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裡,除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還有一部《越女劍》。《越女劍》是金庸先生非常特殊的一部作品,系來自對《三十三劍客圖》中第一篇《趙處女》的改編。《三十三劍客圖》系清人任渭長繪製的一部版畫作品,為《劍俠傳》中的三十三位劍客繪製了肖像。《劍俠傳》系明人王世貞所編,輯錄了唐宋傳奇的三十三篇劍俠小說。金庸先生最初想把這三十三篇小說全部改編,但最終完成的只有《越女劍》一部。
一、《越女劍》的故事
《越女劍》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楚人範蠡、文種到越國任大夫,但越王勾踐並不聽從他們勸諫,而是任用石買興兵與吳王夫差大戰,結果在錢塘江被吳軍大敗,退守會稽山後才聽信範蠡、文種,買通夫差身邊佞臣伯嚭,使夫差接受勾踐講和,將勾踐帶回吳國之後放回。勾踐回國後臥薪嘗膽,立志復仇,採用文種的「滅吳九術」,包括贈送美人西施、鄭旦,離間忠臣伍子胥使其自殺,等等。前八術都成功了,但在第九術鑄造武器、訓練將士上卻遇到了問題。
原來吳王夫差士兵經過兵聖孫武的訓練,而且兵器非常精良,所以在吳越兩國劍士比劍中,越國劍士大敗。勾踐召來鑄劍師歐冶子的弟子薛燭,薛燭稱吳國的兵器系伍子胥聘請師兄風鬍子所鑄,勾踐的純鈞、巨闕兩劍不敵吳王的勝邪、魚腸兩劍,而且鑄劍的錫礦被伍子胥命令把守。範蠡認為可以高價去收購,勾踐認為煉劍時間太長,終究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於是範蠡、文種決定再想辦法,範蠡也想起了自己送到吳宮的情人西施。
範蠡出宮後見到一個牧羊少女。比武勝利的八名吳國劍士殺死少女一隻羊,並且出手調戲少女,結果被少女用一根竹棒通通刺瞎眼睛。範蠡說願意賠少女的羊,得知少女叫阿青,竹棒的劍法系白公公所教。後來白公公來殺範蠡,被阿青打斷雙臂,原來是一隻白猿。之後範蠡讓越國劍士模仿阿青的劍法,同時讓薛燭督率工匠打造利劍。三年之後,越軍在五湖大敗吳軍,並攻入吳國都城姑蘇。範蠡進姑蘇館娃宮找到西施,但阿青卻因為喜歡範蠡想殺西施。
最後是阿青打敗了兩千名越國士兵,正當想用竹棒殺死西施時,卻被西施的美色震懾離去,範蠡也帶西施泛舟太湖隱居。但這一招的勁氣刺傷了西施的胸口,也就是後來「西子捧心」的出處。
雖然這個故事寫作靈感源於《劍俠傳》,但實際上在《劍俠傳》中,「老人化猿」這個故事只有一段,就是越王勾踐問範蠡劍術,範蠡向勾踐推薦了趙國有名的處女。女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自稱袁公的老人,袁公說想與越女比劍。於是兩人用竹子作兵器格鬥,越處女擊中了袁公。於是袁公飛上樹,化作白猿而去。可見,《劍俠傳》內容實際上對《越女劍》成書影響並不大,《越女劍》擁有更古老的創作元素,那就是春秋末期的吳越故事。
說到春秋末期的吳越故事,夫差、勾踐、西施、範蠡、文種、伍子胥、伯嚭……這些人物的恩怨情仇,大家似乎並不陌生。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這些人物,到底又有多少事跡是歷史上真實的呢?當然,現代史學理論認為,真實的歷史是無法還原的。但在時間先後的史料之間,又會有個明顯的層累現象,也就是顧頡剛先生說的「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那麼,我們有必要在最早的史料中去尋找吳越故事的痕跡。
二、範蠡自戰國進入吳越史事
明清以後的小說、戲劇、影視之類文學作品,大家都知道虛構性很強,不能作真;但如果上溯到兩千多年前,漢代的《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這些著作呢?漢代距離春秋戰國較近,應該保留了不少可信史料;《史記》作為正史自不待言,《越絕書》《吳越春秋》在四庫全書中也被歸為雜史,那麼它們都是歷史著作而不是文學作品,這樣一來內容也就更容易被讀者接受,視為真實的歷史故事。但漢代更早的史料,又是如何敘述吳越歷史的呢?
