以更應該珍惜其儲蓄價值。
這些儲蓄的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彌足珍貴。
有人說關係是「麻煩」出來的,但這種「麻煩」一定要作以區分。
對待見面少的老朋友,平時儘量多的給一些問候,真正遇到困難了,盡己所能地給予幫助。自己有困難了,也可以尋求幫助,但這種幫助絕對不是「砍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