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每月賺一兩銀子,十年就能買房?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硬核讀書會(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楊津濤(本文系硬核讀書會x網易新人文浪潮計劃原創內容),頭圖來自:《我愛我家》劇照截圖
《水滸傳》裡,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酒店裡閒聊,看到賣唱的金家父女。魯智深可憐他們,自己「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後,又對史、李二人說:「借些與俺。」
史進二話不說,「去包裹裡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則摳摳搜搜地「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
「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
小小一幕,便把明朝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展現得一清二楚(《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但社會風貌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晚明)。
表面上看,史進豪爽,李忠小氣,高下立判。但史進家是大財主,出逃時帶了全部家當,十兩銀子不算什麼。
魯智深是中級軍官,五兩銀子也算是將近一半的月薪呢。
李忠呢,是一個打把式賣藝的平頭百姓,這二兩銀子沒準兒就是他十天半月的辛苦錢,白銀不好賺啊。
邱永志《「白銀時代」的落地:明代貨幣白銀化與銀錢並行格局的形成》,採取綜合性的貨幣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貨幣白銀化形成的歷史基礎、體制促因、展開過程和格局奠定等問題,力圖從長時段角度揭示鈔、錢、銀的變位與「白銀時代」曲折落地的問題。/豆瓣
一、白銀戰勝紙幣
白銀在晚唐初露貨幣化苗頭,到北宋成為一種通用的定價參照物,主要被用於帝王賞賜、政府開支、百姓課稅,以及對官員的賄賂。
僅就賄賂而言,很容易看到白銀的優勢。試想,你要賄賂一個官員,是推著一車銅錢好呢,還是懷揣一袋銀錠好呢?前者招搖過市,估計不是膽大包天的官員還真不敢收。
同樣,在還沒有產生錢莊的時代,一個北京的商人帶十萬貫錢到廣州做生意,真是無法想像的艱辛旅程。市場呼喚一種體積小、價值大,又不輕易貶值的貨幣,從宋朝起開採量就大增的白銀,自然脫穎而出。
白銀也有「賄賂官員」的功能。/《九品芝麻官》截圖
朱元璋當皇帝後,將北宋政府的用銀方法全部繼承,但不準民間流通,大力推廣所謂「大明寶鈔」。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不會相信一張紙上寫「一貫」,就真把它當一千個銅錢。
在流通中,「一貫」的紙幣,實際購買力通常不足面值的一半。
明朝中葉,紙幣信用徹底破產,到了「新鈔一貫,時估不過十錢,舊鈔僅一二錢」的地步,以至於「積之市肆,過者不顧」。以集權著稱的帝國政府,也不得不向經濟規律低頭。
正統元年(1436),剛剛即位的明英宗,或許是出於收買人心的目的,宣布廢除祖宗之法——禁銀令。從此以後,白銀成了市場上的主幣,銅錢、紙幣降為輔幣。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對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與稅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二、一兩銀子合多少人民幣
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作為貨幣的白銀,主要被鑄成「元寶」。元寶上刻有產地、重量、經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能有五六十字。
船形元寶便於纏在腰間,使「腰纏萬貫」的說法成為可能,如果真在腰上纏一萬貫銅錢,土豪也得累死。最為常見的50兩元寶,面額太大,平時交易只用《水滸傳》中好漢買酒的「散碎銀子」。
銀錠上傳達的信息非常重要,因市場上流通的元寶都是合金,含銀量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銀,上海有二七寶銀,長沙有用項銀……全國約有100 多種銀錠。
後為方便流通,康熙時規定了作為單位的「虛兩銀」—— 紋銀,純度為935.374‰。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一兩」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通常而言,明清時一兩銀子重37.3 克。
在銀元進入中國前,想要花銀子,得先驗成色,再稱重量。花起來也很複雜,破整的時候,商人們還要用大剪子剪,用小秤稱過。
