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中醫的故事

2020-09-05 生活小雨

來源於網絡

2003年,公司在子南路玉皇岔路口租了一孔窯洞。窯洞在一個低矮小山根下面,門前小院出來便是子南路,而小院東側山根下面是一塊閒地,推放了些晾乾的玉米杆。初春早晚還冷,中午陽光照到這個避風向陽的地方,暖陽陽的,曬太陽正是好地方。一天中午,一位臉色紅潤,精神矍鑠約六十多歲的老人斜躺在玉米杆上曬太陽,我便走過去坐下來與老人攀談起來。一問方知老人已經八十多歲了,家就在旁邊。老人說自已原是鄉衛生院郎中,退休多年,最擅長扎針治了腸結病(腸梗阻),一針見效。其實,現在這種病不多見了,過去由於生活條件差,人們吃糠咽菜,腸梗阻是常見病,處理不及時往往會要人性命。遇到這種情況,老人馬上施針,即刻見效。說起學醫,頗具傳奇。老人十多歲被抽丁當兵,一次戰鬥部隊打散,他與連上軍醫二人與大隊失散。於是,二人開始逃荒。軍醫是南方人,有文化,中醫了得。逃荒期間,他拜軍醫為師學習中醫針灸。其中,針刺穴位治腸梗阻的絕招,便是師傅所授。師傅醫術高明,一次路遇莊園,二人慾進求食,被莊客攔住,告知東家兒子剛剛去世,外人不要進去。軍醫聞言,便問東家兒子年歲幾何?得的什麼病?莊客說十八、九歲,也不知什麼病,不吃不喝昏睡幾日,剛剛咽氣。軍醫便對莊客說,他是郎中,告訴東家,小兒或可有救。莊客聞言訴於東家,東家便讓二人入內。其時,那男孩已被抬到門板之上。軍醫來到跟前端詳,再用手在腕處把了脈,又把男孩眼皮拔起看了看,隨即取出隨身所帶銀針,在男孩兩腳跟處取穴各扎銀針一根。不一會,那男孩似有氣息呼出,再一會男孩緩緩睜開了眼睛,其家人看到這情景,由悲轉喜,知道孩子有救了。此時男孩開口說餓了,軍醫說不要緊了,再好好治療調理幾日就會好的。東家千恩萬謝,奉二人為上賓,留住款待。幾日後離開,東家又送二位若干財帛。如此,二人走走停停將近一年,因師傳要回南方,二人中途分手,此後再無音訊。老人回到老家後,因有此一技之長,便被用到鄉衛生所當了醫生,再經培訓自修,醫術大有長進。老人告訴我,針刺合谷穴,一輩子不掉牙。其時,我注意到老人有一口好牙,也許與此有關。

那之後,我雖再沒有見過老人,但對老人所言中醫針刺治病的神奇難以忘懷,有時會想老人家還是否健在?他那神奇的針刺治病技術會不會失傳?又誰能整理研究中國各地基層懷揣各種中醫絕技的人的技術,使之能傳承發揚並造福子孫後代。每當想到這些便會生出一凡感慨來。也許是自作多情了吧。

