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汐
前幾年見過一則招聘廣告,至今印象深刻。畫面是一張大桌子,桌子後面的年輕上班族左手翻頁,右手蓋章,臉上看不出任何大起大落的神情。而日子就在他這樣重複的翻頁和蓋章中流逝,畫面上的他從青年到盛年到老年……
同一個場景,一樣的動作,時間的流逝經由他滿臉的皺紋和滿頭的白髮,隔著屏幕,訴說著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到老有多可怕。
彼時的這一幕至今還印象深刻,不曾想,最近在讀朱利安·巴恩斯的短篇小說集《檸檬桌子》時,開頭的第一篇《美發簡史》也給了我同樣的感受。哦,不,該說是更加的震撼。
在《美發簡史》裡,巴恩斯用三個重複的理髮場景,向我們展現了格雷戈裡人生中的三個時間點和截然不同的心態變化:
第一個場景,還是小男孩時期的他,第一次獨自一人去理髮,面對中年理髮師,他那再明顯不過的侷促緊張和惴惴不安,恨不能讓那個中年理髮師閉嘴,不要再有話沒話找他閒聊,他只想靜靜地把頭髮給理了~ 哦,對了,彼時還是小男孩的他,是不會給理髮師小費的。
下一個場景,青年時期剛和女朋友分手後的他,帶著滿腦袋的憤世嫉俗去理髮,面對已婚 27 年的理髮師大叔,滿心滿眼地鄙視著對方平凡無奇的人生軌跡~ 哦,對了,這個時候的他,是不屑於給理髮師小費的。
最後一個場景,轉眼也已婚 28 年的他,在預約好的時間裡出現在理髮店,語無倫次地找話題和年輕理髮師凱莉閒聊著,雖然人家姑娘明顯興趣缺缺~ 哦,對了,這個時候的他,兜裡已經備足了小費,外加應急硬幣。
就這樣,三個同主題的理髮場景,濃縮了格雷戈裡的一生,當年那個局促不安的男孩,逐漸成長為憤世嫉俗的青年,再到不經意間為世俗所同化的普通老頭~ 這樣的一生固然是平淡無奇的,卻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終將殊途同歸的歷程,即便對本書作者朱利安·巴恩斯來說,也不例外。
朱利安·巴恩斯,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萊斯特。他的父母都是教師,哥哥是哲學教授,而他當下,則是英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家,被譽為「用智慧徵服全歐洲的文學鬼才」。
他與馬丁·艾米斯、伊恩·麥克尤恩並稱為英國「文壇三巨頭」,曾四度獲得布克獎提名,並於 2011 年以小說《終結的感覺》獲得布克獎。這是一本關於時間和記憶的書,探索的是時間會如何影響並改變我們的記憶,同時,我們的記憶又是如何反作用於時間。有些我們一直很確定的事情,也會在某一天,忽然間就讓我們產生了懷疑。細究之下也會發現,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的記憶並不準確。
朱利安·巴恩斯過的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那種普通且規矩的生活。他上的是牛津大學,學的是語言學,畢業之後參與過牛津詞典的編輯工作。而後給一些雜誌出任評論員和編輯,同時開始寫小說。
在一次採訪中,巴恩斯坦言自己喜歡在作品中用反諷的手法,也自認為自己是一位「反諷作家」。他用成名作《福樓拜的鸚鵡》和《時代的噪音》兩本書,分别致敬他所崇拜的兩位偉大藝術家 — 法國作家福樓拜和蘇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巧合的是,這兩人也都是擅長反諷的高手。
除此之外,「聰明」也是很多人談及巴恩斯時,對他的一貫評價。他的創作以對歷史、現實和愛情的深入思考著稱,被看成是實驗文學、人文主義、哲性思考的獨特結合。他尤其擅長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一如我們今天在讀的這本《檸檬桌子》。
本書是巴恩斯在他50 歲那年起開始構思,歷時八年而成的短篇小說集,出版於 2004 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帕特·卡瓦納在本書出版後兩年因癌症過世。如果我們足夠細心的話,不難發現在巴恩斯的許多本小說扉頁裡都寫著「獻給帕特」。而在 2013 年出版的《生命的層級》一書,更是巴恩斯紀念亡妻的私密之作,關於愛與失去的悲歌,承載著他的深情哀思。
無疑,巴恩斯對死亡是極為敏感的,他還曾於 2008 年出版過另外一本探討死亡問題的自傳性隨筆集《沒有什麼好怕的》,一如書名所言:死亡沒什麼可怕的。
既然如此,那麼,可怕的是什麼?
是害怕死亡之前的年老體衰嗎?是害怕日漸衰老的容顏不再嗎?是害怕老年的形單影隻嗎?是害怕青春不再後的力不從心嗎?還是害怕萬一得了老年痴呆,會忘了曾經的點滴美好?
……
不,以上這些都不盡然。
巴恩斯的《檸檬桌子》裡,收錄的11 個短篇故事,雖然各有不同,有年代和國別上的不同,有純虛構的情節,也有以屠格涅夫、西貝柳斯等歷史名人為主角來演繹的故事,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他賦予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共同主題:對於老年和死亡的探究。
可以說,讀完這 11 篇,我們也仿佛跟著巴恩斯筆下的老人經歷了關於變老的 11 種可能性:
或是如開篇的《美發簡史》中,最貼近你我生命軌跡的平凡一生,哪怕年少再輕狂再憤世嫉俗,到老也終將順服於世俗的波瀾不驚。
又或是如《復活》中,60 歲的大文豪屠格涅夫,對年僅25 歲卻能將他筆下角色演繹的出神入化的女演員一見鍾情,恨不能以生命重燃最後的愛情~
更或是如《樹皮》中,61 歲的鰥夫,為了能活過另外 39名捐助人,從而得到他們死後的利息,而嚴格遵守養生之道,節食節慾……
沒有目標的人生是可怕的,可當一個人活著,只是為了比別人活得更久,這樣的理由之於你我,又當作何解呢?
再或是如《衛生》和《水果籠子》中,關於老年性愛需求的探索;《沉默》中關於晚年靈感衰竭的困擾;《學法語》中關於老年的精神訴求……
作為後現代主義作家,巴恩斯的作品裡有著明顯的不確定性和荒誕感。在本書中,那 11 種或為我們所習以為常,或為我們所匪夷所思的面對衰老的態度,人到老年的生存意義和精神訴求,關於激情、性愛、疾病、創作靈感等等話題的探討,或許初讀來讓人忍不住的滿心唏噓,但仔細思量,這樣的不確定性又何嘗不是來自生命的每一種可能性呢?
《檸檬桌子》裡的老人雖到暮年,卻依然還有著各自的活法。而此刻閱讀本書的你我,都尚年輕,何不以此為鏡,觀照一下此刻的生活呢?
-END-
我是 @楚汐思讀繪,來今日頭條,搜「免費書單」,海量小說免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