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道人
紹興二十八年,華亭有個商人販運了一萬領蘆席去臨安,滿滿當當裝了一船。路過西柵的時候,一個道士在岸上呼喊,想搭船。商人說:「船都塞滿了,沒有躺著休息住宿的地方,我都得在外邊站著,哪還能載你?」道人說:「給你一千錢,有個容身的地方就行。」商人說:「下雨怎麼辦?」道人說:「再給你一百錢,買你一領蘆席,如果下雨我用蘆席遮雨。」
商人圖錢,讓道士上了船,坐在蘆席上,僅僅能伸開腿。一路不見道士吃東西上廁所,也沒下雨,到了北關,道士辭別,說:「謝謝你載我,讓你多掙二十千錢做回報。」
起初商人不懂道士說的什麼意思。原來是當年皇帝要進行郊外祭祀的大禮,需要很多蘆席。臨安府怕數量不夠,每領蘆席加價二文。賣掉後,商人多掙了兩萬文。搬卸完畢,最下面一領蓆子上寫著六個大字,「呂洞賓曾附舟」,字跡遒勁有力,人們爭先恐後來圍觀。
第二天,這個商人進城的時候又碰到了搭船的道人,正在買姜。商人對道士作揖說:「你原來是呂先生啊,我知道你能把石頭變成黃金,多送我些吧!」道人笑著說:「你給我看著姜,我去旅店給你拿。」商人等到傍晚也沒見道人回來,只好把這些姜拉回家。這個商人是個庸人,並沒因為和仙人失之交臂而懊悔,別人聽說了都替他惋惜。
【原文】紹興二十八年,華亭客商販蘆席萬領往臨安,巍然滿船。晚出西柵,一道人呼於岸,欲附載。商曰:「船已塞滿,全無宿臥處,我自露立,豈能容爾!」道人曰:「與汝千錢,但綴一席地足矣!」商曰:「遇雨將奈何!」道人曰:「更與汝百錢,買蘆席一領,遇雨自覆。」商利其錢,使登舟,坐於席上,僅容膝,不見其飲食便溺,在途亦無雨,到北關,乃辭去,曰:「謝汝載我,使汝多得二十千以相報。」
商殊不曉。適是年郊祀大禮,青城用蘆席甚廣,臨安府懼乏,凡販此物至者,每領額外增價錢二文,盡買之,遂贏二萬。搬卸既畢,最下一領有墨書六大字,曰「呂洞賓曾附舟」,字畫遒勁,好事者爭來觀視,知為仙翁。明日,商入城,遇眾去年橋,逢此道人買姜於市,揖之曰:「你原來是呂先生,想能化黃金,可多與我。」道人笑曰:「為我守姜,今還店取金來。」痴守至暮,不復來,乃盡輦姜歸。商庸人也,不復懊恨,聞者為之太息。
仙居牧兒
台州仙居百姓王三到市場時,遇到一個乞丐賣泥塑的呂洞賓像。於是買回來供奉,非常誠謹。王三的兒子十多歲,每天也對著塑像敬拜。
某天,王氏子在山坡上放牛,看到一個白衣道士從面前路過。他從牛背上跳下來,拉著道士喊呂先生。道士說:「為什麼叫我呂先生?你認識我嗎?」王氏子說:「你和我家供奉的呂洞賓像完全一樣,只是大小不同。」道士笑了,拿出一枚銅錢放在孩子手裡,告誡說:「只能買東西吃的時候用,雖然花掉後還有,但不能隨便取,也不能和別人說。」
孩子很高興,回家就告訴了父親。驗證一下,花完了再張開手,裡面還有一文錢。過了一個多月,王三忽然起了貪心。他把一個簸箕放在一旁,讓兒子不斷的張開手,把錢掉到簸箕裡。三天後,得到十多千,到了第四天,不靈了。
【原文】台州仙居民王三入市,逢乞子賣泥塑呂先生像,買歸供事之,香火甚肅。小兒年十歲許,亦每日敬拜。嘗牧牛山坡,見白衣道人過前,亟從牛背躍下,挽其袍,呼為呂先。道人曰:「汝安得以此見稱,且何為識我?」兒云:「你便是我家供養的,面目衣裳一般,只是身體長大不同耳!」道人笑,將一錢置兒手,戒之曰:「汝要買物吃時,但用此,僅取僅有,惟不得向人說。」兒喜,歸家,密白其父,開手示之,才用一錢畢,又有一錢在手。經月餘,父忽起無厭之心,施竹畚於旁,令兒伸手拂之不已,錢隨而墜下,至三日,所得十餘千。明日,不復有矣!
真仙堂小兒
常州天慶觀真仙堂有一座呂洞賓塑像。一個賣豆的小孩兒每天路過,看到塑像很敬仰,總是看好久才離去。
某天,他正在看,神像忽然動了動,向他招手。塑像拿出一文錢買他的豆。孩子不要錢,把帶的鬥都送給他。塑像露出高興的神色,給了孩子一粒藥丸。孩子吃了後恍恍惚惚的好像醉了酒,回家後就要紙筆作文章,詞句通順華麗。
從此,這個孩子不再吃主食,只吃水果喝米酒,而且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這樣過了一年多,某天菜市口處決囚犯,孩子聽說後急忙去看熱鬧。正在行刑的時候,孩子感覺有人打了他左臉,一隻小鶴從他嘴裡飛出去。摸摸左臉,皮膚都乾枯了,從此又和從前一樣愚鈍。
【原文】常州天慶觀真仙堂,塑呂洞賓象,有小兒賣豆,日過其前,見其儀狀,敬仰之,每盤旋至暮不忍去。一日,瞻視嘆息間,象忽微動,引手招之,持一錢買豆,兒不取錢,悉以畚中豆與之。欣有喜色,以紅藥一粒授焉,使吞服,即覺恍惚如醉。兒遂還家,索紙筆作文章,詞翰皆美,至於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不茹煙火食,唯飲酒啖棗,如是歲餘。聞市曹決死囚,急往觀,正行刑之際,忽空中有人批其左頰,一小鶴從口吻角飛出,捫其頰,已半枯矣,遂愚俗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