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一 張誠

2020-08-24 瀟灑濟南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一 張誠

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張誠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

河南有個姓張的,他的祖先是山東人,明朝末年山東大亂,他妻子被清兵擄去了。姓張的經常住在河南,就在那裡安了家,娶了個河南妻子,生下個兒子叫張訥。不久,妻子死了,又娶了個妻子,也生了個兒子,取名張誠。繼母牛氏性情兇悍,把張訥看作眼中釘,當奴隸一樣使喚。讓他吃粗劣的食物,穿破爛的衣裳。打發他上山砍柴,規定每天必須砍夠一擔,砍不到那些就又鞭打又辱罵,折磨得張訥真是不堪忍受。沒了親娘的日子真苦啊!

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張誠,牛氏就截然兩樣了。她把好吃的偷偷藏下,趁張訥不在家時給張誠吃,又把他送進學堂,讓他跟老師讀書。

後來,張誠漸漸長大了,天性孝順友愛,他不忍心看著哥哥吃苦受累,就暗中勸告母親,牛氏哪裡聽得進去。

一天,張訥進山打柴,還沒砍滿一擔,遇上了大風雨,只得躲在山巖下避雨。等雨停了,天也黑了,張訥肚子餓得咕咕叫,就挑起砍好的柴回家。牛氏一看柴砍得少,就大發脾氣,不讓張訥吃飯。張訥餓得難受,只得回到屋裡直挺挺躺著。張誠放學回到家,看到哥哥有氣無力的樣子,就問:「哥哥病了嗎?」張訥說:「只是餓得慌。」張誠問他為什麼不吃飯,張訥就把實情告訴他。張誠聽完,很悲傷地出去了。過了一陣,他懷裡揣著餅來給哥哥吃。張訥問餅是哪兒來的,張誠說:「我從家中偷了些面,請鄰居家大嬸做的,你儘管吃,不要說。」張訥吃了餅,囑咐弟弟說:「以後不要再這樣,如果叫母親知道了,會連累你的。再說每天吃一頓飯,雖然餓,也餓不死。」張誠說:「哥哥身體本來就弱,哪有力氣打很多柴呢?」

第二天,張誠吃完飯,偷偷爬上山,來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張訥看見弟弟,吃驚地問:「你來幹什麼?」張誠說:「我幫哥哥一起砍柴。」張訥問:「誰讓你來的?」說:「我自己來的。」張訥說:「不要說弟弟不會打柴,就是會,你也不該來。」就催他趕緊回家。張誠不聽,用手扳,用腳踩,拗斷樹枝,幫哥哥弄木柴,還說:「我明天得拿斧子來。」

張訥走過來阻止他,見他手指已經弄出血,鞋子也磨破了,心疼地說:「弟弟快回去!你不馬上走,我就用斧子自殺!」張誠這才同意回家。張訥把弟弟送到半路,才返回原地。他把一擔柴挑回家後,就到學館去,告訴老師說:「我弟弟年紀小,別讓他出學館門。山裡的虎狼多,怕出危險。」老師說:「張誠上午不知去哪裡了,我已經責打過他了。」張訥回家偷偷對張誠說:「不聽我的話,挨老師打了吧。」張誠笑笑說:「沒有的事。」

第二天,張誠揣了斧子又上山去。張訥吃驚地說:「我一再囑咐你不要來,怎麼又來了?」張誠什麼話也不說,急急忙忙砍柴,累得滿臉是汗,也不休息一下。大約砍夠了一捆,也不告別,就回去了。老師又要責打他,他就實話告訴了老師。老師聽了,很感嘆地說:「你真是個懂得兄弟友愛的好孩子呀。書沒有白念!」就不禁止他了。

