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諾:創業要學會「去中心化」解放老闆

2021-03-05 鄭一諾方法論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自己經歷過的一些事,腦子中總結的一些思考,

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個詞,精準的把它描述出來了?

這感覺就像:

「臥槽」描述的太對了,我咋沒想到。

我昨天就是這種感覺。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比特幣技術白皮書》

突然,看到一個詞「去中心化」

我虎軀一震,一下聯想到很多。

虛擬貨幣,底層技術統稱區塊鏈技術,什麼是區塊鏈技術?

我的簡單理解是:

過去,我們把數據帳目放在一臺伺服器上,簡稱中心化管理,容易出錯、容易造假,現在我們將數據分布放到N臺伺服器上,通過利益驅動,只要數據變動,所有伺服器都需要同步,簡稱:分布式伺服器,分散風險,保證數據的公開透明,完成了去中心化的工作;

這個概念和創業有啥關係呢?

聽我慢慢道來。

一、什麼是中心化創業?


中心化,以自己為中心的創業模式,大家說到創業最先想到的都是自己搞,我把這種創業叫做「中心化創業」

舉個例子說明:

自己出所有的錢,幹所有的事,承擔所有的風險,決策所有的事;

一天,你忽然發現一個商機、一個項目,發現了賺錢的機會,於是你馬上開始自己搞錢,然後租了個小辦公室,招了2個員工,你帶著他們哼哧哼哧幹。

3個月後,你賺了50萬,馬上把賺到的錢投入繼續擴大。

辦公室太小?換掉,找個更大的,至少是現在5倍;

人員太少?2個擴成50個;

部門不完善?建立HR部,建立財務部,建立編輯部,要專業化分工;

你要向全世界證明,你和你的公司要開始牛逼了!

以前你是個小個體,通過親力親為基本帶著員工、帶著合伙人跑,自己能把什麼事情都搞定,靈活機動高效率;

1年後...

你發現,現在每天消耗在管理上的精力太多太多,每天自己活得生不如死,什麼員工離職,員工要晉升方向,核心人員開始拉幫結派,財務的事,稅務的事,行政又告訴你這不好了那不好了,合伙人只能打打嘴炮實際幹不了啥事,內部又分裂了,這邊又起火了.

沒完沒了....

沒完沒了.

沒完沒了.

有時候釘釘上行政的消息一響,你內心就是一緊,媽的,又出事了。

你漸漸明白,以前以為的老闆,現在看來其實是最苦逼的職業,像個救火隊員,哪邊起火趕哪邊滅火。

只有夜深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心有多累。

本以為招一幫子員工能幫你分擔工作,結果呢?

本質上該決策的東西還得你來,而決策相比單純的頭腦簡單向前衝,是最費人心力的。

突然某天,你感慨萬分,我他媽哪裡是開公司創業,我是開了一所監獄,把自己困在監獄裡3年了,根本沒時間思考,沒有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以上我描述的場景,如果你是公司一路做大的,肯定會深有體會,我管這叫做「中心化」創業。

中心化創業好不好?

好!非常適合一個生意在暴利期的時候,自己幹,賺最多的錢。

中心化還有一個名字,叫「直營」!

我身邊做直營的朋友很多,做淘寶的,做拼多多的,做廣告投放的,但大部分公司的上限,最多一年千萬利潤,已經很好了。

再往上走,就要招更多員工,擴更大場地,增更多項目。

你能想像麼?

員工超過200人,甚至上千人,那事多的根本不是你招幾個行政,有一批經理+總監就能將解決的,直接或間接管理上的消耗會耗幹你所有的精力,讓你每天心情和坐過山車一樣刺激。

如果你還在創業初期,初創公司,強烈建議你看看我的書《鄭一諾創業筆記》我把我如何賺到1000W的所有招數和思考都寫進去了,能少走不少彎路。

二、「去中心化」創業

前面知道了什麼是中心化,中心化的核心是所有事情都在自己這邊,核心是自己。

那「去中心化」呢?

是去自己麼?