相關焦點

  • 老中醫[故事]
    老中醫身材清瘦挺拔,面色紅潤,耳清目明,寫診單從不戴眼鏡。給病人把脈的過程中,問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多大年齡?」 在病人回答之後,老中醫每每自我介紹:「我今年58。」病人通常會一愣,因為面前的老中醫儘管精神矍鑠仙風道骨,但鬚髮皆白,顯然不僅58。看病人迷惑,老中醫呵呵一笑,又加上一句:「倒過來,」 病人恍然大悟,原來是85!同樣的數字,位置一顛倒,卻令人肅然起敬——老人狀態太好,根本不像這把年紀!遂趕忙請教如何養生。
  • 民間老中醫
    前幾天去看了一位老中醫,因為我們去得有點早,老人還沒開門,我們就在門前的小路上等著。六點多一點的時候,是奶奶開的大門。走進屋子,只見屋梁西邊的位置掛著一隻鳥籠,屋內陳設很有時代特色,屋梁上懸掛著的紅布,應該是這所房子在新砌時,上梁掛上去的那種表示新居落成賀喜用的。老式的家常柜上有先輩們的照片。
  • 一個鄉村「老中醫」給我上的一堂營銷課
    原來,大舅的一個朋友說縣下面一個村裡有一個老中醫,治療哮喘有一手。於是大舅直接就把一個療程的錢交了,姥家那邊的人今天都沒空,因此讓我去了。咦?等等,不是一個老中醫麼?那不是應該喝湯藥麼?為啥老中醫還打針?我疑惑。
  •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 02氣質高貴充滿仁心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 02氣質高貴充滿仁心氣質高貴很多人都說我們叔伯幾個家的女孩子氣質好,皮膚好,各方面都非常優秀,都是遺傳了奶奶的大家之氣和奶奶的好皮膚這是發生在我們軍隊大院裡的人人皆知的故事。奶奶說她早有準備,就等張小寶發作的時候好治呢,奶奶說,師傅教給她的方法就是第一次服藥必須是在發作的時候,以後再吃一些雞蛋配什麼東西——因為是調養堂的保密方,不好寫得太仔細。張小寶上次發作的時候,找她,她就跟張小寶的家人說過這個事兒。
  • 心裡愧疚,回家種地,農村老中醫的路在何方?
    在我們鎮上的醫館,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這樣問管事兒的。江醫生回家了!那他什麼時候能來?他上次給我開的藥挺管用的,我還想讓他再給我把把脈開幾服藥。要不你去他家裡吧,他家在合義村,你到了那裡打聽打聽,反正也不是特別遠。
  •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 01 出身望族獨愛中醫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 01 出身望族獨愛中醫老來很健康奶奶今年已經八十六歲,一九二六年出生,屬虎。奶奶現在依然健康硬朗,看起來不象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倒象是六十歲不到的人,一頭烏髮,讓人不敢相信。======按:1、故事為轉載,不代表大魚醫生的醫學觀點
  • 我們村的老中醫,醫術很高,為何沒資格給別人看病?
    在我們鎮上的醫館,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這樣問管事兒的。江醫生回家了!管事兒的聲音低沉的說。那他什麼時候能來?他上次給我開的藥挺管用的,我還想讓他再給我把把脈開幾服藥。要不你去他家裡吧,他家在合義村,你到了那裡打聽打聽,反正也不是特別遠。
  • 萊陽聚焦:洞仙莊小地主的故事
    小地主趕緊派人,繼續求醫告救,「工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的家人給他請來了當地出名的老中醫。 老中醫交代完畢,又囑咐小地主的家人,等病人甦醒後,一定要讓他堅持下地走動,不能任由他繼續臥榻。按照老中醫開列的藥方,小地主的家人趕緊抓藥、煎熬,快速地給他服下。半個時辰過去,小地主的臉色出現了紅暈,他的生命有了轉機。
  • 牛肉乾背後的故事