將白銀換算成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為中介。不同時期,各個地區的米價差異頗大。
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中搜集的數據顯示,一石米的價格,明朝從兩三錢到一兩,清朝從五六錢到二三兩,都很常見。
明清時期1 石約合0.1 立方米,1 立方米大米約為800 千克,現在全國米價大致5 元/ 千克。如果用嘉靖年間均值0.8 兩/ 石、乾隆年間均值1.5 兩/ 石的米價來分別計算,一兩白銀在嘉靖時相當於500 元,在乾隆時相當於267 元。
這幾百年間白銀購買力跌了幾乎一半,這是隆慶開海後,南美、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輸入導致的。
《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黃冕堂 著/齊魯書社/2008-1
三、社會中上層的高薪
在古代,官員是高收入階層。以清朝來說,官員的俸祿包括白銀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年俸是白銀180兩,九品文官年俸是白銀33 兩。
雍正以後,官員有「養廉銀」這一合法津貼,通常是俸祿的幾倍,乃至幾十倍。
拿「七品知縣」來說,他們的年俸是白銀45兩加大米22.5石,約合白銀80 兩。而一個知縣每年的養廉銀有600兩~2000 兩。
依照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一書所說,加上附加稅「火耗」等,一個知縣的年收入有白銀3 萬多兩。但這些收入很多都要用於賄賂上級,真正到手也所剩無幾。
讀書人就是當不了官,一直做教書先生,工資也相當可觀。大學者到書院去做「山長」,通常一年有幾百兩收入。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重建了南京的鐘山書院,給予山長的待遇是年薪984 兩白銀,包括正式工資、夥食補貼,以及過節費。
曾小萍在《州縣官的銀兩》一書中深入解讀了清代「火耗歸公」財政改革的成與敗。
晚清山西士紳劉大鵬的東家也很不錯,給他開了白銀100 兩的豐厚報酬,還為他配了一個僕人。但劉大鵬並不將教書視為理想工作,自言「為餬口計耳」。
其實劉大鵬比另一個同行朋友幸運多了,那個朋友一年教五六個學生,一人交「束脩」1600 文,加在一起不過白銀10 兩左右,每個月僅靠一兩白銀養家。
清朝徽州的生員詹元相,除塾師工作外,主要投資土地當地主。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詹元相「支銀四兩五錢,買賢生弟樓下埞田租六秤,田皮一秤」,第二年他再將「莊基山田皮五秤」租出去,得銀「一兩九錢五分」。
詹元相至少有11 塊這樣的土地。所謂「一秤田」,即能生產一秤(9~15 千克不等)糧食的土地。詹元相的土地名義上能有幾十兩收入,但實際很難如數拿到,因為佃農時常有抗租行為,經常還得打官司收錢。
作者在汗牛充棟的明代史料中﹐挑選出五份史料﹐全面評估明朝在1531-1602年間北方邊防部隊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數目)﹑糧餉以及中央白銀撥款以倍數劇增的情形。/豆瓣
四、平頭百姓的辛苦錢
那麼耕種詹元相土地的佃農,一年忙忙碌碌,到頭來能有多少回報呢?
江南土地分散,沒有什麼大地主,「自種租田三五畝」的情況很普遍。對生產所得,佃農與地主通常是對半分。少數情況下,有的佃農能獲得全部收成的80%,有的僅能拿到15%,這是由佃戶掌握生產資料的多少決定的。
如果佃戶的農具、耕牛、種子都借自地主,又怎麼好意思在年終時多分稻穀?
詹元相的「莊基山田皮」既收1.95 兩白銀的租金,那租戶所得也大致相當。這個租戶顯然不會一年僅種這麼一小塊土地。
張履祥《補農書》說「上農夫一人止能治十畝」,而徽州畝產糧食328 斤,一個農民年產3280 斤,自己落一半,約10 石,合白銀15 兩。這還不算家庭中的婦女們通過織布等副業獲得的收入。
《大明王朝1566》劇照。
種經濟作物來錢快,古人也懂。福建南靖縣的邱雙租種了一塊甘蔗地,一年租金為白銀2.4 兩。收穫的甘蔗後來賣了番銀17元,大約合白銀14 兩。這麼一算,邱雙的地租不過是收成的17%。平均下來,一兩白銀恰是邱雙每月的收入。
在紳士、自耕農以外,明清兩朝還有工資日結、月結的短工,一幹一年的長工。
清朝時,東三省禁止內地移民,人口較少,用工成本最高,通常一年需白銀9~15 兩。
內地工資以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為最高,平均一年6~8 兩,陝西、山東、湖北等大多數地區為4~6 兩,待遇最差的是甘肅、廣西、貴州,一個長工幹一年只能得到1~3兩。
這就是說,清朝一個長工要賺一兩白銀,最少要一個月,最多幾乎一年。
短工雜役的薪水比長工多不少。萬曆年間,宛平縣縣令沈榜的《宛署雜記》記錄了縣政府的收支。他說,僱用沒有技術的雜役,比如「打掃夫、短夫」,日薪是白銀0.03~0.04 兩;有技術的,如「油漆匠、裝訂匠」, 能有0.05~0.07 兩的日薪。
至於醫生,西門慶家請大夫看病,少則給白銀二錢,多則有三五兩。看來醫生在什麼時代都是高收入者。
