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特權」無處不在,美國不平等根深蒂固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在本月初的美國國會騷亂中,美國白人女子威廉士偷走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筆記本電腦並試圖出售,她因此被捕,但日前已獲保釋。而大約十年前,16歲的非洲裔少年卡利夫·布勞德被控偷竊一個背包,未受審卻被羈押了3年。
「在美國,有兩套司法系統。」社交媒體上不少人這樣嘲諷美國根深蒂固的「白人特權」現象。當膚色成為關鍵項,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得到笑臉還是冷遇、獲得多少社會資源乃至擁有怎樣的人生,美國社會實在難有公平可言。
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地時間1月6日發生暴力示威。當天拍攝的電視畫面顯示,一名抗議者闖入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有色」之傷
國會騷亂中警察「雙標」執法,以及此後法庭「寬容」對待涉事白人,讓「白人特權」一詞再度成為美國媒體和輿論聚焦的關鍵詞,引發民眾新一輪怒火與批評。
美國社交網絡上近日流傳著多組對比照片:去年夏天,不少非洲裔美國人在反種族歧視抗議中被警察粗暴對待;而在此次國會騷亂中,警察對破門而入的白人示威者卻態度平和,甚至一起自拍。「這真是大錯特錯!」美國知名作家唐·溫斯洛感嘆。
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員羅恩·哈裡斯評論說,美國執法者有自己的「判斷」:抗議社會不公的有色人種都是「罪犯」,而襲擊國會的白人只是「示威者」。
重創美國的新冠疫情也讓不同膚色間的不平等得到凸顯。相比白人,非洲裔等少數族裔遭受了更嚴重的打擊。新上任的白宮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蘇珊·賴斯日前坦言,非白人感染和死於新冠病毒的比例要比白人更高,有孩子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在疫情中經歷食品短缺的可能性是白人家庭的兩倍。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自疫情暴發後,美國非洲裔成年人失業率遠高於白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日前刊文說,當有毒的「白人特權」無人約束,甚至被政客和權貴鼓勵,結果就是美國現在的樣子,「結構性種族歧視已成為美國的膿瘡」。
2020年6月8日,一名男子在華盛頓白宮附近手舉「黑人的命也是命」標語,抗議警察暴力執法致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喪生。(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無處不在
「白人特權」現象根植於美國建國200多年歷史甚至歐洲殖民者進入北美大陸以來的更長歷史之中,實質上是系統性種族主義的表現。雖然美國在少數族裔的長期抗爭下給予了他們法律層面的平等權利,但實際上的種族不平等早已滲透至社會各個角落,在教育、就業、醫療等資源分配方面尤為突出。
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援引3名經濟學家發布的報告指出,在過去大半個世紀裡,美國白人與非洲裔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且絲毫沒有縮小跡象。報告顯示,2016年,11.5個非洲裔家庭的資產總值加起來才勉強與一個普通白人家庭持平,而一個擁有高中學歷的白人所獲得的家庭財富幾乎是普通非洲裔的10倍。
美國教育學者保羅·圖赫撰文說,美國每年高中畢業生中非洲裔約佔15%,而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美國常春藤名校新生中非洲裔佔比僅為8%。另有數據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的非洲裔在進入大學後能順利畢業,比例是白人的一半。和白人同學相比,非洲裔學生背負更多學費貸款,經濟狀況也更差,這成為他們輟學的主因。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刊登了一封由多名有色人種劇作家、導演等文藝工作者寫給「親愛的白人美國劇院」的公開信,揭露了由白人主導的文化機構如何系統性忽視甚至打壓有色人種藝術工作者。信裡說:「我們一直在看著你們是如何假裝沒有看到我們。」
賴斯也指出,對於太多美國家庭來說,美國經濟、法律、制度中的系統性種族歧視和不平等讓所謂的「美國夢」遙不可及。
2020年8月28日,人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附近參加反種族歧視和暴力執法示威活動。(新華社發 阿蘭攝)
痼疾難消
如何扭轉「白人特權」現象,真正實現種族平等,是美國人長期的追問。美國新總統拜登26日籤署了4項旨在促進美國種族平等的行政令。分析人士指出,總統為種族問題籤署行政令顯示出當前美國種族歧視的嚴重性,但此類措施恐怕很難解決美國根深蒂固的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
美國社會學家佩吉·麥金託什認為,在西方社會,白人普遍獨享一系列特殊優勢,這是「與生俱來的隱性利益」,擁有特權的人或許意識不到,更多時候也不願承認。
美國媒體人羅克珊·瓊斯說,美國系統性種族歧視普遍存在,白人要比非洲裔「更有價值」是一種「文化」,美國社會的每個角落都試圖將這種「文化」合法化。
南非大學塔博·姆貝基非洲領導力研究所專家塞爾傑斯·喬尤·卡姆加指出,美國存在著「有色編碼、黑白分明」的意識形態,而這又被美國法律以形式平等所掩蓋,使得美國在解決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問題時面臨多重困境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