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L 2021剛剛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論文接收率直接砍掉10%

2022-01-26 機器之心
年初投過 ICML 2021 的同學們要注意了,組委會剛剛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影響結果是,各位的論文的接收概率似乎又下降了一點。



今天,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 Tom Goldstein 在推特上表示,他從一位 ICML 2021 主席那兒獲知,大會主辦方正準備削減本次的論文接收數量。「請與您的SAC一起提升水準,AC/SAC 不再僅因為未出現錯誤就同意接收一篇論文。」

ICML 是機器學習領域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在該會議上發表論文的研究者也會備受關注。近年來,ICML會議的投稿數量一直增長:ICML 2020 投稿量為4990篇,ICML 2021的投稿量據說更多,有研究者在官網註冊ID,發現已經排到了8000多名。這一度讓人好奇,ICML 2021 會成為CVPR 2020 之後又一個「投稿破萬」的AI頂會嗎?

投稿數量激增一定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審稿人數量不足、工作量激增、部分審稿人資質不足,長遠來看也會對會議本身的口碑造成影響。

也許這就是推動ICML 2021 主辦方決定主動降低接收率的原因之一。Tom Goldstein 補充說:「他們表示首要任務是接收有趣的、原創的(或高風險的)論文,但沒有說明為什麼要削減目前接收的論文數量……」

同為AI頂會,其實 ICML 會議並不屬於接收率很高的那一檔:ICML 2019 為22.6%,ICML 2020 為 21.8%。相比於26.5%(ICLR 2020)、28.7%(ICLR 2021)等數字來說,是有一定差距的。

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教授 Ryan Adams 透露,本次降低的接收比例大概是10%:「根據當前的 Meta-Review 統計數據,我們需要提高接收標準。請與 AC 協調以減少大約10%的接收。」



但這一消息也受到了機器學習社區部分研究者的質疑,Ryan Adams 就認為:作為線上舉辦的會議,又不受線下資源限制,為什麼要來這麼一出呢?



滑鐵盧大學教授Gautam Kamath也認為:我同意「論文沒有錯」確實不足以被接收,論文也應該有趣。但我不同意減少接收論文的數量,尤其當我們沒有傳統的空間限制時。



紐約大學教授機器學習教授Andrew Gordon Wilson表示,基於平均審閱者分數對論文進行排名也是個問題,特別是如果目標是鼓勵「冒險」和「啟發性」,這樣的論文在得分上常常是兩極分化的。



有人認為ICML會議主辦方搞的這個方法,如果真正落實,未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理想效果:1、會議排名提升;2、效果提升。
實際效果:1、審稿心態變為「為什麼要拒掉這篇稿」,而不是「為什麼要接收這篇稿」;2、技術上不合格或懶惰的審稿人變得更加不認真,為了讓均分低於6.0而審稿,不再好好閱讀Rebuttal。

再過幾天,ICML 2021就要放榜了,驟聞拒稿新規,各位投稿人心裡大概是起起落落……

頂會該怎麼改革?
隨著投稿數量逐年激增,機器學習頂會審稿壓力日益加大,審稿質量也成為人們的一大憂慮。最近,各大頂會也都紛紛推出改革措施,以提升審稿質量。圍觀之後,方式主要有幾種:

以IJCAI為例,降低論文接收率也許是提升頂會論文質量的一種方法。在4月30日放榜的IJCAI 2021上,論文接收率僅為13.9%。相比於去年的12.6%雖略有上漲,但仍低於15%。對比往年接收率會發現,IJCAI的論文接收率自2016年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圖源:https://github.com/lixin4ever/Conference-Acceptance-Rate
另一方面,一些頂會通過改革審稿機制來提升論文質量。
今年4月初,NeurIPS 2021宣布將大會的全部審稿流程轉移到論文審閱平臺 OpenReview 上,並在被公開的論文下,把審稿意見、作者的討論等內容全都一併曝光出來。NeurIPS 2021大會方面表示:「儘管現在我們還是無法利用開放審稿系統的全部好處,但新政策確實可以給論文作者們提供一個可以公開顯示,並反擊論文評審中存在問題的機會。」
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 ACL 今年推出了自己的新機制 ACL Rolling Review,它適用於所有 ACL 系列會議和 Workshop 的投稿與審稿流程。這種滾動審稿機制將在今年 11 月 7 日舉行的 EMNLP 2021 大會上首次得到應用。在一些AI 頂會的審稿工作中,主辦方使用了 Toronto Paper Matching System (TPMS),在此之前 TPMS 也被應用於其他多個會議的投遞論文分配工作,它通過對比投稿論文和審稿人研究工作之間的文本,來計算投稿與審稿人專業知識之間的相關性。這個篩選過程是匹配系統中的一部分,期間審稿人也可以主動爭取自己希望審閱的論文。
TPMS架構。

