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感知偏差和信任

2021-12-21 青爭盧魚

摘要:本文研究了收入(財富)不平等對人際信任的影響,提出了一個將信任、可信度和不平等聯繫起來的理論框架。在這一框架中,不平等對人際信任的消極影響與個體對不平等的特定感知有關。這對實證分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研究者們通常不關注感知,而只關注對不平等的客觀測量(例如基尼係數)。本研究表明,後者的使用只有在限制性假設下才是合適的,而且通常會低估真實的影響。對不平等對信任的影響的無偏估計可以通過衡量個人對不平等的特定感知來獲得。調查數據支持我們的框架,對不平等的較高感知對信任有很強的負面影響,即日益加劇的經濟不平等會降低人們對人際關係的信任。

信任

已有研究發現,人際信任與社交距離有關。來自相似社會經濟和社會人口背景的人比這些維度不同的人對其他人表現出更多的信任。由此推測,近幾十年來經濟不平等的加劇可能對信任產生了不利影響。Stiglitz(2013)曾擔憂到,「信任正成為我國驚人的不平等的又一個受害者。隨著美國人之間差距的擴大,維繫社會團結的紐帶就會減弱。」本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形式框架,它概念化了信任和可信度這兩個通常被模糊的概念及其與客觀的和感知到的不平等的關係。信任與可信度:在相關文獻中經常提出的一個設想是,信任與「預期可信度」有關(或幾乎是同義詞),受訪者會說,如果他人的行為方式是值得信賴的(即合作的、非欺騙性的、非機會主義的),他們就值得信任。然而,這立即引出另外兩個問題。首先,是什麼決定了可信度;其次,當信任者(調查受訪者)回答一個關於「大多數人」的問題時,他們參照的群體是什麼?我們規定,任意個體的可信度(值得信賴的程度)取決於個人特徵(如利他主義)、社會經濟特徵(如年齡、性別、就業地位),尤其取決於人際差異,這是經濟不平等的主要例子。如果信託人(truster, Yi)和受託人(trustee, Yj)的收入不同,受託人不會感到太多共同道德基礎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從而降低其合作意願。這種感受強度與相對收入差異有關。Ej(Yx)是受託人對平均收入的期望。信託者的信任程度 i 將會受到他與其參照組的所有成員 j 的收入差異的期望的影響,即Ei(∇ji)。一個地區的平均信任水平將與所有個體對不平等的感知的平均值E(Ei(∇ji)))有關。該理論框架的第一個含義是,在兩個重要假設下,所有個體的對不平等感知的均值與地區基尼係數完全對應,這兩個假設為:(i)所有個體在進行收入比較時使用相同的參照組;(ii)這些參照組是由來自自己地區的所有其他人組成,但不包括來自其他地區的人。本文認為,這些假設是非常不現實的,人們的參照組通常是有偏差的和異質的。個體往往與社會和經濟背景相似的人有更密切和更頻繁的接觸,那些相似的人在受訪者的參照組中代表性更高。此外,參照組不一定是以地區為中心的,例如,有些人會更多的參照生活在自己所在地區或社區的人,而其他一些人可能會考慮生活在偏遠地方的人。該理論框架的第二個含義是,不管個體如何形成參照組,如果使用個體對收入不平等感知的直接測量,而不是像基尼係數那樣的客觀測量,就可以獲得不平等對信任影響的可靠估計。該理論模型的第三個含義涉及個體對收入不平等的感知Ei(∇ji)。本研究表明,這些感知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呈U型。分布尾部的個體比中間的個體感知到更大程度的收入不平等,這是根據以下假設得出的:個體對不平等的看法是基於預期的兩兩收入比較。本文利用對2000名奧地利居民進行的一項調查的數據來測試該框架的預測作用。發現城市基尼係數對個人信任沒有顯著影響,只有在控制感知偏差時,地區基尼係數才與信任相關。較高的不平等感知與較低的人際信任有關。參考文獻:Knell, M., Stix, H. (2021). Inequality, perception biases and trus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https://doi.org/10.1007/s10888-021-09490-x.

