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鄉村紀事:大嬸抱養的兒子

2020-08-14 愚伯的自留地

文:似水流年

圖:來自網絡


大嬸連續生了四個女兒。


第一個女兒的降生,給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帶來太多的歡喜和希望,大叔給女兒取名明美,大叔和大嬸都相信,明天會更美好。


第二個孩子出生,心懷希冀的大叔大嬸一看還是女兒,頓時有點失落。孩子出生幾天了,也沒有名字。因為大叔早就在心裡默默地想,如果是男孩,一定要取一個響亮的好名字,可這又是個女孩,大叔想了想說,就叫向美吧,他一直在嚮往美好的生活。



一年後,盼兒心切的大嬸,很快又懷孕了。可孩子出生,讓他們沒有想到的居然又是個女孩子。大叔搖搖頭,嘆口氣,不再說話了。


大叔大嬸雖然知道「生女兒好命,生兒子好聽」的道理,但深受「養兒防老」傳統思想影響的他們,在已經有了三個女兒的情況下,依然有太多的不甘心:別人家裡能生三、四個男孩,我就不相信我們不會換換樣?


於是,在三妹還不到三歲的時候,大嬸又生下了八六。八六是大叔家的第四個女兒。報戶口的時候還沒有名字,大叔說,她是八六年生的。於是戶口簿上就出現了「八六」這名字。


自此,大叔大嬸再也不提生兒子的事情,他們似乎已經從沒有兒子的苦惱中走了出來。大叔經常說:「生女兒好命,生兒子好聽,一點都不假,將來我66歲的時候,四個女兒每人買一大塊豬肉,合起來就是四塊;73歲時,女兒們每人買兩條大鯉魚,合起來就是八條,吃不完的!」


不久,有親戚告訴大叔,他在西安工作的姐姐,聽說附近的一落後的農村,有家已經有五個孩子了,這不,又生了一個兒子,實在養不起了,想把剛出生的小兒子找個好人家送了。大叔聽後思考了一夜,第二天,把正在吃奶的八六交給母親,然後和大嬸一起匆匆趕往西安。幾天後,他們抱來了一個男嬰,取名為家興。


家興和八六是同年出生的,他比八六小七個月,自從家興進家後,這個大半歲多的八六就徹底完成了蛻變,她從家裡的小妹,一躍成為四姐,也把正在吃的母乳慷慨地讓給了剛進家的弟弟。



在大叔大嬸的意識裡,只有兒子才能使家振興,只有兒子才能為將來的自己養老,也只有兒子才能延續後代,因此,他們把更多的精力和愛放在兒子身上。


吃母乳的是兒子,喝米糊的是小女兒;出門大嬸抱著的是兒子,拎著的是小女兒;穿新衣服的是兒子,拾姐姐舊衣服穿的是小女兒;兒子和小女兒有了矛盾,得到袒護的是兒子,挨批評的是小女兒。


其實,大叔大嬸還有一種心理:兒子是抱養的,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愛,萬不能讓左鄰右舍說自己不疼別人家的孩子。


隨著五個孩子漸漸長大,吃飯、穿衣、上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兒女雙全的大嬸和大叔更辛苦了,腳步比別人更匆忙了。經常天還不亮,大叔就已經在地裡開始忙活了。他要好好伺候自己的責任田,莊稼要比別人的多收一些;他要多餵幾頭豬,提前準備好五個孩子的學費。


日子就這樣在匆忙中悄悄溜走,轉眼間,五個孩子長大了,幾個女兒都挺乖巧聽話,嫁人的嫁人,打工的打工,老四八六學習很好,準備報考縣裡最好的高中。可提到兒子家興,大叔大嬸的臉上頓時布滿陰雲,默默不語了。


家興讀書到初二,就再也不想上學了,按照大叔的意思,無論如何也要把初中讀完,好歹也是初中畢業生啊。可父母苦苦的勸說也絲毫打動不了他的心,無奈的父母只能任之聽之,毫無辦法。面對從小沒挨過棍棒和拳頭的家興,此時的大叔和大嬸怎麼捨得動他一指頭?


