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霸屏神劇,不得不提86央視版《西遊記》。這部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持續霸屏,特別是寒暑假,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成為青年再到中年的人生歷程,可謂經久不衰。
作為80後,以今天的眼光看當時的劇情,不能不說幼稚,情節簡單、服飾簡陋,特技更是慘不忍睹,用「五毛錢特效」來形容也不為過。可就是喜歡看到屏幕裡那隻猴子上躥下跳,喜歡豬八戒插科打諢,當《雲宮迅音》的主題曲響起,總覺得渾身上下一個激靈,當《敢問路在何方》的音樂傳來,又有種「行路難」的感慨。
為什麼《西遊記》能有霸屏30多年,楊潔導演的話可能會給我們答案:「因為我們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
1982年,已經53歲的楊潔導演接下了這個「搞藝術」的任務。而所謂「藝術」,其實是一種追求,對美的追求、對真的追求、對善的追求。
說到「美」,首先想到的是《西遊記》裡面的各位「美女」。至今,網上流傳著各種版本的「西遊記十大美女排行榜」,裡面的名單時有變動,到底誰能成為這「十大」,「十大」該怎麼排序,網友的爭論從沒停息過。因為,那個年代美是環肥燕瘦、各有千秋,沒有濾鏡、沒有PS,有的只是人物的契合。
且不說「女兒國國王」朱琳、「嫦娥仙子」邱佩寧、「萬聖公主」張青、「玉面狐狸」鄭益萍,這些舉足輕重的單元劇女主,就是一些配角的容貌氣質也能秒殺當下的一眾小花。
西遊記中,給嫦娥伴舞的仙女
楊潔導演為了找到符合角色氣質的演員更是煞費苦心,很多只有幾分鐘鏡頭的「配角」都是當時在各領域已經名聲大噪的「表演藝術家」。
烏雞國王后向梅
烏雞國王后向梅,不僅溫柔美麗,眼神中還透著睿智的光輝。楊潔看中向梅的時候,向梅已經接到了一個國外電影的邀約,中途回國的空當,楊潔特意派人堵在機場,硬生生爭取了5天拍攝時間。
殷小姐——馬蘭
唐僧的生母殷小姐扮演者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也是著名作家餘秋雨的妻子。
楊潔導演覺得馬蘭的的扮相好、風度好,圓圓的臉盤,顯得豐滿,符合唐代美人的要求。但是,當時馬蘭正在合肥,就為了幾分鐘的戲,來往非常不便,一開始馬蘭是拒絕的。楊潔為了請到她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特意包直升飛機從合肥接到了馬蘭,這才有了那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殷小姐。
白骨精——楊春霞
還有「童年噩夢」白骨精楊春霞。楊潔導演當年為了找到一位又美、又媚、又帶著狠勁兒的「白骨精」真是傷透腦筋。
不僅僅是這樣的女演員難找,還是因為在當時的文藝圈,一般演員都不願意演「反派」。在當那個年代的文藝環境下,觀眾很容易將角色和演員本身對等起來,誰接了反派,好像自己就是個「壞人」一樣。
最後,楊潔導演看中了演員楊春霞,但楊春霞死活不同意,「白骨精」啊,這種妖媚反派,誰願意接。楊春霞心儀的是「女兒國國王」,楊潔導演就騙她說,等她演完白骨精,女兒國國王也給她演,這才說服了她。一個人怎麼可能演兩個角色呢?況且都是主角,正反相差又太遠。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女兒國國王找了朱琳。為此楊春霞直呼「上當」,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
人美景亦美
86版《西遊記》可能是中國電視史上跨地域最多的一部戲了吧。歷時6年,跨越了中國近30個省以及泰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估計也「後無來者」。
為了追求「美」與「真」結合的效果,楊潔導演和她的團隊可以說走遍千山萬水,隨便說幾個取景點都是A級風景區。
北戴河
《西遊記》片頭,猴王出世的畫面,取景自著名風景區——北戴河。
黃果樹
花果山水簾洞,其實是我國最大的瀑布群——黃果樹。
九寨溝
片尾,師徒四人跋山涉水的鏡頭,取景地是著名風景區——九寨溝。
青城山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孫悟空授業之地,菩提祖師道場,其實是我國著名道教聖地——青城山。
沒錯,就是那個「青城山下白素貞」那個青城山,也是金庸小說《笑傲江湖》餘滄海的青城山。
泰國大皇宮
最後,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的「大雷音寺」取景地,則是泰國的「大皇宮」。也就是,現在我們去泰國旅遊必打卡的「大皇宮」。不知道當時劇組是如何說服泰國將皇宮借給劇組拍攝電視劇的,真真厲害啊!
