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好漢不少是大宋朝原體制內職員,其中有都頭、教頭、提轄、知寨、統制等等,各種層級,紛繁複雜。下面就老施最喜歡的三個好漢武松、林衝、魯智深的原官職做一個分析,以供聊資。
他景陽岡打虎成功之後,被陽穀縣知縣任命為都頭。
知縣見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舉他,便道:「雖你原是清河縣人氏,與我這陽穀縣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參你在本縣做個都頭,如何?」武松跪謝道:「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知縣隨即喚押司立了文案,當日便參武松做了步兵都頭。
都頭武松
所謂「都頭:其實是尊稱。因為都頭是屬於軍隊編制,起始於晚唐五代,中唐時,都頭乃是統帥的俗稱,如唐憲宗時,劉悟任都知兵馬使,人稱「劉都頭」(《資治通鑑》卷241),這與後來僅作一都的統兵官差別頗大。王建後與韓建等投奔宦官田令孜,「皆錄為假子」,「分其兵為五都」,「因號曰隨駕五都」(《舊日五代史》卷136《王建傳》)。王建後來成為前蜀開國之君。田令孜除擁有隨駕五部外,「在蜀募新軍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隸兩神策,為十軍以統之」(《資治通鑑》卷256)。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勝都、扈蹕部、耀德都,宣威都、清遠都等等番號(《資治通鑑》卷258,卷259,卷262)。
可見,都頭是個相當大的官,宋代承襲五代官制,都一級統兵官,馬兵是軍使和副兵馬使,步兵是都頭和副都頭,在副兵馬使和副都頭之下,尚有軍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規定,一都應有一百人,這與實際編制人數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時,尹洙說:「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餘人並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閱習短兵狀》)可見當時不論是馬兵還是步兵,一都實際上也就是近百人。
南宋之後,都頭的軍事職能逐漸降低,到了元代,演變成了村以下的一級組織,如孫村一都,劉村二都等等,都有都頭,負責都內治安等等,成了治保主任之流了。
古代政府公務人員,分為官吏兩種,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都必須是經過國家正式任命;吏,又稱胥吏,實際上不是屬於國家正式工作人員,不是國家財政供養的臨時員工。武松既然是被知縣任命的,就不可能是官,只能是胥吏,加了個「頭」子,說明他是胥吏的小頭目,也叫「班頭」。從上下文得知,這就是一個相當於縣刑警大隊大隊長或民兵大隊長的職位。
他自稱是小種經略相公府的提轄。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職務。宋常以知州、知府兼提轄兵甲,簡稱提轄,掌軍旅訓練教閱,督捕盜賊,鎮壓民眾反抗。
提轄的品級並不太高,從魯達開口閉口的自稱,相當自豪,主要原因是他所在的小種經略相公府是北宋名將种師道兒子的司令部,种師道是北宋政府倚之為長城的對付西夏的名將。可見,魯達大概是北宋陝西邊防軍司令部的中下級軍官。宋朝知州當時是五品,提轄比知州級別要低,應當是六品至七品,不會小於從七品,相當於當今的正處級正團級。
种師道
南宋時有四提轄的官制,四者分別掌管榷貨務都茶場、雜買務雜賣場、文思院、左藏庫。提轄變身成了經理人了。
乍聽之下,是個來頭很大的官銜。實際上是被八十萬的數字騙到了,在宋代,禁軍指朝廷的正規軍。其士兵是從各地招募選拔上來的。當時東京(今河南開封)號稱禁軍有八十萬。禁軍教頭指北宋正規軍即禁軍內專門訓練士兵武藝的教練,其頂頭上司是都教練,也稱」都教頭「,《水滸》開篇中的王進就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北宋禁軍內有各式各樣的訓練士兵武藝的教練,有的專門訓練士兵槍棒,其教練就會被稱為禁軍槍棒教練,有的綜合性武藝教練,也即林衝那樣的,就稱為教練。教練雖然也正式屬于禁軍編制內的軍官,但屬於低級士官階層。
禁軍教頭林衝
從林衝的自身本領和在東京的生活比較優裕來分析,應該在單位的職級還行,可能是專業職稱較高。後來誤入白虎堂的橋段,他在北宋最高軍事機關來去自如,更說明他的職級屬於中層。
綜上,武松、魯智深、林衝其實並不在同一個行政系統,武松是地方政府的胥吏頭目,魯智深是邊防軍的下級軍官,林衝是最高軍事機構的主管訓練的下屬機構中級工作人員,三人的職級並不好比較。總體來說,武松不是官,不能參與比較,魯智深和林衝其實差不多,林衝較高。但若論實權,說不定反過來武松高於魯智深高於林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