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很早就聽說過。電視連續劇在熱播的時候,也有人推薦看一看。由於當時工作比較繁忙,對文學也沒有多大的興趣,一直未看。 現在工作輕鬆了,也逐漸對文學有了一點興趣。尤其是看了央視《故事裡的中國》,介紹了路遙創作的過程,覺著有必要看。
對於小說怎麼寫,我一直有很多疑惑。作家哪裡有那麼多的經歷?怎麼創建故事情節?怎麼塑造各種人物.......。路遙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整整用了6年時間。前三年主要是翻閱《人民日報》、《陝西日報》等報刊。開始用手指翻,由於手指都脫皮了,最有用手掌翻。這為他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路遙小時候家境貧困,小說中孫少平就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親身經歷的生活、報紙積累的素材,融為一體就成了活生生的小說,就像他說的一樣「人物可以虛構,生活必須正真實」。
看完了電視劇,按照慣例,我是要寫點觀後感或者什麼,但是我一直沒有動筆。一是覺著這個小說寫得太好了、這個電視劇拍得太好了,自己無論是思想境界還是文字表達水平,差距都太大,無法對這部鴻篇巨著進行評述。二是電視劇引起我的共鳴太多,感覺有些人物就是自己,有些情節就是自己經歷的事情。感觸太多,想說的、想寫的也太多,思緒有點亂,不知從哪裡下手。
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再醜的媳婦也要見公婆,不管怎樣,不能破壞我養成的習慣,還是先寫一點感受,先記錄下來,等成熟了再進行修正和完善。 小說反映了改革開放前農村的生活,可以說是一部當代史。描寫了一九七五年之後中國陝北農村轟轟烈烈的思想和改革的實踐。作為70年代初出生的我,已經開始模模糊糊的記事了,小說中的很多情節自己都親身經歷過。
雖然一個在陝北,一個在河北,但都是在農村,曾經貧窮的生活都經歷過。我沒有像劇中孫玉厚家裡那樣吃不飽飯。但是當時在生產隊,由於我家負擔重、勞力少,也基本上可以剛剛餬口。一年四季基本上就是玉米面,吃得是玉米面窩窩頭,喝得是玉米面糊糊。沒有一個肉丁,甚至沒有炒菜,如果能用蔥花嗆個鍋,能用窩窩頭蘸點香油、擱點白糖,就是改善生活,就是最好的美味了。 我經歷了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改革的實踐。當時,家裡人口多,分的地也多。農民被憋屈多年的積極性徹底迸發了,人民不只是從哪裡來的幹勁,早出晚歸、深耕細作,土地也是最公平的,你付出的多,他回報的也就多。同樣的土地,豐收了,打得糧食也就多。記得那時,打穀場上,糧食都堆得像一座一座小山似的。房頂上都是金燦燦的玉米,小院裡都堆滿了花生,堆得甚至和房頂一樣高了,空閒的屋裡也堆滿了棉花。雖然人們幹活辛苦點,但是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這是幸福的笑容,這是豐收的笑容。
劇中孫少平最後當上了礦工,我的父親1980年左右,為了吃商品糧,也通過招工成為了一個礦工。父親所在的煤礦距離我家不遠,是一個機電電工,好像在綜採面工作。當時我和弟弟、妹妹都在上學,家裡只有母親一個勞力,父親除了上班,還要幫助母親耕種地。記得那時候父親那時候經常上夜班,夜班回來之後,上午簡單休息一下,又要下地幹活。農忙的時候,甚至連休息都顧不上。那時單位會給井下工人發「班中餐」,經常發方便麵,他也捨不得吃,都給我們三個孩子吃。看著劇中少平在煤礦的工作環境,想到了父親當時勞累的工作。我們當時還小,有時候還不聽話、還惹他生氣。現在都長大了,我要對父親說:「您辛苦了。」
劇中孫少平曾經在縣裡上中學,自己家裡窮,每頓只能吃黑面饃,生活很苦,但他最後克服了自己的自卑,人窮志不短。我也曾經在縣裡上初中高中,在農村能考上縣中也是一個驕傲。當時學校的條件還是很差的,雖然能吃飽了,能吃上白面饅頭了,但是住的還是大通鋪,宿舍還是四面透風,一年到頭還是糊麵湯,冬天水煮白菜、夏天水煮冬瓜,幾乎沒有一點油星。當時家裡的條件有所改善,但和城裡的孩子相比,不論是經歷,還是言談舉止都有一定的差距,也曾經自卑,但是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績不錯,愉快的度過六年的難忘的中學時光。 《
平凡的世界》主要記錄了孫少平、孫少安兩個平凡的人,怎麼把平凡的生活,過得不平凡。小說給出的答案就是:奮鬥。不論家庭是否富有、不論你從事的工作是農民還是工人,只要奮鬥,不懈的奮鬥,終會成就美好的生活。現在我的生活過得很平凡,但不能忘掉奮鬥,不能丟掉奮鬥的意志、不能放棄奮鬥的行動,多學習、多讀書、多儲備,命運總會惠顧奮鬥的人的,機遇也總是和有準備的人做朋友。 還有很多很多需要說的,下一步計劃讀一讀原著,更加深刻的體會。畢竟有些東西,比如人物的思想活動、人生哲理和啟示等,都是電視劇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況且語言生動、清新也是路遙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