記錄春秋歷史最客觀最翔實的著作,學者公認是《春秋左傳》。那麼我們就拋開後世文獻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看《春秋左傳》是如何講春秋晚期的吳越歷史。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去世,子夫差即位,兩年後在夫椒打敗越國,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勾踐派大夫種通過吳太宰嚭求和,伍子胥勸夫差不接受,夫差不聽,與越國講和後罷兵。夫差隨即經略北方,於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敗齊國,賜伍子胥自殺;兩年後又在黃池會盟晉國,此時勾踐趁機偷襲吳國都城,夫差被迫講和。公元前478年,越國在笠澤打敗吳國,並於三年後圍攻吳都。公元前473年吳都城破,勾踐想把夫差遷到甬東居住,夫差拒絕而自殺。
《左傳》中還涉及了吳越兩國一些人物,如吳國的洩庸、徐承、胥門巢、王子姑曹、展如、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公子慶忌、且姚、王犯、申叔儀,越國的靈姑浮、疇無餘、謳陽、諸鞅等。但要注意的是,在《越女劍》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包括主角越女阿青、範蠡、西施和一起的鄭旦,以及歐冶子、風鬍子、薛燭三位鑄劍師,還有大名鼎鼎的兵聖孫武,這些人物都沒提到;另外,越王勾踐如何準備復仇的,也完全一字不提。
這個吳越戰爭的版本,是最真實的版本,同樣也是最樸素的版本。
後世的記錄就越來越詳細了。在同樣書寫春秋史料的《國語》裡,有《吳語》一篇與《越語》兩篇。《國語》是語錄體,主要記錄了吳越人物的一些言論,其中對於勾踐向吳國求和、伍子胥勸諫夫差、夫差與晉國會盟、越王勾踐勵精圖治等內容有所擴散,尤其注意的是其中兩點:一是在《吳語》和《越語上》中求和條件均包括讓勾踐女兒做夫差的女奴;二是在《越語下》這篇出現了範蠡這個人物,且以範蠡為主角。範蠡在滅吳後乘小船而去。
清華簡第七輯《越公其事》也記錄了類似《吳語》和《越語上》的一些內容,大約是介於《左傳》和《國語》之間的一個版本。在這個版本裡,同樣沒有範蠡這個人的存在。但範蠡這個人物,在戰國時確實就與越國聯繫上了,不過在有些史料記載中,結局卻與《越語下》不同。
比如《呂氏春秋·悔過》說「範蠡子胥以此流」,這個「流」可解為「流亡」,但此處應為「流殺」;可以印證的是漢初賈誼《新書》說「範蠡附石而蹈五湖」,《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記錄韓王信寫給柴將軍說「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那麼,範蠡、文種都被越王勾踐所殺。可見,雖然在戰國漢初有了範蠡這個人物的記載,但對於其結局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也偏向《越語下》的說法,說範蠡帶著私屬流亡於海上。
三、西施自東漢進入吳越史事
《越王勾踐世家》花費了大量筆墨說範蠡流亡之後的故事,說他到齊國改名鴟夷子皮,到宋國自號陶朱公,成為富可敵國的商聖。這些晚出的記載,讓範蠡事跡變得更加豐富、膾炙人口,然而矛盾也就明顯出現了。因為齊國的鴟夷子皮這個人物,在《墨子》《韓非子》都有記載,他出現在齊國是公元前481年,此時範蠡還在越地;至於陶朱公,據賈誼《新書》記載是魏惠王時期的人物,比勾踐滅吳晚了一百餘年之久。那麼範蠡事跡來自幾個人的拼湊。
當然,就算在範蠡故事較為完善的《史記》中,依然沒有提到西施。西施這個人物是什麼時候進入吳越史事的呢?
