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口口相傳,故事主人翁「寇五」成了多少代百姓擬喻某些紈絝子弟的口頭語(或比照者)。
據傳,寇五的祖上具有萬貫家產,父親功不可沒,而其父卻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對唯一的兒子,嬌生慣養。所謂「攥在手裡怕灑了,含在口裡怕化了」從小就要心不敢給肺,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一次母親不小把個碗掉在地上打了個粉碎,並發出了強烈的碎碴撞擊地面聲音,三歲的寇五站在坑沿邊上哈哈大笑,媽為了取悅兒子歡心,專門又打了一個碗試探兒子反應,寇五更是笑得前仰後合。事不過三,當他媽又打碗時,寇五表現出了漫不經心的樣子,媽媽見寇五不悅,便抱起寇五來到碗廚前,試試寇五如何表現,結果一摞碗被三歲的寇五掰下地去,發出更強烈的響聲,寇五便更加歡樂開心,……當媽抱著兒子離開廚櫃時,寇五鬧活著沒完,媽只好又抱到廚櫃前打了另一摞碗才罷手。媽媽也表現出因為得到孩子的滿足而很開心的樣子。
待到寇五長大成人後,吃、喝、嫖、賭、吸本領俱全,就是懶得不做營生,整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人掏耳朵提醒他父母:「那可不行,父母是半世人,你們能包涵他到什麼時候,得讓他學會自食其力」,他母親則說:「閒吃蘿蔔,淡操心。我家銀錢孫子手也花不完」!其父似乎有點預見,自己深知自己的兒子不成器,往後不會有好出息,但他反過來又想:必定自己就這一根孤苗兒子,有這麼多家業,足夠他享用一輩子的!他首先想得是怎樣能讓兒子慢慢享用、細水長流,不能十年八載揮霍殆盡,於是在大興土木為兒子打牢基礎的出發點上,瞞著兒子把金磚鋪在屋內地下,用普通方磚又覆蓋在上面,一為藍色方磚鋪地大眾化不惹眼,二為兒子折騰若干年後方磚壞了重鋪地時便會發現方磚下層的金磚滿地,好讓他困難時享用度日;他把金銀珠寶(多數是銀元),一塊塊銀元壓在瓦房上的塊塊瓦底,一件件銀元寶壓在貓頭滴水之下。以至每個飛頭簷下都藏有銀元。最後連銀甕帶甕中的銀兩都垛在大門墩子下面。
時光飛轉,寇五的父親漸漸體衰年老,燈盞中的油快要點完,於是把寇五叫到眼前:「兒子,為父活不了幾天了,我把後事給你交代一下吧:這是為父最後的遺囑,你可要切記呀!我下世之後,把我裝在棺木裡,必須要走大門,咱家那大門窄修門時為講究聚財專門放小了尺寸,棺材肯定出不去,你要把大門埻子拆了,再往出抬,以後這個家就成你的了,你要節儉,儘管爹留給你的東西估計在你手上足夠享用了,但也要學會計算。尤其咱家地下的地磚磨爛時你要親自拆掉上層,不用重新鋪,那舊磚下面有二層已經為你鋪好了留給你,一拆舊磚你會知道;再往後你過不下去了,賣房上的東西時,要從貓頭滴水賣起,再賣瓦,進而賣飛頭,拆椽,檁柱梁。你要自己動手拆,一件件拆著賣,細水長流,一個瓦一個瓦拆著賣,親自過手,千萬不能把房子一次賣掉!」
父親走後,寇五往出抬棺材,懶得拆門墩子,僱了些膘型大漢直接從牆頂抬了出去。接下來的生活寇五更是花天酒地、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串門成癮,被這家兩口訛一圪蛋,那家女人不讓他了,不論誰人說合怎麼了結,最後還不是銀子遭殃。沒過幾年時間他就把家的浮產敗光了,他早已把父親說過得話忘得一乾二淨了,磚地未磨破光滑的面面,不到重鋪地時候,開始賣房,賣房子時不用說親自拆椽揭瓦,就連腰也不想彎一下,怎麼願意一片一片瓦、一根一根椽拆下來去賣,一下整體廉價競把一個院子帶房賣給了別人。有契約為證:我小無能,無法生活,願將祖上遺產房屋一處,連同院落(其中金木水土樹株相連),賣於本村xxx名下永遠為業。雙方同意,又經中間人證明,空口無憑,立此買賣契約為證。三方言明,立此約,立筆寫約,臥筆買方一次性現交賣方銀元共計ⅩⅩX元整。三方言明留東耳房一間,供寇五本人生前居住,入土為安後為限。立約人xxx(賣方籤字),(買房人籤字丨,(中間人)籤字,(書約人)籤字。就這樣一紙契約,一式兩份,幾個參與人,寇五的祖上遺宅就改名換姓了,寇五由主家淪落為租房客。
日月如梭,又過沒幾年,寇五把賣房院(金石水木土相連)的錢也花完了,只有沿街乞討,以前他在一當地有名稍麥鋪常吃稍麥,每個稍麥咬一口就全部剩下了,店老闆看不慣說:「這小子怎麼這樣造孽,遲早要討吃的!」於是把他每次吃剩的稍麥就給他曬乾,保存了起來。果不其然,沒幾年他討飯時來到了這個稍麥店,店老闆就把他以前吃剩曬乾的碎燒麥拿給他吃,他邊吃邊問「這是什麼東西?咋這麼好吃!」老闆如實告訴他:「這都是你以前糟踐過吃剩下的稍麥,我把它曬乾存放起來了,知道你一定會有今天,這不是給你留著」!
