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片行業產能過剩?

2021-02-15 今日半導體


搜索「今日半導體」,2020年值得關注的半導體公眾號,歡迎點擊星標置頂文章最下方,歡迎點擊在看和點讚,謝謝!歡迎下翻,文末有驚喜彩蛋!

12月10日,中國臺灣矽晶圓大廠環球晶於宣布以大約 37.5 億歐元(約合 45.3 億美元)收購德國矽晶圓製造商 Siltronic(世創),並與其籤訂商業合併協議(BCA),確認環球晶將公開收購世創所有流通在外股份。

環球晶(圖片來源:日經亞洲評論)

當天《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這則交易反映了矽片行業的產能過剩和微薄的利潤。

環球晶出價以每股125歐元的價格收購世創,比過去三個月股價的平均水平高出了50%,大約是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9倍,世創的股東有理由惋惜這則交易還是來得晚了一些,因為2018年世創的股價一度達到160歐元,彼時其營業利潤率達到了33%的峰值,第二年世創的利潤率就下降了十個百分點,產能過剩率從1%上升到了10%。

臺積電、高通等晶片公司都因為晶片工藝和製程的提升推高了自身股價,但晶片工藝未必直接能刺激矽片產量,世創近些年來就不斷遭遇於產能過剩的困境。

不過瑞銀集團(UBS)認為這樁併購會讓矽片行業的供需困境縮減到5%,縮小的越多,下一個投資周期就會更早地到來。未來晶圓廠很可能專注於更大,更經濟的450mm晶圓以提高利潤。

《金融時報》指出,併購交易宣布之後,環球晶的市值達到20億歐元,但世創的收益僅為4億歐元,市場分析師們預計到2023年世創的利潤率會達到23%,但今天這個數字僅為16%,另外,世創大股東Wacker Chemie承諾將其持有之所有Siltronic股份(約佔Siltronic已發行股份總數的30.8% )於公開收購期間出售予環球晶,也增加了環球晶是否真正能從併購中獲得收益的變數。

國內國際知名矽片企業匯總【附名單,歡迎補充】

1 國產300mm大矽片重點企業匯總

重慶超矽半導體

重慶超矽投資建設的「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300毫米(含200毫米)單晶矽晶體生長與拋光矽片及延伸產品」項目於2014年5月正式開工。

2016年4月,該項目一期投入試生產;2016年5月第一根IC級8英寸單晶矽棒成功拉出;2016年9月第一根IC級12英寸單晶矽棒成功拉出;2016年10月 第一批IC級單晶矽順利下線。達產後將實現8英寸矽片年產600萬片、12英寸矽片年產60萬片的產能。

杭州中欣晶圓

杭州中欣晶圓大矽片項目於2017年9月28日落戶杭州錢塘新區,今年6月30日實現首批8英寸半導體矽拋光片順利下線。今年9月21日舉行了大矽片項目的竣工投產儀式,標誌著建設正式完工,實現了8英寸大矽片的正式量產,12英寸大矽片生產線進入調試、試生產階段。

據此前杭州日報報導,中芯晶圓的12英寸矽(拋光)片將於今年12月下線。

根據原規劃,中欣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建設3條8英寸、2條12英寸半導體矽片生產線。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將達到8英寸年產540萬片、12英寸年產288萬片半導體矽片的生產能力,預計年收入50億元。

徐州協鑫半導體

協鑫半導體項目總投資150億元,一期投資94.5億元,是協鑫集團在江蘇鑫華半導體項目投產之後,在徐州布局的又一半導體。今年10月底,該項目主體廠房已全部完工,正在進行生產設備安裝,預計2019年底投產。

有公開消息顯示,大矽片項目規劃建設國際先進的8英寸、12英寸半導體大矽片長晶及切磨拋生產線,規劃產能各30萬片/月。

此外,為支持項目的建設和發展,徐州市產業引導基金與政府投資基金、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等共同出資設立總規模44.1億元的專項基金,並已全部投入大矽片項目。