    只要說起某種美食,溯源的時候,總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中的故事,這些傳說,真假難辨,大多數的故事,幾乎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今天這個小食還真有一個小故事。再去找了另一位老中醫(中醫應該是越老越有經驗,這是家裡老人說的),這位老中醫一看,便說,溼疹,本來就是體內溼熱,怎麼能吃牛肉呢!牛肉是燥熱的東西,是發性的,越吃當然就越發,這溼疹肯定會加重。 兒子的溼疹,並沒有好轉,而我,徹底的凌亂了。
  • 一位空姐交易員的故事
    當然,我不是來看小姑娘的,我在等兩個人,隔壁王總和泰國航空的一位空姐故事還得從昨晚說起,俱樂部一群裡,有位空姐,最近比較活躍,因為疫情的原因,閒居在家。她做外匯,總是爆倉。公平的是,人很美,我們都看過她自拍的抖音視頻。帶有幾分袁泉的內斂氣質,她更甜美年輕一些。
  • 83版《射鵰英雄傳》演員現狀:歐陽克成老中醫,捕快成喜劇之王
    據悉《射鵰英雄傳》37年後,裡面歐陽克在現實裡活成老中醫,捕快反而成了喜劇之王。射鵰英雄傳楊康這個角色不得不說算的上是一位推動劇情發展的人,儘管他下線也早。當時出演楊康的演員名叫苗僑偉,他因射鵰英雄傳出名之後,也接了幾部電視劇,但是可能他志不在此,隨後創辦了屬於自己的眼鏡品牌,退出演藝圈下海經商了。
  • 故事:農村寺廟裡,老人講述:那個神明顯靈了!
    老中醫很敬業,每次都會仔細核對藥方,確定藥理合適,不會吃壞人,才給抓藥。有一天,有人前去抓藥,老中醫看完藥方,覺得藥方明顯有問題,好幾味藥都是相衝的,會吃死人的,於是他就拒絕給這位信徒抓藥。信徒拿著藥方返回寺廟,請起佬價一問,佬價當時就打出一行字,讓信徒交給老中醫。老中醫打開一看,赫然寫著:弟子,《本草綱目》可曾閱否?
  • 鬼故事「替身」
    可是打也不管用,罵也不管用,也不怎麼說話,就這樣在家裡待了十來天,這期間,;老師們,同學們都來家裡看望我姐,有送花的,有送零食的,老師也勸,同學也勸,可是我姐就是無動於衷,就在十多天的時候事情發生了,先是感冒,高燒不退,打針輸液只能起到緩解,然後去了醫院,醫院也沒有檢查出什麼結果,就這樣在醫院裡住了半個月的院,還是不行,醫院方面說你家還是在找大醫院吧,我們這兒也只能控制,去不了根,就這樣就回家了,當時我們村有一位老中醫
  • 一位老兵的愛情故事。(原創:自薦)
    島上從此有8個公職人員,他們貼夥在一戶農家生活,好像組成了一個大家庭,晚間集中在一起不是唱歌講戰鬥故事,就是在一起談笑風生很快樂。一晃2年過去了,一位山東藉的戰士,叫王根源那年他23歲,看上了這位姑娘。
  • 分享「冬蟲夏草」的故事②
    美麗的故事,不知道是誰給我的,也沒有辦法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來聽聽下面的一段更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藏區某一城鎮,有一位大家閨秀,天生麗質,膚色白皙細膩,楚楚動人。求親之人,踏破門廊,絡繹不絕,可這家小姐始終是沒有看上眼的對象。 有一個窮書生從外鄉而來,文採風流,天資卓越。偶然的機會,兩人在寺廟相遇,互生情愫,定下終身。沒過多久,他們便喜結連理,書生也入贅到了女方的家中。從此兩人相敬如賓,恩愛有加。
  • 活喝小蝌蚪的故事
    記得當時是我的奶奶跟我講的,我奶奶是個「大家閨秀」,懂得的東西多,她說蝌蚪能去除人身體裡的毒,還說這是很老的老中醫叫李時珍的留下的秘方:每年將活著的蝌蚪喝進肚子裡,一年到頭就不會長毒氣,生毒瘡。我們這些孩子們很是信服。於是,只要看到河水裡有剛出生的小黑蝌蚪,就會用雙手捧起來,有時幾隻,有時十幾隻或更多,連同水一道喝進肚裡。
  • 詩文故事 浪漫書生
    有宿松老中醫黎湘農者,為人遵守禮制,德藝雙馨,名揚桑梓。使他更引以為傲的是:膝下千金,才高詠絮,貌美如花。然而,此女子輕易不出房門,即使是隔壁鄰居,也不容易識廬山真面目。仲春的一天中午,淑女有事到店堂找她父親,此時正是隔壁經館放學,有學生經過藥店,得知情況,立馬把消息傳播開來,一時間,青年學子蜂擁而至。老中醫知事情不妙,起身擋在門口,隨即把門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