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純貴妃兒女雙全,最有力繼後,為何最終落得悽慘離場?

2020-09-22 湯小小

1

最近二刷《如懿傳》,發現了一位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細品的人物角色,她就是純貴妃。


純貴妃,是電視劇《如懿傳》裡乾隆帝之妃,原名蘇綠筠,漢軍旗出身,家世平平。


乾隆還是親王時期,先帝雍正看蘇綠筠面相,覺得是個好生養的面相,就賜給了乾隆做了侍妾。也確實好生養,後來純貴妃育有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皇四女璟妍。


子嗣充裕,本身就是最好的一張底牌。就連一向挑剔的太后,也讚嘆純貴妃有福氣,兒女雙全。


按理說,在繼任皇后的選擇上,純貴妃子嗣充裕,資歷深厚,富察皇后更是在病危前,力薦純貴妃為繼後,本來應是最有力繼後人選,為何最終落得個悽慘離場?


欲抑先揚,純貴妃既然能成為貴妃,自然是有她的處事智慧的。



讀史可以明智。我們看書也好,看歷史相關的電視劇也好,不僅僅是看劇情,封建糟粕不可取,但其中人物角色的為人處世之道值得我們細品並思考。


純貴妃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她為人處世低調不張揚。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性格不作死。安安靜靜待在那裡,待上一年,五年,十年,甚至十數年,從不惹事生非。


她知道自己不得寵,所以從不主動樹敵,不得寵,意味著不被重視,也就失去了被攻擊的價值。從生存之道來講,不得寵未嘗不是一種保護色。


不要小看這一點,多少活不過兩集的角色,比如《甄嬛傳》裡的夏冬春和餘鶯兒還有祺嬪,就是死在了不自量力和惹是生非上。


保存實力就是最好的戰鬥。我們可以說她膽小,甚至是慫,但慫能保命,就是好的。


純貴妃是善於蟄伏的人,越往後看越發現,她不是沒有野心的人,只是當下的時機不利於自己,她就蟄伏不動,待自己漸漸壯大起來,野心的種子再開始蓬勃生長。



2

那麼光靠這條處世之道雖然可以過得平穩,但僅憑這個就想登上後座,顯然是不夠的。


純貴妃的悲劇,來源於她沒有智慧,目光短淺


純貴妃不是一個有主見的人。沒有主見,就意味著沒有判斷力和思辨能力。這才是她做下種種蠢事並無緣後位的原因。


所有的悲劇都不是一天釀成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純貴妃特別單純,一點不像在宮中浮沉數十年的人。哪怕是《甄嬛傳》裡的齊妃,齊妃再蠢,都知道宮中人心險惡,人人各自為營,見不得別人好。


而在純貴妃這裡,似乎只要是和她交好的人,就永遠都是好人,永遠不會害她。善良的如懿真心待她,她怕如懿和她搶後位,刻意疏遠之;口蜜腹劍的嘉貴妃利用她捧殺她,就因為幾句膚淺的好話,純貴妃就以為嘉貴妃和自己交好。



最慘的是,愉妃海蘭曾經確實和純貴妃是盟友,但純貴妃對時局沒有任何思辨能力,海蘭說什麼信什麼,最終走進了海蘭布置的陷阱裡。


當時富察皇后薨逝,空出的皇后之位被數雙充滿欲望的眼睛盯著。黑化了的海蘭設了圈套給純貴妃。


海蘭聽到三阿哥要去太醫院拿藥,自己藉口要帶自己家的五阿哥看病,也去了太醫院,遠遠看到三阿哥走來,拉著五阿哥,故意說到:「永琪,你可萬萬記得,(在葬禮上)千萬不能哭,知道嗎?你如果可以鎮定自若,你皇阿瑪會對你另眼相看。因為你是眾多流涕者當中唯一保持清醒的一個,能夠有機會成為太子的阿哥。」


三阿哥正中圈套,聽完回去就原封不動地告訴自己的母親純貴妃。到這裡,其實換個聰明人,已經識破了海蘭的詭計了,可是純貴妃,她對這件事沒有絲毫的疑心,想都不想,立刻讓三阿哥照著海蘭說的去做。