此外,OpenReview 開發了一種「親和力評測」系統,藉助了神經網絡「Spectre」來分析論文標題和摘要。OpenReview 和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 Melisa Bok 和 Haw-Shiuan Chang 表示:「包括 NeurIPS 在內的一些計算機科學大會將在今年把親和力評測系統與 TPMS 結合使用。」

在機器學習論文爆炸的今天,頂會不斷引進的新措施將讓論文質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https://twitter.com/tomgoldsteincs/status/1388156022112624644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n243qw/d_icml_conference_we_plan_to_reduce_the_number_of/

CVPR 2021 線下論文分享會

為更好的服務 AI 社區,促進國內計算機視覺學術交流,機器之心計劃於 6 月 12 日組織大型「CVPR 2021 線下論文分享會」。本次活動將設置 Keynote、 論文分享和 Poster 環節,邀請頂級專家、論文作者與現場參會觀眾共同交流。歡迎論文作者、AI 社區從業者們積極報名參與。

© THE END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投稿或尋求報導:content@jiqizhixin.com

相關焦點

  • ICML 2021傑出論文公布!上交大校友折桂,田淵棟rebuttal加分論文獲榮譽提名
    根據官方消息,會議將在7月18日~7月24日內完成所有的日程。本次會議共收到5513篇論文投稿,接收1184篇論文,其中包含1018篇短論文和166篇長論文,接收率為21.48%,近五年最低。在接收的一千多篇論文中,組委會最終挑出了四篇論文,分別頒發了一個傑出論文獎,三個傑出論文提名獎。
  • ICML 2018 | 騰訊張潼中8篇論文,清華排名國內居首:大會論文接收情況一覽
    接收率為 25.1%(與去年基本持平)。今年,ICML 共有 2473 篇論文被提交,621 篇被接收,接收率為 25.1%,與去年的 1676 篇提交數量相比,今年提交的論文數量增加了 47%(接收率仍保持在 2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分析在方向上是準確的,但可能與其它來源有所差別。這是因為 ICML 官網並沒有發布易於分析的數據,並需要一些 NLP hack 和變通方法。
  • ICML, KDD, SIGIR論文接受率回顧與2021提交時間一覽
    SIGIR(還有11天時間)全文:Wed Feb 10 2021 19:59:00 GMT+0800ACL相比去年774篇收錄,3424份提交申請,以及22.6%的接收率,雖然在錄取的「絕對數量」上面有所增長,但是分母的增長,也帶來了錄取率的下降。2021年的錄取率怎麼樣呢?
  • 硬核ICML 2019最佳論文出爐
    本屆大會共收到3424篇論文投稿,其中774篇被接收(接收率為22.6%)。今日,大會放出了最佳論文。論文作者表示,根據這些理論,對於機器學習從業者來說,我們對於超參數的選擇是沒有經驗法則可言的,而在已有大量已訓練模型的情況下,無監督的模型選擇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谷歌還在一篇博客中表示,研究人員已對近期流行的 12,000 個無監督學習模型進行了評估,並發布了論文代碼及其中 10,000 個模型的解耦合預訓練模型,以便研究人員復現其成果。
  • ICML 2019收錄774篇論文:谷歌153篇,清華北大26篇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機器學習領域頂級學術會議ICML 2019將於6月10日-15日在美國加州長灘舉辦
  • 論文審稿意見太奇葩?NeurIPS 2021:把它曝光出來給人看
    大會方面表示,儘管現在我們還是無法利用開放審稿系統的全部好處,但新政策確實可以給論文作者們提供一個可以公開顯示,並反擊論文評審中存在問題的機會。「我們認為這是最好的折中方案,因為它還可以讓初級研究人員避免因為有害的公共批評而遭受打擊,」NeurIPS 2021 大會的程序主席們在博客中寫道。
  • IJCAI 2021線上開幕:周志華任大會首個華人程序主席,南大校友獲AIJ傑出論文獎
    這四個領域共投稿2746份,其中大會接收326份,約佔總接收率56%。論文不僅要有詳實的內容,還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標題,才能在眾多論文中增加脫穎而出的機會。針對這587份收錄的論文,大會特地統計了論文標題的關鍵詞,分別列出了論文被接收和被拒的Top 10關鍵詞。
  • 砍掉耳機插孔,蘋果是不是在「耍流氓」?
    1998 年,也就是蘋果收購 NeXT、賈伯斯回歸的兩年後,蘋果在發布的第一代 iMac 上砍掉了當時還十分盛行的軟盤驅動器;2008 年,蘋果在新款 MacBook 上「埋葬」了自己親手「養大」FireWire 火線(更先進的火線 800 在 MacBook Pro 上多保留了一段時間);差不多同一時期,在第一代 MacBook Air 上,蘋果砍掉了「落後
  • 【時間序列】IJCAI 2021丨時間序列相關研究論文匯總
