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紅樓夢》開篇說,編撰《石頭記》是為使當年閨閣中人不致泯滅,為她們所作的昭傳——分明以紅顏寫鬚眉之志。若寶釵是滿口仁義道德之儒臣,黛玉是天性自然之智者,鳳姐是法家之能臣幹吏,鴛鴦&34;之義士,那晴雯是什麼呢?因何居十二釵又副冊之首?
晴雯
按外貌協會會長史太君的眼光,晴雯容貌定是箇中翹楚;能補罕見的雀金裘,針線技藝才能第一,可謂才貌雙全。賈寶玉喜歡晴雯,因為她貌美性格活潑,不會動不動跟寶釵襲人一樣,總勸他好好讀書。
許多人覺得晴雯平日言語刻薄,恃寵而驕,難討人喜歡。總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樣子,活脫脫心智不成熟,缺乏修煉的小孩子心性。譬如五十九回,春燕被她娘追打跑到了怡紅院,襲人、麝月、晴雯先後出來幹涉,方式各有不同:一貫息事寧人的襲人,則拿規矩講理的麝月,最直接的晴雯開口便攆夏婆子,「理他呢,打發去了是正經.誰和他去對嘴對舌的。」這種不分清紅皂白,胳膊肘往裡拐的處理方式,雖有心向怡紅院人的忠心,未免簡單粗暴了些。
拿規矩講理的麝月
晴雯常越殂代庖處罰他人,蔑視權威自然落不下好。有一次晴雯責罵小丫頭,正好被王夫人看見了對她印象不好,被人一提醒就想起來了。不少人以現代眼光看來,認為晴雯擺不正位置持寵而嬌,情商低不懂得變通。按照職場人士的分析,應該是混得最孬的一類人,這未免冤枉了晴雯。
&34;,說得是她有與黛玉一樣天然的真性情。晴雯是出身卑微貧寒的黛玉,沒受過教育不識字,缺乏大家閨秀的氣度修養,卻秉承著特立獨行的傲氣。由於年少失怙,缺乏父母家庭的溫暖,養成了言語刻薄的性格,其實同寄人籬下的林妹妹一樣,言語不饒人,不過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隱藏著深深的自卑。
晴雯是出身卑微貧寒的林黛玉
晴雯身為下賤的丫頭,卻自視甚高,沒有襲人和麝月秋紋等人的奴性,表現在她從不違心討好寶玉。她希望主僕平等相待,如大小姐林姑娘一樣動不動使小性子,可惜身為下賤,與其卑微的身份不符得罪了不少人。
晴雯心裡篤定是寶玉的人,但不肯以色侍人,並非有當太太的野心。她希望二人正大光明地在一起,瞧不起襲人浣碧等人為了姨太太的終極夢想,偷偷摸摸自薦枕席的行為,並多次諷刺她們。除了美貌,&34;,晴雯不世故虛偽,正是寶玉喜歡她的原因。
晴雯有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勇敢,正是曹雪芹和魯迅喜歡的不通世故之人。
在太虛幻境中,寶玉將又副冊揭開看時,只見這首頁上畫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過是水墨滃染,滿紙烏雲濁霧罷了。」暗合一句判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為晴雯名字的寓意。其實滿紙烏雲濁霧之意非常模糊,也是說她像恃才傲物憤世嫉俗的直臣,易遭誹謗詆毀的隱喻。透明水晶肝的晴雯,過剛過直難為世人所容。
晴雯
魯迅在《世故三昧》中說,傳統的文人批判世界的時候,一般只會在幽默和志怪文本裡,含蓄地加以影射,直面道來則有失儒雅。其中問題便是人們大多深味世故,隨波逐流易,而逆俗則大難。他深刻描述出了一種俗世人心態:
你最好是莫問是非曲直,一味符和著大家;但更好是不開口,而在更好之上的是連臉上也不顯出心理的是非的模樣來。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往。(《魯迅全集》四卷591頁)
君子和而不同,在儒家文化信條裡雖不多,但也有不通中庸之道的可敬;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士少有,趨炎附勢明哲保身的懦夫常見。
世人皆醉我獨醒,從玫瑰露事件看正直之晴雯的價值:唯一為真相發聲之人。
玫瑰露事件柳五兒被冤枉,平兒裝傻,別人不敢言的,晴雯脫口說出真相。平兒明知柳五兒委曲,卻揣著明白裝糊塗,吩咐將其在柴房關了。
平兒
平兒聽了笑道:「這樣說,你竟是個平白無辜之人,拿你來頂缸。」晴雯走來笑道:「太太那邊的露再無別人,分明是彩雲偷了給環哥兒去了。你們可別瞎亂說。」平兒笑道:「誰不知是這個原故,但今玉釧兒急的哭,悄悄問著他,他應了玉釧也罷了,大家也就混著不問了。&34;子不殺伯仁,伯仁因子而死。&34;惡人&34;墜兒很懶,務必打發她出去,明兒寶二爺親自回太太就是了」。
打人這或者算一個缺點,只是晴雯為什麼這樣做呢?想想從小沒爹娘的孩子缺少教養,既是文盲性格又急,何況墜兒偷盜平兒的鐲子,丟得是怡紅院的名聲,晴雯一怒之下用簪子刺之作懲罰,的確&34;懶&34;我就是一頭碰死,我也不出這門兒!&34;位卑不敢忘憂國"熱血正直之人的可貴。這樣在《紅樓夢》中將晴雯推為又副冊之首,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