結果可想而知,三阿哥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沒有表現出悲傷之情,皇上大怒,剝奪三阿哥繼位的權利,甚至當著後宮所有嬪妃的面踹了純貴妃一腳,斥責她教子無方,斥責她痴心妄想當皇后,從此,依靠著子嗣的優勢,好不容易掙來的前途,就此作廢,鬱鬱而終。


此次事件之前,警鐘已經敲響過,只是純貴妃沒有察覺。


如懿說過,富察皇后薨逝後,皇上在眾人面前終日悶悶不樂,一副痛切緬懷的樣子,朝廷上有個大臣哭得不夠悲傷還被皇上重罰了。


可想而知,純貴妃雖然伴君數十年,但一點不懂君心,不知道皇上的心思。就好比一家公司的十幾年的資深員工,對自家老闆的心思和脾氣一無所知。


皇上本就獨斷,多疑,尤其忌諱別人揣測自己的心思,更何況是立後和立太子這樣的大事。


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更加低調,謹小慎微嗎?純貴妃自從得知自己被富察皇后舉薦後,已經飄飄然了。行為舉止越發拿捏得像個皇后的樣子,眾妃嬪對她的討好巴結她照單全收,一點沒有低調的意思。仿佛自己已經是皇后,三阿哥已經是太子。


可見,純貴妃對事沒有思辨能力,不了解人心和人性,沒有主見偏聽偏信,中了圈套,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讓自己墜入泥潭,湮滅於泥潭。


再細想下來,也就因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智慧的母親是教不出有智慧的孩子的。而純貴妃的三阿哥,就是被純貴妃愚蠢的溺愛害死了。



3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之深遠。父母對孩子的愛,每走一步都是在為孩子的日後謀算,護孩子們日後的周全。


還記得純貴妃病入膏肓,扶著窗眺望她的孩子三阿哥住的地方,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最終一邊力竭倒下,一邊緩緩說著:「額娘日後不能再護著你了」,一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其實這一幕看著挺心酸的,純貴妃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孩子。她對孩子的愛令人動容。


但也可見,純貴妃的育兒觀念是,做母親的要自己護著孩子,能護多久護多久,而不是教孩子如何面對生活的暴擊,如何自己保護自己。


何況純貴妃的智慧也不足以保護自己和孩子,還一個勁地溺愛偏袒自己的孩子。悲劇的種子早已埋下。


當初嘉貴人,生了四阿哥,海蘭勸當時還是嬪位的純嬪帶著大阿哥和三阿哥去看看嘉貴人母子,順便也能見著皇上,博個好感。


大阿哥的生母已經去世,大阿哥是養在純貴妃身邊的,但因為不是親生,純貴妃就差沒把偏心兩個字寫在臉上。所以就只帶了自己親生的三阿哥去見了皇上。


有一說一,人非聖賢,疼自己的親生骨肉,偏心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純貴妃是連面子功夫都不做的,明晃晃的偏心。



以皇上的角度來看,大阿哥和三阿哥都是自己的孩子,作為父親,自然是兩個孩子都想見,你只帶自己親生的孩子來,於公,純貴妃沒有大慈悲,於私,難道大阿哥就不該和皇上享受父子親情嗎?換句話說,純貴妃做事,沒有大格局,看問題的目光太短淺,太小家子氣。


不僅在皇上面前這樣,在太后面前,也是如此。太后可是甄嬛,上屆宮鬥冠軍啊,能看不出這些小心思嗎?


富察皇后薨逝的葬禮,由純貴妃一手打理,太后對純貴妃說:「永璜(也就是大阿哥)不也幫著你在打理」?純貴妃聽了,立刻說到:「永璜雖然年長,但也未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還是有些毛躁,倒是臣妾的永璋(也就是三阿哥)倒還穩重」 。


生怕自家兒子被別人搶了風頭,半刻忍耐不得,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甄嬛,早就看得透透的。


護子而不育子,等於害子。


所以因果相連,正是因為前期的種種不聰明之舉,所以皇上看到三阿哥在富察皇后葬禮上不流露悲傷,蓄積已久的不滿和憤怒,一下子爆發,不可挽回。


格局小,目光短,看問題浮於表面,沒有主見和判斷力。非但不能給與孩子庇護,也把自己的好感和後路敗得乾乾淨淨。


所以純貴妃這一角色,既有身為人母的溫暖,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感謝這一角色,讓廣大的女性觀眾,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作者:九葦。一個安心讀書寫作的文字愛好者。湯小小第4期影評書評人物稿班學員。第29期輕鬆高效寫作班學員。