本以為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家興,輟學在家會想著學一門手藝或者能去田地裡幫父母農耕,可大叔大嬸完全想錯了。家興在家只是睡覺,吃飯,看電視。即使是吃飯,也是想吃就吃,不想吃了無論父母怎麼叫,理也不理。飯菜不合口味,也經常吼著母親重新做。


在農忙季節,父母常常累得喘不過氣來。十六七歲的家興似乎完全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也想不到去幫幫父母。他雖然沒有打爹罵娘,但是完全沒有體恤父母的心。


有鄰居看大叔大嬸如此辛苦,實在忍不住會問:「家興呢?也這麼大了,讓他來幫忙啊!」此時的大叔和大嬸,面對鄰居們的詢問,總是搖搖頭,嘆口氣。


面對叛逆的兒子,有時親生父母都無能為力,何況養父母呢?他們只能打碎牙齒往肚裡咽。時間久了,總有鄰居們背地裡議論:「瞎養個兒子。」「到底不是親生的,說不得打不得。」「這孩子算是白養了。」



就這樣一年多,慢慢地,家興比以前有了少許好轉,再加上長相清秀,二十歲不到的他很快找到了女朋友。大叔大嬸傾盡多年的積蓄為兒子翻蓋新房,準備結婚。孩子能結婚生子,父母的任務也算完成了一大半。


家興結婚後,明顯有了一定的好轉。婚後不久就帶著媳婦去南方打工,確實讓大叔和大嬸鬆了口氣。開始兩年,每年春節他們都會回家過年,只是和大叔大嬸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總覺得多了些客氣,少了小時候的親密。


可能因為時間越久,隔閡越來越深的緣故吧,後來有了孩子,他們就再也沒有回家過。這個生活了20多年的家,這對養他20多年的老人,似乎從他的生活中消失,被他淡忘了。


大叔大嬸只是聽在南方打工的鄰家孩子說,家興用打工幾年的積蓄,開了家不小的超市,生意非常紅火。聽到兒子生活很好,大叔大嬸也就放心了很多。可畢竟精心養育這麼多年的兒子,哪能不想?兒子不聯繫他們,他們怎麼好打擾兒子的生活?這麼多年大叔大嬸只能把對兒子無限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默默地祝福他們。


生活本就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可一場突然而來的意外,給這條小河激起了一個不小的漣漪。


一天晚上,剛吃過晚飯的大叔,突然感覺一陣頭暈,緊接著嘔吐,不省人事。鄰居們急忙撥打120,大叔被送進醫院急診室,醫生診斷為重度腦梗,並告訴聞訊趕來的女兒,大叔很可能會留下一定的後遺症。


女兒和大嬸驚呆了,大嬸年齡大了,哪有體力照顧身體不便的大叔?雖然有四個女兒,可處在三四十歲的女兒們家家都有一大攤事,哪個能長期住下來照顧父親?


正在大嬸眼淚汪汪,一家人一籌莫展的時候,兒子一家回來了。兒子在父親的病床前長跪不起,那一行行熱淚掩蓋了聲聲斷斷續續的「對不起……」


原來,正在忙碌的家興在姐姐那裡,聽到父親生病住院的那一刻,他腦海裡突然出現了一個蒼老的老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的情形。


他想到了20多年前,父母不遠千裡把自己從那個貧困的山村抱來,想到了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想到了父母傾其所有為自己準備婚事,想到了情同手足的姐姐們,想到了自己曾經的叛逆、無情和對父母的傷害……


他慚愧極了,為自己的無知和絕情,為自己喪失的良知。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轉讓了經營得正紅紅火火的超市,然後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家,回到了十年不見的父母身邊……



而且他決定:父母在,不遠遊!你養我小,我要養你老!