《左傳》亦無西施記載,戰國諸子多其人記錄,如在《墨子》《管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楚辭》都有提到,「西子捧心」的典故就出自《莊子·天運》;但西施在這些文獻中都只是美女的標誌,並未和吳越歷史扯上聯繫。值得注意的是《墨子·親士》,說「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那麼與我們熟悉的後世記載不同,早期傳說中的西施竟因美貌被淹死,死法與範蠡竟如出一轍。
前文所述,勾踐女兒做夫差女奴,亦可以理解為做妾,這可能符合歷史實際。上海博物院藏有一件「吳王夫差盉」,銘文是「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這位「女子」的稱呼比較奇特,因為按照金文書法,女性一般會稱姓表明身份,這位女性不稱姓,她的出身可能並沒有姓這一概念,可以排除是夫差為女兒鑄造的嫁妝。越國青銅器中未發現表明越國國姓的青銅器,那麼這位女子可能就是勾踐的女兒,那麼這就是夫差迎娶她時鑄造的一件溫酒壺。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個「女子」就是西施。但早在《國語》中,就有勾踐嫁女於夫差的說法;而西施、鄭旦嫁給夫差,那是晚至東漢《越絕書》《吳越春秋》才有的說法。《越絕書》《吳越春秋》作為越人書寫的野史,保留了不少越地傳說;包括勾踐一度被夫差囚禁在吳國,越女教越國劍法,這些都是《越絕書》《吳越春秋》才有的說法,其實在《史記》中都沒有這樣說過。但今本《越絕書》《吳越春秋》中,西施也就此一現,並沒有交代結局。
不過在唐人《吳地記》輯錄的《越絕書》中,卻提到「西施亡吳國後,復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這也是範蠡、西施泛舟五湖的最早記載。而清人《繹史》輯錄的《修文御覽》中輯錄的《吳越春秋》裡,也提到「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段記載一般被用《吳地記》引《越絕書》去印證,其實未嘗不能理解為西施被越人沉殺,讓她追隨範蠡(或伍子胥)而去。《東周列國志》就說西施被越王夫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
《越絕書》《吳越春秋》相比更早的《史記》,情節更加豐富,但戲劇化也更加明顯;同理,《史記》相比《國語》,《國語》相比諸子文獻,諸子文獻相比《左傳》,亦復如是。《左傳》中沒有範蠡、西施其人的記載,諸子文獻中範蠡、西施則有被沉殺而死之說,《越語下》《越王勾踐世家》則說範蠡泛舟而去,《越絕書》佚文則說範蠡、西施共同泛舟而去。不過,大眾自然最喜歡才子佳人的美好結局,所以更多的文學題材,都是按照這種傳說發展。
至於《越女劍》的主體內容,當然也是承襲自《越絕書》《吳越春秋》,作者的發明主要在於加入越女傾慕範蠡的情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越女劍》可以算是歷代民眾共同書寫的一篇吳越傳奇故事了。
參考文獻:
金庸:《俠客行》(附《越女劍》《三十三劍客圖》)(朗聲舊版),廣州:廣州出版社,2013年。
陳民鎮:《西施新考》,《尋根》,2011年第5期。
顧頡剛著、王煦華輯:《蘇州史志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郭必恆:《〈 史記〉民俗學探索與發現》,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2年。
李守奎:《〈越公其事〉與句踐滅吳的歷史事實及故事流傳》,《文物》,2017年第6期。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悟空問答籤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