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是錢鍾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錢鍾書先生享有「文化崑崙」的美譽。曾立志在清華讀書四年間,看遍圖書館藏書,他所寫的文章含義深刻,剖析人性。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的美滿婚姻,令世間伴侶羨慕。但是作為錢鍾書先生所寫的長篇小說《圍城》,結局卻是悲劇的。
這部作品的悲劇性,體現在錢先生對人性的把握。在這本書裡,方鴻漸的平庸無能,唐曉芙的熱情剛烈,孫柔嘉的心機手腕,李梅亭的自私好色……凡此種種,刻畫惟妙惟肖,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錢鍾書先生再輔以生動的比喻,入木三分的描寫,強烈的共鳴感,將《圍城》變成了一本精緻的人生教科書。
圍城書籍封面
文章以抗戰期間,留學歸來的方鴻漸周遭發生的事情為主軸,這些事裡既有愛情婚姻的紛繁交錯,又有事業的幾多變故,深刻的闡述了人生圍城之局。
魯迅先生曾有言,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錢鍾書先生想撕破的,是各位看客在方鴻漸及周圍人的身上,尋找迷失自己的勇氣。婚戀、事業,甚至人生,其實都是一種可控的狀態,主要取決於你: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圍城最引人感慨的部分,在於對婚姻情感的把握。這句圍城的比喻,引得受眾喝彩不已。特別是經歷過婚姻的人,尤為產生深刻的共鳴。男主角方鴻漸靠著已故未婚妻父親的資助,前往國外留學生活。最後靠買的一張假文憑為自己四年留學交出的答卷。
方鴻漸並非出生豪門,但有一副令人羨慕的皮囊。情感經歷要從他在回國船上邂逅衣著暴露的鮑小姐開始說起。雖與鮑小姐有魚水之歡,但匆匆而來的愛,去的也快。下船後,兩人就不再有瓜葛……癥結在於:方鴻漸並不懂自己真正想要的愛情是什麼。
下船後,方鴻漸住在自己的準嶽父家,並在其銀行裡就職。閒來無事,一則為打發時間,一則為逃避準嶽父母的束縛,方鴻漸找到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兩人曾在回國的船上就已見過面,只是當時的方鴻漸一心撲在鮑小姐身上,顧不到她。現在的方鴻漸覺得蘇文紈儼然是最佳的女友人選,因為不論是家室背景,還是教育經歷,蘇文紈都不輸自己。
方鴻漸與蘇文紈
但是在與蘇文紈接觸的過程中,方鴻漸竟然深深的愛上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在這個複雜的三人遊戲過程中,方鴻漸不僅沒有勇氣跟蘇文紈挑明,甚至還跟蘇文紈著保持親密的關係。直到蘇文紈敞開心扉大膽示愛的時候,卻收到了方鴻漸的分手信。暴怒中的蘇文紈把方鴻漸的劣跡全都告訴唐曉芙。
方鴻漸失去了蘇文紈的同時,也失去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
方鴻漸在感情並不明晰的時候,守不住自己的欲望;後來遇見了摯愛唐曉芙,唐曉芙希望伴侶留下一生的空白讓自己書寫,自己佔有對方情感的始終。方鴻漸已然是劣跡斑斑。這是方鴻漸回國後真摯感情的錯過。與其說是方鴻漸沒有勇氣去面對這兩個女人,不如說是他自身的格局讓自己囿於圍城。工作無起色,感情藏私心。且不論,方鴻漸剛與鮑小姐 「失戀」,就說方鴻漸當時去找蘇文紈時,考慮最多的還是對方的家世背景,根本沒有愛。不然,又怎會喜歡上蘇文紈的表妹呢?