再後來寇五又跟上了一家鼓匠房,從小不學無術,靠給人家背鼓混碗飯吃,一次他背著鼓跟著鼓匠們走在路上,被他親姑姑碰上了,姑姑不耐煩地走上前細問他說:「侄兒子,你父親給你留下了沈萬山的光景,你咋就落到這步境地?」寇五雖有感慨,但一時無法解答,後他想出一句:「姑姑你不要不好活,也不要不耐煩,我的這鼓是空的,幹大不沉,一點也不累!每天飽茶餾飯。」
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巜寇五背鼓一一幹大不沉》的故事流傳下來了。
尤其是現在的官二代,富家子弟,如沒有良好教育,多不成器,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偉人毛早在一九五八年就對官後代有兩個預言:第一,一些領導幹部的子女活在漢獻帝、阿鬥那樣的環境中養尊處優,相互攀比老爸,這讓人擔心會不會培養出一批貴族少爺?第二,髙級幹部的子女管不好,總有一天要犯罪的。現在看來,這預言是如此的準確。而毛主席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決不允許他們享受各種特殊待遇。長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國後,便就送到「勞動大學」改造;抗美援朝,讓兒子帶頭參軍上前線。在全國面臨經濟困難時期,毛主席不允許女兒李納搞特殊,讓他在學校食堂和其他學生一樣吃飯。他的女兒放假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吃的。而毛主席只能把自己的一份讓給女兒,而他自己只能餓這一頓。
縱觀歷史,凡達宮貴人之家,總有部分子孫逐漸驕奢淫逸,過不了三代,便門第沒落。什麼「富不過三代,一輩當官三輩打磚」說法流傳甚廣,雖有點以點概面,但給人們警示作用還是意義深刻重大的。試看曾國藩兄弟一大家的家庭,訖今一百九十多年間,近兩個世紀,綿延至第八代孫,每一代都人才輩出,有名望的人才逾四十餘人,他們絕大多數留學英美等國的各牌大學,學貫中西,成就卓著,為國家教育界、科技界、藝術界的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此典型家族,古今中外稀有,地球之上罕見,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與曾國藩良好的家風,嚴謹的對後代的教育和豐富的家庭藏書、重視讀書密不可分。凡知書達理之家多備有曾氏家書、家訓,教育子孫奮發上進,有所作為。
曾國藩身為高官要職,但他要求子孫必須「半耕半讀、勤儉持家」。個個要親自參加家中日常勞動農事,培養良好愛勞動習慣,鍛鍊吃苦耐勞品質,不許兒女們仗勢欺人,不懶不賴。他曾寫信給九弟曾國荃「傲為兇德,惰為衰氣,二者皆為敗家之道,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語也。」
曾國藩曾寫過這樣的一副對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所以,學做聖人,辛苦耕耘是他畢生的志向。
因之,人只要講道德,即使財富少點,地位低點,是較安全的,會一切皆有;如德行差而即使鑽營到一定財富,權位也上去過,那是危險的,這就叫德不配位,或者說上去也不牢靠,會有牢獄之災殃;唯有,權位高,而德行大,才能保住權祿,這叫「厚德載物」,人的德行是福報的基礎,厚德才能承載福報,否則,德報不行必有禍端。
電視劇巜大盛魁》中,主人公王湘卿之師傅讓其對了一副對聯教給他為商之道:「貪心惹禍,十分仍不滿足,乃人生大病;舍利招財,一味就學吃虧,處世良方。」這也是警世名言,做人之道,他終生以此為信條,創建了大清第一商號,而且這商號雄距塞外三百年,橫跨歐亞九千裡。
追根溯源,德行第一,教育後代是人之成功的第一要務!
個人簡歷:趙釗(筆名:寄遠/致遠)乳名:趙計虎。山西省原平市大牛店鎮西營村人,畢業於忻州師範學校。曾在原平市上陽武中學、上陽武社辦高中、大牛店學校、本村、神山四隊學校等任教(當過四校校長)。八六年在職進修,(假期集中面授,平時自學作業)山西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學》專業,8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89年改行行政,在神山堡鄉、長梁溝鎮政府工作。2O14年4月退休至今。
神山是我的第二故鄉,老娘、姑姑、姨姨、姐姐均在此村成家立業。
神山又是我高小上學的「母校」。
神山與西營村一依帶水,是西營村人出門走外的必經之地,也有上下村之說。
我對神山有特殊的情結,故了如指掌,情有獨鍾。有著和西營村差不多的思念與嚮往。所以常寫點關於神山情結的文章詩詞,以文託情,聊補想念與親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