相關焦點

  • 不平等是否就是不公正?
    他們認定,不證自明的是,個人和群體之間在權力、財富、影響力、教育、成就和能力上的不平等。美國社會和政府似乎建立在普遍不平等基礎上,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而不是像宣稱的理想那樣。傑斐遜在《獨立宣言》中的言論, 與我們親眼所見的現實之間的鴻溝, 需要一個解釋。今天的趨勢,特別是在年輕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當中,是假定存在大規模的不公正:也就是說,用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對受壓迫群體引發的各種恐懼症來解釋不平等。
  • 聰明的老闆不談喜歡,只談信任
    在職場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和很多領導相處都很和諧,但總會遇到那麼一兩個你不喜歡的領導,而且你也能感覺到他不喜歡你。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略有不同。最沒有水平的做法是跳槽,但這是治標不治本,因為你不知道你在下一家公司會發生什麼事。也許你剛剛跳槽,公司又來了一位和你現在一模一樣的領導,這時候你可能就崩潰了,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 偏差調查,不一樣的「五要素」
    啥叫偏差?偏差就是······把自己公司的偏差管理規定上的名詞解釋複製下來,OK了。其實,在我們國家發布的2010版GMP當中是沒有對偏差進行明確定義的,我們各自公司對於偏差的定義大多情況是根據ICH來定義的。
  • 「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
    它不論機會是否平等或公平,只要求結果平等或一樣。有關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的爭論很多。那麼什麼是平等、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呢?1.平等,是指社會主體在社會關係、社會生活中處於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享有同等的權利。
  • 老闆為什麼不信任你?
    很多人在職場上得不到發展,都和得不到老闆的信任有關。因為不信任,老闆不會把重要的機會給你;因為不信任,老闆也不可能給你更高的薪水;因為不信任,老闆更不可能把你作為重要的培養對象,在老闆眼中,你只是一個可以隨時替換的普通員工而已。老闆為什麼不信任你呢?從主觀上說,老闆是願意信任每一個人的。
  • 「非民主」:科學中的不平等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雖然歸因的進行會遵循一些特定的標準或法則,但是,人們在進行歸因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遵循這些法則,而是表現出一些相當明顯的有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來自於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下面我們將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定的性格特徵,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 瓊斯和戴維斯認為,正確的、理想的歸因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於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生的,就應該歸因於外部因素。
  • 藍鯨先生和草履蟲平等嗎?
    2017-02-27(一)11:09:10 ID:vLeI9uN No.11687592生命真的平等嗎?那麼,草履蟲和藍鯨的價值也平等嗎?2017-02-27(一)15:02:26 ID:3FnJ052一切生命都平等,但有些生命比其他生命更加平等(`・ω・)2017-02-28(二)05:16:52 ID:3FnJ052關鍵是什麼是平等所有生命都必須遵循宇宙基本規則,某種意義上是平等的但是對人類的價值顯然是不平等的2017-02-28
  • 社會不平等左右你的人生
    窮人不僅無法獲得「身份紅利」和「平臺溢價」,甚至自身的人力資本回報也經常被打折扣。佩恩直言: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視角出發,貧窮迥異於經濟不平等。貧窮與一個人擁有和缺少的東西相關,而不平等則描述了金錢是如何分配的,表明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距離。然而,從一個心理學家的角度看,貧窮和不平等卻是交織在一起的。社會比較幾乎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欲望的激發與滿足往往與社會比較有關。
  • 【名人書評】丁健:《不平等的代價》
    精彩書評:《不平等的代價》這本書中,作者分析了為什麼美國的財富會變成1%對99%,他用嚴密的邏輯來分析不平等對社會產生的代價。雖然有些觀點我不太贊同,我也看過反駁他的一些論文,比如說他只看到不平等對社會帶來的財富上的分裂,但是沒有看到在不平等過程裡面所產生的效率,實際上讓大家的財富都有所增長。我曾和共和黨下一屆競選方面主要的經濟學顧問談話,也就這本書做了一些交流。他說他們比較過,美國的確是財富高度集中,貧富差距很大,但是美國貧困線以下人口的平均工資和法國整個社會的平均工資去比,還是要更高些。
