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賣魚吳翁

2020-08-05 滄海一粟247791399

賣魚吳翁

臨安市場上有個賣魚的吳翁,和兒子兒媳婦一起生活,晚年得一孫女。起名吳醜兒,非常喜愛。醜兒一周歲的時候,吳翁去世。淳熙二年三月,吳家兒媳在門口洗衣服,聽到有人喊她。抬頭看是吳翁,兒媳婦昏昏沉沉的,忘了公公已經死了九年。

吳翁問:「小乙呢?」回答說:「出市賣魚去了。」吳翁又說:「我如今在湖州第三閘旁邊賣魚,把你收拾魚的刀拿來。」婦人去拿了刀。吳翁又問醜兒在哪,兒媳婦指給他看。吳翁喊醜兒的名字,醜兒就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吳翁也不見了。等把吳家子找回來,醜兒已經死了。就把她葬在德壽門外吳翁的墳旁。

三天後,吳家兒子想驗證下媳婦說的話,就去湖州北閘尋訪。進入茶館,向一個老婦打聽:「這有個吳翁嗎?」老婦說:「今天沒來。」又指著外邊涼棚下的大傘說:「那是他坐的地方,東西賣的很好。這老頭幾天前領回一個十多歲的女孩兒,求我給她梳洗來著。」又問吳翁的住址,老婦說不知道。吳氏子悵然返回,到了北門,城門已經關閉,到熟人鄭二家住下,說起來湖州的原因,不由淚下。鄭二說:「世間哪有這樣的事情?不要亂想,以免成狂。」遂留他住下。

第二天,吳氏子又去了茶館。不一會兒,看到吳翁帶著一頂帽子,領著醜兒出現。醜兒拿著一個三腳木架。他上前喊父親,吳翁不回答,拉著醜兒離去。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賣魚吳翁

吳氏子跟在後面,他走的快些,吳翁就快些,他放緩腳步,吳翁也慢下來,總是隔著十多步遠。直到被一隊背草的士兵衝散,吳翁不知了去向。吳氏子又回到茶館,老婦說:「吳翁原來是你父親啊,他剛才來對我說,不願意見你,所以離開了。」

吳氏子回家後,想帶著妻子一起去湖州,如果再找到吳翁,一人在後邊追,一人在前邊堵。鄰居說:「放下牽掛吧,死人哪能賣東西?還是不要再去的好。」於是,吳家子暫時放下這件事。過了幾天,有個軍卒敲門說:「我們的軍營在龍山白塔旁,軍營前賣魚的吳翁託我順路捎信,讓捎去小女孩的青羅衫和紅鞋子。」吳家兒媳記得醜兒的確有這樣的衣服,很高興消息得到證實,就讓那軍卒等丈夫回來。軍卒說:「不行,我有公幹,不敢耽誤,你們自己把衣物送去吧。」

軍卒離開後,吳氏子回來。第二天夫妻二人一起去了龍山,正好碰到那個軍卒,求他帶著去找吳翁。他們一起去了張木匠家,張木匠指著一個小屋說:「吳翁就在這住,聽說今天進城給孫女取衣服去了。」再問相貌,的確是吳翁和醜兒。

吳氏夫婦進城尋找,碰到一個賣紙帽子的人,恰好認識,向他打聽。賣帽子的人說:「剛才來了一老翁,帶著一個小女孩,還給小女孩買了一個紙帽子,走了不一會兒。」吳氏夫婦按方向追趕,沒有找到,只好回家。鄰居勸他們把吳翁的屍體燒掉,以斷絕這種現象。清明節上墳的時候,吳氏子把兩口棺材都打開查看,裡面空空的,吳翁和醜兒的屍體都不見了。吳翁不再出現,這件事慢慢也沒人再提起了。

【原文】臨安中瓦市賣魚吳翁,與一子並婦同居,晚得孫女丑兒,愛之甚。適周晬,翁死。淳熙二年三月,婦在門洗衣,聞人呼聲,舉頭則翁也,死已九年矣。婦昏昏如醉,全不省記,與之語。翁問:「小乙何在?」曰:「出市賣魚矣。」翁曰:「我今在湖州市第三閘邊做經紀,將汝治魚刀來。」婦取與之。問醜兒所在,指示之。翁呼其名,隨僕不省,翁亦不見矣。急喚夫歸,醜兒已死。翁元葬壓德壽門外,遂舁女柩葬翁墓左。

