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看西遊記,才知道童年最大的誤解,是把它當作了童話

2020-08-28 8琦影視

沒有哪個小孩子不愛看《西遊記》,無論是86版的電視劇,還是特意拍給孩子看的動畫片版本,都詮釋了一個神仙打敗妖怪,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故事。


這就像存在孩子世界中的奧特曼打小怪獸,孫悟空就是那個拯救世界的神,只要他出場,就無往而不利,妖怪要麼被打死,要麼被收服。


即便是九九八十一難,在孩子的眼中,也不過是一場又一場有趣的打怪獸的故事。


在這個角度上講,每個暑假循環播放的《西遊記》,成了孩子們最愛看的童話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人入中年再看《西遊記》,才懂得我們誤解了它很多年,它並沒有那么正義,也根本不是什麼童話,它詮釋了一個讓人絕望的世界。


每個人都是邪惡的


電視劇中的《豬八戒》,好吃懶做,也有些貪婪好色,動不動就要回高老莊,還總喜歡告狀。


雖然小毛病不少,但也無傷大雅。


不過,在原著中的豬八戒,其實更靠近周星馳塑造的豬剛鬣。



豬八戒一出場,吳承恩就給了他一個殘忍的妖怪形象:「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在此處佔了山場,吃人度日。」


一個以吃人為生的,即便是神仙投胎,似乎也正義不到哪去。


沙僧也完全不是電視劇中的憨厚老好人、勤勤懇懇的形象,否則他掛在脖子上的一圈骷髏是怎麼來的?


在收服沙僧之前,他也同樣以吃人為生,有著狠厲的一面:


「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閒時拿來玩耍。」


孫悟空就更不用說了,他當了山大王,一根棍棒直打到玉皇大帝跟前,這樣一個貨,說他良善也實在是牽強。



那麼,作為他們的師傅,一心向佛的唐僧,又是完全正義的一面嗎?


在原著中,唐僧其實有很多細節,做出的許多行為,都讓人費解甚至生氣,他一點都不夠堅毅、也不是十足的善良之輩,他懦弱膽小,偽善怕死,無法明辨是非。


他邪惡嗎?


當然,他甚至是最自私的一個,用到孫悟空,就痛哭流涕一口一個徒弟,用不到孫悟空,就絕情將他趕走。


他依賴孫悟空,卻從來不曾真正的相信他,雖然孫悟空每次都要安慰他說「師傅莫怕,一切都有俺老孫在」,可是事實證明,很多原本不需要吃的苦,都是唐僧的自作孽。


在這部小說裡,四大主角每一個都不是完全正面的良善之輩,他們幾乎結合了所有人性的弱點,並將弱點演繹到了極致。


正義一直都在缺席


《西遊記》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妖怪,除了各種人間動物變成的精,就是天上某個神仙身邊的動物下凡,有的妖怪為了吃掉唐僧,有的是為了和他成親。


在和妖怪戰鬥的過程中,孫悟空的確要戰術有戰術,要武力有武力,都不好使的時候,他背後還有整個天宮甚至佛祖作為他的靠山。


那麼這樣看來,正義必然會戰勝邪惡,那阻礙唐僧師徒取經的障礙,就是邪惡的部分,與之相反的唐僧師徒和背後的一切,自然就塑造為正義的一方。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於《西遊記》,曾有網友這樣調侃:沒有背景的都被打死了,有背景的都得到了善終。


的確,看過唐僧的這些磨難,你會不由得去思考,既然九九八十一難都是如來讓觀音去安排的,那麼他們在人間做下的惡,就因此變得理所當然了嗎?


菩薩水塘裡的鯉魚到了人間成了精,每年都要吃童男童女,吃了很多年,破壞了很多的家庭,也讓這個村子陷入了恐慌和絕望。


只有唐僧到來之後,才徹底解救了這個悲慘的村子和那些早晚會被獻祭的孩子。


然而,鯉魚精最後被菩薩用一筐籃子接回去了,它還是菩薩身邊水塘裡的一條鯉魚,白吃了這麼多年的孩子,就是為了給唐僧下個絆子,最後毫髮無損的回去繼續當它的鯉魚,享受神仙餵養,這叫什麼道理?


但這就是《西遊記》世界裡的道理。



很多為禍一方的妖精,把人間禍害夠了,差點被孫悟空一棒打死的時候,主子一來,化身原型,回去就是了,就像完成了一個外派的任務,沒有絲毫損失。


上天教育取經者要普度眾生,可眾生的災難卻全由上天而來。人命如草芥,生靈塗炭,仙佛不僅不作為,還主動去創造災難。


看似正義一直在路上,但正義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


其實,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整本書都在質問著現實:


到底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正?什麼才是邪?