以前,我們以自己為核心,今天,我們以別人為中心,準確的講,發展出一個一個中心化「分部」徹底解放你的工作

前面說的直營,我認識的裡,最好的也就一年利潤千萬。

但是,還有一個群體,微商!

微商這批人,我指的不是賣面膜這麼簡單。

而是微商這群人背後的微商制度

隨便一個微商模式的團隊,年產值都是過億計!

人數呢?

人家團隊可能是直營十幾倍、上百倍。

但這些人都是一個一個中心,由團隊長組織,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需要場地,不需要管理,不需要發工資,不需要考勤,他們只對結果負責。

這種模式,起點上就比直營要更先進,維度更高,裂變速度更快。

舉個例子;

抖音上經常能刷到TikTok海外版抖音課程。

有個公司,叫思X,2020年才開始的,第一年就做了千萬,而且發展速度很快。

我仔細研究過這團隊的模式,其實TikTok現在去做肯定是能賺錢的,但是比TikTok更賺錢的是背後的模式。

有這麼幾個角色,你品一品:

1、課程售賣

直接賣課程是,899元

2、代理 

你可以升級為代理獲得TikTok課程售賣的資格,5折進貨。代理價格4980元

3、團隊長

如果發展出10個代理,你可以變成團隊長,團隊長有啥好處?

「躺賺」

你下面的人賣出去課,你都可以有提成,和你永久綁定。

同時,團隊長也能花錢升級,多錢?2萬元

4、分公司

如果你覺得我這套模式不錯,產品不錯,你可以變成我的分公司。

完全獨立創業,我幫助扶持你,一模一樣的複製總部的模式過去。

分公司多錢?10萬~20萬不等。分公司進貨2折。

大體是這麼幾個角色,當然以前微商火的時候,等級上可能3級,現在國家不允許了,大部分微商模式1級就足夠了。

這篇文章是我的一個思緒,寫的比較亂。

我想表達什麼?

未來的風口,賺錢的機會其實很多很多。

賺錢的項目也很多,但是真正能讓你做大的,能讓你「輕鬆賺錢,瀟灑生活」的,一定是藉助「去中心化」快速起盤。

思維上,我覺得是:

一種「去中心化」的思路,一種更高維的思考。

從以前的你藏著掩著,現在的你,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培訓別人,在幫助更多人成功的同時,自己順帶成功!