上海新昇成立於2014年6月,由上海新陽、興森科技、張汝京博士技術團隊及新傲科技發起。上海新昇是國內首個300mm大矽片項目的承擔主體,早在2017年第二季度,上海新昇300mm大矽片項目已經開始向中芯國際等晶片代工企業提供樣片進行認證,並有擋片、陪片、測試片等產品持續銷售。2018年一季度末,上海新昇300mm矽片正片通過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的認證並開始銷售。

2018年該項目實現月產能10萬片,預計2019年實現月產能20萬片,2020年底實現月產能30萬片。

衢州金瑞泓

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杭州立昂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大矽片項目投資50億元,將建成月產40萬片8英寸矽片和月產10萬片12英寸矽片生產線,計劃分三期逐步實施。

2017年完成了月產10萬片8英寸矽片項目。2019年7月,成功拉制出第一根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量產型集成電路用12英寸矽單晶棒。

這也標誌著金瑞泓成為繼有研集團、中環股份、新昇半導體、重慶超矽後,第5家拉制出12英寸矽單晶棒的本土企業。

欽州啟世半導體(此項目被曝有問題,暫時放著)

中馬大矽片項目於2018年9月12日籤約落地。從廣西欽州市與廣西啟世半導體有限公司籤訂的協議來看,將建年產1440萬片集成電路用12英寸大矽片項目。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30億美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總投資10億美元,主要建設12英寸大矽片生產線,共四條生產線,年產480萬片。

上海超矽半導體

上海超矽半導體有限公司300mm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項目已於2018年7月開工建設。該項目建設周期為1.5年,一期投資60億元,總投資預計達到100億元。

上海超矽項目包括AST綜合研究院、300mm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450mm中試生產線、先進裝備研發中心、人工晶體研發中心等。

據悉,該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年產360萬片300mm拋光片和外延片以及12萬片450mm拋片生產能力。

西安奕斯偉

奕斯偉矽產業基地項目於2017年12月9日籤約落戶西安,該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由北京芯動能公司旗下北京奕斯偉公司作為主體統一規劃、分期推進。

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研發生產300mm矽片、月產能50萬片、年產值約45億元的生產基地,年值超百億元的12英寸矽材料企業。

儘管我國企業正在積極向12英寸大矽片企業邁進,多項重大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但是總體來看,日漸擴大的規劃產能依舊不能掩蓋企業小而散、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局面。

歡迎補充!

信越化工的研發與製造工廠遍布全球

信越化工目前主要包括六大事業部, 分別為PVC/氯鹼業務(全球第一)、有機矽業務(全球第四)、特種化學品業務(纖維素衍生物-全球第二、金屬矽、聚乙烯醇等)、 半導體矽材料業務(全球第一)、 電子功能材料業務(稀土、封裝材料、LED 塗層、光致抗蝕劑、光掩模、合成石英、氧化物單晶、 光阻劑-全球第二等)、 多元化經營業務(加工塑料、技術出口、設備、工程)。

2015 財年信越收入按產品劃分

(2)日本Sumco

日本SUMCO 前身為成立於1937 年的Osaka Special Steel 公司,1992 年和1998年先後合併了Kyushu 電子金屬公司和Sumitomo Sitix 集團,1998 年更名為住友金屬工業公司。1999 年, 住友金屬工業與三菱材料和三菱矽材料公司成立300mm 矽片製造企業——聯合矽製造公司。2002 年, 住友金屬工業的矽製造部門、 聯合矽製造公司以及三菱矽材料公司合併成立住友三菱矽公司,2005 年更名為SUMCO 集團。

SUMCO 全球網絡

2016 年6 月,環球晶圓以3.2 億丹麥克朗(約人民幣3.16 億元)100%收購丹麥Topsil 半導體事業群, 生產3 寸到8 寸矽晶圓產品;2016 年12 月,環球晶圓宣布完成收購全球第四大矽片廠SunEdision Semiconductor,交易價格為6.83 億美元, 環球晶圓成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片供應商, 預計2016 年市場份額為17-19%。

