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好不在瓶子上

2020-09-06 姚姚領鮮

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記得那年蘭花汾剛剛上市,我們四個好友在超市裡第一次看到,就被青花瓷高雅大氣的包裝吸引,產生了品嘗好酒的衝動。於是四個人AA制買了一瓶,在一經常光顧的小店,要了幾個好菜,準備享受美酒佳餚。

這時,一位同事接了個電話,有事匆匆離去。留下我們三人分享這瓶汾酒,推杯換盞之間,不知不覺一瓶酒就喝了個精光。

四個人買的酒三個人喝掉,總感覺不好意思。我就想了一個捉弄同事的辦法,在小店的櫃檯上要了一個小瓶的紅蓋汾,倒在了蘭花汾的瓶子裡,三人興衝衝地提著酒回到宿舍樓。

見到辦完事己回去的同事,我們三人異口同聲說:&34;他奪過酒瓶,邊喝邊說:「好酒,好酒!」直到喝完後,我們才告訴了他造假的經過,大家笑的前仰後合,時至今日,朋友們小聚,這件事也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料。

中國酒文化留傳了幾千年,其實真正懂酒的人不多。撕掉包裝,假如把各個檔次的汾酒倒在同樣的杯子裡,除專業人員,能夠辯別好壞的微乎其微。這也許是中國白酒市場上包裝越來越奢華的主要原因吧。

撕掉過度的包裝,回歸白酒的本來面目,酒好喝不在瓶子上,崇尚簡約的消費習慣,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還可以降低白酒生產成夲,造福廣大消費者。