不要輕易考驗人性


在《西遊記》裡,有很多考驗人性的情節,比如三個神仙變成美麗的姑娘,考驗豬八戒的定力,結果豬八戒順理成章的上當。


86版女兒國,面對女兒國國王情真意切的愛意,唐僧意志堅定,謝絕了國王,堅決踏上了取經路。


可原著中,在這一集裡,唐僧是動了凡心的。



李碧華曾說:「不要考驗人性,因為它根本不堪一擊。」


在取經路上,各種磨難,更是考驗他們意志是否堅定的考題,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師徒四人全都暴露出了自己人性的黑暗面,正義的代表唐僧也不例外。


沒有人是完全完美的,人性經不住考驗。


其實,在《西遊記》裡,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角色,甚至每一次災難,都揭示了赤裸裸的現實。


現實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更有可能是讓人絕望的。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它本就不是一個童話故事,它塑造的現實意義,才是最具有價值的。


這麼多年,是我們誤解了它。


看懂《西遊記》,就是看懂在這現實之下,如何分辨那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如何處理人情世故,如何經營好這一生。

相關焦點

  • 一部成人小說經典,卻被誤讀了多年,不要再把它當作童話故事了
    看《小王子》的人很多,看後也都表示很喜歡,因為書裡的故事很美。大家把他當成童話、當成寓言,甚至當成愛情故事,這些都沒有錯。2015年華納兄弟將聖埃克蘇佩裡的這本書拍成了大電影,依然很美,每一幀都是壁紙。
  • 鬼畜鼻祖《西遊記後傳》,堪稱童年回憶殺,它到底因何經典?
    《西遊記後傳》是童年的經典,在那個黑白電視機的年代,能有如此精良的劇出現,簡直如同福利一般。早在2000年,這部劇才走進觀眾視野。那個時候,家住在農村,除了看電視之外,也無其它消遣方式。小時候觀看這部劇,自認劇情無可挑剔,唯獨鬼畜難以接受。長大之後才明白,由於時長不夠,只能忍痛剪輯,最後呈現給觀眾的,便是鬼畜版的鏡頭。
  • 為什麼人到中年,就活脫脫的成了一部西遊記?
    1最近聽到一句話,說是人到中年就成了一部《西遊記》。少時看西遊記,只看到了孫悟空的通天本領,一路和八戒沙僧保護師父,升級打怪,踏上西天尋取真經之路。長大看西遊記也沒仔細琢磨其中的真諦。86年的西遊記從開播以來,乃至今日依然在電視上重複出現。上到八十歲老人,下到三歲小孩,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如今西遊記確實被人讀懂了,有人說這是一部成人片,描述著中年人的的生活。人到了中年,就是一部西遊記。
  • 20年前就看了《西遊記》,可是20年後才知道這部劇背後的3個故事
    作為90後,小編自己也不清楚看了多少遍86版《西遊記》了。總而言之,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只要我放假回家,總是會有電視臺再放這個電視劇。最近幾年不知道有沒有在重播,因為小編已經不幸成為上班族中的一員,周六日陪伴我的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 與原著壞小孩相比,《隱秘的角落》才是真正的童話
    雖然學習成績好,但個頭矮小性格內向受到同學孤立,他的孤獨也是導致罪惡的某種因素……紫金陳的經歷並不是獨有的,大部分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烙印都是終生的,有的人在童年的幸福下汲取力量,有的人卻在不幸的童年下重複不幸。作者將童年的不幸寫實在小說中,再加上人性中的善與惡,這兩點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壞小孩》的成功,也成就了《隱秘角落》的成功。
  • 有娃後再看《西遊記》,發現孫悟空才是那個最適合當媽的人
    這也是《西遊記》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西遊記》成書於明朝,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它的影響力並沒有在時間的長河中被淡化,並以獨特的文學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它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飽滿,以至於我們看過之後輕易就能記住很多經典角色。只不過,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身份看《西遊記》時,內心的感觸以及對人物的理解會大相逕庭。
  • 《何以為家》:「童年」是現代文明最大的仁慈
    我童年的時候讀高爾基的《童年》,開始母親買給我的時候,她一定以為這是一本兒童文學,或者至少是兒童讀物。但硬著頭皮讀完,才知道內容費解無聊。那時候有個漂亮的女生看我在看這本書,說:「我看過這本書,但是不知道在說什麼?你能看懂嗎?」
  • 童話故事裡的灰色童年
    自小開始,我們就被各種童話故事包圍著。而我尤為好奇的便是姥姥和奶奶口中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不一定是童話故事,都是一些詭異離奇的身邊故事。而我卻對此故事情有獨鍾,躲在奶奶懷裡,瑟瑟發抖的聽這些故事,然後午睡時被噩夢驚醒,對童年的我來說,的確是一件大事。但今天我們可不是來講述這些詭異的故事的,而是簡簡單單描述一下幾乎快被忘記的童年。
  • 看過10遍《西遊記》後,才發現原來大部分國人都沒看懂它
    小時候看《西遊記》,最喜歡看孫悟空如何不羈,與天鬥,與妖鬥,與自己鬥,其樂無窮;長大後看《西遊記》,喜歡剖析這唐僧師徒四人的性格與能力,預測他們的職場生涯。事實上,現如今日本妖怪中的70%其實都是從中國出口過去的,但我們的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 《怪物史瑞克4》:當童話結束,人生只剩下平淡
