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裡的男主角方鴻漸,擱現在,就是標準的社畜。
工作上,毫無成就,能力跟不上野心,逐漸淪為職場邊緣人;
婚姻裡,一地雞毛,稀裡糊塗娶了自己不愛的人,又懶得經營婚姻,結果就在離婚的邊緣瘋狂試探;
人情世故上,像個低能兒,該得罪的不該得罪的,全得罪了。
這樣一個人,也難怪趙辛楣說他: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第一次讀《圍城》,是上高二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方鴻漸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窩窩囊囊,一點不瀟灑。
如今再讀圍城,脊背一陣發涼,恍然發現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方鴻漸的影子。
方鴻漸原本是個贏在起跑線上的人,父親是前清舉人,在一個縣城裡做大鄉紳,雖然不是富得流油,但也過得十分富足。
那時,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到社會上摸爬滾打,方鴻漸卻在父母的蔭護下接受大學教育。
或許是一切都來得太容易,所以才不懂得珍惜。
方鴻漸上大學完全是在混日子,不斷換專業,原本要學的是土木工程,可是:「他是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裡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
後來,好運開掛得到嶽父的資助,到歐洲留學深造。令人費解的是,他深造的專業是中國文學。
在當時那個環境下,方鴻漸的行為無異於到俄國學法語,到法國學西班牙語。方鴻漸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無非是覺得國外學得淺,不用努力罷了。
事實上,方鴻漸出了國,真真是將虛度光陰發揮到了極致。
他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訪《永樂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方鴻漸糊弄學業的後果就是,無法正常畢業,只得購買一個假的博士學位證書,帶回國敷衍父母和嶽父。
俗話說:「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這句話說的就是學習這件事兒。
貪圖享樂的方鴻漸,完美逃避了學習的苦,但生活的苦他卻無處可逃。走上社會之後,他就像一個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對生活這位勁敵時,毫無還手之力,被打得遍體鱗傷。
方鴻漸剛回國時,工作沒有著落,嶽父照顧他,讓他在自己開的銀行裡掛個職。
方鴻漸沒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天天混日子,幹著幹著還覺得銀行這座小廟限制了拳腳,工作的內容不高級,滿足不了自己吹噓的資本,加之和嶽母鬧得不愉快,就跳槽去了三閭大學。
方鴻漸能到大學教書,說來多虧了趙辛楣的「小心眼」。
趙辛楣喜歡的姑娘,對方鴻漸芳心暗許,方鴻漸又是個不主動不拒絕的人,和姑娘走得很近。趙辛楣為了拆散他們倆,使計讓三閭大學的校長,給方鴻漸發了聘書。就這樣,方鴻漸離開了上海,去了偏遠的三閭大學任教。
方鴻漸在三閭大學的日子並不好過。
原本,校長許諾給方鴻漸的是教授職位,結果發現方鴻漸沒有學位,只是個遊學生,而且不是學政治的,壓根兒就不滿足當政治系教授的資格。
最後,只看在趙辛楣的面子上,讓他教了倫理學,還施捨了副教授的職位。
可方鴻漸腦袋空空、肚子無貨,倫理課教得非常爛,學生興趣全無。
陰差陽錯之下,他又教了英文,結果紕漏百出,被學生捅到了校長那裡,差點丟掉工作。最後,所有人都得到了續聘,只有方鴻漸被解聘,狼狽地離開。
一時沒努力,步步跟不上,這是最殘酷的人生,方鴻漸是最好的例子。
人生就是一個儲蓄罐,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未來都會打包還給你。
如果你在最該蓄積力量的18歲,得過且過,逃避學習。那麼30歲的時候,就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躺平任生活蹂躪。到了40歲,就會被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
別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一點苦都不肯吃的人,註定一輩子平庸。
方鴻漸對待感情,不可謂不渣。
在回國的郵輪上,方鴻漸因為寂寞和鮑小姐勾勾搭搭。
被甩了之後,和蘇小姐又搞起了曖昧,就在要捅破窗戶紙時,轉而看上了蘇小姐的表妹唐小姐。
蘇小姐氣不過,把方鴻漸買假文憑的事,在表妹面前添油加醋抖摟了出來。
唐小姐一氣之下,和方鴻漸劃清了界限,一段尚在萌芽的感情就此早夭。
最後,方鴻漸稀裡糊塗和三閭大學的同事孫小姐結了婚。
電影《非誠勿擾2》中有句臺詞,道出了婚姻的真相: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
全世界這麼多人,和真愛結婚的概率是二十八萬分之一乘以三分之一,所以大多數人,都是和「錯」的人,攜手走進婚姻。
即便感情最終的歸宿,不是心裡的白月光,很多人也妥善對待、用心經營,把生活過成了詩。
