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出走之際,原擬攜此呱呱之物,直赴西郊,於昆明湖畔,覓一死所。繼思此呱呱之物,果何所知?而亦遭此池魚之殃。況吾家五旬老母,亦唯秋一點骨肉,秋果自盡,彼孑然一身,又何生為?秋一死不足惜,而更連累此一老一少。」
這是作家張恨水在小說《金粉世家》裡描寫的一個片段。婚後的冷清秋對自私涼薄的金燕西失望透頂,從金家帶著孩子逃離後,她原本是一心求死的。
然而哇哇大哭的孩子讓她猶豫了,人的求死心切,往往都在最開始幾分鐘,這幾分鐘猶豫過去後,一心尋死的勇氣也就喪失了。
可以說是這個孩子挽救了冷清秋一命,讓她考慮到雖然自己想死,但孩子是無辜的。
同樣,她也是家裡的獨生女,實在不忍心讓自己的母親在失去丈夫後,又失去女兒。
決絕的冷清秋為了離開金燕西,離開金家,甚至不願再多等一分一秒去走離婚流程。
這個她曾經一心想要嫁進去的豪門,如今卻是一心想要逃離。
為此,她甚至沒有要一分錢撫養費。
善良的冷清秋考慮到金燕西必然是會再娶的,還專門留下了書信,作為和金燕西的絕交之書,離婚之約。
正如冷清秋所說:燕西,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秋雖非君子,既對君鍾情於前,亦雅不欲於今日作無謂之爭論。
只想好聚好散的冷清秋始終沒有選擇和金燕西撕破臉面,但她什麼都可以不要,卻只要孩子。
曾經一心想要將孩子留在金家的冷清秋卻在最終帶走了孩子,只因為她看清了金燕西的本性自私,無論是對父親,對妻子都很薄情,推而廣之,對兒子自然也不會有深厚的感情。
因而才會在書信裡提到:「至攜一子,為金門之骨肉,本不應與同往。然而君且無伉儷之情,更何有父子之義?」
冷清秋很清楚一個薄情寡義的男人是不會成為一個好父親的。
她想過帶著孩子一起去死,都走到湖邊了,卻還是放棄了,孩子的啼哭聲讓她心軟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產後抑鬱的女人也會選擇帶著孩子一起跳樓自殺,自己十月懷胎生下的孩子,交給讓自己失望透頂的丈夫,作為母親,很多人都怕自己走後,孩子留在這個世界上會受苦。
冷清秋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才打算帶著孩子一起死,她不能忍受自己死後,金燕西對孩子不管不問,毫不關心。如果再遇上一個品行不端的後媽,孩子的命運更是堪憂。
冷清秋最終卻又放棄了自殺,只因她認為這樣的做法是自私的。因為孩子甚至沒有選擇的權力,就要跟著她一起去死。
跳湖未遂的冷清秋成了單身母親。
她變了,本來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十指不沾陽春水。
即使未出嫁之前,冷家雖然不算富裕,但能讓冷清秋接受高等教育,家裡還有乳媽,家境也已經好過很多人,冷清秋因此沒有受過太多生活的毒打。
而如今,既沒有要撫養費,她一個單身女人撫養一個小男孩,是很辛苦的。
就連情敵白秀珠都擔心她帶著孩子不能在這亂世中生存下去,白秀珠曾經對金燕西說過:「若是她帶了一個孩子去尋生活,她是個窮苦出身的人,一點經濟力量都沒有,叫她怎樣去維持呢?據你說,她很有點舊道德,那更是不肯胡來的。這個社會,能容一個規規矩矩的女子去謀生活嗎?」
剛離婚的時候,冷清秋不過是一個18歲的小姑娘,卻特別堅強。
她們一家為了躲避金家的尋找,搬離了冷宅。
冷清秋因為沒有錢買房子,後來住進了自己的乳娘韓媽家裡,一個人做三份工作,卻只能勉強養家,並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
她的求學之路因為金燕西的反對而中斷了,如果當初她堅持讀大學,自然會輕鬆很多。
如今,她既要外出拋頭露面,擺地攤賣自己寫的春聯,還在家裡多放了幾張桌子,開補習班。辛苦一天,晚上還要做手工補貼家用。
這是多少沒有好工作的單身媽媽的真實寫照,她們不計較工作的辛苦,只擔心孩子過得好不好。
冷清秋的日子很苦,正如她對買她春聯的先生所說:「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自殺了……」
兒子是冷清秋活在這世界上最大的牽掛。冷清秋自己可以吃不飽穿不暖,然而她不能允許孩子吃不飽穿不暖。
她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也有在盡心撫養這個孩子。
買她春聯的先生看到的冷清秋兒子是這樣的:一看他五官端正,白白淨淨的。手指甲剪得短短的,身上穿的藍布棉袍,袖口卻是乾淨,並沒有墨跡和積垢。只看這種小小的習慣,就知道金太太是個賢淑的的人。
都說人可以窮,但不能不有精神氣;人可以窮,但也要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
有些窮人因為整日辛苦勞動,再加上負能量滿滿,往往也沒有照顧孩子的心思,對她們來說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雙筷子而已。
小孩子每日邋裡邋遢,做父母的也不管。
冷清秋雖然也消極,但對兒子,她從來都是盡了心的。
從她選擇不自殺那一刻,冷清秋就決定了要做一個好母親。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