相關焦點

  • 抱養的兒子
    我的朋友結婚十三年沒生育,經人見議,便到福利院抱養了個兒子,全身都檢查了,就把頭部沒檢查。真可謂是命運捉弄人,長到兩歲時,連翻身都不會,再別說學說話,走路了。急急忙忙帶到醫院檢查,是先天性的腦癱,終生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已說得很明白了,但兩口子已對這個孩子有了感情,不死心,依然決然地走上了尋醫給兒子治病的漫漫長路。
  • 抱養的兒子勝過親生的兒子
    按農村風俗抱養了一個男孩。就是本院本姓的,這種情況叫繼養,即然是繼養,就不必要隱瞞。公開的,並有族人立了字據。我叫表哥。他生母那邊有三兄弟,母親健在,父親早世,我沒有看到。要說家產,大娘家也只有解放前修的,簡單落的三間瓦房。二位老人是老實農民,大姨父是說話不清楚的結巴,大娘是過去的棕子腳。
  • 被抱養的阿木
    01《鄉村愛情12》裡,謝廣坤對抱來的孫子謝騰飛各種看不慣,不是嫌棄騰飛吃得多,就是嫌棄騰飛沒眼色,還當著騰飛的面說不讓騰飛上學,是怕以後騰飛有出息了欺負親孫子孫女騰龍騰鳳。最初謝廣坤抱養騰飛的時候,也是捧在手心裡養的,但自從有了親孫子之後,謝廣坤的態度就變了,處處看騰飛不順眼不說,居然還打算把騰飛扔給劉能養。小蒙說,當初是你沒經過我們的同意抱養的滕飛,現在騰飛長大了你又不想要他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忽然想起了我小學時最好的朋友阿木。
  • 故事:被抱養的女同學
    等到讀到初三時候,大家開始有了辨別,我有時會撞見那個女同學去看望那個婦人,我從一些很年老且經驗豐富的長輩中,慢慢還原那個故事。女同學原姓吳,被現在父母發現在一堆乾柴火堆裡,襁褓裡附了一張紙條,寫著出生年月。人本就是善良的,兩夫婦想都沒有想就抱回家了,一來是兩人確實還沒有孩子,而來這個孩子也實在是可憐。其實他們哪裡知道,丟棄孩子的人就在不遠處躲著觀察呢。
  • 散文:被抱養的四妹
    四妹是我家的第四個女兒,她從出生不到一個月就送人了,80年代正是計劃生育政策最嚴厲的時代,在農村人的思想裡沒有兒子是對不起祖宗的,在村裡是抬不起頭的。為了生個兒子,父母東藏西躲。地裡莊稼也荒蕪了,家裡的自行車,縫紉機都被沒收拿走了,我和二妹三妹從小就跟著爺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年齡大了,他們能做的就是盡力供我們姐妹妹吃飽穿暖。
  • 強勢的王大嬸變老實了
    王大嬸這陣子老實了!誰問她什麼,她也不敢說話,只擺手,意思是不能再說了,啥也不能說了!在這之前,王大嬸可是個性格潑辣,說話粗門大嗓的人,因為家裡有點兒錢,整天在街上牛皮哄哄的!自從幾個月前她的姑爺大雷喝了農藥後,王大嬸就徹底地老實了,因為整件事都是她引起的!
  • 大嬸被中華田園犬咬傷,從這件事大家才真正了解她!
    摘要:魏大嬸被德叔家的狗給咬傷了,原本德叔以為前者會獅子大開口,卻讓大家真正了解了魏大嬸。這個「故事」發生在李大爺身上。李大爺家住某鎮某灣村,他這個人特別實誠,待人很真誠,鄰居家需要幫忙總會叫上他,只要他手頭沒事做都會去,因此被鄉鄰熱切的稱呼德叔或者德爹。
  • 抱養的孩子長大孝敬父母,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兒子很小年紀和我們差不多大,兩個女兒更大些。陳大爺悠閒的講著他們家的故事,說只有大女兒是親生的。因為老伴年輕身體不好,那時醫學也不發達,生了一胎就再也沒有生過。這個抱養的女兒慢慢長大了變得很漂亮,嘴巴甜還愛笑,兩口子可喜歡了。還專門為這個女兒取了一個名字叫招香,意思就是希望這個女兒為他們家招來香火,人丁興旺。
  • 鄉村人物素描,(原創散文)小腳二奶奶的故事
    這些天,每次寫鄉村人物或鄉村紀事時,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情感縈繞在心頭,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但在心海裡湧動的記憶,甚或懷念,讓我欲罷不能。也時刻想著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為那些最底層的莊戶人留下些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活在我童年記憶中的鄉親父老,是我永遠割捨不斷的根之所系,那怕在行筆成文時有些苦澀,有些酸楚,但他們的音容笑貌卻依然是那麼的親切,生動而溫暖。
  • 故鄉紀事(小說)
    故鄉紀事瑞子我知道,我與故鄉越來越遠了。即使偶爾回家,也只是想走走兒時的鄉間小路,聞一聞熟悉的泥土味道。但故鄉卻面目全非了,完全沒有了兒時的童趣。昨日的澇池早已夷為平地,沒有了蛙鳴,沒有了嬉鬧。那棵兒時常常依偎著的古槐早已風燭殘年,不知了去向。
