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們在來看看生的河鮮。比如只以熱湯澆淋淡水生魚薄片的鮮魚粥、湖廣地區喜聞樂見的著名的魚生湯、醉蝦、醉蟹,以及一些淡水魚生,比如常常用來冒充三文魚的虹鱒。
虹鱒是一種淡水魚,在學術分類上來說跟鮭魚同是鮭魚科但不同屬。虹鱒魚和大西洋鮭魚是遠親,和太平洋鮭魚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但總歸,不是同一種魚了。
虹鱒的營養價值雖然不如野生三文魚,但也富含DHA的魚類,味道不錯,價格還便宜許多。
養殖者在虹鱒的飼料中加入蝦青素,就可以把虹鱒的肉山寨成三文魚般的橘紅色。不過和真正的三文魚相比,虹鱒的肉質略硬,在生食時只能切成薄片,而正宗的三文魚即便是切成厚條口感也很好。
比起異尖線蟲,河鮮的寄生蟲可就要生猛的多了。其中在中國最為肆虐的就是肝吸蟲。據統計,2015年我國感染肝吸蟲的人數近1300萬名,數量居全球首位。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以及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
記得小時候在故事會上看到的一個情節,一個吃不起飯的小男孩為了填飽肚子,只得抓螺絲來吃,結果一天被人扇了一巴掌(原因我忘了),然後男孩的腦袋就掉了,一看,男孩的體內全是寄生蟲。這個故事成為我的童年陰影之一,從此也立誓絕不吃螺螄。
中華肝吸蟲,又稱華支睪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和膽囊的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和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肝膽病變。
肝吸蟲的一生也是要搭上好幾個物種的順風車。
肝吸蟲媽媽在宿主(通常是人、貓、狗、鼠)的肝膽管內產下蟲卵,隨便便排出。
蟲卵被各種淡水螺吃掉,幾經蛻變,修煉成可以自由遊動的尾蚴,此時尾蚴便告別螺螄尋找它的下一個修煉目標——魚蝦。
遇到魚蝦後,尾蚴便悄悄鑽入魚體內,進一步發育成囊蚴。當人或動物生食(半生食)下這些魚蝦後,蟲子們便利用宿主消化道內的蛋白酶把外面的囊消解掉,在十二指腸內破囊而出,爬進你的膽總管,躺在你的肝膽管裡大肆吃喝,最終發育為成蟲。
如何診斷
化驗糞便是最常見的手段,有時候也會使用內窺鏡來檢測小腸內的蟲卵,除此以外,還可以藉助超聲波、 CT和MRI掃描來含有寄生蟲的囊腫。
感染後的症狀
大多數症狀和炎症及間歇性的膽管堵塞相關。通常表現為腹痛、噁心、腹瀉。如果在感染後不經治療,膽管長期處於炎症狀態,則可能導致癌症。2009年,國際癌症研究署確定華支睪吸蟲為膽管癌1類致癌物。有研究顯示,華支睪吸蟲感染者發生膽管癌的風險是非感染者的4.5倍~6.1倍。
肝吸蟲的感染也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感染:如果一次性吃下大量含有囊蚴的魚生,吃貨會表現出寒戰、高熱、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厭油膩食物,腹痛常陣發性加劇。若患者體質差,救治又不及時,還可能喪命。
慢性感染:每次吃下的寄生蟲不多,但是日積月累的傷害也不容忽視,患者常常數年後才會出現症狀。如果是孩子是重度感染的患者,還可能導致生長與智力發育障礙,甚至出現侏儒症。
目前吡喹酮和阿苯達唑是主要的治療藥物。
如果你是生食的愛好者,或者此前吃過生魚片,也不用過於擔心,定期去醫院排查治療即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和小孩應該完全避免任何生的肉、蛋及奶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