吳生欲驗翁蹤跡,後三日,往北閘訪之,入茶肆,問一媼曰:「有吳翁否?」曰:「今日不來。」指涼棚下大紙傘曰:「是其坐處也,逐日極賣得。此老數日前卻抱得十歲一個女兒來,央我與他梳掠。」吳云:「其所居何處?望告我。我與有親,欲見之。」媼曰:「不曾詢他住址,但每日拂曉來,過午即去。」吳悵然而返。及北關,門已閉,乃往同行鄭二家,告之故,不覺淚下。鄭曰:「世間安有是理?汝且寬省,莫成狂痴。」留之宿。

明旦,復詣茶肆,少焉,望見翁,首戴一盔,左手攜醜兒。醜兒挾三腳木架來。吳趨出叫爺,翁不答,即攜女去。吳起逐之,行急則翁亦急,行緩則翁亦緩,常相隔十步許。值軍人負草來,隊伍塞途,遂相失。吳又還茶肆,肆媼云:「吳翁元來是汝爺,適怒告我,雲極怪汝,不喜相見,所以走去。」

吳還家與妻言,欲與偕往,幸得再遇,一守一逐,當可及。鄰裡止之曰:「汝只為一女故如此,安得死人能出賣物?宜一切割斷,勿復為念。」吳乃止。越連日,別有軍卒款門語其妻曰:「吾營寨在龍山白塔畔,寨前賣凍魚吳翁倩我來說,令索女孩兒衣服青羅衫紅絹中衣並紅鞋之屬。」妻記亡女實有之,喜其消息真實,挽卒少駐,俟夫歸。辭曰:「吾身隸兵籍,今日當請糧,不敢留汝家,自送往可也。」卒去而夫歸。

迨旦,夫婦詣龍山,逢昨卒,邀與訪翁,於所館張木匠家尋之。張指小室曰:「在此宿。今日恰北出,似聞欲入城取孫女衣服。」吳問其翁女狀貌,張言其狀,儼是,乃亟由赤山埠尾逐之。過淨慈寺,遇鬻紙盔者,適相熟,試問之,曰:「一老翁領一小女來,女要紙盔,僕與之,去未半裡。」吳亟奔逐望前,竟不見,拊膺而歸。鄰人相勞苦之,又勸焚其骨以絕妖妄。是時寒食,因上冢,啟瘞視之,唯存兩空棺,翁女之屍皆無矣。其後影響遂滅,或以為屍解雲。(林之才說。)