相關焦點

  • 《如懿傳》原著:太后因何反對如懿為繼後?又因何反對皇帝廢后?
    富察皇后薨逝後,對於繼後的人選,太后和皇帝的想法截然不同,皇帝要立嫻貴妃如懿,太后中意純貴妃蘇綠筠。太后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純貴妃有二子一女,宮中子嗣為上;二、先帝推崇滿漢一家,純貴妃是漢軍旗的。太后看中純貴妃為繼後,其實與子嗣無關,她主要是看中純貴妃「笨笨的、溫順、聽話」。而如懿,聰慧剛強,又與皇帝情睦,這樣一對帝後聯盟,太后知道自己是無力抗衡的。倘若太后「無力」,又怎麼保護自己的兩個女兒呢?端淑柔淑兩位公主的平安順遂,是太后後半生的事業。
  • 《如懿傳》:如懿愛得最深,為何最終卻草草收場
    《如懿傳》是根據流瀲紫的小說改編而來的。它講述的是風華正茂的弘曆正式登基,定年號為乾隆。與此同時,自幼與弘曆青梅竹馬相知相親的側福晉如懿也隨駕入宮冊封嫻妃。如懿升為皇后後,看似一切美好,但是在坎坷荊棘之路上,成熟老練的帝王已經和人生舊愛貌合神離,最終如懿心灰意冷,與世長辭,沒有留下一丁點信息。
  • 《如懿傳》:純妃把一手好牌打爛,失了聖心丟了性命,可惜可悲!
    《如懿傳》純妃的結局可以說是最可惜的了,她雖然不是很得寵,但卻為皇上生了兩個阿哥,還領養了大阿哥,在後宮裡有兒子就是有了一個好的靠山,可偏偏一手好牌讓她自己打的稀巴爛,落得個悽慘下場。可為何純妃會走到這個地步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探討一下吧!1,在成為純嬪時,與如懿交好,與後宮其他嬪妃也是保持著不錯的關係,這點從她能四年誕下子嗣而沒有任何閃失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的純嬪還是比較安分守己的,懂得審時度勢,不得罪後宮的任何一個人。
  • 如懿傳:嘉貴妃的憋屈你不懂
    在《如懿傳》這部劇中,後宮三千佳麗,我最喜歡囂張的嘉貴妃,為什麼呢?因為她真實,也肯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努力,心機手段非常厲害,對付她眼中的敵人毫不手下留情。而且她最擅長的就是假手於人,自己想做的事讓別人去做,她自己摘得乾乾淨淨,實屬宮鬥中的王者,但嘉貴妃最後結局悽慘,觀眾們都看得非常解氣。
  • 如懿傳原著:被利用被陷害的純貴妃,想當皇后的心思,哪裡錯了?
    太后中意純貴妃,是公開表了態的。為體恤嬪妃和福晉們守靈辛苦,太后親自送了銀耳蓮子羹來,並嘉獎純貴妃守喪辛苦卻事事妥帖,有大家之風。又說三阿哥雖未成年,卻很能照顧幾位幼弟,也十分能幹。太后如此褒揚,自然是在立後的立場上偏向於純貴妃了。
  • 還珠格格、延禧攻略、如懿傳,哪部電視劇更貼近「繼後斷髮」真相
    我相信烏拉那拉此號人物大家都是在影視劇中了解的,如《還珠格格》、《如懿傳》以及《延禧攻略》的熱門影視,斷髮事件各部劇都演繹得淋漓盡致。但個人認為這部劇最有看點的則是繼皇后斷髮事件。周迅版斷髮皇后《如懿傳》一劇中最讓大家期待的就是女主角,飾演歷史原型烏喇那拉皇后的女主烏喇那拉·如懿是著名女演員周迅本色出演,看過了餘詩曼版的皇后斷髮,觀眾更為期待周迅的演技了。如懿起初看起來是一位柔弱女子,但是比她地位高的人屈指可數,但也是最受欺負的人了。
  • 《如懿傳》原著蘇綠筠「兩次失寵」,細想,她掉進了同一個坑
