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源於紐約地鐵的某車廂和我聽的Podcast(播客)們。
那天是很正常通勤的一天早晨,很正常的要不低頭看手機要不抬頭看廣告。抬頭看廣告,一個叫Coffee Meets Bagel(當咖啡遇上硬麵包圈,下面簡稱CMB)的網絡交友網站宣稱紐約客在網絡交友網站上的配對率低於全美平均率18%。所以對策是馬上註冊CMB,找到屬於你的800萬人中的那一個。
今天早上,2018年3月9日,我又看到了另一個網站OK Cupid(OK丘比特),勢力抗衡Tinder和近期特別流行的網絡用語DTF(Down To Fxxx),宣稱要重新定義交友網站,於是搖起了Dating Deserves Better(約會應該更美好)的彩旗。
我看了這些只想笑,感嘆無法不想這可憐又可恨,甚至有點病態的現實低頭。因為紐約客談戀愛都只用社交軟體或是交友app,根本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人。
圖片 © 壽司捲兒說
我的一個同事,年齡對於女生來說有點大,今年在我遊說之下無法不嘗試擁抱紐約客戀愛不走尋常路的現實,開始用交友app。之後我聽到的除了抱怨還是抱怨。畢竟80後的她很不適應我們這種Millenials(千禧年代)的戀愛方式。
從前美國人談戀愛(哦不對,是大部分美國地區到現在還是)要不像電影裡面那樣,在某個酒吧看見漂亮女孩搭個訕要個電話之後約約會,要不就是學校同學什麼的或是有共同朋友在某聚會上認識彼此,特別原始。這整個用網絡找另一半的想法簡直顛倒了我同事的世界觀。在紐約呆了3年多居然沒有約過一次會,但是隨便去個別的城市站著也有人跟她要電話的她終於懂得不是她,是紐約。
另外一個朋友在哥大上學,班上30個人有29個女生,每個都聰明美麗有抱負,但是找不到男朋友的大概一半以上,需要藉助各種約會軟體的幫助。「聽說有一些很神奇的,比如要上傳簡歷,排隊拿通過上傳,還要有常青藤學歷才能選進去」。朋友的同班同學,本科康奈爾,研究生哥大,就比這位同學的一個朋友晚申請但是卻能夠早進,早日讓如意郎君看到自己的界面。呵呵,一個約會軟體搞得競爭特別激烈,誇張。
「還有,在紐約我才發現,許多人都有很多『Friend』。比如我室友的朋友經常來家裡做客,一起看電視,一起玩,一起睡。但是就是friend。」
圖片 © 壽司捲兒說
10個手指頭都數不過來現在市場上有的網絡交友app。在紐約,只要單身,手機裡90%的機率有Tinder外加至少一個別的什麼。有些app定位高質量高學歷的約會對象,有些主打女生擁有主導權,有些針對某個特定的種族。儘管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最終都是一樣的。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人想找終身伴侶,有人寂寞想找個伴,有人只是尋歡。
圖片 © Ok Cupid
從我身邊的朋友到我聽到的播客故事看來,大部分紐約客都喜歡在見到真人之前聊簡訊聊上個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這樣的話,見面的時候就可以省去那些無聊的「啊你做什麼工作」「你喜歡周末幹些什麼」等等無謂的第一輪審閱。
呵呵,典型紐約客不想浪費任何一秒的「高效性」-喜歡這些來自於跳過戀愛中的某些過程的及時滿足感。清單上的都畫了勾,見了面來電的話就繼續約會看看,不來電的就「拜拜,下一個」。有一種莫名的功利主義感。
愛情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
但是這一切來的有點過於快,過於多,過於猛了不是嗎?
現在的人都喜歡在網絡或是在社交軟體上的交流多於面對面。
理由(我稱這些為藉口)是「啊如果有人發簡訊給你你不用立刻回復啊,這樣可以有多謝時間去想該回復什麼」。
另一個原因無非歸功於紐約客想要高效的談戀愛-停留在簡訊層面可以讓你有很多機會跟很多人同時聊天。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隨意就不理人了。不喜歡?沒感覺?不回復就可以,聰明的紐約客馬上就會懂。
圖片 © Urban Dictionary
以上是英語中關於約會的新網絡用語,Ghosting:突然停止與某人所有交流的行為。正在約會但是不再希望與此人再約會。這是希望被忽視的這個人得到提醒,並且自動放棄。
不回復不理睬?這是個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不是嗎?但是在今天,這一切似乎都ok...
紐約教會我一條殘酷的真理:在紐約,你可以輕易的替換掉你約會的對象,也會輕易的被替換。這是紐約客的心態,也是現實。
圖片 © BBC
在紐約談個戀愛是真的不容易。800萬人,是有多少別的選擇,是有多少別的人和你一樣擁有同樣的興趣愛好?今天我遇到了個高富帥/白富美,也許過兩天我會遇到條件更優越的理想情人。
關於紐約約會的種種,我深陷漩渦。
我是潮流反對者,也是問題製造者。
打算搞個「紐約教會我的那些事」的文章系列。畢竟紐約可歌可頌的很多,槽點也很多哈哈。希望你們會喜歡。
今天分享到這,我們下次再見👋
P.S. 掃描文末二維碼關注壽司捲兒說,緊跟紐約、費城、華盛頓和成都四大弄潮兒玩耍
長按二維碼關注「壽司捲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