  • 原來三妹大嬸是二娃大叔一生的守候
    小時候的我時常聽到鄰家大嬸拉著大嗓門唱著這首家喻戶曉的歌,而她歌聲要有多甜美,就有多甜美!鄰家大嬸小名叫三妹,當年家中四朵金花,她排行第三,因為家中沒有男丁,她父母管她小名叫三妹,本名叫招弟,意思是還想生一個兒子,結果第四個還是個小妹,沒轍,此生與子無緣,就把三妹當假小子養。
  • 原來我是抱養的
    小時候剛剛懂事就聽周圍的小夥伴告訴我你不是親生的,是抱養的,那時候概念很模糊,沒有明白其中的含義。 我的父母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天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忙不完的農活。小時候的我沒有現在孩子大堆的零食和玩具,能吃的零食就是辣椒麵黃饅頭,然後就是提著籃子割豬草,無憂無慮也沒有煩惱.
  • 李大嬸和她的三個不省心的孩子!
    1.李大嬸的三個孩子沒有一個讓她省心的!李大嬸一共有兩個兒子,一個閨女,閨女是老二,是兩個兒子中間的。這兩兒一女輪著班的離婚,把李大嬸鬧騰的真是心力交瘁呀!先說說她家大兒子大剛,在二十三歲那年娶了一個媳婦,開始小兩口感情挺好的,可自從媳婦生了孩子後,和婆婆李大嬸之間逐漸發生了矛盾,後來發展到吵嘴打架。大剛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後來小兩口也逐漸發生口角,經常生氣。大剛媳婦就去娘家訴苦,娘家爹一看閨女受了委屈,心裡又心疼有氣憤,就去找親家母理論。
  • 民間故事:女子上墳,不小心燒了車票,大嬸:萬幸,你躲過一劫
    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你體會過什麼叫做生無可戀嗎?曾幾何時,你是否也看淡過紅塵。>第二天一早,她是被隔壁大嬸喊醒的
  • 娘跟鄰居大嬸吵架,飯時大嬸來賠錢,進來把桌子掀了,娘哭著感謝
    導語:娘跟鄰居大嬸吵架,飯時大嬸來賠錢,進來把桌子掀了,娘哭著感謝文/三點我是老師想回我家,先得經過鄰居田大嬸家的菜園,正好看到她正彎著腰在摘菜,當時我就喊了她一聲。她抬頭看到我之後,臉上的表情先陰後晴,雖說不是太親熱,可還是衝我微笑了一下,口裡很客氣地說了聲:「回來了。」大家也許從這裡也看出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太融洽,沒錯,她對我們家是有意見,不過不是跟我,而是跟我媽。
  • 穿越古言種田文,農門棄婦憑醫術懸壺濟世,強推《杏林紀事》
    這期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是「穿越古言種田文,農門棄婦憑醫術懸壺濟世,強推《杏林紀事》」,書荒快來關注收藏吧!《杏林紀事》 作者:齊子奇《杏林紀事》是一本比較早期的網絡古言了。一個現代女醫師面對丈夫出軌與兒子離世的雙重打擊,準備出國卻中槍身亡而意外穿越,成了一個被丈夫拋棄的農婦,然後帶著兒子闖天地,憑藉自己的醫術創造美好生活。沒有華麗詞句,只有一個聰慧堅強的平凡女主和一個有責任擔當的情深男主,強推!
  • 李大嬸和她的三個不省心的孩子(2)
    李大嬸家閨女小燕家的日子過得也是一地雞毛,天天鬧離婚。後來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發生後,小燕居然六七年也沒鬧著離婚了,夫妻倆相對來說,是比較相安無事了!那麼,小燕家究竟發生了一件什麼大事呢?原來,在六七年前的一天傍晚,由於是冬天,天黑得早,雖然剛剛不到五點呢,天卻已經擦黑了。小燕的老公小賈騎著摩託車從縣城回來,後座上坐著小賈的父親。
  • 故事:鄉村軼事:請狗來打賭
    這天,孟春行挨到天黑,剛跨進自家門檻,就瞧見老伴胡大嬸正在花園裡澆水。孟春行想到自己的境況,不知怎的氣不打一處來,對胡大嬸努著嘴說:「今兒個那趙老頭沒來鬧吧?」  胡大嬸嘆口氣說:「趙老爹實在可憐,年紀一大把了,還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央求我。老頭子,咱也不缺錢花,又是鄉裡鄉親的,我看還是賠點錢算了!」  孟春行立即沉下了臉,說:「你懂個屁!
  • 「語音版」腰道村大嬸,文/王國棟
    可打工的兒子得了肝腹水。」似乎怕外人聽到。命運像天上的烏雲,瘋狂把雨一瓢一瓢潑灑。因病致貧這四個字,就像陰雨,籠罩在這個家,雨有停的時候。可肝炎要吃藥,不能幹重活。作為老黨員,羞於給組織說生活的缺口。這缺口像暴雨衝開的堤岸,用泥沙堵不住的。  「我是不甘心做『貧困戶』的,兒媳懂事,在西安超市打工。我讓兒子去城裡給她做飯,她夜班回來有人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