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孝文帝防腐(文史故事)

2020-10-22 半島文學

北朝北魏天安年間,朝廷法律南規定貪汙十匹布帛的人一律處

以死刑。可儘管如此,朝中的皇親國戚和王公爵侯自恃身份顯貴,依然暗地裡目無法紀地貪汙受賄。

孝文帝拓跋宏是個關心百姓疾苦的明君。他對朝中的腐敗之氣深惡痛絕,決心好好整治一下。

一日早朝,孝文帝在大殿中央放了好多一尺半高的鐵桶,個個狀如水罐,外面繪有彩漆。

看到這些鐵桶,殿下站列兩廂的王公大臣們都面面相覷,不知皇上要做什麼。

孝文帝見大家疑惑,就說:「眾卿,今日朕賜爾等每人一個鐵桶,只可作便溺之器,不可挪作他用,違旨不遵者,從嚴論處!

眾臣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卻都一齊跪謝,叩首伏地高呼:「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隨後依次上殿逐個領了鐵桶,各自下殿回府。

時值入梅,一連幾天陰雨綿綿。那些王公大臣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之輩,碰上這下雨天就懶得不願外出上茅廁。既然皇上賜給了專門便溺的鐵桶,他們就躲在屋裡往鐵桶裡屎撒尿。這樣一來,省去了好些如廁之苦。

由於鐵桶比較高,無法蹲著進行,王公大臣們索性坐在上面,很是舒適自在。那架勢狀如騎馬,尤其是那胳膊伸向後背擦屁股的動作,酷似催馬揚鞭的姿勢,於是,有人就給鐵桶起了個形象而文雅的名字一馬 桶。

且說孝文帝早已四處派人下去,暗地裡逐個查訪那些貪官汙吏的情況,把他們貪贓受賄的實情調查得了如指掌,收集了許多詳實的證據。

三個月後的一天,孝文帝在早朝時問群臣道:「眾卿,朕賜給你們的鐵桶如今尚好嗎?

只見眾大臣一個個都跪倒在地,異口同聲地答道:「回稟陛下,御賜鐵桶早已腐爛朽壞,都不能用了!

孝文帝面有怒色,說:「那鐵桶是用上等好鐵製成的,堅固耐久,怎麼連一百天都沒到就壞了呢?如此糟蹋賜物,實乃對聯不恭不....

眾大臣皇上有怪罪之意,都不敢言語。孝文帝一臉不滿,剛要發作,只見文班大臣列隊中閃出趙郡王拓跋幹,搶在孝文帝開口前慌忙稟奏:「陛下有所不知,那鐵桶雖上等好鐵所制,然作便溺之器,盛納屎尿汙穢之物,日久天長,勢必經不起腐臭敗壞之氣的侵蝕,所以才遭腐損壞了!

武班大臣列隊中的汝陰王拓跋天賜見有人先開了口,也壯了膽子出班奏道:「陛下,趙郡王所言極是,想這天氣酷熱,桶中廢棄穢物發酵,起沫變酸,致使鐵桶很快腐爛敗壞,非我等不恭不敬也!

文武百官皆嘖嘖稱是。

不料,孝文帝聽罷龍顏大怒,正色厲聲道:「你們明知腐敗之氣能損物壞器,致使堅固的鐵桶腐爛,不能長久使用,為何還敢貪婪淫亂,不守法令,自行腐敗之事呢?先帝留下的江山,即便是鐵匠打出的銅牆鐵壁,容納了你們這些腐敗之輩,還不就像那鐵桶一樣,不經百日便很快完蛋了嗎?

孝文帝還沒說完,朝中所有大臣都駭然無語。只聽孝文帝將拓跋幹叫到跟前,將他貪汙受賄的罪行如數列舉。

拓拔幹聽皇上說得事事確鑿,早已無話可說,只好認罪。於是,孝文帝罷免了拓拔幹的官職,令他馬上收拾家什,回家鄉做平民百姓。

接著,孝文帝又懲辦了剩餘的貪官汙吏。打那以後,行賄受賄之風幾乎被杜絕了。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北魏朝延與百姓個人的財力都充裕豐厚起來。

有一天,刺史王肅對孝文帝建議說:「陛下,現在雖然基本沒有行賄受賄、貪贓枉法的人了,可是,為防微杜漸,永絕腐敗的後患,您不妨再賜群臣塗以防蝕油漆的木馬桶,一來以示陛下體恤之心,皇恩浩蕩;二則便溺之事,天天有之,而坐於防腐的木桶之上,防腐寓意如警鐘長鳴,誰還敢貪汙枉法呢?』

孝文帝聽罷,龍顏大悅,誇讚王肅說:「賢卿真乃我朝忠臣比幹也!於是,孝文帝命令工匠打造了很多塗以防蝕油漆的「馬桶」,賜予群臣。

馬桶成了宮內顯貴的日常必備器物,由於它使用方便,又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者,後來很快就流傳到了民間。老百姓家中也都用起了馬桶,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後來人們用的都是防腐性能很好的木製馬桶,再沒有孝文帝賜子群臣的那些一用就會腐爛的鐵製馬桶了。

今天,雪白堅固的陶瓷馬桶走進了千家萬戶,我們也許從未想到,這馬桶原是為了防腐而造啊!