其實,還有很多:桂林七星巖、北京戒臺寺、蘇州園林、新疆吐魯番......幾乎祖國大江南北都有劇組留下的腳印。
美,從來不是楊導唯一的追求,甚至都不是主追求,她更在意的是「真」。
在接到拍攝《西遊記》任務的時候,市場上已經有多個版本的《西遊記》了,可是改編之誇張,與吳承恩原著相去之大,令人咋舌。日本的西遊記更是將唐僧改編成了女人,如來佛祖也是女人,而觀音菩薩則成了男人。楊導立志要拍攝一部尊重原著,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電視劇。「求真」就成了楊潔導演心中的「基石」。
要求真,首先得有個「最真」是孫悟空。眾所周知,孫悟空是集神性、人性、猴性與一體的人物。要演好這麼一個「複雜」的角色,既要做到形似猴,神似人,又得演出從自由散漫、天生天養的神猴到九九歸一、修成正果的鬥戰勝佛的變化。六小齡童做到了,可最初選擇他的時候,楊潔導演是並不滿意的。
你能看出這眼神有高度近視+散光嗎
六小齡童的父親是南猴王-章宗義,可謂家學淵源,六小齡童扮起猴來雖有模有樣,但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原來,六小齡童有600度的高度近視外加200度散光,形似之後神卻稍遜一籌。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六小齡童白天盯著快速移動的桌球練眼神的速度,晚上點上香,盯著香頭練專注。劇組還特許六小齡童養猴,觀察猴子的神態動作,《西遊記》拍了6年,六小齡童就養了6年的猴子。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六小齡童老師演的孫悟空,成為了後人難以超越的經典。
大家都知道,唐僧的扮演者有三位,最深入人心的是第二位徐少華。可剛進組的徐少華也遭到了楊導的「嫌棄」,理由是太瘦。「唐僧要白白胖胖才好看啊,珠圓玉潤的,女妖怪才會喜歡。」無奈,劇組只能給徐少華「開小灶」,一天一個豬肘子,半個月時間迅速催肥。
1986年,國內影視行業只是剛破土的小樹苗,而《西遊記》卻是一部要求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神劇」。怎麼做到的呢?
為了求真,劇組想盡辦法。
各種拍攝手法
為了上天,劇組試過跳彈簧床、高矮凳錯位拍攝,這些都做不到,只能「吊威亞」。那個時候「威亞」還不叫「威亞」,國內沒人嘗試過,劇組聽說香港有這個技術,就派人去香港的片場偷師。可這「偷來」的技術,並不成熟,只學了個形似,那時候他們把它叫做「吊鋼絲」。技術是有了,但被拉的人卻著實成了「走鋼索」的人。很多演員都摔過,上天入地的齊天大聖則是那個被摔得最慘的人,第一次「上天」就送3米多摔下來,豬八戒、沙和尚都摔過,有幾次差點砸到攝像師王崇秋。
這並不是六小齡童最「可怕」的經歷,最可怕的還是「大戰紅孩兒」。紅孩兒的「三昧真火」是假的,但燒在六小齡童身上的火可是真的。「當身上的固體燃料一點燃,唰一下,火苗就竄上來,睫毛一下子就沒了。人燒死之前是什麼感覺,我可算是知道了。」
袈裟,我的寶貝袈裟!沒想到您是這麼盡職的老院主
為了「求真」,貪財的觀音院院主程之老師,在自己臉上沾滿膠水三天不卸妝,只為體現「滿臉褶子、老態龍鍾」;為了「求真」,太上老君站在乾冰製造的雲霧仙境幾個小時,凍得雙腿麻木,仍堅持拍攝;為了「求真」在第一次播出「鬥法降三怪」後,1988年特意請原班人馬補拍了一個「一口鐘」的鏡頭,只因有觀眾指出「一口鐘」指的應該是一件「不開叉的外衣」,而不是敲鐘的鐘。
現在的電視劇,誰能做到播了還去補個鏡頭的?