環球晶圓擁有完整的晶圓生產線, 可以提供的矽片產品包括:拋光片、擴散片、退火晶片、磊晶片等。產品應用已跨越電源管理元件、車用功率元件、信息通信元件、MEMS 元件等領域。

(4)德國Siltronic

Siltronic AG 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半導體矽片供應商, 前身是成立於1968年的Wacker-Chemitronic GmbH,1994 年更名為Wacker Siltronic GmbH,2004 年再次更名為Siltronic AG。Slitronic 是全球首個推出300mm 晶圓的公司。

目前公司的生產基地位於德國布格豪森、弗萊貝格、美國波特蘭和新加坡。自2014年1 月起,公司與三星成立合資公司(公司持股78%),在新加坡運行了全球最大的200mm(23 萬片/月) 和300mm(32.5 萬片/月) 矽片廠。

Siltronic 目前為全球前二十大晶圓製造工廠供應矽片,2015 年其中前十大客戶佔公司收入的65%。在2008 年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僅僅為60%, 如今2016 下半年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100%。

(5)美國SunEdison Semiconductor

SunEdison 前身是始創於1959 年的美商休斯電子材料公司(MEMC),是全球矽材料鼻祖之一。2009 年MEMC 收購了還未上市的SunEdison——當時北美最大的太陽能服務提供商,並在2013 年將公司更名為SunEdison。然而由於全球光伏產業的激烈競爭, 在2013 年,公司將旗下子公司SunEdison Semiconductor(也就是原來MEMC的半導體矽材料業務)進行分拆上市。

分拆半導體矽之後的SunEdison,由於近些年激進的併購擴張, 以及全球光伏的不景氣, 導致其債務高企而深陷財務危機,並於2016 年4 月正式遞交Chapter11 破產保護申請進入破產重整階段。2016 年8 月28 日,保利協鑫宣布與SunEdison 籤署協議,擬以約1.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及其附屬企業SunEdison Products Singapore、MEMC Pasadena、Solaicx 的相關資產。

分拆出來的SunEdison Semiconductor 於2014年5月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截止2015 年底擁有4400 名員工, 主要製造工廠在美國本土、義大利、日本和韓國。在半導體矽材料方面,公司主要提供200mm 和300mm 矽片(PW 拋光片、SOI絕緣體上矽、EPI 外延片、MDZ 魔術潔淨區矽片等),可用於高端邏輯器件、NAND/DRAM存儲晶片、MPU/MCU、CIS、RF 射頻、模擬/ASIC 晶片等領域。

*免責聲明:今日半導體 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今日半導體對該觀點讚同或支持,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本部刪除!手機微信同15800497114。