  • Gartner & 奇安信《零信任架構及解決方案》聯合白皮書中文版全文發布
    零信任的本質是在訪問主體和客體之間構建以身份為基石的動態可信訪問控制體系,通過以身份為基石、業務安全訪問、持續信任評估和動態訪問控制的關鍵能力,基於對網絡所有參與實體的數字身份,對默認不可信的所有訪問請求進行加密、認證和強制授權,匯聚關聯各種數據源進行持續信任評估,並根據信任的程度動態對權限進行調整,最終在訪問主體和訪問客體之間建立一種動態的信任關係。
  • Gartner&奇安信《零信任架構及解決方案》聯合白皮書中文版全文發布
    零信任的本質是在訪問主體和客體之間構建以身份為基石的動態可信訪問控制體系,通過以身份為基石、業務安全訪問、持續信任評估和動態訪問控制的關鍵能力,基於對網絡所有參與實體的數字身份,對默認不可信的所有訪問請求進行加密、認證和強制授權,匯聚關聯各種數據源進行持續信任評估,並根據信任的程度動態對權限進行調整,最終在訪問主體和訪問客體之間建立一種動態的信任關係。
  • 「白人特權」無處不在,美國不平等根深蒂固
    「白人特權」無處不在,美國不平等根深蒂固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在本月初的美國國會騷亂中,美國白人女子威廉士偷走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筆記本電腦並試圖出售
  •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是認知上的不平等
    因此可以說,每個世代的進步對於個體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了我們的生活下限,進而消滅曾有的不平等——轉基因技術讓更多落後地區的人們得以吃上新鮮便宜的食物、疫苗和抗生素的普及讓非洲小國的孩子也可以健康長大。然而資訊時代的到來,卻產生了新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是更加隱性和嚴重的——即,認知上的不平等。
  • 窮人心理學:社會不平等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中產階級以上人群之所以能夠進行長期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抗風險能力遠遠高於窮人,可以立足長遠,靜候花開。貧困絕不只是帶來相對剝奪感。貧困還意味著被排斥感,一種無法參與其中的羞恥感,譬如因為沒有一雙球鞋,你可能無法參與足球比賽;因為缺乏必要的財力,你可能無法參與社群的禮物經濟,缺席各種紅白喜事,於是成為社群裡的邊緣人。貧困還意味著喪失對生活的支配感,正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 我們總是對的,談談自利性偏差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們依照信念做出決策,信念來自教育和社會。對於信念,首先接受,偶爾證實,很少質疑。信念一旦在腦中紮根,就形成了它自己的地盤,遇到新的信息,總會先用固有的信念來判斷一下,符合的固有信念的容易接受,不符合的往往排斥,即使看到各種證據,也會根據需要選擇性地接受。
  • 倡導「平等」的美國剛廢了一條平等法則
    一向高舉「自由」和「平等」的美國現在卻要決定廢除「網絡中立」這一「平等」法則。這一對看似自相矛盾的主張,其實有著一致的內在邏輯。為了理解這個邏輯,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網絡中立」政策的實際效果和美國式「平等」的本質。
  • 初識零信任
    在《零信任網絡》一書中,埃文.吉爾曼(Evan Gilman)和道格.巴斯(Doug Barth)將零信任的定義建立在如下五個基本假定之上:1、網絡無時無刻不處於危險的環境中。2、網絡中自始至終存在外部或內部威脅。3、網絡的位置不足以決定網絡的可信程度。4、所有的設備、用戶和網絡流量都應當經過認證和授權。
  • 以技術消弭不平等,讓生活更美好
    數位技術的發展究竟讓更多人受惠還是帶來了不平等?1月24日,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期間,全球研究機構「羅漢堂」給出了自己的首份答案:數位技術帶來了挑戰,但更多的是普惠性增長。這份名為《數位技術與普惠性增長》的研究報告,由本特•霍姆斯特羅姆、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麥可•斯賓塞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領銜,協同羅漢堂研究團隊及5位世界一流經濟學家共同完成。
  • 獨家專訪馬修•傑克遜:疫情放大了社會網絡不平等 | 比較
    財富不平等、教育不平等、衛生不平等、氣候不平等、社交網絡不平等……種種不平等問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暴露無遺並被無限放大。基礎教育、基礎設施如何發揮作用?健康不平等緩解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如何權衡?平等和效率能否兼顧?金融在不平等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本期推送為《北大金融評論》就不平等問題專訪馬修·傑克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