相關焦點

  • 《雪中悍刀行》起於「小二上酒」,終於「小二上酒」
    酒一杯,敬溫華不練劍,,酒二杯,敬李淳罡為後輩開山,酒三杯,敬曹長卿一人攻城,酒四杯,敬黃三甲為萬世開太平,酒五杯,敬洪洗象為紅顏修正道,酒六杯,敬李義山為北涼謀生路,酒七杯,敬李玉斧為後世關天門,酒八杯,敬徐鳳年為中原百姓守國門
  • 雪中悍刀行官宣:小二,上酒
    擇吉日開機,小二,上酒。在小說中以一句「小二,上酒。」開篇,再以「小二,上酒。」結束,如今劇組也同樣以小二,上酒。開始,希望能不負眾望,不辜負書粉這麼多年的期待。 春風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聽天地,江湖聚。
  • 月上重火:一杯酒斬斷了她與上官透青梅竹馬的情誼,這是什麼酒
    在武俠的世界裡,酒和劍一樣不可缺。沒有劍,何以談武俠?沒有酒,武俠就缺失了味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江湖遇知己,總喜歡開懷暢飲。酒,是可以增進感情的調味劑,但亦是可以讓感情破裂的毒藥。在最新上映的電視劇《月上重火》,它的武俠依舊少不了酒與劍。
  • 遠深親情散文:酒啊,酒
    父親一路上踉踉蹌蹌,嘻嘻哈哈,別人笑他醉了他不服,說要是誰敢接招就再來三碗。好容易到了家門口,卻怎麼也邁不過一尺半高的門檻,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我年幼,扶不起;叫母親,母親不理。父親說要喝水,我從水缸裡舀了一簞水給他,他一仰脖子咕嘟咕嘟就喝光了,然後又要抽菸。等我把他的菸袋和火柴拿來,他已經趴在門檻上睡著了,打起鼾來。父親平時睡覺也打鼾,但喝醉了打的鼾才有韻味。
  • 小小說:好 酒
    兩瓶酒是一樣的,瓶身外形奇特,主體是月牙形,中間則突出很高一部分,像箭上弦的弓,最奇特的是瓶身外面還套著暗色花紋的「皮衣」,「皮衣」上點綴著各種顏色的「寶石」,充滿了異域特色,大約是某個少數民族的特長。
  • 散文:「酒」話
    這時的爺爺就像得到了恩準,蝦著腰在牆腳尋出半瓶酒來,樂呵呵地湊到桌前,倒上一杯,美美地呷上一口,由於激動,顫抖的右手將酒撒到桌面上一點兒我沒有考究,也考究不出前人在哪朝哪代發明酒這種東西的,但醫學也不得不承認,酒飲到適度,有強身健體之功效。我爺爺饞了一輩子酒,活到八十多歲才無疾而終。林場人口少,就那麼屁大的地場兒。到了寒冬季節,窗外刮著「大煙炮」,幾個老夥計湊到一起,坐在通熱的火炕上閒聊。等女主人把做好的一盆酸菜燉土粉條兒端上炕桌時,老哥幾個就要喝上幾口,不然就像缺了點什麼。
  • 故事:醉漢睡在草地上,兩壇酒被偷喝,從此後釀酒發家致富
    鄔海浪不嫌髒,只要有酒喝,讓他跳進糞坑裡他也願意。中午吃飯時,鄔海浪喝了一壇酒,下午幹起活來健步如飛。鄔海浪喝得大醉,臨走時,成員外送給鄔海浪兩壇酒。鄔海浪大喜,一邊腋下夾一壇酒,歪歪扭扭地回家去了。 這是一條山間小路,兩邊都是厚厚的草地。走到半路上,鄔海浪酒力上湧,控制不住,索性倒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來。 真是一通好睡,等他被凍醒時,已經是三更天氣了,明月格外明亮。他抱起兩壇酒站起來就走,突然發現酒罈很輕,低頭一看,兩隻罈子的封口都被打開了,裡面是空的。
  • 文人的酒事
    有一次父親喝完酒回家,醉得舌根發硬,卻還是堆著一臉的笑對母親說,有個大禮給母親。他在上衣口袋裡揣摩了半天,卻什麼也沒有摸出來,於是顏色大改,踉踉蹌蹌地拉門朝外跑,樓梯拐角躺著一個潔白的信封,父親看到後,臉上立即露出了憨笑,拾起來給母親。但那信封卻是空空的,裡面什麼也沒有。父親摸著腦袋不敢說話,倒在床上呼呼地睡去了。
  • 「酒瓶子」外傳
    小趙外號「酒瓶子」,在廠裡幾乎沒有人呼他本名,在非莊重的場合下,「酒瓶子「這三個字完全取代了他的真名實姓。在沒調來之前,我雖然經常碰到他,但對他並不十分了解,暗自猜測,衝「酒瓶子」這個外號,他必定是個能喝很多酒、見酒不要命的人,故有人才給他送了這麼個綽號,意思跟「酒鬼」、「醉漢」差不多。後來,因工作關係,我和他逐漸熟悉起來。他人很謙和,也有人說他有點「傻」。
  • 莫言:我與酒
    但我不敢偷喝,因為爺爺和父親都沒捨得喝,如果他們一時發現少酒,必將用嚴酷的家法對我實行毫不留情的制裁。終於有一天,當我看了《水滸傳》中那好漢武松一連喝了十八碗「透瓶香」,手持哨棒、踉踉蹌蹌闖上景陽崗與吊睛白額大蟲打架的章節後,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 老房子和酒
    十年前,小舅剛上大學。他那個時候還再建築工地上當小工,綁鋼筋、拉水泥車、打混凝土。工地上的年輕小夥子都誇他。「這個老漢有一把子力氣啊。」外公聽別人誇他就高興,他總想比過人家年輕小夥。中午回去白拉拉的掛麵也能吃下一大碗。打小工一天70塊錢。很多年輕小夥子賺了錢,往往歇兩天再去幹,但是外公絕不會,只要不是工地上沒活了,他都每天5點就多到工地上等著。