張訥屢屢勸阻弟弟不要再上山,張誠就是不聽。一天,兄弟倆和幾個樵夫正在山上打柴,突然竄出了一隻老虎,大夥害怕得趴在地下。老虎竟然把張誠銜了去。老虎叼了人走得慢,被張訥追上,使勁用斧頭砍老虎,砍中了老虎的後胯。老虎疼得狂奔起來,一會兒就跑沒影了,再也沒法追尋,張訥痛哭著返回來。樵夫們都安慰他,他哭得更傷心了,說:「我弟弟不像一般人的弟弟,再說他是為我而死,我還活著幹什麼?」舉起斧頭就砍自己的脖子。眾人急忙搶救,只見已砍入肉裡一寸左右,血如泉湧,昏死過去。大家嚇得手忙腳亂,撕下他的衣服給他包紮傷口,一起扶著他回家。牛氏聽了事情經過,又哭又罵:「你害死我兒子,想割破點脖子來搪塞嗎?」張訥呻吟著說:「母親不要煩惱。弟弟死了,我決不會活下去。」眾人把他抬到床上,張訥創口疼得不能入睡,只是白天黑夜靠牆坐著哭。父親怕他也死去,常到床邊餵他一點吃的,牛氏總是惡毒地咒罵。張訥就不再吃東西,三天以後就死了。

村裡有個巫師,常給陰曹地府當鬼差。張訥的魂魄在半路上遇見他,向他訴說了先前的苦楚,又詢問弟弟在哪裡,巫師說沒見過,就轉身領著張訥走了。到了一座大城市,看見一個穿黑衣的公差從城中出來。巫師攔住他,替張訥打聽。黑衣人從身上的包裡拿出勾魂簿查看,上面有男女一百多人的名字,並沒有姓張的。巫師懷疑在別的勾魂簿裡,黑衣人說:「這一路都歸我管,怎麼會有差錯?」張訥不信,硬纏著巫師走進城去。城裡新鬼老鬼,來來往往,飄飄忽忽,也有以前認識的,上前去詢問,都不知道張誠的下落。忽然眾人七嘴八舌說:「菩薩來了!」張訥抬頭一看,見雲端裡站著一尊大神,渾身散發著光芒,世界頓時一片光明。巫師祝賀張訥說:「大兄弟有福,菩薩幾十年才到一次陰曹地府,超度鬼魂脫離苦難,今天正被你趕上了。」就拉著張訥跪下。眾鬼們都亂紛紛跪滿一地,雙手合掌,齊頌「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聲音震動天地。菩薩揮動楊柳枝,遍灑甘露,露水細如塵霧。不多久,金光散去,霧氣也沒了,菩薩也看不見了。張訥覺得脖子上沾了甘露,斧子砍的傷口不再疼痛。巫師仍然領著他一起回家,看見村裡的門了,才告別離去。

張訥死了兩天,忽然又甦醒過來,把自己在地府的經歷講了一遍,說張誠沒有死。牛氏認為他這是編瞎話騙人,罵得更厲害。張訥滿腹委屈無法申辯,摸摸脖子上的傷確實好了,就掙扎著站起身,對著父親下跪說:「我要穿雲入海去尋找弟弟,如果找不到,我這輩子也不回來了。請父親仍舊當兒子已經死了。」老父把兒子引到沒人處,相對哭泣了一陣,也不敢留他,就送他上路了。看來,他父親也是怕牛氏啊。

張訥離開家,一路走,一路問,大街小巷、各個路口到處尋訪打聽弟弟的消息。盤纏用完了,就一路討飯而行。過了一年,來到金陵。一天,張訥衣衫襤褸、佝僂著身子走在路上,偶然看見十幾個人騎著馬經過,就走到路旁躲避。其中一個人像是官,年紀有四十多歲,那些健壯的隨從騎著高頭大馬,前後護衛著他。另有一個少年騎一匹小馬,不斷地打量張訥。張訥因為他是貴公子,沒敢抬頭看。那少年忽然勒住馬跳下來,他叫著說:「這不是我哥哥嗎!」張訥抬起頭細細辨認,竟然是張誠!跑過去握住弟弟的手,兩個人放聲大哭。

張誠哭著問:「哥哥怎麼會流落到這裡?」張訥說了事情的原委,張誠更傷心了。隨行的護衛們都紛紛跳下馬來,問明了原因,報告官長。官長命令騰出一匹馬來讓張訥騎,兄弟倆一起回到他的府中,張訥這才細問張誠後來的遭遇。

原來當初老虎叼了張誠去,也不知什麼時候把他丟在路旁,張誠昏昏沉沉,躺在路上過了一宿。正好張別駕從京城回來,路過這裡,見張誠長相文雅,愛憐地去撫摩他。張誠漸漸甦醒過來,說了自己的家鄉住地,可是距離已經很遠,就載著他一起回府。又用藥給他敷在傷口上,過了幾天才痊癒。張別駕沒有兒子,就把張誠收為養子。剛才是張誠跟著養父外出遊覽,沒想到正好碰上哥哥。