    一個在孝賢皇后崩逝後守著佛像日日念經,一個埋首畫畫,若不是綠筠還有兒女位分,這鐘粹宮的門面早撐不下去了。鍾粹宮的兩位女子,一個純貴妃,一個婉嬪。更何況,立後之事,太子之位,全憑皇帝的心意,她可體察到皇帝有這份心意了?可偏偏蘇綠筠就說了,還教唆自己的兒子要給自己爭氣,要討皇帝的歡心。當時的皇帝正沉浸在喪妻的痛苦中,最見不得的就是這爭鬥之事,偏偏蘇綠筠要撞上去。
  • 如懿傳原來隱藏了這麼多細節:如懿為何把畫像剪碎燒掉?你知道嗎
    1.玫瑰花簪《如懿傳》中,乾隆特別喜歡送如懿頭釵,其中如懿最愛的就是玫瑰花簪,皇上美其名曰,惹人愛,致使如懿不斷淪陷,所以她也最在意這支玫瑰花簪了。在進冷宮之前,她手裡拿著這支頭釵依依不捨,最終卻選擇把它放在首飾盒,保存在延禧宮。
  • 《如懿傳》中的白蕊姬:一顆棋子的悲慘人生
    《如懿傳》中,玫嬪的人生就像過山車,剛爬上坡頂,便一路俯衝向下。她一朝成為寵妃,最終卻被賜了毒酒,落了個悲慘的結局。純貴妃和海蘭得知後趕來,海蘭正命人去太醫院查明原因時,玫嬪恰好來了,她承認是自己做的。皇上決定處死玫嬪,讓如懿親自看著玫嬪死去。
  • 《如懿傳》原著:由永珹失寵,看如懿的翻雲覆雨白蓮花手段
    永珹是皇帝登基後得的第一個「貴子」,因之前接連兩位皇嗣喪於硃砂之毒,金玉妍產下一位健康的阿哥,皇帝是極歡喜的。李玉一笑,「前幾日皇上陪伴純貴妃,見她戴著的項圈奪目,便問了句來歷,純貴妃便老實說了。這樣規制的項圈難得,奴才記得兩廣總督福臻所進獻的禮物裡便有這一樣,只是不知怎麼到了嘉貴妃手裡,便如實回稟了。」「你這般回稟,皇上當然會疑心去查,是不是?」如懿掐了幾朵新鮮玉簪在手中,留得一手餘香。
  • 如懿傳:如懿明知甄嬛害了她姑母,為何還要一直討好她呢?
    如懿傳:如懿明知甄嬛害了她姑母,為何還要一直討好她呢?如懿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便是再深的感情也少不了去經營,人在某些時候也要學會變通。如懿出身於烏拉那拉家族,這也是當時的大家族,她的姑母是先帝的皇后,母儀天下,雖說烏拉那拉氏一族在前朝沒有什麼勢力,但在後宮可是連著出過太后皇后的,如懿也被寄予厚望。
  • 如懿傳:一片素心唯護主,到底渾如一場空。
    素練,出自流瀲紫所著小說《後宮·如懿傳》及電視劇《如懿傳》中的杜撰人物,劇版由閔春曉飾演。富察·琅嬅的陪嫁侍女兼心腹、皇后大宮女、長春宮掌事姑姑,忠心耿耿、心機滿滿;每走一步都在籌謀劃策,為富察氏一族的榮耀和皇后之位的穩固殫精竭慮;時時如履薄冰、處處小心翼翼,最後卻還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 盤點《如懿傳》原著中的後宮八樁疑案,有人背鍋有人笑
    一部《如懿傳》,就是一部蒙冤洗冤錄,那些洗不清的,都成了疑案。當時潛邸之中與諸瑛最面合心不合的,就是福晉富察琅嬅。長子非嫡子,一直是琅嬅最尷尬處。他倆都以為是如懿下的手,為了報恩,決定隱瞞「真相」。這一次連凌雲徹都沒有想到,這是魏嬿婉的手段。他更沒有想到,幾年以後,這個馬鞍和兩枚銀針,會成為他和如懿皇后有私情的「罪證」。
  • 如懿傳,情深義重,皇帝終究是和如懿永遠在一起了
    「生死相依」是如懿與皇帝少年時的約定,一部牆頭馬上讓兩人相識相知。也就是在那高高的紅牆之上,兩人定下了一生相守的約定。「生同衾,死同穴」是弘曆對如懿的承諾。「生同衾」是他在如懿家族落難時極力爭取了如懿留在她身邊,幾經波折之後,在眾多人的反對之下,立如懿為皇后。幾十年的夫妻,弘曆是真的兌現了「生同衾」的諾言。