塵埃落定後,失去了一切的方鴻漸不得不遠赴「當初的情敵」趙辛楣為其製造的「陷阱」——去三閭大學任教。在三閭大學的紛紛擾擾中,方鴻漸終於敲定了終身伴侶。可是,這是一場沒有戀愛,沒有過渡,甚至沒有準備的婚姻……一切都在孫柔嘉設計之下。孫柔嘉是誰?是同行三閭大學初期,就懷著其他意圖的「柔弱」女子。一開始企圖裝傻接近方鴻漸,被趙辛楣攔阻。後來,孫柔嘉趁趙辛楣離開三閭大學之際,多角度虛擬方鴻漸和她的謠言,激發方鴻漸的保護欲,促成了一對姻緣。
可是,沒有愛的婚姻就是一座圍城,連門窗都被焊死了……所以,與其說是婚姻本身的圍城屬性,不如說是方鴻漸自己一步步的選擇,將圍城變成了地獄。沒有堅毅的意志,沒有穩定的價值觀和婚戀觀,無論他選擇的是誰,都是湊合,都只會是悲劇。
沒有自我的人,沒有能力去愛別人!
方鴻漸不止在婚姻中陷入圍城,在事業上也是。
方鴻漸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他準嶽父的銀行中做職員,結果方鴻漸並沒有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而是與蘇文紈取得了聯繫,慢慢建立圈層;又摻雜與蘇文紈、唐曉芙的愛恨糾葛。
正如同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中講到的,先是包含食物在內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才會一步步追逐下一步。但方鴻漸儼然太過放縱自己。
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方鴻漸在婚戀感情中的錯誤思維,毫無懸念的遷移到了事業上——他還是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他不屑於國家大事,這並不能彰顯他的高潔,反而是他庸庸碌碌最大的鐵證。在那個留學生稀罕的年代,他的一手好牌被他自己打爛。方鴻漸起點之高,當時有多少人能企及?連學校所在國家都弄錯了的假文憑還能登報,並且鮮有人質疑。
但是方鴻漸於婚姻,於事業,他都是個十足的失敗者。他的第二份大學任教工作,也是別人給他安排的,還是「情敵」給他安排的。諷刺嗎?不諷刺,因為就算他一輩子待在銀行,以他的進取心來看,也不會有多大的前途。
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準,並不完全取決於平臺的大小、學歷的高低、地位的尊卑這些要素,而是取決於內生動力,也就是上進心,那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要破除行業的壁壘,實現階層的躍遷,較之其他因素,靠進取更容易成功。
如果,方鴻漸在經歷感情受挫,職場邊緣化的情況下,能積極自省,及時補救。或許,人生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可惜,沒有如果。
栽在以柔克剛的孫柔嘉手裡,方鴻漸只有裹挾前進,沒有退路。果然,離開三閭大學,方鴻漸帶著孫柔嘉回上海,迎接他的第三份工作——報社裡做事。這還是拜「情敵」兼好友所賜!就算一個人的力量很大,但總在別人的光環下,難見其真本領。就像滿月旁的群星,雖然璀璨,但是不能與皓月相提並論;一個人的潛力也很大,但總有人兜底,再大的潛力也難以發揮!
第一份工作是拜準嶽父所賜;第二份工作是拜「情敵」所賜;第三份工作還是拜「情敵」所賜。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回國的人,他並沒有用所學的知識書寫傳奇的一生。而是有點小才華,全用在跟人鬥嘴皮子上了。這樣的人,終究還是會平庸一生,因為思維引導選擇,選擇書寫命運。
方鴻漸的一次次職場和情感的經歷,讓他原本耀眼的光環黯然失色;讓他原本令人豔羨的資本蕩然無存;讓他原本光明的前途黑暗一片。終其原因,除了他本身懦弱的性格缺陷,還有自身格局的問題: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需求,過得也是渾渾噩噩。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年少時讀不懂圍城,等到讀懂時,發現自己又何嘗不是方鴻漸。不管處於哪個年齡段、哪個階層、哪個位置,焦慮和煩惱似乎總沒法完全隔絕。都說「世間公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其實公平的還有時間和焦慮,我們總是難以輕鬆平息焦慮,就像方鴻漸一般,一邊蔑視世俗,一邊與之妥協。
(文章為原創首發,圖片自網絡。作者古人肉,愛看書愛分享,於書本中品讀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