張誠把這些原原本本告訴張訥。剛說完,張別駕進來了,張訥跪下來連連叩頭,感謝他救了弟弟一命。張誠進屋,捧出一套綢衣服給哥哥換上,就擺下酒宴,一邊吃喝一邊敘談。張別駕問:「你家族在河南有多少人口?」張訥回答:「沒有別人。我父親小時候是山東人,後來才流落到河南。」張別駕說:「我也是山東人。你的家鄉屬哪裡管轄?」張訥回答:「曾聽父親說起,屬東昌府管轄。」張別駕吃驚地說:「咱們是老鄉啊!為什麼遷居到河南?」張訥說:「明朝末年清兵打進來,擄去了我的前母,父親遭遇戰禍,家產被掃蕩一空。早先在西邊做生意,來來往往熟悉了,就定居在那裡了。」

張別駕又驚訝地問:「你父親叫什麼名字?」張訥告訴了他。張別駕兩眼直楞楞看了張訥一會兒,低下頭好像在思量著什麼,快步進入裡屋。不一會,張別駕的母親出來了。張訥、張誠兩兄弟一起跪拜。施禮已畢,太夫人問張訥:「你是張炳之的兒子嗎?」張訥說:「是啊。」太夫人大哭起來,對張別駕說:「這是你弟弟啊!」張訥兄弟倆你看我,我看你,一時莫名其妙。太夫人說:「我嫁給你們父親三年,就流落到北方,跟了都統黑固山半年,就生下你們哥哥。又過了半年,黑固山就死了。後來,你們哥哥承襲官職,一直升到別駕,現在已經退職。這些年時時刻刻惦念故鄉和親人,幾次派人到山東去,總是打聽不到消息,哪知道你們父親已經遷到河南了呀!」就對別駕說:「你把親弟弟當作養子,可折了福了!」別駕說:「當初我問張誠,他沒說過是山東人,想必是年齡太小不知道吧?」於是就按年齡排行:別駕四十一歲,為長兄;張誠十六歲,最小;張訥二十二歲,為老二。

別駕突然有了兩個弟弟,太高興了!和他們同住一屋,詳細了解了離散的緣由,就開始作回河南的打算。太夫人怕牛氏不接納,別駕說:「能容納就住在一起,不相容就分開過。天下哪有不認父親的人呢?」於是就變賣房產,置辦行裝,定下日期向西出發。

到了河南家鄉,張訥、張誠先打馬回家向父親報信。父親從張訥離家後,牛氏不久也死了,成了個孤零零的老鰥夫,孤苦伶仃、形影相弔。忽然看見張訥走進屋來,猛然一喜,驚奇得恍恍惚惚;又看到了張誠,高興極了,話也說不出來,只是簌簌地掉眼淚;兄弟倆又告訴別駕母子到來了,老頭子停止了流淚,楞在那裡,不會哭,也不會笑了,呆呆地痴立著。

時間不長,別駕進了門,拜見父親完畢,太夫人拉住老翁相對痛哭。後來看到丫環老媽子、僕人小廝,裡外站得滿滿的,慌得老頭子不知是站好還是坐好了。張誠沒見到母親,問他父親,才知道已經去世了,嚎啕大哭,昏了過去,約有一頓飯的功夫才甦醒過來。隨後,別駕出錢建造樓房,請先生教兩個弟弟讀書。廄裡馬群騰躍,屋裡人聲歡笑,居然成了大戶人家。

松齡先生說:我聽完這個故事,眼淚落了好幾次:十幾歲的孩子,砍柴幫助哥哥,我感慨地說:「晉朝救助哥哥王祥的王覽,豈不是重現了麼!」於是落一次淚。到老虎銜走張誠,我不禁狂呼道:「老天爺竟如此糊塗!」於是又一次落淚。後來兩兄弟突然重逢,則是既高興又落淚。接下來,兄弟倆又增添了一個哥哥;而對於張別駕來說,則是增添了兩個弟弟,又為張別駕落淚。合家團圓,出乎意料地驚奇,出乎意料地喜悅,沒來由的淚,則是為老翁而落。不知後世也有像我一樣善於落淚的人嗎?