    被中國計算機協會 CCF 推薦為 「A類會議」。IJCAI 2021 論文接收成果:共收到 「4204」 篇投稿,其中 「587」 篇論文被接收,接收率為 「13.9%」。01「論文標題」 Time-Aware Multi-Scale RNNs for Time Series Modeling「論文地址」 https://www.ijcai.org/proceedings/2021/315
  • ACL 2020:微軟摘得最佳論文,Bengio論文獲時間檢驗獎,大陸論文量第二
    ACL 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頂級會議,根據剛剛發布的最新版 Google Scholar Metrics,ACL 繼續領跑計算語言學領域,h5 指數達到 135。今年的 ACL 會議於本月 5 日至 10 日在線上召開。此次會議公布了最佳論文、最佳主題論文、最佳 demo 論文、時間檢驗獎等多個獎項。此外,大會官方也介紹了今年的接收論文、熱門研究主題等數據。
  • CVPR聲明力挺華為:同屬IEEE,論文評審、參加會議無限制
    5 月 31 日發表聲明選擇「力挺」華為:強烈倡導會議主席、編輯們自由選擇論文的審裁權利。今年 2 月,CVPR 2019 公布了論文接收結果:在超過 5100 篇投稿中,共有 1300 篇論文被接收,達到了接近 25.2% 的接收率。即將開幕的大會當然也會成為「史上最大一屆」。隨著人工智慧的火熱,近年來 AI 學術會議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AAAI、CVPR、NeurIPS 這樣頂會的投稿數量、參會人數每年都在刷新記錄。
  • ACL 2019 接收論文榜單發布,我們做了可視化分析
    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會議 ACL 將於 7 月 28 日至 8 月 2 日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行。
  • AAAI 2021 最「嚴」一屆發榜,1692 篇論文中選,錄取率僅為 21%
    」,已經超過了9000篇,共有1692篇論文被錄取,錄取率為21% ,僅比去年的20.6篇高0.4% 。該組織成立於1979年,原名「美國人工智慧協會」,並於2007年更名為「人工智慧促進協會」,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名成員。
  • 7500人參會,國內接收論文數量超越美國,ICCV 2019最佳論文揭曉
    在 CCF 版 AI 頂會和期刊列表以及今年 9 月份清華提出的「計算機科學推薦學術會議和期刊列表」中,ICCV 均屬於 A 類頂級會議,在業內影響極大。最終大會接收了 1075 篇論文,接收率為 25.02%,其中 200 篇為 oral 論文(4.6% 接收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ICCV 接收論文中,中國論文量最多,高達 350 多篇,第二名為美國,其次為德國、韓國。介紹完大會基本信息,接下來就是今年大會的獲獎論文了,今年 ICCV 的最佳論文等獎項一一揭曉。馬爾獎因計算神經學創始人 David C.
  • CVPR 2021論文投稿增長率下降,接受率抬頭為23.7%(附2017-2021接收情況圖文分析和接收列表)
    圖一 近五年論文接收數量這一情況在2021年得到扭轉,有效投稿數量為7015,較於往年增長趨緩(5.4%),而接收數量保持了一貫的增長率(13.1%),導致CVPR2021最終接受率為23.7%圖二 近五年論文接收率(註:為了科學比較,此處接受率分母為有效稿件數量7015(圖三),而非最終進入評審階段的稿件數量。
  • Sci-Hub剛剛更新了一個非常魔性的「功能」......
    「美女學者,在線發文」,屬實沒想到,在 Sci-Hub 下載論文居然也可以享受到這般待遇。不知道在家學習的朋友們,在 sci-hub 下載文獻時是否發現了網頁左下角的彩蛋,創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身著印有「Send」字樣的 T 恤在和大家招手,仿佛在給大家發來一篇篇免費的論文
  • 「屁股決定腦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果延續第一段中的分析,那麼這句話一定是一種對於「客觀」事實的論斷:屁股總是決定了腦袋,所有的腦袋都被屁股決定。我們不能說「有的腦袋被屁股決定,有的腦袋不被屁股決定」:這個折中立場質疑了「決定」這個詞的語義本身。這樣的判斷關乎某種實際狀態,我們也因此可以用證據對它進行證明或反駁。
  • 為了讓 Chrome 不那麼臃腫,Google 砍掉「應用啟動器」功能
    其中,Chrome 應用啟動器(Chrome app launcher)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尤其對於那些患有重度「Google 依賴症」的用戶來說,這款工具讓他們在使用 Chrome 瀏覽器中的許多服務時會非常快捷。然而昨天,Google 宣布他們將會在今年 6 月在 Windows、OS X 以及 Linux 平臺上停止這款工具的運行。
  • 未參與的論文竟有自己署名,MIT教授怒斥「合著」中國學者及出版商
    幾年前「被」發表了兩篇論文,與素不相識的中國學者「合著」兩次,自己竟毫不知情。這是「合著者」還是出版商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