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崛起!中國加快晶片國產化,美國晶片「斷供」風險加劇

2021-02-23 體育訓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權,請立即通知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為了穩住自己在國際半導體領域的定位,美國在2020年9月對華下達了「晶片禁令」,嚴格限制對華晶片出口,此外,美國還出臺了相關的晶片管理政策。然而,美國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系列措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美國的許多半導體企業不僅失去了大量的晶片出口訂單,甚至還無法獲得足夠的晶片供應,導致晶片供不應求,只能陷入晶片「斷供」的風險中。

隨著市場對電子產品需求量不斷擴大,加上國際汽車市場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強勢復甦,全球晶片陷入嚴重供不應求的危機。由於汽車晶片嚴重短缺,全球已經有多家汽車生產商無奈減產,甚至暫時停產,這更是加劇了電子行業的晶片產能危機。

臺積電算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家晶片代工企業,以臺積電為首的為數不多的幾家亞洲晶片代工企業幾乎將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晶片產能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而蘋果、高通等美國企業只能陷入晶片缺口擴大的難題。這樣的處境下,美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派遣員工督促代工廠上加快晶片產能以滿足它們的需求。美國的做法無疑暴露了自身對亞洲晶片代工廠的依賴,要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的晶片「斷供」風險將進一步加劇。此前已有消息報導稱,美國曾多次勸說臺積電到美國投資建廠,並承諾給予臺積電豐厚的政策優惠,不難想像,美國其實是在為自己出現晶片「斷供」風險做防範。

美國濫用晶片政策其實對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好處,反而還會加劇自身危機,對此,美國半導體組織SEMI忍不住喊話美國政府:限制晶片出口對美國沒好處!要求美國政府審查晶片出口管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這些政策反倒給其他國家的晶片製造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美國的打壓下,我國半導體企業下定決心在困境中探索。雖然目前我國在晶片領域還比不上美日韓等半導體強國,但在不斷的探索中,我國在晶片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就。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的晶片國產化進程,各大國內半導體企業定下2025年實現70%自給率的目標。國家也不斷加大對晶片領域的扶持,前不久上海還傳來好消息,稱其今年將實現12nm晶片批量生產的目標,這讓不少企業對早日實現中國晶片自主充滿了信心。

當然不止中國在加快研究晶片的步伐,歐美國家在晶片製造領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此前曾有消息報導,歐盟17國聯合制定了未來2年至3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的政策,旨在進一步提高晶片產業的技術。相信在各國的努力下,未來全球晶片領域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