  • 《如懿傳》中,如懿心機謀略不輸甄嬛,為何沒有當上太后?
    《如懿傳》中,如懿心機謀略不輸甄嬛,為何沒有當上太后?《如懿傳》中如懿幾乎沒有算計過他人,但在劇中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懿的心機和謀略並不輸甄嬛,那為何如懿沒有當上太后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如懿和甄嬛的追求不一樣,如懿追求的是一顆真心,想要一生一世一雙人,而甄嬛則很明白,在皇家裡,感情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有把握在自己手裡的,才是可靠的,所以她可以為了權勢而放棄愛情,但如懿卻不能。
  • 《如懿傳》琅嬅:同樣是富察皇后,她比《延禧攻略》容音差在哪?
    但最讓琅嬅耿耿於懷,甚至說在今後的日子中最常提到的 「越俎代庖」,其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時的琅嬅高坐上位,在眾人的誇讚中,整個王府,只有琅嬅「兒女雙全」。為了探聽皇上心意,不顧及蓮心的一生幸福,要把蓮心嫁給太監王欽,還把責任推到如懿撫育大阿哥身上。即使皇后心有愧疚,覺得有損「陰德」,但她仍然選擇這麼做,毀了蓮心。後來蓮心幾次求救,她都視而不見。當蓮心與如懿聯手自救後,為了堵住蓮心的嘴,扣住了她在宮外的弟妹。為了提防如懿,初次便給了如懿和晞月含有零陵香的手鐲。六年過去了,府中兒女雙全的只有她。
  • 如懿傳:五阿哥反水,害死如懿,魏嬿婉怎麼這麼壞!
    在如懿、海蘭、皇上全力培養下的永琪,居然因為江太醫是如懿所薦,諱疾忌醫,附骨疽多次發作不去找太醫看病,而且多次吃寒涼食物洗冷水澡,導致早亡。辜負了他們的培養之恩,是為不忠。在如懿被乾隆因為香件事件打耳光的時候,永琪從來沒有去看過如懿,還勸海蘭這個敏感時候不要去看如懿。
  • 如懿傳:論宮鬥達人金玉妍,是怎麼從小小格格走上皇貴妃之位的
    對比完富察氏和烏拉那拉氏的家族勢力之後,金玉妍果斷選擇了投靠身份最高的皇后和位份次之的貴妃,她努力討好富察琅嬅和高晞月,看似依附在她們身邊實際卻是利用她們除掉自己的阻礙,等到最受皇帝寵愛的如懿進了冷宮,玫嬪和儀嬪的孩子都上了西天,整個後宮也就只剩下她金玉妍最討皇帝的喜歡了
  • 重讀《如懿傳》才懂:乾隆最初深愛如懿,為何愛著愛著就變心了?
    以前讀這句話只覺得傷感,如今看來,卻是真正的誅心之語,重讀《如懿傳》我們感到好奇,乾隆最初深愛著如懿,為了她敢忤逆父皇的旨意,執意納她為側福晉,多年來,苦心經營,只為將她推上皇后之位,與她共享這盛世江山。
  • 如懿傳和甄嬛傳同為流瀲紫的大作,為什麼如懿傳不如甄嬛傳叫好
    講一下如懿傳最不討觀眾緣的地方吧:女主的性格:我相信如懿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大部分人無法感到共鳴的主要原因。不知道是孩子生太多,還是貞淑的離去順便帶走了她的腦子,一個前期把皇后和貴妃槍使的女人,後期居然過得那麼悽慘;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皇上越忌諱什麼越幹什麼。她對所有有勢的人都虛情假意的當過姐妹,就是對如懿從頭到尾都沒給過好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