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發於《北京青年報》 2021年1月24日 第A18版:專版
「十三五」以來,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演進,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使得消費互聯、產業互聯與金融服務更緊密結合,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的「非接觸服務」逐漸普及。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之下,我國金融業積極謀變,數位化轉型進程明顯加快。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是「十四五」期間金融發展的方向。在業內看來,隨著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公司、網際網路企業加入到推動產業數位化發展的「陣營」中來,整個金融科技的生態服務體系有望變得更加成熟。
作為金融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提供商,百融雲創自2014年成立以來,專注科技賦能,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不斷擴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協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完成營銷、風控、運營等業務的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數位化基石。
數據算法雙輪驅動 助力銀行數位化轉型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臨之前,部分金融機構還沒把數位化轉型放在重要位置。而疫情之後,在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共同推動下,金融數位化轉型可謂是「全面開花」,幾乎所有類型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都被涵蓋進去。
特別是對我國銀行業來說,疫情催生的「非接觸服務」讓這場數位化變革更加明晰,也更加刻不容緩,加快數位化轉型進程變成了一件「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各大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已經深刻意識到數位化轉型帶來的業務方式、審批模式、獲客邏輯的巨大變化。
然而,對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機構而言,數位化轉型並非易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實現各項業務的線上化、數位化乃至智能化,不僅僅是觀念上的轉變,組織架構上的調整,更需要技術的強力支撐。
業內人士指出,從現狀來看,中小銀行實現數位化轉型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場景生態的掌控力不強。有的場景單一且封閉,與客戶高頻生活場景結合不緊密;有的場景無法為主體業務引流,無法形成有效閉環。
二是數據的可用性不足。傳統業務為銀行積累了海量數據,但數據可用性低、共享性差、有效性不足,遠不能滿足當前銀行業務發展的要求,仍待進一步治理。
三是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加大。網際網路開放環境複雜,數位化技術使得潛在風險越發隱蔽,金融交易面臨欺詐風險(包括假冒網站、電信網絡詐騙、木馬病毒、撞庫等),傳統的防控策略無法覆蓋事中風險防控需要。
百融雲創CEO張韶峰認為,數位化轉型的本質是在數據+算法定義的世界中,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化解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構建企業新型競爭優勢。因此,金融機構開展數位化轉型離不開數據的加持和算法的驅動。這也是百融雲創一直深耕的方向,即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完成這樣的轉型。
營銷風控雙向賦能 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在「十四五」新發展格局下,隨著金融與數位化、產業與數位化的加速融合,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度越來越高,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數位化轉型僅靠自身幾乎不可能完成,金融科技必將成為下一個競爭的方向。
那麼,金融科技在推進金融數位化過程中具體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張韶峰認為,首先,金融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準獲客。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後,用戶消費行為、金融行為線上化遷移趨勢不斷加劇,加大線上場景用戶獲取和轉化,已經成為傳統金融機構自身難以突破的重大短板,這為金融科技企業輸出線上場景、流量和數位化獲客能力提供了可為方向。其次,金融科技還能夠助力金融機構實時風控。與銀行傳統信貸相比,消費信貸面向廣大個人客戶,筆數多、金額小、用款更靈活,對精準風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信貸業務線上化遷移過程中,批量性系統攻擊和遠程行為欺詐風險高發,這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場景化、全流程的實時風控解決方案提供了「用武之地」。