  • 從天而降的「拉菲」酒
    半道上,老王遇到了梅花的上司,餐廳部高經理。因為也見過幾次,高經理和老王也比較熟,高經理見老王來了笑眯眯的說:「老王,聽說你女兒要出嫁,要自己親手做一套豪華家具,真是夠用心的啊!」老王也笑呵呵地回道:「哪裡,哪裡,誰叫咱就一個寶貝女兒呢!」高經理左右瞅瞅,見周圍沒人,小聲對老王說:「老王,小弟我手裡正好有現成的拉菲,在婚宴上用好酒待客有面子,每瓶便宜500塊賣給你,怎麼樣?」
  • 韓先楚與酒的故事
    韓先楚與酒的故事韓先楚韓先楚的軍旅生涯,一直從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一步一個臺階,登到了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和福州軍區司令員的高位。的軍事指揮生涯從無敗績,所向無敵,堪稱軍事奇才。韓先楚和許多將領一樣,也愛喝酒,喝酒來了豪情便便開始論武,「喝茅臺,酒流到哪兒,哪兒就覺得舒服,有一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不刮喉,不像別的酒滿嘴鑽。」韓先楚有好幾個酒友,比如說許世友、陳再道、王必成等都是其要好的酒友。他們幾個人湊在一起喝酒非常有意思,「酒場如戰場」,和打仗沒什麼兩樣,誰都不服誰,而且紀律嚴明。
  • 嶽中換酒的故事
    (文:嶽中)現在看到超市有一種小米酒,由東北一些酒廠做起,現在山東也有酒廠在做,這使成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山東的酒廠大多是用地瓜幹和小米糠皮做酒,這是我一次換酒知道的。,每月的口糧有三分之一的粗糧慢慢餘了下來不少,聽同事說可到酒廠換酒,很興奮,用積攢的粗糧票換了二十斤地瓜幹還有十斤小米糠皮,騎車去三十裡外的新泰酒廠換酒了。
  • 故事:竹葉青酒的傳說
    這兩個送酒的夥計早就摸透了老闆的心思,知道自家酒不好,不願早送到會上露醜現眼,所以,直磨蹭到日起三竿,才抬上酒罈子出門上路。這天天氣特別熱,頭頂上的太陽象一團火,兩個夥計抬著一壇酒,走著,走著,那汗水就從頭髮梢淌到腳趾尖了。夥計倆走得又熱又渴,趕到正晌,恰巧來到一片竹林子邊,一商量,決定先把擔子放在竹林裡涼快涼快,找個人家喝口水再說。兩人放好酒罈子,前坡轉,後坡找,唉!
  • 幽默小故事,老李的酒
    眼看著快要過年了,老李特意去集市上訂購了一大壇美酒,過年的時候自己喝,也可以待客。由於酒罈太大,屋裡放不下,只能將酒罈放在屋外。老李非常生氣,但也不知道是誰偷的,也沒辦法,只好想了個方法,在酒罈上貼了一個紙貼,「不準偷酒,抓住送派出所」!結果第三天,老李發現酒又少了,生氣的同時怪自己晚上睡得太死,沒聽見什麼動靜。於是又寫了一個紙貼,「再來偷酒,抓住打斷腿」!
  • 《一則關於酒的故事》
    1 小「酒鬼」的誕生已經記不清楚具體是什麼時候喜歡上喝啤酒的。迷迷糊糊地記得小時候就偷偷喝過啤酒,但那純粹是因為大人們在酒桌上喝的太盡興了。看著一杯杯金黃的液體伴隨著潔白的泡沫被他們一飲而盡,那種享受的表情總讓我覺得他們喝的必然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所以一定要嘗嘗看。
  • 五毛錢的酒
    他又來了,一如既往的要了一瓶2元錢的小酒,又一如既往的掏出手機掃了碼,又一如既往的掃不出錢。他搜遍全身僅找到一個五毛的硬幣。&34;。是的,這是他第三次來買(賒)酒了,我印象很深。矮矮瘦瘦的,還留著滿臉的絡腮鬍子,黑色的衣服,黑色的褲子。好象鬍子從沒刮過,衣服也從沒換過一樣。雖然長得讓人警覺,但我認為他不應該是壞人。要不,他為何要專程來還我4塊酒錢呢。我心裡堵得慌。
  • 民間故事:酒虎
    白元駒覺得十分有趣,於是就拿筷子沾了一點酒,在白詩龍的嘴唇上抹了抹,白詩龍頓時高興得揮舞著小手,白元駒笑著說:「你這小子,長大之後肯定也是愛喝酒的人。」,一起出去踏青,眾人在草地上盡情喝酒,個個喝得酩酊大醉,全部都醉倒了。
  • 小小說:1977年的酒
    上北京讀書開銷大,學費,路費,生活費,這一筆筆費用粗略算下來最少也得好幾百塊。父親手頭最多也就能夠拼湊出個二三十,家裡雖然有現成的谷酒,可一時半晌也賣不出現錢。生產隊的劉隊長曾經當過代課老師,他算是村子裡的半個文化人,他對父親說,這個大學砸鍋賣鐵也得上。劉隊長在高音喇叭裡搞動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東家拿出三塊,西家湊齊五元。父親說,你們的血汗錢,咱該咋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