以前我看到過一句話:你成功不是因為你想成功,而是無數人想讓你成功。

今天,理解更加深刻了。

限於篇幅,很多細節思考不寫了,不是老闆估計也看不懂我在B叨叨些什麼。要交流的私下加我吧。

#####本文完#####

作者:鄭一諾,全網同號:鄭一諾方法論,創業10年,持續創業者,小老闆,專注輕鬆賺錢,瀟灑生活,有問題可以交流,可以探討。

相關焦點

  • 中心化 or 去中心化?智能小家電前進道路上的「中場戰事」
    小家電成為邊緣設備落地的新賽道,要跑出「去中心化」和「小而快」的步調目前,思必馳的這款晶片正在處於落地階段,率先落地的設備主要是傳統黑電、白電。△ 順豐「小豐」耳機「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哪個才是未來,我們現在也無法篤定。」在訪談的最後,龍夢竹對行業的解讀,又帶我們回歸到智能家居行業最原始的命題上。
  • 區塊鏈項目的另一種「去中心化」方式
    芯鏈曾號稱著要實現「區塊鏈晶片驅動世界」的美好願景,只不過,如今來看,這樣的願景被擊碎了:團隊內部分崩離析、成員成批離開,項目未來會如何無人可知。畫餅容易,落地不易。而回歸社區、讓社區自治,到底是區塊鏈項目的去中心化方式,還是一個套現離場的完美理由?牛頓交易所解散社群「經團隊協商,現決定解散牛頓官方微信群。」11 月 5 日,牛頓交易所社群宣布全部解散,用戶只能通過在線客服方式(官網、APP)聯繫官方。
  • 未來取代Uber、Airbnb和Spotify的,可能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
    如今,這個領域已經有很多創業公司、創業項目乃至開發者,他們都在嘗試將區塊鏈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區塊鏈能夠幫助科技行業實現一個夢寐以求的概念——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區塊鏈,既是規則也是概念,終於讓我們有機會推動去中心化的發展,看看去中心化到底能走多遠。我們能否分享數據,並讓其他人無法給其添加目錄?有沒有可能給一個服務去中心化,讓它的中心平臺失去存在的意義?我們知道,不久之後Uber就會開始用軟體來淘汰司機,比如引入自動駕駛系統,那麼這些軟體能否反過來淘汰Uber自己?
  • 劉天池:被紅杉「看中」的演員,是扮演老闆的人 | CYZONE人物
    天池表演工坊的老闆也好,中戲表演系老師也罷,這兩重身份的支撐點都在於表演。她做過演員,如今再說起這個身份,卻有點奢望的意味。表演工坊的業務滾動行進,去年年末接受了紅杉中國種子基金數千萬投資,她的精力繼續被擠壓,「學會當個好老闆」的優先級提到最高,「再等等吧,到55歲」。
  • 蘋果 App Store,正在從「解放」變成「反動」嗎?
    但就在 Hey 的 iOS app 上架後的第二天,App Store 在審核階段拒絕了該 App 修復 bug 的更新推送,表示因為 Hey 不提供「應用內購」訂閱的選項,違反了 App Store 的相關條款。如果 Hey 不就相關問題進行調整,蘋果將對 app 做下架處理。蘋果 App Store,正在從「解放」變成「反動」嗎?
  • 新鮮設計力量如何在時尚行業「去中心化」趨勢下脫穎而出?
    要衡量一個行業整體發展狀況的優劣及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僅將目光聚焦在處於金字塔尖的成功群體遠遠不夠,是否形成完備的產業閉環、擁有源源不絕的新鮮血液輸入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時尚產業亦是如此。網際網路的快速進化、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湧入使得每個個體都獲得「成名」的可能,這種趨勢打破了時尚行業傳統意義上較為單一的上升途徑,形成逐漸「去中心化」的行業態勢。
  • 重新思考去中心化治理:Maker與Yearn的不足 |鏈捕手
    那天,該領域中我最喜歡的出版物《The Defiant》寫道:「UNI現在擁有超過5萬個以太坊地址,這使它立即成為DeFi中最去中心化的代幣之一。」Twitter上的另一位評論員說,「Uniswap將1200美元的所有權股份分給曾使用過該協議的任何人,這就是去中心化。」但我不同意。
  • 區塊鏈中沒有絕對的「去中心化」
    湖畔智慧分享 | 2628字·7分鐘深度閱讀「去中心化」幾乎和區塊鏈技術一起成為了這段時間的大熱之詞,然而區塊鏈是否就一定要「去中心化」,這是創業者追求的絕對方向麼?大家對「去中心化」這個詞現在有很多誤解,在區塊鏈中,「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間有很多的可能性,(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機制是網絡的結構特徵,決定了協同網絡將如何運行和演化,不同的決定帶來不用的價值,並無標準答案。
  • 詳解何為企業管理「去中心化」
    主編微信:szy20121014組織的「去中心化」,是指企業的整套運作體系不再單單以管理者為中心,而是以員工為中心。海爾的「人單合一」、聯想讓員工做「發動機」而不做「齒輪」、萬科搞事業合伙人,都是「去中心化」的嘗試。作為員工,你感覺到「去中心化」大潮了嗎?
  • 高壓政策下的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