作者:徐智強

相關焦點

  • 千年秘境三清山(十八回:付伯通料事如神   建文帝隱居道觀)
    據史料記載:堪輿大師付伯通為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主理謀劃,作出巨大貢獻。他精通天文地理,熟悉龍脈風水是南宋不可多得的堪輿大家。 付伯通雖在朝廷為官卻很念舊情,每次回家省親都會去天龍山道觀走走,為報答天龍山道觀和鄉親特意捐資創辦了天龍書院。書院為南宋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 走進道觀你會發現道觀背靠天龍山,面朝來龍山,與三清山遙呼相應,若把天龍山稱之龍頭,三清山便是龍尾。
  • 爐邊夜思:大舜之孝,乃聖人之孝,實非凡人所能為
    停靈所用壽材,繪二十四孝故事之全部或一半,視仙去之人身份而定。二十四孝故事,首一個便是虞舜(本文及其後所引故事,以日本龍谷大學藏《新刊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為底)。虞舜,即舜,又尊稱為大舜,是傳說中的聖人及帝王。二十四孝故事將其列為首位。詩云:「對對耕春象,紛紛耘劃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 聊齋志異:關於「孝」一則細思極恐的小故事的感想
    孝,是真善美,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美好品德。古人對於孝有一種執念,認為孝乃百行之源,萬善之本,已經是一個非常的高度了。除了著名的三綱之中的「父為子綱」,亦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甚至把孝凌駕於子女的婚姻愛情之上,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絕的是「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世上最大的罪就是不孝,這就似乎有些過了。
  • 千年秘境三清山(二十回:建文帝道出真相  王景陽巧改身份)
    當從他口中說出真是建文帝時,景陽如同醍醐灌頂,趕忙撲通跪下口稱:草民有眼無珠,不知相交多年的竟是皇上,罪該萬死。 建文帝趕忙扶起景陽說:言重了,言重了!你我情同手足何來萬死?說實話我們幾人如果不是你們相助,還不知道能否活到今天。我從內心感謝道長,感謝你景陽族長,感謝你們幾年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悉心照顧。你們的大恩大德我等永遠銘記於心。
  • 故事:天佑孝兒媳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98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人,只有在失去最親最愛的人時,才會懂得珍惜,才會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俗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遺憾難免會讓人覺得惋惜。
  • 天天說典故之——東海孝婦
    東海孝婦,出自《漢書·於定國傳》。關漢卿的《竇娥冤》正是在東漢孝婦這一故事基礎上創作的。世人常以此典指人受誣蒙冤,亦形容天旱無雨。相傳,東海郡有個孝婦老太太死後,她的女兒卻上告說:&34;縣吏逮捕了孝婦,孝婦辯解說不是自己殺害了婆婆。但最終在嚴刑逼供下,孝婦屈打成招。此案上報到郡府,郡決曹掾(專職司法官員)於定國認為這個婦人奉養婆婆十多年,以孝順聞名鄉裡,斷然不會殺害其婆婆。
  • 百孝故事裡的大荔人
    原創 | 王小民大荔襟山嶽而帶三水,因了土的厚重和水的靈性,這裡的人民至善至孝,千百年來在中國孝道文化史上留下一串串不可磨滅的印跡……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中國人注重孝道,對於孝悌之人非常敬重。鄉親們為韓氏兄弟樹立孝悌碑,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表彰形式,更代表了根植於同州人民內心的血濃於水的心靈感悟。在韓邦靖離世後,韓邦奇收錄其弟的遺作和墓誌、墓表、傳記等資料形成《韓五泉詩集》,一為紀念,二也了了手足親情。
  • 故事:民間故事:帝夢奇緣
    南京城破時,有人說建文帝在大火中燒死,有人說建文帝逃出南京、雲遊四方。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建文帝出逃後剃度出家39年,曾經在廣西橫縣南山應天寺隱居15年。當年,得知南京失守時,建文帝長籲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天位已去,天年未盡;國土雖失,社稷未亡。陛下若削髮出走,或有生路。」
  • 隴上傳說(142)丨藥水泉的來歷
    魏孝文帝為此十分苦惱。後來在大臣們的建議下,他打發太子到民間去訪醫治療。太子臨出發時,孝文帝派了五十名兵勇護衛服侍他。並叮囑必須在半年內返回京城。
  • 成語故事:狐疑不決