    文|黃三斤 每本童話書的結尾都是王子與公主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很少有人再去講述他們之後的生活。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部《怪物史瑞克》才是童話真正的happy ending。它用最簡單的故事傳達了每個人都知道卻經常遺忘的道理。
  • 唐僧娶了女富豪,孫悟空娶了導演,八戒居然成為最大的人生贏家
    相信大家看到這段歌詞,應該都能哼出它的曲調來,男孩子都希望擁有一根和孫悟空一樣的金箍棒。《西遊記》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憶,而距離第一次播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4個年頭。我們也都從孩童時期,步入了成年,甚至中年。
  • 西遊記後傳:重溫經典,小時候看的是樂呵,重溫看的是內涵
    可能從前經歷太少,只是在專心看劇情,沒有太多的在思考主題和內涵。記得當時很多人調侃《西遊記後傳》30集其實只有10集,因為電視劇裡的武打動作都會重複三遍。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當時年齡小,看不出來三毛錢特效,甚至覺得重複三遍的武打動作很炫酷。
  • 《西遊記》中兩個最大的贏家居然是他們……
    《西遊記》這不僅是一部電視劇,這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六小齡童版的孫悟空,遲重瑞飾演的唐僧都帶給了我們太多的美好的回憶,我記得每到寒暑假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坐在電視機前看《西遊記》了,《西遊記》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傳奇。
  • 西遊記後傳:「哪吒」嫁給謝園,「贏妖」背景深厚卻悄然退圈
    你知道嗎?《西遊記後傳》「平反」了。看了下評分,已經是7.8,這樣的評分在國產劇裡,稱得上中上水平了。評分上揚程度可不是一星半點,2013年時還是4分多,妥妥的不及格「差生」,,生生提了兩個段位。不排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沉迷這部劇的那群孩子們已經長大了,童年濾鏡開滿,狠狠地加持了一把。其實更為重要的,還是許多觀眾回過頭再看時,發現了它的好,猛然發覺《西遊記》的故事有這樣的後續也是蠻不錯的嘛。於是20年來它漸漸被觀眾所接受,並且一步步登上了「經典」的寶座。
  • 《西遊記》、《哪吒傳奇》
    哪些曾經搞笑、有趣的動畫片,陪伴著我們的童年,讓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現在想起來依然是滿滿的回憶。《西遊記》1998年上映,講述一個唐僧西天取經的傳說,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神話故事,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已廣泛流傳的神奇。
  • 龍在西遊記中被當作食材?龍族的實力到底如何?真的如此不堪?
    讀罷西遊記,好多人對龍甚是輕看,中國人對龍圖騰崇拜了幾千年,怎麼到了西遊記中,龍就變得如此不堪了呢?西遊記第7回,玉帝要請客,「調設各班座位,安排龍肝鳳髓,玉液蟠桃」。這下縮頭龍王們地位如此低下的原因找到了,他們在天庭都被當作食物,在平日裡當然要給人吆五喝六的當孫子啊。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被當作菜餚的龍族,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他們真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嗎?
  • 《童年》:播撒陽光的種子,照亮孩子的心靈世界
    一段光陰記錄一段旅程,童年,人生的起始階段,無論經歷什麼,在自己的生命旅程裡都熠熠生輝。《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講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
  • 再看西遊記動畫片,發現孫悟空和七仙女真正關係,以前太單純了
    1999年7月23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大風車》播出了風靡大江南北的大型國產動畫片《西遊記》,第一次將《西遊記》這部小說以動畫片的形式搬上了螢屏,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大小朋友們的喜愛,相信當初很多看過這部動畫片的朋友們如今也已經三四十歲了,《西遊記》動畫片已經成為了每個人心中的童年記憶,尤其是那首片頭曲《猴哥》和片尾曲《一個師傅仨徒弟》更是喚起了很多人對童年的回憶。
  • 還記得86版《西遊記》裡的大蟒蛇嗎?它並不是道具,難怪會成經典
    現在的電視劇,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在幕後完成,而一些特效也就層出不窮,很多電影,甚至利用了摳圖技術,某位大紅女明星的臉皮也真的是很絕了,所以才讓現在的娛樂圈越來越lol,而要說咱們還是看看經典名著養養眼吧,這不你們還記得《西遊記》裡的大蟒蛇嗎?
  • 《西遊記》小說夾帶太多私貨,看完意難平
    為了完成一直以來的夢想,這段時間終於把童年大IP《西遊記》電視劇的小說原著看完了。我,平時很少會在看小說時寫筆記的一個人,居然在書頁上寫了無數處對唐僧的吐槽。更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居然可以放進「毀童年」系列。考慮到幾乎所有中國這個時代小孩的童年,有一部分都是電視劇《西遊記》給的,改編的劇本對原著的顛覆性不可謂不大。 這可能關係到每個人看書的角度不同,因此感受也不同,畢竟自古至今就有不少關於小說的討論。可是,對於其中明顯的一些「突兀」之處,相信很多人看了感受會比較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