明清時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都在一兩白銀左右,但因白銀實際購買力發生變化,清朝工人的生活水準較明朝有所下降。
晚明江南地區的商業文明一度很發達。/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卜正民 》
五、衣食住行真不貴
錢是掙了,一兩銀子能做些什麼呢?一生用度,無非衣食住行,侯會在《食貨金瓶梅》裡搜羅了不少實例,展示了晚明社會的生活百態。
先說「衣」。《金瓶梅》裡的常峙節窮困潦倒時,西門慶資助了他一筆銀子。常峙節給妻子買「一領青杭絹女襖、一條綠綢裙子、月白雲綢衫兒、紅綾襖子兒、白綢子裙兒」,為自己買「鵝黃綾襖子、丁香色綢直身兒」,這7 件私人定製服裝,再加上「幾件布草衣服」,一共花去「 六兩五錢銀子」。
對於這次消費,常峙節老婆說:「雖沒的便宜,卻直這些銀子。」這麼算下來的話,一件比較好的衣服,大約也要1 兩銀子,也就是今天的500 元。《金瓶梅》中真正昂貴的衣服,還要數李瓶兒那件貂鼠皮襖,值白銀60 兩,也就是3 萬元人民幣。
古人買件好衣服也得花不少銀子。/水滸傳截圖
再說「食」。《宛署雜記》中記錄說,豬肉每斤白銀0.02 兩,牛羊肉每斤0.015 兩,一隻活雞0.04 兩,5斤重大鯉魚0.1 兩,燒酒每瓶0.05 兩等。當時1 斤約相當於600 克。
在這種物價標準下,《金瓶梅》裡下飯館都極便宜。侯林兒與陳敬濟在酒館裡點了「四盤四碟,兩大坐壺時興橄欖酒」,以及「兩三碗溫面」,總共花了「一錢三分半銀子」,也就是0.135 兩白銀,不到100 塊人民幣。
再說「住」。房子讓當代人操碎了心,在古代卻不是個事。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說賣炊餅的武大郎都住得起兩層小樓。其實真相是,潘金蓮把釵子賣了十幾兩銀子,「典」下了「縣門前樓上下兩層四間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乾淨」。
所謂「典」,就是從房主那裡獲得使用權,房主保留產權,可在一定期限內贖回房產。雖不是買,但幾千塊就能在縣城裡幾乎無限期地住上獨立小樓房,那是相當划算。
巫仁恕的《優遊坊廂》以消費為切入點,以江南城市為案例,探討明清城市內休閒消費活動如何改變了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而分析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關係與權力糾結。/豆瓣
那時的「商品房」也不會讓工薪階層望而生畏。西門慶幫常峙節買的「前後四間」房,只花白銀35 兩。用明朝工人每月1 兩的平均工資算,節衣縮食幾年,也能全款買房了。當然了,陽穀只是山東一個小縣城,房價相對京城這樣的大都市,一定是便宜不少的。
最後說「行」。轎子是老爺們出行的必備行頭,潘姥姥到西門慶家給潘金蓮賀壽時,租了一頂轎子。潘姥姥進門找女兒要6分銀子,付轎子錢。
潘金蓮聽了怒道:「我那得銀子來?人家來,不帶轎子錢兒走!」吵吵半天,最後孟玉樓「向袖中拿出一錢銀子來」,才把轎夫打發走。潘金蓮還不肯罷休,數落老娘:「你沒轎子錢,誰教你來了?」
其實6 分銀子不過30塊人民幣,明朝「打的」實在不貴。
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論述了14—18世紀江南官田的形成、變化、消亡的過程。/豆瓣
六、古人消費多奢侈?
當然,古人也有娛樂生活。
明末大臣陸文衡在他的《嗇庵隨筆》裡說,萬曆年間,藝人演一場才「一兩零八分」,後「漸加至三四兩、五六兩」。有一次,陸文衡請人搭臺唱戲,已經是「價至十二兩」,如果有女藝人參演,要另加「纏頭之費」。折算成人民幣,6000 多元就能請幾個小明星到家裡開演唱會。
如果僱人唱不過癮,還能把人直接買到家裡來,想什麼時候聽就什麼時候聽。
潘金蓮9 歲時被賣到王招宣府裡,十二三歲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品竹彈絲,女工針指」。要買這麼一個才藝雙全的少女,只要30 兩銀子。在大明朝,15000 元就能領一個「潘金蓮」級別的美少女回家。
《水滸傳》中,潘金蓮登場的一幕。
在古人所有消費中,買官恐怕是最貴的。《紅樓夢》裡,寧國府的賈珍想給兒子賈蓉「捐個前程」,拿1200 兩銀子賄賂太監戴權,買了「五品龍禁尉」。
戴公公與賈家關係向來不錯,這還是友情價,那「襄陽侯的兄弟」花了1500 兩銀子才當上同樣的官。書中交代,這「龍禁尉」共有「三百員」,是個不大不小的虛職,月薪一兩的老百姓如果要買,得不吃不喝一百年。
在流通白銀的明清時期,城市中的一個普通人大約每月能賺到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約100 千克大米或25 千克豬肉,或者一件私人定製時裝。在一個普通城市,省吃儉用存上十年八年銀子,也能買房,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硬核讀書會(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楊津濤(本文系硬核讀書會x網易新人文浪潮計劃原創內容)
原文連結:https://www.huxiu.com/article/37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