    譯文:《漢書·文帝記》:「狐狸這種野獸,性格非常多疑。黃河每年都會結冰,但是結冰厚度無法判斷。所以在每次渡河前,往冰上放一隻狐狸。狐狸多疑,一邊走一邊聽冰裂開的聲音,只有踩在冰上沒有聲音,說明冰的厚度足夠,才能安全渡過黃河。
  • 故事:孝養的力量
    大王,請您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一定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迦屍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發王令,全國人民皆要孝養、恭敬父母;不孝順的人將處以重罪。世尊孝養父母的精神,不但使其它的眾生也跟著孝養父母,還讓兩國和平共處,不再戰爭。
  • 成語故事之旅 | 不名一錢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典故 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
  • 故事:民間故事:緣起緣滅
    南京城破時,有人說建文帝在大火中燒死,有人說建文帝逃出南京、雲遊四方。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建文帝出逃後剃度出家39年,曾經在廣西橫縣南山應天寺隱居15年。當年,得知南京失守時,建文帝長籲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
  • 河曲民間故事(10) 梁龍頭關帝廟的由來​
    河曲民間故事(10)梁龍頭關帝廟的由來曾任政協河曲縣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 現為人大畫院雲奕學館魏廣君工作室畫家、張懷勇山水畫工作室畫家、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工筆畫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河曲河燈會傳承人、忻州市美協副秘書長。2005年國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河曲民間故事(9) ​ 知縣與紳士
    河曲民間故事(9)知縣與紳士 河曲縣城關原來叫「河保營」 是明代駐軍的兵營之地,這「河保營」 戍邊的軍人大都沒有返鄉,在當地娶妻安家。曾任政協河曲縣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 現為人大畫院雲奕學館魏廣君工作室畫家、張懷勇山水畫工作室畫家、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工筆畫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河曲河燈會傳承人、忻州市美協副秘書長。2005年國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故事《世說新語》完結篇
    (2)、晉武帝曾駕臨王濟家,王濟設宴招待,食物全都用琉璃器皿來供奉。婢女一百多人,身上所穿衣裙都用綾羅綢緞縫製,她們用手託舉著食物。蒸熟的小豬肥嫩鮮美,與平常吃的味道不同。晉武帝覺得奇怪,就問王濟,王濟答道:「這是用人乳餵養的。」晉武帝聽了很反感,沒有吃完就走了。這是連當時大富豪王愷、石崇都不知道的製作方法。
  • 湖南辰溪|美麗鄉村系列(51):龍門溪橋
    ( 姚筱瓊/ 文 )傳說龍門溪流雲寺老和尚挑水時,撿了一個小孩龍門溪橋位於辰谿縣中夥鋪境內,建於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春天,是一座石拱橋。南北走向,橋長48米,高18米,寬5.5米,三拱,橫跨過溪,結實壯觀,全部用人工開鑿、長方形規格的石料砌成。
  • 故事:兩個兒子無孝心,狐狸乾兒子挺身而出,親兒子遭到報應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孝道是傳統的美德之一,在古文化裡,流傳著許多有關孝道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是,也有許多不肖子孫,對於老人不管不問,棄如草履。本故事就講述了這麼兩個不孝之子,幸好遇見報恩的紅狐,讓故事增添了些許暖色。故事無意宣揚封建迷信,請讀者諸君明辨是非。故事的主旨,意在勸人為善,孝順父母,尊重並弘揚傳統的孝道文化。
  • 宿州民間的朱洪武神話傳說行將湮滅(38)
    《《酸甜苦辣》的書,書中有幾篇關於明太祖朱元璋少小時的神話故事。筆者現文抄《酸甜苦辣》中一段文字,助說筆者傳太祖殺牛在宿州山窩裡的神化故事非筆者臆造:「解放前後的一段時期,農村文化生活很是貧乏,因此農閒時常常有一些說書的藝人(大多是盲人)來到村上唱絲弦,說大鼓和洋琴,他們一唱起來就是十天半個月。每天晚上吃罷飯後,全村男女老少,抱兒攜女趕到村中心去聽書,有時唱到熱鬧處,不聽雞叫決不罷休。孩提時代我就好聽故事,絲弦大鼓和洋琴類的曲藝演唱,一有機會我是場場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