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去廣東出差,在當地小吃店看到一種很奇異的昆蟲,形如知了,當地人把它們撕去翅膀以後油炸食用。
小時候與小夥伴們曾經也捉過蟬,也經常炸著吃,一直都以為田鱉和蟬味道差不多,有一次有幸品嘗了一下,發現味道有區別,而且田鱉給我的印象是體型大,有的甚至能達到十幾公分,比小時候的油炸知了大很多。很偶然的機會和當地幾個朋友聊起田鱉,當地一個朋友告訴我這個就是古書上說得青蚨,青蚨還錢的故事竟然主角竟然是這種叫田鱉的故事。
最初讀到關於青蚨的故事是在《初學記》及《搜神記》上面,《搜神記》卷十三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南方有蟲,名嫩蠍,一名側蠍,又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塗錢八十ー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
在《淮南子》上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
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復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也。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傳說南方有一種蟲,名叫媺蠍,亦名側蠍,又叫青蚨,實際上其原型就是田鱉了。形狀似蟬而稍微大一些,味道鮮美,可以食用。它產卵時要依附著草的葉子,卵像蠶蝦的卵一般大。把它的卵拿過來,它就會飛過來,不管距離多遠。
即便偷偷地拿走它的卵,母青蚨也一定會知道藏卵的地方。取數量相等的母青蚨和子青蚨,放人甕中,埋人東邊的牆後面,三日後再打開,母子青蚨就形影不離相互跟從了。這還不算最玄乎的,據說把母青蚨的血塗在81文錢上,用子青蚨的血塗在另外81文錢上,每每拿去購物,無論先用母錢,還是先用子錢,用掉的錢都會飛回來,這樣循環往復,錢永遠都不會減少。這故事,真是讓人聽得心痒痒。
事實上,神話傳說中的青蚨和我們今天的田鱉雖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是依然有很多是古人杜撰的故事,為何古人把田鱉寫成母子形影不離呢?這恐怕和田鱉的習性有關。田鱉算是昆蟲界比較負責任的父母了,作為一種水生半翅目昆蟲,田鱉主要以小魚小蝦還有其他水生昆蟲為食,它們是一種大型的蝽,其進食的方式也非常特別,是直接用一根刺扎入獵物體內,然後逐漸吸食獵物的血液。
田鱉繁殖下一代的方式也非常特別,很多昆蟲產卵以後會離開卵,還有一些昆蟲則會在產卵後死亡,但是田鱉並不是這樣,它們會一直陪伴後代,讓小田鱉順利孵化。
交配結束之後母田鱉直接把卵產在雄性田鱉的背上,這些父親會一直背著孩子,這期間小田鱉的父親會帶著沒出生的孩子躲避敵人,尋找食物,直到卵孵化為止孩子們就會離開父親的後背,然後開始新的生命輪迴,這種繁殖方式可以讓田鱉生存率大大提高,因此它們不需要像某些昆蟲那樣一次產下很多的後代,一般田鱉一次產卵只有一百多個,這在昆蟲界算是"少產"。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古人認為田鱉愛子,無論多遠的距離,它們都會相見,即便把血液塗在銅錢上,錢也會飛回來再次"團聚",實際上古人誤以為照顧田鱉幼蟲的田鱉母蟲,實際上背著卵的是雄性田鱉。
田鱉就是這樣進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會飛的銅錢一樣成就了古人對金錢的一種欲望。開始,人們將飛米飛去的塗著青蚨血的錢稱作"神錢",後來乾脆將錢就叫做青蚨。所謂青蚨"神錢",也許是個美麗傳說,也許直的有過,如今肯定是絕跡或徹底失傳了。但是,對金錢的渴望,倒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愈演愈烈,已經到了怵目驚心的地步。
據說,在自動投幣機器面前,就曾有人在硬幣上打孔穿線的辦法,消費之後再將硬幣拉回來,上演"青蚨回還"的伎倆。而有人則在手上練功夫,借找補或數錢的瞬間,上演魔術,以達調換假幣或抽取部分紙幣之目的。至於賭徒,都試圖不勞而獲,不只希望出去的錢全部回來,更幻想著成倍成幾何級數地回來。當然,這不過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小把戲罷了,真正的"青蚨回還"不在此間,在權力之中,在權力與利益之間。
青蚨和飛錢的故事實際上是人性深處對金錢與權力的貪婪與欲望,實際上古代名人志士多次告誡為官者,一定要遠離貪慾。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在其《臣軌》中說:"《說苑》日: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夫榮辱者,禍福之門也。"清朝皇帝順治《資政要覽·室欲》多欲者必放於利,放於利必重賄。賄聚於公則國敝,聚於私則家危。長國家者,輕財賄而嗜令名,斯欲而不貧矣"。又雲:"徇利之大,厚顏斯甚。割剩萌庶,讎斂貨財。見金而不見人,知得而不知喪。欲盈惡稔,而隕隨之。"
然而,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總有人卻做著青蚨和飛錢的美夢,對金錢有著無窮的欲望。很多人為了金錢或權力苦苦奮鬥,甚至不擇手段,一旦得到了,又使用不當,貪慾讓他們要更全的權力和金錢。
結果,待到醒悟,為時已晚,此時已經身在監獄。貪婪和欲望雖然與國家的制度和政策方向密切相關,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和為官的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腐敗與個人的貪慾,但是這只是客觀的原因。既然犯事,主要原由終在自身,人性的貪婪讓一個又一個高官相繼落馬,最後毀掉了前程。
青蚨還錢是歷史上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青蚨也成了神話中傳奇的昆蟲,能與之相提並論的恐怕只有南海的鮫人了。這是一個比西方童話美人魚更加悽美的神話故事,原文記載在《搜神記》上面:
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在南海郡外的大海中生活著種人鮫人的怪物,它們像海魚一樣住在水裡,鮫人不停地紡織。他們的眼睛在哭泣時眼淚能化做珍珠。毫無疑問,珍珠在古代,是人見人愛的瑰寶,鮫人能夠產出珍珠,毫無疑問它們是富有的,但是它們也是貧窮的,在孤單的海洋中不停的紡織,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嗎?就是因為不幸,它們的眼睛裡才流出了淚水,這淚水化作了珍珠……
一個人可以擁有財富,但是相比擁有財富的代價就是和鮫人一樣居住在孤獨的大海,然後沒日沒夜不停的去紡織吧。你可以獲得金錢,可以過上"青蚨還錢"這樣的生活,但是這註定你要永遠孤獨。一位腰纏萬貫的富翁,身邊還有幾個真正親人呢?還有多少親情呢?恐怕只有一堆酒肉朋友罷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孤獨嗎?
青蚨在水中遊曳,傳說把這種昆蟲鮮血灑在銅錢上,銅錢就會失而復得,如果你抓到一隻青蚨,你會選擇這麼做嗎?
原創去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