相關焦點

  • 發改委出手整治晶片項目,產能過剩會否出現在半導體大矽片上?來南京大矽片論壇,一起探討
    孟瑋表示,國內投資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不斷高漲,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投身集成電路行業,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低水平重複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個別項目建設停滯、廠房空置,造成資源浪費。 這種現象在半導體大矽片領域有沒有?建設停滯、廠房空置的情況相對少些,但籤約後「失聲」的項目不在少數。
  • 產能過剩之痛:中國製造已經沒有未來了?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借智(ID:jiezhisz)國人引以為豪的中國製造曾一度在國際市場上大放光彩,出盡風頭,但隨著製造業市場進入成熟期,加之企業過高估計市場的增長潛力,產能過剩的危機就會開始顯現。現在的中國製造業就深陷產能過剩的困局而難以自拔。
  • 王志軒:產能過剩 電企或臨嚴冬
    「電力行業節能環保公眾服務平臺」直接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火電產能過剩 面臨經濟「嚴冬」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反應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在2015年同比僅增長0.5%,電力企業面臨嚴峻挑戰。那麼,電力是否過剩了?    王志軒對於電力「過剩」二字的回答非常慎重。王志軒認為,從電力基礎產業、公用性質、發供用同時完成以及網絡特性看,「過剩」問題不能簡單回答。
  • 2020年全球矽片產業情況
    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晶圓代工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那麼矽片產業是什麼情況呢? 日前,芯思想研究院發布全球矽片產業報告稱,2020年全球矽片銷售額為124億美元,較2019年的127億美元,下滑1.89%。
  • 立昂微VS滬矽產業VS環球晶圓:矽片產業2021年7月跟蹤,產能?
    其中,矽片產品中,主要為8英寸及以下尺寸,12英寸矽片項目還處於產能建設階段,功率器件以MOSFET晶片為主。 2020年矽片業務是收入增速的核心驅動力,其衢州 8 英寸矽片項目產能持續爬坡上量,導致矽片生產量和銷售量增加,同比增長約30%。
  • 柔性OLED產能過剩 三星、LG還要推可摺疊筆電消化產能
    但不管怎麼說,可摺疊手機的量產上市,至少可以緩解一下目前柔性OLED顯示屏的產能過剩狀態。事實上,從產業鏈傳出的相關信息顯示,作為生產柔性OLED顯示屏的兩大巨頭,不僅僅是只把目交瞄準了可摺疊手機,還對另一個更重要的領域發起了衝鋒,那就是筆記本電腦。
  • 2022年晶圓產能存在過剩風險嗎?由信越化學KrF光刻膠斷供引發的思考!
    隨著全球晶圓廠稼動率持續維持高位且晶圓大廠積極擴產,信越化學光刻膠產能日趨緊張,而KrF光刻膠產能短期難以提升,出於地緣政治關係緊張等多方面因素,信越化學決定優先保障歐美與韓臺等地晶圓廠KrF供應。向中國大陸多家一線晶圓廠限制供貨KrF光刻膠,甚至已通知部分中小晶圓廠停止供貨KrF光刻膠。雖然東京應化填補了信越化學部分缺失的KrF光刻膠產能,國內多家晶圓廠將會面臨KrF光刻膠大缺貨的處境。
  • 柔性OLED產能過剩嚴重,不只是可摺疊手機,三星、LG還要推可摺疊筆電消化產能
    但不管怎麼說,可摺疊手機的量產上市,至少可以緩解一下目前柔性OLED顯示屏的產能過剩狀態。 為了消化掉柔性OLED的產能,供應鏈傳出消息稱,三星除了積極準備量產可摺疊手機外,其可摺疊筆記本電腦項目也正在進行,預計明年也將出現量產機型。 而作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聯想則更不用說,聯想研發可摺疊筆記本電腦至少有三年了,在行業中已成公開的秘密。
  • 電視面板產能過剩卻仍有生產線開工 地方投資衝動如何破解
    產能過剩、價格低迷之際,國內仍有多條產線開工建設。
  • 半導體矽片:突破外商壟斷,國產替代之路開啟
    即便技術達標,下遊客戶的認證依然是矽片廠商的一大壁壘。由於下遊客戶認證時間長,難度大,因此矽片廠商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技術和經驗積累才能夠有效提升半導體材料產品的品質,滿足客戶的需求,獲得客戶認可並開拓客源。矽片行業集中度高,全球前五大廠商壟斷90%以上份額。
  • 手機中高階需求疲弱,攝像頭行業利空不斷,孔面臨產能過剩風險
    由於大立光的產能利用率可能僅達50%,且下遊客戶庫存過多,加上需求及採用率平淡,預估鏡頭產業未來將面臨更大的訂價壓力。擴產恐致供給過剩此外,相機模塊業者也擴產以積極拓展雙鏡頭業務。考慮供應鏈業者擴產及預估未來雙鏡頭採用率將維持平淡,產業將面臨產能過剩風險,雙鏡頭滲透率將低於市場先前預期。
  • 中國半導體矽片產業新進展,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封頂