提示與感言:

我也是個容易落淚的人呀!特別為張訥、張誠的友愛而感動。

《弟子規》上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悌」就是兄弟友好,孝敬父母與兄弟友好都是人之大倫,是做人的根本。又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愛弟,弟敬兄,兄弟和睦,父母自然安心,這就是孝。像張誠、張訥兄弟這樣友愛,才感動得神靈保佑,讓他們合家團聚呀!

那麼惡毒的牛氏,也會生個善良的兒子呀!

相關焦點

  •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九,好快刀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九 好快刀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好快刀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 (聊齋故事刻瓷作品作者
  •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四,蟄龍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四 蟄龍 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蟄 龍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飛出幾步之遠,扭回頭朝著曲公,就見那龍頭已經比甕還大,身子已經有幾丈長。那龍又猛地一翻身,只聽霹靂一聲,震天動地,龍就騰空飛走了。
  •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地震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 地震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地震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八點左右,發生了強烈地震。(聊齋故事剪紙作品作者
  •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二十二 泥鬼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二十二 泥鬼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泥 鬼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我家鄉唐濟武太史,幾歲時他和蒲松齡交往密切,是《聊齋志異》最早的讀者之一,也曾為《聊齋志異》作序。他的詩文成就很高,王漁洋曾贊他:詩歌接近於蘇東坡,文章接近於莊子。他著有《志壑堂集》、《借鴿樓小集》等。泥鬼借別人的身體和嘴上門討眼睛,真是稀罕!但是明明是唐太史摳的眼珠,為什麼把氣撒在他同遊的表哥身上呢?
  •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三十九 螳螂捕蛇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三十九 螳螂捕蛇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螳螂捕蛇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
  •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二,口技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二 口技 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口技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 村子裡來了個女子,年紀大約二十四五歲,背著一個藥袋,來這裡行醫看病。(聊齋故事彩繪作者
  •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六 蘇仙
    趙玉霞聊齋故事之十六 蘇仙 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 蘇 仙 原著 蒲松齡 編譯 趙玉霞
  •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四十 武技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四十 武技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武 技 蒲松齡原著 趙玉霞編譯
  •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三十八 趙城虎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三十八 趙城虎淄川學者趙玉霞為您講述聊齋故事趙城虎 蒲松齡原著 趙玉霞編譯 好一個虎兒子,比那啃老虐老忘了養育之恩的壞兒女強多啦!