很多「美」和「真」,其實都源於全體劇組人員的「善」。
因為經費有限,拍攝條件惡劣,幾乎所有演職人員都身兼數職。扮演「沙僧」的閆懷禮老師,就一個人演過:牛魔王 (第2集)、 西海龍王 、 太上老君 (第12集)、 千裡眼 、和尚、 御馬監監丞、老者、 捲簾大將等十幾個角色;「大男主」六小齡童扮演過長安茶客,總鑽風,白無常以等多個人物,還在空擋期間做過「兼職」攝影;飾演玉兔精母親的於虹其實是劇組的場記。飾演最多的是一個叫李建成的配角,他演過伶俐鬼、阿難、黑無常、奔波兒灞、小太監等20多個小角色,可謂「配角之王」。
「配角之王」——李建成
為了「打配合」,全劇組的男演員慢慢達成了一種默契,所有人都是「光頭」,為了方便隨時「上像」。
在這個劇組裡,沒有「大腕兒」沒有明星,他們一起扛行李、一起搬設備,他們拿著差不多的片酬,演著各種需要他們演的角色。他們每人每頓飯只有5毛錢的配額,而當時一份餃子的價格都要2毛5。男主角六小齡童拍了6年戲,總共拿了不到2000塊的片酬。這樣的事情,在之後的演藝圈估計是無法想像了吧。
可就是這樣的「善」還要遭人質疑。甚至有聲音說:「劇組是拿著國家的錢,遊山玩水,哪有一部電視劇要拍這麼久的,繡花都繡出來了。」 這話有沒有人信?有!央視為此還專門派出了一個調查組到拍攝現場調查。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古辣
結果,讓調查組大呼意外。
因為攝製組的條件實在是太艱苦了,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攝像機,而且攝像機和錄像機還是分體的。拍孫悟空被緊箍咒折磨得「天旋地轉」的場景,得需要兩個人用梯子抬著攝像師旋轉,而六小齡童則需要躺在地上反向旋轉。就這麼一個鏡頭拍完,所有人都轉暈了。調查組回去前感慨萬分,說一定向組織如實匯報情況,爭取再批一臺攝影機。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
西遊記拍了15集的時候,劇組的資金已經用完了。
可「取經」之路才走了一半,孫悟空剛打完紅孩兒。怎麼辦?當時,劇組人員都不願意在這個檔口上「撂挑子」,發動各自的力量到處找錢,有人甚至想著自掏腰包,「眾籌」拍攝。
如果沒有他,你只能看到走了「半道兒」的西遊記
最後,扮演蜈蚣精的李鴻昌,找中鐵十一局以「投資」的方式又找到了300萬。這才有了相對完整的25集西遊記。這也是為什麼片尾除了央視之外,還有非常「突兀」的中鐵十一局的名字。
《西遊記》播出後萬人空巷,對民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扮演觀音菩薩的左大玢有一次下鄉演出,看到村民家裡掛的「觀音像」竟然是自己的樣子。這部劇在東南亞各國播出後,有人專門寫信要「活如來」的照片,「如來」的扮演者朱龍廣寄出了自己1000多張劇照。
三十多年來,《西遊記》被無數次翻拍,可再怎麼改、怎麼拍,觀眾最喜歡的還是86央視版。
有人說,那是因為那個年代娛樂資源比較匱乏,能看的劇翻來覆去就那幾個劇。可到了娛樂資源大爆炸的今天,一句「俺老孫來也!」還是能讓人熱血沸騰。猴年春晚,因為央視沒有請六小齡童表演,觀眾還和央視鬧了一陣子「脾氣」,直呼:這不是我們要的春晚!
有人說,人就是喜歡懷舊的,就像喜歡自己已逝的青春一樣。多年過去了,不管當時的特技有多粗糙,劇情有多單一,都在「時光濾鏡」下都變得美好起來。可我更相信歲月就像是一條長河,時光能沉澱下來的都是自身有「分量」的東西。而這部《西遊記》沉澱的是那些年、那些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那個時候沒有「娛樂」只有「藝術」,那個時候的那些人,真的可以做到不求名、不求利,只為完成自己的信仰。
致敬,每一個有信仰的人;致敬,每一個為信仰奮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