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各部作品中都會有不少小的高潮部分,通常情況下那些主角們也就是在這些高潮部分嶄露頭角,以「扮豬吃老虎」之勢在江湖中立威。
《天龍八部》中的少室山一戰就是如此,段譽、虛竹分別壓制了慕容復和丁春秋;《神鵰俠侶》中的英雄大會也是如此,楊過與小龍女擊敗金輪法王;還有就是《倚天屠龍記》中的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事件,正邪雙方的正面衝突著實讓人覺得過癮,而主角張無忌在明教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橫空出世逐個擊破六大門派高手的表現也著實讓人看著熱血沸騰。
(明教劇照)
但當熱血退去,「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這件事卻讓人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這劇情至少出現了三個漏洞,即便金庸察覺到也沒法自圓其說,要改就得重編這段故事。
一、光明頂的位置
六大門派要圍攻光明頂首先就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也不便,縱然武俠的世界中存在能夠日行千裡者也不足為奇,但要求六大門派的人個個都是這般高手顯然就不太合理了,至少書中他們沒有展現過這般實力。
少林派位於河南嵩山,武當派位於湖北,峨眉派在四川,華山派在安徽,崆峒派在甘肅,這些門派要殺到明教光明頂談何容易?人家光明頂總部可是在西域的崑崙山上!
而說到這崑崙山,問題就更大了,六大門派中的崑崙派也在這崑崙山上,雖說崑崙山脈面積十分龐大,但對於兩個處於對立立場的門派而言只怕早就擦槍走火無數次了,而六大門派才能夠勉強圍攻光明頂,那明教為何沒早早將崑崙派給滅了?還能等六大門派集合在一起來攻打光明頂?
無論是交通、通訊還是崑崙派的位置都讓這圍攻之舉顯得十分離譜。
二、百年前的明教
如果距離不是問題,咱們再來看看明教與其他門派究竟關係如何吧。
《倚天屠龍記》中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大部分原因還是在於謝遜當年的惡行,其實多數人是想找謝遜尋仇的,根本不必大動幹戈來找明教的麻煩,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提到過明教與其他門派的關係,似乎還是十分要好的。
(九陰真經劇照)
那是新修版《射鵰英雄傳》中周伯通講述《九陰真經》的創作過程時提到的一段往事,原著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麼沒用,打了幾仗,黃裳帶領的官兵大敗。他心下不忿,親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戰,一口氣殺了幾個什麼法王、什麼使者。哪知道他所殺的人中,有幾個是武林中名門大派的弟子,於是他們的師伯、師叔、師兄、師弟、師姊、師妹、師姑、師姨、師乾爹、師乾媽,一股腦兒地出來,又約了別派的許多好手,來向他為難,罵他行事不按武林規矩。」
明教有難,其他門派的高手還會來幫忙,所以明教與其他門派關係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壞,怎麼到《倚天屠龍記》中就是正邪不兩立了?這是第二個不合理之處。
三、共同的敵人
而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一點是書中的正道武林高手絲毫沒有一點兒正道該有的樣子,筆者指的可不是鮮于通、宋青書之流,而是六大門派所有人。
(張三丰劇照)
要知道《倚天屠龍記》的時代背景被設定在元末明初,此時中原武林群雄的敵人是誰?自然是大元,就連張三丰見到元兵也忍不住要痛下殺手,可見他們對元兵是十分痛恨的。
金庸在《天龍八部》中用蕭峰的犧牲換取宋遼和平,在《神鵰俠侶》中讓天下英雄集結在一起對抗元軍,怎麼到了《倚天屠龍記》中這幫人反而分不清輕重的開始糾結起小家子氣的江湖恩怨了?
(蕭峰劇照)
就連書中也展現了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惡果,那就是被元軍一網打盡,這幫高手智商要掉線到什麼程度才會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還窩裡鬥?這就是第三個不合理之處。
就如文章開篇所說,就算金庸發現了這三個漏洞也無法填坑,因為要改的話就要整個將「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一事刪除,無異於重寫一本書,所以金庸兩次改書也沒有改動過這個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