可方鴻漸對待婚姻卻吊兒郎當,吝嗇對妻子好,把生活過成了一地雞毛。
人前的方鴻漸,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但婚姻裡的方鴻漸,尖酸刻薄,情緒自控無能。
方鴻漸和妻子剛離開三閭大學到重慶時,趙辛楣約他們出來聚聚,聊聊天,吃吃飯。
不巧的是,孫小姐身體不舒服,吐得像個害病的貓,又沒有得體的衣服出席,就跟方鴻漸說讓他一個人去。
方鴻漸一聽妻子說不去,頓時像個炸毛的豬:「我不知道你那麼虛榮,那件花稠的旗袍還可以穿。」
這句話,成功激怒了孫小姐:「我還沒花你的錢做衣服,已經挨你罵虛榮了。那件旗袍太老了,我白皮鞋也沒有,這時候去買一雙,我又怕動,胃裡還不舒服。」
兩個人僵持不下時,趙辛楣來了,看到孫小姐不舒服,忙說吃飯改期。可最後,方鴻漸還是拋下妻子,和趙辛楣出去快活了。
方鴻漸對待妻子的態度,印證了一句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對待妻子,方鴻漸就像個盲人,看不見妻子的需要,看不見妻子的情緒,還總責怪妻子有需要、有情緒。
方鴻漸對待妻子的家人,也一言難盡,以至於孫小姐成了受氣的夾心餅乾。
孫小姐和姑媽感情頗為深厚,但方鴻漸看不慣這位姑媽,也看不慣妻子和她走得近,索性就要求她離這位姑媽遠點兒。
孫小姐很為難,因為姑媽是少有的對她好的人,工作也是姑媽安排的。可以說,在孫小姐心裡,姑媽的分量勝過重男輕女的親媽。
方鴻漸見妻子還是經常和姑媽見面,便隔三差五出言譏諷:「哼!我不許你去,你不還是一樣去」、「你本領大,有靠山,賺的錢比我多」……
婚姻裡的方鴻漸,毫無度量,尖酸刻薄,把生活的不如意全發洩到妻子身上。
方鴻漸後來更變本加厲,他瞞著妻子辭了職,打算一個人去重慶投奔趙辛楣。孫小姐知道後,再也忍無可忍,拎著行李去了姑媽家。
攤上這樣的丈夫,孫小姐真是倒了八輩子黴。
一個合格的丈夫,會顧及妻子的感受,照顧妻子的情緒;會盡力維護好和妻子家人的關係,不讓妻子為難;會把尊重融入到相處的點滴細節,做任何決定前,和妻子好好商量。
顯然,方鴻漸是不合格的,他在婚姻裡肆意妄為,眼裡只有自己,就像個任性的孩子,全憑喜怒行事,怎麼爽怎麼來,不顧他人的感受。
婚姻是兩個人共同經營一份愛的事業,每個人都需要捨棄一部分自我,花點心思取悅對方,在磨合中找到相處的舒適區。
而方鴻漸固執的堅持自我,不願意花心思在妻子身上,不願意費心經營婚姻,這樣的人跟誰過都是一場災難。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是《紅樓夢》中一副經典的對聯,意思是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把人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
中國是個講究人情世故的國度,小到如何說話,大到如何做事,都需要仔細斟酌。
對人情世故通達的人,往往能化戾氣為祥和,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而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即使非常有才華,也很難有什麼成就。
方鴻漸在處理人情世故上,就像個低能兒,這讓他的人生路越走越窄。
方鴻漸剛回國時,深得嶽父母一家人照顧。但他卻不知感恩,上班混日子也就算了,還毫不避諱地和不同的女人勾勾搭搭。
雖然女兒已經過世,方鴻漸註定要成為別人的女婿,但嶽父母看到方鴻漸急不可耐地戀愛,心裡還是酸酸的,略有微詞。
再加上,方鴻漸不主動維護關係,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嶽母對他意見很大:他吃我周家的飯,住我周家的房,賺我周家的錢,瞞了我外面去胡鬧,一早出門,也不來請安,目無尊長,成什麼規矩!
沒過多久,方鴻漸徹底和嶽父母撕破了臉,灰溜溜地離開了上海。他完全沒有給自己留後路,導致後來失業回上海,少了一份幫助。
因為趙辛楣舉薦,方鴻漸跳槽到了三閭大學,之後方鴻漸徹底開啟了「得罪人」模式,該得罪的、不該得罪的,一股腦兒全得罪了。連學校裡執掌生殺大權的校長,都得罪了。說起來,這跟一樁醜聞有關。
趙辛楣與同事的太太暗中勾搭到了一起,不巧的是,校長和這位太太,也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趙辛楣的醜事爆發後,匆匆離開了學校,讓方鴻漸轉交辭職信。
校長不知道方鴻漸究竟知道多少,說話試探方鴻漸,方鴻漸卻情商欠費地說:「我有點知道」。
此話一出,方鴻漸就成了校長的眼中釘肉中刺。最後,所有人都得到了學校的續聘,只有方鴻漸被解聘了。
情商欠費,不懂人情世故,早晚會吃大虧,這是生活教會方鴻漸的最慘痛的一課。
數據統計表明:在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知識、技術等因素僅佔15%,剩下85%都取決於人際關係。
可見,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為人處世的能力,會做人比會做事更重要。方鴻漸不得志的人生,錯就錯在不懂人情世故。
方鴻漸的手裡,原本握有一副好牌,最後卻打得稀爛,事業、婚姻、人際關係全不得意。究其原因,他出牌的方式太自我、太隨意,永遠只顧眼前,缺乏遠見,得過且過,生生把人生打成了雜亂無章的困局。
願讀過《圍城》的人,都能以方鴻漸為鑑,審視自我,修正自我,打出王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