  • 聊齋中最感人的故事《張誠》,夫妻家庭被迫分開二十多年竟然重聚
    這幾天,被張玉環的故事所刷屏了,張玉環和他的妻子宋小女的遭遇讓人動容。兩人都是如此善良堅強,卻偏偏遭遇了這樣的不幸,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這樣被摧殘了。讓人不得不感嘆命運的不公,命運實在太殘酷了。而在這起不幸的事件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張玉環和宋小女二人那真摯堅守的愛情,渡盡劫波,兩人都不改對對方的愛,竟然還能重聚,實在令人位置動容落淚。
  • 聊齋故事|小夥因後媽兇悍常挨打餓肚子,卻沿街乞討為她找兒子
    這種兇悍的行為連街坊鄰居看了都為之側目。牛氏總把好吃的東西悄悄給張誠,讓他去私塾讀書,卻對張納懷恨在心,拳腳相加。張誠逐漸長大了,性格十分和順友愛,不忍心看著哥哥那麼辛苦,常常私下裡勸說母親對哥哥好一點,可是牛氏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覺得是張納在背後說她壞話,於是更加變本加厲了。
  • 故事:他撿了一個兒子,幾年後,才得知是同父異母親兄弟
    (重溫聊齋系列304篇《張誠》) 話說明朝末年,有個姓張的人,妻子被清兵搶走,他為了躲避戰亂,逃到河南,在此安家,娶了妻子,生了個兒子,取名張訥。沒幾年,妻子死去。他又續弦牛氏,生了兒子張誠。牛氏非常粗暴,對張訥很刻薄,讓他上山砍柴,不砍夠一擔,不準吃飯。她則讓親生兒子張誠上學堂讀書。 張誠長大了,見母親虐待哥哥,勸說母親,無奈牛氏聽不進。
  • 《重啟之極海聽雷》三叔究竟在不在十一倉,十一倉到底有什麼秘密
    在這周我們即將迎來《重啟之極海聽雷》第一季的結束,看目前這個進度,第一季的劇情應該是終結在十一倉的故事。十一倉能在行業中立足,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沒有十一倉存放不了的東西,第二就是十一倉從不丟貨。吳三省的下落開始,從而發生後續的故事。
  • 聊齋故事之捉狐
    捉孤講述的是一個老翁與狐狸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古代的小鎮子裡住著一戶孫姓人家。這戶人家中有一個孫老兒,相傳他這個人很有膽識,為什麼呢?各位看官且分聽雅芙細細道來。有一天晴空萬裡無雲,孫老兒閒來無事,躺在床上小憩。可他剛閉上眼睛,發覺有什麼東西爬上來,突然間,自己的身體飄飄然似騰雲駕霧。
  • 聊齋:百合之殤,只想跟你在一起,奈何轉頭成空!(下)
    書接上文,咱們的故事繼續往下講~聊齋故事自從鄰家大嬸回來告訴他,想娶範十一娘,門都沒有後,他就怒火中燒,然而,還不死心,依然關注著範十一娘的消息,心存希望,幻想真能娶範十一娘過門。直到聽說範十一娘要嫁給官紳之子,幻想破滅,他才徹底死了心,明白當下自己根本沒有可能抱得美人歸。然而,範十一娘香消玉殞的消息傳來,孟安仁覺得範十一娘對自己有情有義,只是身在豪門,身不由己。
  • 故事:被騙寶貝還挨打,神仙老頭說吃點虧,能長教訓
    這裡有一個果園,而張誠的肚子也餓得咕咕叫,見四下無人,張誠爬到樹上吃起果子來,把果核扔得遍地都是。果子酸甜可口,張誠吃得正起勁,突然聽到有個蒼老的聲音:「是誰在偷吃我的果子,這可是仙果,豈是凡人能享用的?」
  • 聊齋志異之咬鬼
    上一篇聊齋寫書生與山鬼相鬥的故事,這一篇聊齋依然是鬼故事,當我們走進聊齋你會發現,不管鬼神存不存在,人鬼神的故事卻永遠在民間流傳。為什麼會流傳,至少單憑人類的想像力,也就是作者蒲松齡的想像力根本無法完成。那麼,雅芙好奇故事的原型,也就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從什麼地方來的。
  • 聊齋志異之山魈
    山魈是聊齋卷一中第六篇故事。看標題就知道這是與山妖鬼怪有關的故事,雅芙心想,這蒲松齡特有趣,不是寫人就是寫鬼,不是寫神仙就是寫妖怪。他他他,哪來這麼多故事,如果都是他原創,他的想像力定是超群絕倫。當然,這些故事也許只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他閒來無事,加上好奇心使然,於是走訪民間收集這些奇奇怪怪的故事編匯後人整理罷了。
  • 聊齋:百合之殤,只想和你在一起,奈何轉頭成空!(上)
    然而,跟一般意義上的才子佳人故事不同,隱藏在故事之下的,是一段極少被表現的主題,具體是什麼,咱們順著故事往下看~聊齋故事-封三娘範十一娘,祭酒之女。節日當天,遊女如雲,範十一娘帶著丫鬟也來遊玩,觀燈賞景,心情極好。遊玩高興之際,範十一娘發現,在不遠處,有一姑娘,一直跟著她們,頻頻地打量自己,像有什麼話要說一樣。範十一娘停下腳步,看到是一名貌美的姑娘,也就二八年華。當下心生好感,轉過身來打量那名姑娘。姑娘看範十一娘停下來看自己,就微笑著對她說:「姐姐,你是範十一娘嗎?」
  • 《重啟》十一倉究竟有什麼秘密?吳邪為什麼要去十一倉?
    在《重啟之極海聽雷》劇中,白昊天是跟隨吳二白學習的白家人,而白昊天被吳二白安排管理最神秘的十一倉,這個十一倉就是11號倉庫,但既然是倉庫,裡面必然裝的有很多東西,但既然是神秘倉庫,自然想要知道裡面裝了些什麼,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那麼究竟十一倉裡面都是些什麼,為什麼吳二白要讓白昊天來管理十一倉呢?十一倉究竟隱藏著一些什麼樣的秘密呢,今天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