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家,家具大都需要用戶買回去自己組裝,這種組裝之後產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學效應,雖然並不只由宜家的產品帶來,但是最終還是因為宜家的名氣,而最終使用它來定名。
人們對於自己所構建的東西,會更加看重和著迷,哪怕別人所做的完全一樣的東西,也很難在自己這裡產生情感羈絆。這種完成感和成就感,源自於「向別人發出你有能力」的信號。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心理學現象是一種認知偏差,而宜家的創始人 Ingvar Kamprad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起宜家的整個家居帝國。
為滿足宜家用戶的DIY需求,產品說明書成為了宜家產品的關鍵技控,需要實現「給用戶賦能,讓安裝更簡單」的使命,宜家幾十年的努力,設計出了一個沒有任何文字的說明書,讓不同語言、不同背景的人,用最簡單的工具把產品組裝起來。
根據宜家設計師 Jan Fredlund 的說法,說明書每一頁都是在兩個原則之下設計完成的:清晰和連貫。
宜家的用戶手冊的設計,從來都是從「用戶測試」這個環節開始的。在此基礎上,他們足以設計出清晰的裝配手冊。
擬物化其實並不只是一種設計風格。更重要的是,擬物設計通過把現實世界的經驗引入虛擬世界,用最低的成本幫助用戶快速建立認知。
說明書是人和技術(人造物)之間的重要媒介。人們需要將從說明書上學到的經驗應用到現實中,而說明書上的擬物設計能更快地幫助人們從反向建立這種聯繫和認知。但僅僅是畫得像就算是擬物設計了嗎?找螺絲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小螺絲看起來很像,看圖也看不出有什麼區別,宜家說明書第一頁的配件圖示中,小零件的圖例尺寸和實際物品的尺寸一模一樣。
這種真實比例的圖例徹底打破了說明書的二維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界限。這個設計在分辨大小形狀相近的螺絲時的效果驚人。僅僅是改變了圖例的尺寸,不費一個字不用一個多餘的指示圖形,就達到了圖例所能達到的最佳指示效果。它自帶著一個最簡單直接的使用方法:把東西放上去。
宜家正是應用「把東西放上去」這個簡單技控,催生了Cook This Page的神級大作,這是宜家加拿大分公司與多倫多的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共同打造的一份創意食譜。「烹飪這頁紙?」是的沒錯,這正是一個可以直接放進烤箱的下廚神器。為了幫助沒有能力和精力下廚的人也能上手做飯,宜家推出了這款簡易料理指南。
有趣的是,和傳統的食譜比起來,Cook This Page 更像是一本兒童填色本,只需要你按照指示,把相應的食材放置於食譜上標明的位置即可。更為細心的體驗在於,連用量多少都不用你操心,只需要把諸如鹽、奶酪、黑胡椒等鋪在相應範圍內,就是正合適的用量。
所有你需要做的,只是準備好相應食材,並按照圖示置於這張食用安全的紙張上,再將所有食材捲起來混合在一起,放進烤箱中。僅用數十分鐘就可大功告成的美味異域佳餚,Cook This Page 讓不會下廚的新手也能愛上這種樂趣,而讓美味又悅目的菜式也變得不再複雜。
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指引型的設計,會用大量的卡通化、擬人化、手繪或者抽象風格來突出重點。但這反而達不到介紹的目的,使人無法在這個世界和現實世界建立認知聯繫,效果南轅北轍。
宜家的說明書中的插畫,是完全從用戶的視覺角度來繪製,完全3D建模,從頭到尾完全按照安裝的最優順序來製作。這樣避免了用戶在裝配過程中出錯。
第一點是在你最容易出錯的時候提示你。
例如,袋裡有兩種木棍,一個大的一個小的,面對零件會猶豫應該用哪個的時候,看到了說明書上標註的正確(同樣是 1:1 尺寸的圖例)和錯誤示例就很容易區分。
標註易混淆的部件看似是很初級的做法,更關鍵是如何分辨哪些部件是易混淆的,和什麼時候告知用戶。
分辨不出哪些部件容易混淆,往往是知識的詛咒,即因為設計者對產品太過熟悉造成。而有時候很多易混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就需要通過大量的用戶測試,準確發現用戶迷惑的瞬間,在這個瞬間解決問題。
現實中人們常調侃「銀行保安的業務能力比營業員乃至經理都強」。因為保安被問得次數太多了,久而久之他當然知道了。為什麼是保安被問得最多?因為他就站在門口。人們進門感到迷惑的瞬間是發生在保安所處的門口。所以不少銀行已經把大堂經理的接待站正對著門口,這就是找到了解決用戶迷惑的最佳時機。這樣甚至能帶來潛在的用戶增長和更高的轉化率。
第二點是每一步操作的方向、位置、角度,都是經過大量測試,確保操作路徑兼具容錯和安全,按照順序一步一步是最簡單,最高效的。
例如這個抽屜滑軌,不要小看那個翻轉的動作。因為滑軌除了分抽屜的左右,還有分接觸面的左右,所以一組四個滑軌的朝向都要正確。這樣用語言都不要描述的操作,在設計上解決到了一張圖上。只有這個角度這樣安裝,才能輕鬆的看到螺絲的位置是怎麼對上的,就可以輕鬆地在四種非常相似的滑軌中找到正確的那個。這種設計既可以理解為容錯和強迫,也可以理解為對用戶行為的保護。
工業時代最早的一份使用說明是工程師瓦特(James Watt)製造的一部機器的說明,但不是蒸汽機,而是辦公用複印機。瓦特發現他經常需要製作信件副本,於是發明了一部機器,將墨跡還未乾的信紙複印到另一張紙上,製成一個副本。
產品說明簡單明了:取一張紙,放到另一張紙上,將原稿放在上面,通過滾筒。
2009 年 BBC 的一部紀錄片《如何撰寫說明書》裡就提到:瓦特非常務實,所以使用說明不是本小冊子,而是貼在機器上的一張紙,這樣你就不會弄丟了,現在的製造商也該好好效仿。
這個小故事其實已經體現了一本好的說明書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好找」,方便用戶找到所需信息,以及內容能為用戶設身處地,預見用戶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處理方法。
其次是「通俗易懂」,語言和設計都要簡單明了。
最後是「開門見山」,這是說要確保用戶在問題解決之後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無論是發現其他問題或是繼續使用產品。
素材來源:
https://www.uisdc.com/ikea-effect-ux-case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5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