事實上,眾多專業的金融科技公司已深度介入到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中。以百融雲創為代表的公司最受銀行歡迎,已與多家銀行建立合作。
作為全程參與銀行數位化轉型浪潮中的一員,百融雲創基於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和深刻的行業洞察力,能夠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的營銷賦能和風控賦能,快速夯實提升金融機構自身的數位化轉型能力,帶動其業務發展。
在精準營銷方面,百融雲創通過客戶標籤體系、客戶價值評分體系的搭建,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實現精準分層。以信貸場景存量客戶交叉營銷為例,基於營銷響應分、營銷成單分,精準從沉睡客戶/流失客戶中找到貸款需求高的客戶作為精準營銷對象,通過對高響應客戶進行簡訊、IVR、人工等手段進行營銷,可提高營銷響應率,有效節約成本。
在智能風控方面,百融雲創依託自身豐富的產品線、本地化服務、更貼近應用場景等諸多優勢,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貫穿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風控產品和服務,實現從貸前流量篩選、貸中動態監測機制、貸後分層篩選管理,在風控全流程有效地幫助金融機構控制風險、降低不良率。
具體來說,在貸前準入環節,百融雲創AI反欺詐技術覆蓋語音文字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和知識圖譜等前沿技術,設備指紋、關係圖譜等核心反欺詐產品可有效幫助金融機構防範黑產和團夥欺詐,大幅提高了金融機構事前欺詐識別率、欺詐應對效率以及事後欺詐案件挖掘效率。
在貸中監測環節,百融雲創提供的號碼狀態核查,可及時對聯繫異常的信息進行預警。同時,也可以根據原有策略對貸款客戶進行策略重審,關注風險變化情況,將風險前置,提前對接後續策略。此外,還可以利用貸款客戶的歷史數據和行為特徵等制定貸中行為評分模型,對客戶劃分風險等級,實行不同的貸中風險管控措施。
在貸後管理環節,百融雲創自主研發的智能語音機器人「百小融」,支持超過多輪的精準回答交互,語音識別及語義理解準確度高。使用百融智能語音機器人,可以替代超過80%的人工觸達工作量,而且客戶在通話時的感知與真人幾乎一樣,為原有流程節省了大量的成本。
此外,隨著各界對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日益重視,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在金融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此,百融雲創積極探索聯邦機器學習(FML)技術,為解決數據隱私與數據共享的矛盾提供有效方案。目前,該方案可實現各個企業自有數據不出本地,通過加密機制下的參數交換方式,在不違反數據法規隱私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虛擬的共有模型,最終通過聯合建模提升模型的效果。
智能中臺靈活部署 輸出AI應用能力疫情以來,銀保監會、央行等多部門出臺系列文件,明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線上業務布局,優化「非接觸式」服務渠道。在政策引導下,我國商業銀行在數位化轉型和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已開展了許多有益實踐。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同機構的個性化需求,催生了定製化的系統部署服務,百融雲創智能中臺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在中臺模式下,當金融機構需要開發新產品、新業務條線,或者調整原有老產品、老業務條線時,不需要重新從零開始,只需要藉助沉澱在中臺的資源、能力、數據、技術、風控等能力,由中臺配置和組裝,就可以統一對外輸出定製化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整體而言,中臺模式可有效幫助金融機構抽象包裝整合後臺的資源,將其轉化為前臺可重用、可共享的核心能力,打破「煙囪式」「項目制」系統之間的集成和協作壁壘,降低前臺業務的試錯成本,賦予業務快速創新能力,最終提升企業的組織效能。
百融雲創智能中臺分為三個部分:數據中臺打通內部數據壁壘,為業務優化與創新提供支持;算法中臺根據不同業務需求,敏捷開發模型;風控中臺面向業務,提供多種靈活的規則和數據配置方式,減少因業務對系統的重複開發,支持前臺業務的快速創新。
智能風控中臺是百融雲創智能中臺戰略的核心內容,基於百融雲創多年的風控建模經驗,圍繞貸前、貸中、貸後風控運營閉環的理念設計,包含有模型訓練平臺、決策引擎(模型部署和監控)、關係圖譜、特徵衍生平臺四大獨有的風控模塊,可提供全棧、閉環、實時的風險決策服務。
「金融業數位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面臨眾多現實挑戰,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張韶峰表示,「十四五」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全面加快金融數位化轉型步伐刻不容緩。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相互聯手、各展所長,通過搭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風控中臺,進而打造開放平臺,全面提升自身的敏捷能力,必然有助於在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中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