相關焦點

  • 1768億元晶片訂單外流!臺積電成贏家!美芯或將加劇「斷供」風險
    用保守的算法來算,按照有60%來自美國市場的話,臺積電一年就能從美國賺走273億美元,約為1768億元人民幣。不得不說,在美國晶片訂單中,臺積電成了「贏家」。那就是僅僅一年的時間,美國的晶片製造訂單就有273億美元往外流。換句話來說,在晶片代工製造這一塊,美企的晶片生產有一大部分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過於依賴亞洲的晶片代工廠。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美國不少的老牌晶片廠商也都紛紛的將更為先進的製程工藝交由了海外的企業代工。比如說英特爾、高通等等。
  • 全球缺「芯」加劇,美國部分晶片廠遭強制關閉!中國加速晶片國產化
    為了維持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於去年9月份發布了晶片新規,然而該舉動不僅沒有加強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地位,反而還擾亂了全球晶片供應鏈,導致全球缺
  • 光刻機實現國產化,中國芯由中國造,華為再也不用看西方臉色
    光刻機實現國產化,中國芯由中國造,華為再也不用看西方臉色!英國禁止華為5G、臺積電斷供華為晶片、阿斯麥延期光刻機交付,西方國家不希望華為發展,更不希望中國科技崛起。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中國科技沒有止步不前,中芯國際實現晶片國產化、國產光蝕機突破5nm領先世界;面對美歐的制裁限制華為5G沒有坐以待斃,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獨樹一幟、華為5G專利數量全球第一。中國科技崛起是大勢所趨,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法阻攔。西方還想靠技術封鎖、圍追堵截的套路顯然已經行不通,中國企業有能力實現自主研發,國產盾構機和北鬥衛星系統就是最好的例子。
  • 中國12nm晶片將量產!歐盟宣布萬億研發計劃,美國卻遭「反噬」
    美國晶片新規擾亂全球供應鏈,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速晶片「國產化」。
  • 華為晶片恐遭斷供背後,中國芯的心酸往事與前途去路
    如無意外,此刻根據媒體報導,在9月15日美國對華為晶片實施全面「斷供」的節點即將到來之際,華為正抓緊時間從臺灣地區運回所有麒麟晶片。這或許是最後一批供給華為的麒麟晶片,此後,應用於華為多種終端的晶片表現如何,就要完全靠自己了。因此,悲壯,是市場為華為定下的情緒註解。面對危機,華為的B計劃正在加速落地。
  • 中國12nm晶片將量產!美國遭新規反噬,該國晶片組織呼籲自救
    美國晶片新規擾亂全球供應鏈,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速晶片"國產化"。
  • 未來十年,是ARM晶片的時代,中國芯或因此而崛起?
    因為蘋果M1晶片的推出,似乎改變了整個晶片市場的格局,讓PC市場也全面重視起ARM晶片來了,要知道以前在PC市場,大家認為ARM架構根本就不是X86架構的對手的。而在蘋果的M1之後, 傳出微軟也要研發ARM晶片,用在Azure領域替代掉intel,還有amazon也表示要研發晶片,在AWS上替代X86晶片,還有谷歌也有這個打算,將ARM晶片用於google Cloud上。
  • 晶片時間:領先全球,國產晶片傳來捷報,美院士:中國不止一個華為
    華為5G的崛起,讓一直處於跟跑的中國通信首次站在了全球頂端,打破了數十年以來高通等美企的主導地位
  • 【60秒半導體新聞】中信證券:美國對華半導體代工廠禁令系謠傳/華為進一步擺脫美制約 一款手機晶片完全國產化
    華為進一步擺脫美制約 一款手機晶片完全國產化(第一財經)在中芯國際成立20周年之際,一則消息引發了產業鏈的高度關注,在一款發放給員工的華為手機中,「SMIC20」代工的logo出現在了手機的背面。這意味著,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代工的移動晶片,真正在手機處理器上實現了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
  • 中國巨頭正式拿下英國最大晶片公司
    自從華為被美國制裁,大家都明白晶片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也特別期待國內晶片技術能有突破發展。
  • 在我們都關注疫情的時候,中國的晶片行業悄悄崛起了