    日前,總投資60億元的杭州中芯晶圓半導體大尺寸矽片項目(以下簡稱「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正式封頂,預計將於明年4月投產。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封頂10月8日,中芯晶圓大尺寸矽片項目舉行了廠房封頂儀式,標誌著項目已正式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工作。
  • 兩周籤168億長單,規劃總產能42GW,這家矽片「新巨頭」浮出水面!
    短短兩周,京運通在矽片業務上的籤單金額便達到了167.86億元,矽片供貨總量達到39.4億片。 實際上,京運通目前現有產能僅5GW,之所以敢底氣十足的接單,在於過去一年瘋狂的擴產計劃! 這樣一來,加上此前烏海項目6GW矽片產能(將擴充到8GW),京運通將在未來幾年擁有至少42GW的產能。這一產能規模,將支撐起上述39.4萬片的訂單量。如此強勢的擴產及強大的籤單能力,可見京運通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目前矽片領域,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是兩家領跑的「王者」,實力歸為第一檔。後邊的企業,與兩者相差甚遠。
  • 210mm飽受質疑的背後:矽片尺寸「混戰」下的突破與顛覆
    作為光伏行業的一桿老槍,中環股份在單晶拉制領域已有數十年的經驗。在當前光伏行業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這家老國企依然堅守用「技術」打天下的規矩。 光伏行業發展與半導體行業類似,符合「摩爾定律」,其核心是降低成本,將矽片尺寸做大也將極大的降低光伏行業的製造成本。
  • 以210mm矽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為新起點,引領全球低碳能源新時代
    通威與天合光能合作的矽片(拉棒+切片)產能主要定位於210mm產品,差異化擴張矽片產能。一方面,通威新建電池產線為210mm尺寸向下兼容,生產210mm電池成本最低,為保障210mm大矽片充足供應擴張15GW矽片產能進行匹配,以實現電池環節生產效率最優化。另一方面,優質矽料2021年至2023年供應仍舊緊張,採購能力在未來三年依然是決定組件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
  • 【芯歷史】靠著併購「發家」的環球晶圓,如今打破半導體矽片產業格局
    環球晶圓指出,雙方合併後,新的環球晶圓12英寸矽晶圓月產能可到75萬片,8英寸矽晶圓月產能超過100萬片,6英寸矽晶圓以下月產能是83萬片。當時半導體晶圓市場中,日本信越化學和 SUMCO 市佔率接近,估計合計市佔率超過 50% 。而環球晶圓和SEMI合併後,合計市佔率將達到 17% 左右。
  • 全球矽片市場火爆,2018年持續看漲
    由排行榜可以直觀的看到,海外基本壟斷了矽晶圓的供應,上遊晶圓矽片材料卡位中國的格局還難以破解。 全球矽晶圓持續缺貨,將成為半導體廠營運成長瓶頸。但是矽晶圓廠卻是賺得盆滿缽滿。 同時,為了應對矽片缺貨問題,2017年8月8日宣布,在旗下伊萬裡(Imari)工廠投入436億日元進行增產,目標在2019年上半年將該廠的12寸矽晶圓月產能提高11萬片。
  • 柔性屏幕之爭,未來中國產能能否超過韓國|柔性oled|三星|oled面板|...
    市場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幾年國內柔性OLED產能開始釋放,預計到2023年柔性OLED滲透率將達到40%。憑藉著產能和良率優勢,在OLED手機面板供應格局中,三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無論是剛性、柔性還是摺疊面板,佔據行業接近90%份額。三星的OLED的綜合良率遠超競爭對手,其中剛性接近90%、柔性接近80%。
  • 硬碟廠商希捷突然關閉蘇州工廠的背後:訂單太少,產能嚴重過剩
    1月14日,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不得不連夜回應稱,這是希捷集團基於整個市場變化和集團自身產能狀況作出的正常調整。希捷表示,關閉蘇州廠區是其全球業務重組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優化營運效率。預計截至2017財年底將裁員約6500名員工,佔其全球員工總數的14%。希捷蘇州將裁員2000人,離職和遣散工作在1月11日-18日進行,公司將依照相關法規向員工支付賠償金。
  • 【頭條新聞】1366 Technologie籌集資金擴大「Direct Wafer」量產,欲分羹100億美元矽片市場
    Hanwh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的總裁兼執行長Woojae Hahn表示:「Hanwh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積極尋找憑藉突破性技術改造行業的公司。就在短短的時間內,1366已經從概念論證轉移到準備商業化技術,平穩迅速地實現技術裡程碑。我們認為1366團隊將獲得商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