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眼鏡零售行業的「暴利」早已成公開的秘密,甚至有人將眼鏡列入中國十大最暴利的行業之一。
一副近視鏡片售價低則兩三百元,高則上千;一副鏡架的標價多在數百元,動輒上千甚至過萬元。這其中,究竟有多麼「暴利」?
近日,博士眼鏡正式上市交易。藉助上市公司透明的財務情況,外界終於得以一窺眼鏡行業的「暴利」真面目。
▼▼▼▼▼▼▼▼▼▼▼▼▼▼▼▼▼▼▼▼▼▼▼▼▼▼▼▼▼▼▼▼▼▼▼▼▼▼▼▼▼▼▼▼▼▼▼2016年
項目平均採購成本2014至2016年,公司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達到 73.08%、75.82%和75.65%。
從單個產品毛利率來看,鏡片的毛利率最高,2016年達到了86.21%;隱形眼鏡及隱形護理液的毛利率相對最低,但最低也分別有63.64%、55.03%。
▲▲▲▲▲▲▲▲▲▲▲▲▲▲▲▲▲▲▲▲▲▲▲▲▲▲▲▲▲▲▲▲▲▲▲▲▲▲▲▲▲▲▲▲▲▲▲▲▲▲▲▲▲▲▲▲▲▲▲▲▲▲▲
如果說
70%以上的高毛利率
並沒出乎公眾預料
那麼
不足10%的低淨利率
就讓人大跌眼鏡了……
▼▼▼▼▼▼▼▼▼▼▼▼▼▼▼▼▼▼▼▼▼▼▼▼▼▼▼▼▼▼▼▼▼▼▼▼▼▼▼▼▼▼▼▼▼▼▼
雖然博士眼鏡2016年營業收入有4.15億元,毛利潤有3.15億元,但淨利潤只有3778.47萬元,淨利率只有9.1%。
▲▲▲▲▲▲▲▲▲▲▲▲▲▲▲▲▲▲▲▲▲▲▲▲▲▲▲▲▲▲▲▲▲▲▲▲▲▲▲▲▲▲▲▲▲▲▲▲▲▲▲▲▲▲▲▲▲▲▲▲▲▲▲為什麼「賣眼鏡」這麼能賺錢
淨利率卻甚至不如食品、服裝行業?
實際上,大量眼鏡零售商長期處於門店長期虧損,「一邊開店一邊關店」的狀態。據博士眼鏡近三年財報數據顯示,從2013年初至2016年6月,博士眼鏡共新開直營店159家,關閉82家店面。
從5倍差額裡賺到的錢
都到哪兒去了?
鏡架、太陽鏡的材質、色碼、款式及品牌較多,門店需要儲備較多的貨品以供顧客選擇,因此往往存貨餘額較大。另外,除隱形眼鏡外,顧客換框架眼鏡的周期一般都較長,導致眼鏡周轉一般較慢。一副眼鏡從進貨到賣出去,一般周期在1年左右,效率低,服務半徑小。
對於低頻次的銷售品類
如果沒有超高的毛利率支撐
是根本包不住各項成本的……
各項銷售成本 = 員工薪酬 + 租賃費 + 物業水電費 + 折舊攤銷費 + ……
▼▼▼▼▼▼▼▼▼▼▼▼▼▼▼▼▼▼▼▼▼▼▼▼▼▼▼▼▼▼▼▼▼▼▼▼▼▼▼▼▼▼▼▼▼▼▼銷售費用及佔比
年度銷售費用可見,「銷售費用」已經吞掉了毛利的大部分。2016年,租金、物業、水電費達1.13億,佔據了50.67%,如果再算上工資、社保,兩者合計佔比就已超過了銷售費用的9成。
▲▲▲▲▲▲▲▲▲▲▲▲▲▲▲▲▲▲▲▲▲▲▲▲▲▲▲▲▲▲▲▲▲▲▲▲▲▲▲▲▲▲▲▲▲▲▲▲▲▲▲▲▲▲▲▲▲▲▲▲▲▲▲↑↑↑
消費者實際上
是在為這些買單
而這其中
還包括一項極易被忽略的開銷
↓↓↓
要配一副合適的眼鏡,首先需要眼視光專業人員為顧客進行驗光。而驗光作為一項專業服務,其成本是無形的,商家需要培養、引進專業人才,需要支付相應的薪酬,需要配備專業眼科儀器,需要配套空間的租賃、裝修成本……
對於零售眼鏡店而言,提供給消費者的價格不僅僅是一副眼鏡的產品,配一副眼鏡關鍵是驗光的準確性,真正具有價值是驗光服務,但中國眼鏡零售行業,這塊服務大多是不收費的。
——眼鏡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問道諮詢首席顧問王翔飛
驗光才是眼鏡店的核心,如果不能驗光,眼鏡店和服裝店沒區別。驗光的成本比眼鏡本身進貨價還高。國外驗光需要預約,且驗光價格多數在100美元以上;而眼鏡,網上有幾十美元的,甚至是10美元都有,相當於醫藥分離。
——資深驗光師、雲視野創始人張仕郎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驗光服務
在醫院眼科一般只收費數十元
在眼鏡店甚至常常是免費的?
↓↓↓
因為我們不習慣為服務買單
寧可為實物買單啊
╮(╯_╰)╭
眼鏡成本100元→售價800元
消費者能接受
眼鏡售價200元 + 驗光600元
消費者會接受?
OK,有了免費的驗光服務,使得「網絡配鏡」這一新消費方式的成本更低,一定程度上,對傳統實體店眼鏡零售的衝擊更大了。
顧客只要去實體眼鏡店免費驗光,然後把報告裡的數據報給將報給網店掌柜(一般只需雙眼度數+瞳距),就可以坐等眼鏡配好,快遞到家了。
網店常態
☟
時尚鏡架+高級鏡片300元拿下
一副眼鏡打折後仍動輒數千元
消費者更愛選擇哪方
還 用 說 嗎?
插!播!
對於普通近視/遠視配鏡者來說,以上這種做法基本是可行的。不過,以下情況並不適合在網店配鏡:
📌 度數還未穩定的青少年
📌 高度近視(超過800度)
📌 伴有散光
📌 伴有其他方面的眼睛問題
📌 臉型、眼型較特殊
以上情況,還是建議去實體眼鏡店找專業配鏡師一對一服務,或去醫院眼科配鏡。
傳統眼鏡零售正在被網際網路倒逼著進行行業改革。
毫無疑問,「把所有成本都加進眼鏡本身」這一長期以來市場默認的做法,有著各種弊端,也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惡性循環。
那麼,未來的配鏡消費,變成什麼模樣會比較合理?
建議引進英美等國的驗光準入制度(驗光師必須是眼視光學專業畢業),提高眼視光專業驗光師的待遇;眼鏡銷售機構應該實行驗光收費,嚴格按標準程序去驗光,眼鏡價格應該降下來,即「驗光收費、眼鏡低價」的銷售模式。
——眼科驗光專家錢廣來
未來的眼鏡行業應該往人工智慧方向走,即實現機器人驗光,全部系統化,這也意味著,不需要驗光師,不需要眼鏡店,只要在家裡就可實現電腦驗光、下單等。
——資深驗光師、雲視野創始人張仕郎
來源:綜合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等
編輯:谷朋、陳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