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了收入(財富)不平等對人際信任的影響,提出了一個將信任、可信度和不平等聯繫起來的理論框架。在這一框架中,不平等對人際信任的消極影響與個體對不平等的特定感知有關。這對實證分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研究者們通常不關注感知,而只關注對不平等的客觀測量(例如基尼係數)。本研究表明,後者的使用只有在限制性假設下才是合適的,而且通常會低估真實的影響。對不平等對信任的影響的無偏估計可以通過衡量個人對不平等的特定感知來獲得。調查數據支持我們的框架,對不平等的較高感知對信任有很強的負面影響,即日益加劇的經濟不平等會降低人們對人際關係的信任。
信任
已有研究發現,人際信任與社交距離有關。來自相似社會經濟和社會人口背景的人比這些維度不同的人對其他人表現出更多的信任。由此推測,近幾十年來經濟不平等的加劇可能對信任產生了不利影響。Stiglitz(2013)曾擔憂到,「信任正成為我國驚人的不平等的又一個受害者。隨著美國人之間差距的擴大,維繫社會團結的紐帶就會減弱。」本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形式框架,它概念化了信任和可信度這兩個通常被模糊的概念及其與客觀的和感知到的不平等的關係。信任與可信度:在相關文獻中經常提出的一個設想是,信任與「預期可信度」有關(或幾乎是同義詞),受訪者會說,如果他人的行為方式是值得信賴的(即合作的、非欺騙性的、非機會主義的),他們就值得信任。然而,這立即引出另外兩個問題。首先,是什麼決定了可信度;其次,當信任者(調查受訪者)回答一個關於「大多數人」的問題時,他們參照的群體是什麼?我們規定,任意個體的可信度(值得信賴的程度)取決於個人特徵(如利他主義)、社會經濟特徵(如年齡、性別、就業地位),尤其取決於人際差異,這是經濟不平等的主要例子。如果信託人(truster, Yi)和受託人(trustee, Yj)的收入不同,受託人不會感到太多共同道德基礎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從而降低其合作意願。這種感受強度與相對收入差異有關。Ej(Yx)是受託人對平均收入的期望。信託者的信任程度 i 將會受到他與其參照組的所有成員 j 的收入差異的期望的影響,即Ei(∇ji)。一個地區的平均信任水平將與所有個體對不平等的感知的平均值E(Ei(∇ji)))有關。該理論框架的第一個含義是,在兩個重要假設下,所有個體的對不平等感知的均值與地區基尼係數完全對應,這兩個假設為:(i)所有個體在進行收入比較時使用相同的參照組;(ii)這些參照組是由來自自己地區的所有其他人組成,但不包括來自其他地區的人。本文認為,這些假設是非常不現實的,人們的參照組通常是有偏差的和異質的。個體往往與社會和經濟背景相似的人有更密切和更頻繁的接觸,那些相似的人在受訪者的參照組中代表性更高。此外,參照組不一定是以地區為中心的,例如,有些人會更多的參照生活在自己所在地區或社區的人,而其他一些人可能會考慮生活在偏遠地方的人。該理論框架的第二個含義是,不管個體如何形成參照組,如果使用個體對收入不平等感知的直接測量,而不是像基尼係數那樣的客觀測量,就可以獲得不平等對信任影響的可靠估計。該理論模型的第三個含義涉及個體對收入不平等的感知Ei(∇ji)。本研究表明,這些感知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呈U型。分布尾部的個體比中間的個體感知到更大程度的收入不平等,這是根據以下假設得出的:個體對不平等的看法是基於預期的兩兩收入比較。本文利用對2000名奧地利居民進行的一項調查的數據來測試該框架的預測作用。發現城市基尼係數對個人信任沒有顯著影響,只有在控制感知偏差時,地區基尼係數才與信任相關。較高的不平等感知與較低的人際信任有關。參考文獻:Knell, M., Stix, H. (2021). Inequality, perception biases and trus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https://doi.org/10.1007/s10888-021-0949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