相關焦點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彥子
    大約有幾十個故事。內容比較新穎,比如我昨天發的《王子珍》。每個故事都用「昔有」開頭,比較少見,一般古代志怪開頭都直接說年號,主人公的名字。句道興版《搜神記》錯字很多,有些語句錯亂,看來是修訂了,但某些地方還是不確定是什麼意思。比如北鬥呵斥彥子,我懷疑前面有脫漏的地方,是不是北鬥在前面曾驅趕過彥子,而原文脫漏了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海鰍魚
    但是,天下最巧的就是人,這麼大的魚,也有人能讓它快速死去。廣東平海是出海的港口,海鰍有時候會到那裡去,我問:「浩瀚的大海,來無影去無蹤的海鰍魚,怎麼捉到它呢?」當地人說:「你不知道,海神比內地的神還要靈驗,春夏交替的時候,漁民就聚集在海神廟焚香禱告、投卦。如果卦象顯示可以捕捉,就是海神答應了。於是聚集幾百艘漁船,挑選水性好,鏢法準,又熟悉地形的人駕快船。
  • 故事:志怪故事:鬼畫
    他非常喜歡妖魔鬼怪的故事,偶爾也讀讀佛經。某天突發奇想,立志寫一本志怪集。雖然不能以此為生,萬一流傳下去,也算不虛度一生。他開始留意民間傳說,也到些陰森恐怖的廟宇、廢墟去尋求靈感。回來後就閉門不出,徜徉在妖仙神魔的世界裡。無奈才疏學淺,不久就江郎才盡,想放棄又實在不甘心。於是更加去找那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遊覽。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白馬尿,推雷車,李子豫,魚還刀
    下面幾個小故事,都曾被收入《太平廣記》中。原出處《搜神後記》,作者陶淵明,有學者研究後認為,要麼是假託,要麼是有後人增補。因為某些故事發生在陶淵明死後。另外,搜神後記和搜神記沒有任何關係,《搜神記》的作者是幹寶。
  • 中國古代民間志怪故事四則:第三個故事必須是穿越了啊
    這幾個故事都不是憑空杜撰,要麼出自古籍,要麼見於地方志。不過朋友們看個熱鬧即可,大可不必追根究底。第一個故事有一人姓劉名常,已過四旬,嗜酒如命,常常不管認不認識,便拉人喝酒,如果不喝,必勃然大怒。他一喝酒就喝得天昏地暗,醉生夢死。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劉士範
    那些魚就是這個小偷放的。作者說:天下仗義疏財的人,大多是為了博得好名聲。看到危險,就會止步不前。像劉生把別人的災難當做自己的災難,這樣的人很少。(這個故事比較俗套,但是開篇瘟疫橫行的描寫吸引了我。這和今年春天的情景很相似。雖然劉生很讓人欽佩,但我和作者有些觀點不同。瘟疫不是別的,會傳染,我們響應國家規定,不探視,不聚集,才是對的。不然,我們國家怎麼控制住的疫情?
  • 視頻 |「思泉語文」與「樂樂課堂」聯合製作的《古代寓言》
    這次又帶來《樂樂課堂》與《思泉語文》的《古代寓言》系列視頻,共14集。,所謂志怪小說,就是記錄神仙鬼怪內容的小說。志怪小說《搜神記》搜集了古代神異故事共400多篇,是研究我國古代民間傳說及神話不可多得的寶藏。
  • 重口味故事兩則,清代的志怪小說其實是搞笑段子呀
    前面我們講到,清代的志怪小說《子不語》其實是一本匯聚了眾多段子的有趣故事集。.誤嚐糞這一回,故事發生在江蘇常州。所以,這個故事大概是想告訴我們,在事情不明朗之前,最好不要亂做決定,以免留下某些不可挽回的損害,比如大家一起乾杯喝糞水!悔之晚矣。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某郎中
    (故事出自清代志怪集《道聽途說》,因為較長,下面只摘錄原文開頭的一段。)【原文節選】郎中某,武林人,能憶宿世事。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古城夜宴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裡的一章。一個月夜,尼爾斯在海邊的沙灘上散步,鞋子踢到一個金屬小東西。撿起來後,是一枚銅錢,但鏽蝕的很厲害,幾乎看不清上面的字跡。尼爾斯就把它扔掉了。一抬頭,發現前面出現一座城池,城門守衛的士兵穿著嶄新的鎧甲,把兵器放在一邊,正聚在一起賭博。他走進城裡,大街上特別繁華。兩旁商鋪林立,街上的男男女女穿著華麗的古代衣服,在各店鋪前穿梭。
  • 古代志怪故事二則
    出自清.李慶辰《醉茶志怪》2 守貞小陳是河南人氏,從小雙親棄世,寄養在叔叔家,弱冠之時,叔叔替他操辦了親事,小夫妻恩愛和睦,更因為小陳遠行在即,更珍惜彼此在身邊的光陰。叔叔長年在京城做生意,身邊缺個可靠的幫手,料理了小陳的婚事後,便囑咐他來京,學一學生意經,將來也好獨當一面。小陳婚後不久,就不得不戀戀離開溫柔鄉打拼事業,這一去就是十年。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楊大方,琴高先生,觀音
