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甘露寺》分冊,講的是諸葛亮「二氣周瑜」的情節,今天繼續分享《三氣周瑜》分冊。
《三氣周瑜》封面由沈麓元先生繪製
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這套《三國演義》連環畫中,《三氣周瑜》分冊篇幅極短,只有七十二幅圖,情節也比較荒唐。主要內容是:
周瑜借魯肅之口,騙劉備說自己打算帶軍攻打西川,將從荊州經過,屆時請劉備予以方便。其真實目的是想趁機殺掉劉備,奪取荊州。諸葛亮自然不會上當,假意答允下來。待周瑜大軍來到荊州,命趙雲、關羽、張飛等人嚴陣以待,周瑜不甘心,賭氣之下,索性引軍往西川去,路上,接到諸葛亮信件,勸他還是回東吳,免得勞師遠徵損兵折將。周瑜氣急攻心,終於病死。這就是所謂的「三氣周瑜」。
這段情節,將魯肅、周瑜等人寫得智力低下,只為襯託諸葛亮的料事如神,是整部《三國演義》的敗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本由著名畫家汪玉山繪製的《三氣周瑜》——
第一頁圖中的周瑜,面相完全沒有前面幾冊中的風採,顯得促狹、糾結,這和周瑜在本冊中的行為舉止倒頗為相符。
孫權的造型仍然和其它分冊的問題一樣,由於整部連環畫造型統一設計,未能區分不同時期人物形象的差別,因此二十多歲的孫權,顯得頗為臃腫。
周瑜和孫權都急於拿回荊州,逼魯肅再去找劉備討要。在荊州問題上,書中的魯肅是個頗為可憐的角色,兩頭不是人。孫權對他的不滿已經到了毫不顧忌顏面的地步,當眾訓斥他,全然忘記了赤壁之戰前,眾文臣都主張投降,唯有魯肅一句「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表現出來的忠心和遠見。
這張圖非常漂亮,劉備裝腔作勢地哭、魯肅情真意切地勸、諸葛亮遊刃有餘地背手站立,三人姿態各異,反映出心境各異。
周瑜想出「假途滅虢」之計,魯肅表示贊同,兩人似乎完全當諸葛亮是擺設。如此低級的策略,自然是史書上沒有的,不過演義為了襯託諸葛亮之神,在這裡將東吳兩位頂尖人物寫得頗為低能。
周瑜以為劉備中計,親自帶兵先乘船後騎馬前來荊州,畫中周瑜的形象顯得較為稚嫩。
城頭趙雲嚴陣以待,諷刺周瑜絕不可能去奪西川,野外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等人則四下埋伏。
周瑜一氣之下,決定率軍徑直往西川而去,誓要爭回這口惡氣。不料在上遊河口遭遇劉封、關平阻截。
而諸葛亮得勢不饒人,派人送了封信來,曉以利害,勸周瑜回頭。周瑜心裡清楚不可能奪取西川,心灰意冷,不多久,一命嗚呼,死前哀嘆「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帶著趙雲,來柴桑弔唁,東吳諸將怒氣衝衝,但忌憚趙雲的勇猛,不敢輕舉妄動,加上魯肅是寬厚長者,諸葛亮更加有恃無恐,這也是小說渲染諸葛亮料敵如神的手法。本張圖中,東吳諸將隱隱然有一擁而上的衝動,而諸葛亮對這種壓迫感表現得毫不在乎,只緊緊挨著魯肅。這種千鈞一髮的意味被描繪得十分傳神。
本冊最後,龐統現身,臥龍鳳雛終於聚首。此後龐統如何被孫權、劉備小看,如何在小縣城酗酒度日,如何在張飛面前小試牛刀,半日之間處理完數月之事,才最終被劉備奉為座上賓,等等情節,在連環畫中均被省略。
和情節的簡略一樣,本冊畫得也略顯潦草,細節部分較為大意,比如下圖,東吳使者覲見曹操,臺階部分就畫得較為粗率。縱觀全冊,給人的感覺就是,畫得比較急。
繪製者汪玉山先生,是連環畫界最高產的畫家之一,平生作品超過300部,他和他的家族於三四十年代從事連環畫產業時期,就是以快見長,往往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作品推向市場。
在參與創作《三國演義》時,由於承擔的任務很重,超過七分之一的分冊(共九冊)由他完成,於是個別分冊上,汪先生也不免重拾舊日風格,略顯倉促而不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