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書讀後感不好寫,因為堅決不能吐露案情,因為很多推理書都是「一次性」的。
《壞小孩》這本書挺厚,但是其實也就是四到五小時的篇幅,而且是剛一讀馬上就進狀態那種,內容超吸引人。看完原著,我打算看看劇了。
不過沒忍住,所以先在網上看了看解密,發現劇和原著,略有不同,所以,我更不能劇透原著了。
言歸正傳,《壞小孩》也是兩條線,張東升一條,朱朝陽一條。他倆的名字合起來是朝陽東升,我想這是隱喻希望,也是在隱喻光明,因為朝陽即代表初升的年輕太陽也代表冉冉升起越來越亮的太陽,而東升則是在強調朝陽的這兩個屬性。所以,東升與朝陽,他們是一回事。
我發現《壞小孩》有點像《白夜行》,但沒有《白夜行》那樣壓抑,在我看來《壞小孩》沒有把重點放在人性的探討上,這個點由讀者自己去挖掘,因為《壞小孩》主要還是把重點放在了「推理」——事件的發展上——整個故事不再把兇手隱藏,而是用整個事件探討「完美犯罪」的可行性——「完美犯罪」晾給讀者看,看大家怎麼選擇!
《壞小孩》我認為拋出來了一個題目——高智商,即天才——一旦犯罪,是多麼可怕。張東升不用說,數學天才,如果不是和徐靜結婚,妥妥的博士。而且可以說,張東升其實做到了完美犯罪,唯一的意外是三個小孩。
張東升對於朱朝陽的爸爸和繼母的動手,其實也是完美犯罪,朱朝陽又成了那個唯一的意外。
之後是張東升打算滅口這件事,其實還是完美犯罪,朱朝陽還是那個唯一的意外。
為什麼朱朝陽總是那個意外呢?別忘了,朱朝陽其實也是一個數學天才。說真的,在看書的時候,我的感性是希望朱朝陽能夠不被抓住,以後好好做人的,就像他日記裡寫的,希望可以做一個全新的人。
而當我在寫這份讀後感的時候,我的理智回來了,我想,朱朝陽他是下一個張東升,他不會成為我們所想像的那種好人的。所以小說最後那句「這一釐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釐米」初讀時,我是希望按下「取消鍵」的,現在想來,一旦按了「取消鍵」朱朝陽就真的不會回頭了,因為他其實騙過了所有人包括書前的我,他「完美的」獲得了新生,那麼他怎麼可能還是原來的朱朝陽,又怎麼可能會是我們所期待的那種善良的全新的朱朝陽?
《唐人街探案》裡,小女孩最後低頭抬眼一笑,多麼恐怖——完美犯罪——多麼恐怖?所以,高智商的人——像張東升、朱朝陽一樣的高智商的人——一旦犯罪是多麼恐怖——他們的智力水平遠超大眾,他們可以騙過所有人,他們可以「製造」真相,讓自己「完美的無辜」,甚至能在大眾心理「製造」同情。
所以,我不認為《壞小孩》是在寫小孩之壞之殘忍,因為朱朝陽本就是從前的張東升,他倆是一回事。
《壞小孩》拋給我們的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在「完美犯罪」裡,眼見不一定為實,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兇手想讓我們看到的。
而後,《壞小孩》又拋出了一個終極命題——不要濫用自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因為其實你無法判斷究竟在幹擾你做出選擇的因素是什麼?就像嚴良教授最後在糾結要不要撥出電話,他竟然也在糾結,可是他已經錯過一次了,卻還在糾結。
從嚴良教授為數不多的出場可以看出來,同樣是數學天才,但一旦有著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的善良,有著一顆慈悲心,那麼他也會陷入「選擇的兩難」,天才尚且如此,遑論普通大眾?特別是,嚴良教授在徐靜這件事上是錯過一次的,而面對著朱朝陽他還是在猶豫。
這一釐米對嚴良是最長的距離,那對我們豈不是生與死的距離——朱朝陽一旦在優等生的路上一路向前,還有誰會知道他的心有一個隱秘的角落,藏著最最可怕的意識。特別是,他的優秀會成為他的武器,他的優秀會成為他的偽裝。
所以,嚴良教授,請你按下「撥出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