    他曾夢中來到一處宮殿,看到一個穿古代服飾的道士,道士神採不凡,好像是個神仙。見過禮後,道士對他說:「你將來做官的時候,要有珍愛生靈之心。在談笑間會救幾萬生靈的性命,功德很大。」他恭敬的回答:「我會記住您的教導。」林學士醒來,有些莫名其妙,當夢中的情景清晰的呈現在眼前。到了乾道末年,他被任命為寧國府涇縣縣令,因為檢查汛情下鄉。進入一個小廟,看到裡面的神像和夢裡的道士完全一樣。
  • 偷魚鯗的故事:縱容也是一種惡
    小時候,母親經常用一個故事教育我們,說的是有一個光屁股的小孩偷魚鯗的故事。有一天一個賣魚鯗的貨郎,在村口賣魚鯗,賣著賣著,他發現少了一片魚鯗,然後就在周圍的人群中尋找。除了一個光屁股小孩,其他人都有嫌疑,但卻找不到證據。為什麼光屁股的小孩沒有嫌疑,因為他全身赤裸靠在牆邊,全身一覽無餘,根本沒地方藏。周圍其他人則摸摸捏捏過魚鯗,完全有機會把魚鯗藏衣服裡面,但又不能搜身,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賣貨郎自認倒黴離去了。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張氏怪,妖人
    張氏怪我家鄉有個秀才張某,喜歡談論鬼怪學說,也經常讀志怪小說。某天,他聽到房梁上有人喊他相公。起初只聞其聲,後來妖物現形,有時候是個高大的男子,有時候是十一二歲的小童,還有時候是丫環的形象,全家人都能看到。有一天,張某起早讀書,妖怪也變成他的樣子來搶著讀。不但樣子完全相同,連衣服上的破洞都完全一樣。爭奪了一會兒,妖怪回到房梁上。
  • 中國古代民間志怪故事:王良娶妻
    據說這是一個流傳於山東的民間志怪故事。看下來有一個感覺,古人的邏輯真的不是現代人能夠理解的。不過朋友們姑妄讀之,不必深究。故事開始。從前有個戲子,名叫王良,三十多歲,眉目清秀,非常英俊,長年在外跟班唱戲,難得回家一趟。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潘善人
    潘善人潘翁,廣東香山人,講故事的忘了他的名字。潘翁生在明朝中葉,家資巨萬,有善必行。造橋鋪路,掩埋枯骨,修建廟宇,接濟親朋鄰裡。又天天施粥舍飯,供乞丐食用。有個老婦,每天傍晚都來吃粥,要飯要水,潘翁從來都不厭煩。趕上災荒年頭,遠近吃不上飯的人,聚集到他家,不計其數。潘翁雖然富,天長日久也漸漸支持不住,但他賣地賣房,繼續施捨。
  • 古代志怪故事——黑衣太僕,布客
    窮措大(古代對讀書人的蔑稱)讀了兩行書,動不動就冒迂腐氣。假如你生在嚴相國的年代,想要拜見相國,看到牛太爺還不知道出什麼諂媚的樣子。再者說,人各有主,秀才們供奉文昌公,不過也是希望中舉得官,商人們供奉財神,是盼望財源廣進做富翁。我們這些人供牛公,和你們供孔子有什麼兩樣?」張某知道這些人無法說服,就稟報縣令,毀去了這座廟。但是信奉牛二的風氣卻不是毀廟就能杜絕的,照樣流傳天下。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樂國紀遊
    賣了些字畫籌集路費,登船出海。不想颱風突起,翻船落水,隨波漂蕩了不知多遠。終於被海浪衝到一岸邊,他疲倦的趴在沙灘上起不來。忽然覺得有人拍打他後背說:「海外遊覽愉快嗎?」抬頭看,原來是個道士。安生想說話,卻疲憊的張不開嘴。道士送他嘴裡一個水果,非常酸澀,剛咽下去,就覺得精神煥發,站起來向道士拜謝,並問其姓名。道士說:「我是橄欖仙。」安生不信。道士又說:「你想去樂土嗎?」安生說想。
  • 聊齋系列《美人皮》|改編志怪小說後的現代愛情觀:一世一雙人
    志怪小說之所以受歡迎,最重要的,自然離不開它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志怪小說大部分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但是對妖神鬼怪和情節的的大膽想像卻是滿足了人們對荒誕離奇之事的好奇心和嚮往。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志怪小說流傳至今,雖然不像詩詞歌賦一般受人尊崇,卻也在歷史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洞庭君
    有個漁民網到一條金色鯉魚,三尺多長,鱗片閃閃發光,抖動魚須,轉動眼珠,好像在偷聽人說話。徐生很詫異,就買下來放生。正巧箱子裡有個小銀牌兒,他就開玩笑的寫上自己的名字,把銀牌掛到魚身上,然後放到揚子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