    所有中心化交易所的平臺幣價也應聲下跌,中心化交易所由於操作簡單,對於普通用戶門檻較低,所以用戶大多將資產、交易放在中心化交易所,但是我們已經看到過很多諸如暫停提款、凍結、停機等「緊急情況」,管理方式非常獨裁。更糟糕的是可能會濫用交易數據。
  • The Sandbox:去中心化的王牌元宇宙遊戲
    4、互操作性由於玩家的 NFT 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存儲在他們的錢包中,所以它們可以跨多個遊戲使用。例如,玩家可以使用 Fortnite 角色來玩其他遊戲,從而在平臺上重用他的主要頭像。玩家可以針對特定遊戲定製化身的功能或視覺表示。
  • 【臺北例會】打造「創業DNA」— 終生受用的成長思維
    而當年那些多付出的下班時光,吸取業界主管們多年的經營經驗,與專業經理人對企業管理的深遠見解,這些養分如基因一般的刻在 Sherry 創業血液中,「用人、制度與營銷,是我對三年中大老闆們的問題總結,當我在20多歲時便知道這些道理,對於創業自己當老闆,也就沒這麼恐懼了!」寬廣的眼界是 Sherry 在往後邁向創業之路的起始點。創業的得到與失去,該如何平衡?
  • 白銀騎士道「庫萊布」神氣解放
    白銀騎士道「庫萊布」神氣解放   出生於騎士世家
  • 從農村娃到數十億公司老闆 大數據創業的風口真的來了 藍馳家族
    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在百度搜索「綠灣+張凱」兩個關鍵詞,信息量幾乎等於0。並非所有與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前沿技術相關的創業項目從一開始就光鮮亮麗,藍馳在2015年6月對綠灣進行首輪投資時,這還只是一個不到10人的創業團隊。但就像藍馳創投合伙人朱天宇所說,在中國,大數據創業要先從苦活累活做起,腳踏實地尋找技術應用的場景,一邊賺錢一邊賺數據,綠灣就是其中的典型。
  • 項目分析 | 第一個全球去中心化的衍生品交易所SRM
    多數的DEX都是使用「自動做市商(AMM)」機制,這個機制仰賴數學模型運作,例如「x * y = k」。好處是不需仰賴傳統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當然劣勢也很明顯,即在流動性不足時,會產生較大的「滑價」。另外用戶也無法像在CEX(中心化交易所)一樣,預先掛單買進、賣出,保護資產。
  • 去中心化知識圖譜協作平臺建設實踐
    活動吸引了包括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邢春曉、中國計算機學會知識圖譜 SIG 主席/著名知識圖譜專家/OpenKG主要發起人王昊奮、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副主任/小牛思拓創始人王會珍在內的重量級嘉賓參與。在此次大會上,EpiK藉助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協作模式搭建共建共享共益的開放知識庫的構想與實踐成為核心亮點並被一眾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
  • 創業該如何開始,作為年輕人的你要如何去創業?
    創業定位的思考,我們為了降低失敗的風險,我們在創業之前,就一定要有清楚的去規劃、定位、策略執行務必精準。商城如戰場,創業就是個戰場。所以要清晰的戰略,在執行上,最好就是集中精銳,重點進行突破。千萬不要漫打散彈,無的放矢。我們是創業者,那麼必須要對創業的方向,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當然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結構面的思考,一是外部的環境,二是內部的條件。
  • 用老闆的心態去打工,用打工的心態當老闆
    即便去掉1/4的殭屍企業,1/4的個體戶,再加上1/4國有和外資成分的企業,仍然還有3000多萬個老闆在堅持創業。經常聽到有些人在問:「做老闆是一種什麼體驗?」這個問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有人真感興趣,推薦你去看看早前刷爆朋友圈的小米內部紀錄片《一團火》。
  • 方軍:區塊鏈去中心化真的重要嗎丨得得專欄
    圍繞這個話題經常引發激烈的爭論,並且這是信仰級的爭論,你信或不信?但我以為,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圍繞它的去中心化,不應該抱著理想主義的態度,認為理想的情況下它應該是什麼樣,而應該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持續發展這項技術、尋找它的應用。比特幣的去中心化
  • 創業者來信|我在美國賣「軍火」
    套用「知乎體」的提問姿勢:以參展商身份去國外參加最大的遊戲娛樂展到底是一種神馬體驗?從美帝回來之後,曹思明將這次親身體驗用文圖形式發給了橄欖社,除了正經的參展準備,經歷也不乏趣味性,最終,也收穫了滿意的結果——起碼跟Google勾搭上了。就如同這篇日常化的文字一樣,有時候,別把創業想像得有多神聖,重要的是過程是否能有足夠的吸引力,而你,是不是在極盡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