    這個事情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今年美國對華為的打擊達到一個巔峰,他們勒令三星,臺積電等晶片加工產業,禁止給華為提供晶片代工服務。原本不管是美國人還是我們都認為這一手段簡直就是扼住了華為的喉嚨。但是知道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的華為手機數量不降反增。莫非是美國並沒有執行禁令?
  • 又一「中國芯」崛起,國產勢力躋身全球內存接口晶片前三
    在DRAM內存被國外巨頭三星、美光等廠商壟斷的情況下,內存接口晶片作為DRAM的上遊產品,是我國目前國產化程度最高的領域。隨著這一行業市場空間的不斷擴大,核心廠商的發展也迎來了更好的機遇期。內存接口晶片是伺服器內存模組的核心邏輯器件,作為伺服器CPU存取內存數據的必由通路,其主要作用是提升內存數據訪問的速度及穩定性,滿足伺服器CPU對內存模組日益增長的高性能及大容量需求。
  • 面板產業鏈加速向中國轉移,中國顯示驅動晶片發展迎來「黃金期」!
    在龐大的下遊市場驅動下,中國顯示驅動晶片產業發展已經迎來了黃金期!    1.顯示面板產業鏈加速向中國轉移    京東方、TCL華星、惠科等中國面板廠的強勢崛起,奠定了面板產業「三地割據,七雄爭霸」的局面(三地:陸韓臺,七雄:京東方、TCL華星、惠科、LG Display、三星顯示、群創光電、友達光電)。
  • 華為聯手中芯國際,打破韓國IC晶片壟斷,三星徹底慌了!
    中芯國際代工華為IC晶片7月26日至7月28日,中國股市牽動著全國股民的心,A股罕見的出現了三天暴跌。中芯國際當前的營收、淨利潤都穩穩的排在行業第一的位置,華為此次的IC晶片業務如果交由中芯國際代工,那麼業務上勢必要更上一層樓。許多人都好奇,中芯國際不是已經被美國制裁了嗎,為什麼還能為華為代工晶片呢?
  • 中國廠商崛起 指紋晶片被「白菜化」
    瑞典FPC在近年來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手機廠商的龐大訂單。在2014年,華為為了在Mate7上實現指紋識別功能,選擇了FPC為供應商,供應指紋識別晶片,在華為Mate7一炮走紅之後,國內諸多手機廠商紛紛跟進,不僅在外觀上模仿Mate7,也搭載了FPC的指紋識別晶片,這使得FPC在中國的業務隨即暴漲。
  • 比爾·蓋茨提醒美國政府,晶片斷供受益最大的是中國!
    相信大家在小學時候就聽過比爾·蓋茨的名字,作為微軟的創始人,在軟體行業也可以稱得上是前輩,因此比爾·蓋茨所說的話一般都比較有信服力,最近他就華為斷供晶片一事進行了罕見發聲。比爾·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中美合作,雙方都會受益,如果拒絕合作,那就只有中國受益了。
  • 聽風者:"中國芯"崛起(附股)
    【趨勢觀察·聽風者(42)】「中國芯」崛起(附股)——半導體、集成電路、晶片的產業鏈投資分析長江證券零售客戶總部 傅靜一顆晶片從構思、設計、製造、然後做成方案,做到電子產品裡面,再推到市場,周期都要2年(汽車領域甚至3-5年),周期太長,風險非常高。晶片技術國產化是條任重道遠的路,技術門檻太高,人才培養、技術積累都需要時間,很多細分領域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實現國產化。我國也曾試圖收購國外優秀晶片企業或靠資本運作拿到歐美的晶片相關技術,但卻屢屢落空。
  • 晶片需求激增加劇「缺芯」困局
    除此之外,晶片公司表示,用於新型5G手機的晶片需求激增,對製造產能造成了擠壓。而美國對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的限制則導致競爭對手提高訂單量以搶奪市場份額。
  • 國信證券:9.5萬億投資大煉晶片時代 日經:中國能否跨越半導體設備高牆
    以前,凌通社多次寫過晶片不是一天二天可以搞成的,中芯國際也好、華為也好,在帝國主義的科技面前都可能是1秒鐘公司,結果在一個群裡面被一個學中醫的噴死,兆易創新等公司都處於幼兒園階段不能拔苗助長。現在資本市場的PPT晶片公司滿地,人們終於從一個高度自信的極端走向了一個高度不自信的極端,認為各種騙子滿地,晶片也沒有任何價值。
  • 臺積電3納米晶片獲得新突破,「國產芯」距離崛起只差3步!
    3nm是臺積電規劃的下一代晶片工藝節點,按照原來的計劃,3nm將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小規模的風險試產,然後明年下半年正式量產。最後則是晶片製造工藝的差距。目前內地技術最先進的晶片代工企業僅能量產14納米的晶片,並且還缺少穩定的客戶。與臺積電和三星有4-5年的技術差距。不過中芯國際有梁孟松和蔣尚義兩位半導體領域的大牛坐陣,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