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個月裡,美國人可以說是過得一波三折。疫情爆發的問題還沒解決,又因黑人男子佛洛伊德遭受警察暴力執法導致死亡的事件,在美國多個地區掀起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隨著程度的加劇,示威活動在許多地方已經演變為衝突,而且衝突不斷升級。在2020年8月23日下午5點左右,美國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又一美國黑人被警察槍擊,還是從背後連開7槍!
近日,正處在疫情陰影下的美國,突然發生大規模暴動。這件事情源於George Floyd的不幸離世。
羅格斯大學社會學博士Edwards,把近幾年警察暴力執法的案件統計了一遍。結果發現黑人男性因警察暴力執法死亡的概率,是白人男性的2.5倍。
美國種族歧視從未消失
美國多地爆發了反種族歧視的遊行和示威,不只是為了弗洛伊德,更是為了反對在美國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不但對黑人,也對黃種人。
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可為什麼黑人如此容易成為美國警方打擊的對象?美國某大學的一份期刊文章指出,關於黑人暴力犯罪的宣傳過於誇張,很多言論在誤導人們,少數族裔是造成毒品泛濫的原因。甚至還有一則廣告,把黑人小販變成了毒蛇的形象。
比如,一位黑人和一位白人同時進入一家服裝店購物,但是導購只去服務白人女性,黑人女性看衣服的時候只不過咳嗽了幾聲,導購就微笑對她說「如果您不舒服請離開這裡。」
膚色在美國,實在太敏感。明明在自己的國家生活,卻要遭受種種歧視和猜忌。他們痛苦,卻又無可奈何。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警察殺死的是一位白人,又或者這位警察是黑人,事件是否會發酵到如此程度?我想不會。一切都是因為膚色給整件事情增加了無限衝突的可能性。
種族歧視的背後,更是利益
無論是種族歧視,還是其他形式的歧視都是被用來確保某部分的人利益最大化。以種族歧視為例,這確保納稅人的錢更多的用於白人社區。所以,沒有任何一種歧視是僅限於膚色和文化上,歧視最終都是要訴諸於經濟的。在美國, 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很大程度上由出身決定。運氣好出生在中產家庭,有足夠的錢讓孩子上大學,進入社會工作,最後安居樂業。
而如果家境一般甚至不太好,孩子上大學的唯一的辦法是貸款,畢業之後父母也沒有辦法資助,孩子也沒有存款和房產,還要為住房還貸。
當貧富差距過大混合上膚色,讓一切變得更加危險。黑人總統歐巴馬的當選只能證明美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並不意味著美國已經超越種族主義,更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
真正的平等,不僅可以促使文化發展,更能促進經濟繁榮。有學者認為, 經濟狀況越好,社會對種族問題越寬容。就像民權運動發生在20 世紀60年代, 當時經濟狀況相對較好, 白人不覺得自己損失了很多。
但是到20世紀80 年代經濟蕭條時期, 這種「寬容」已不再。如今在疫情陰霾下的一系列動蕩,也契合了這一理論。
衝突和動蕩,更是對疫情和經濟的一種宣洩
受疫情影響,美國失業率大增。美國今年4月份的失業人數達到了2050萬人,失業人數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紐約時報》形容,「失業率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據美國勞工部日前公布的數據,美國4月份失業率飆升至創紀錄的14.7%,《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稱,此番失業潮的速度和規模超乎尋常,幾乎是2007年至2009年整個金融危機期間失業潮的兩倍。
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發布失業率數據的後一天,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就預測稱,全美失業率預計將在6月超過20%。
所以,當經濟形勢不樂觀,人們也不再慷慨, 因為這個時候的慷慨意味著放棄利益。美國的這場動蕩不僅僅是種族歧視的問題,更是對由疫情、經濟所帶來壓力的一種宣洩。
04
在美華人也在經歷歧視甚至暴力
在美國, 亞洲人尤其華人總體上被貼上吃苦耐勞、重視教育、友好和諧、沒有暴力傾向。這樣的社會印象使得華人整體的收入不僅遠高於黑人,而且遠高於白人和全美平均水平。
這種優勢也是一種威脅。尤其體現在疫情下。
自3月19日以來,美國全國至少收到近1500份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事件報告,一些人經歷了辱罵和攻擊,一些人的房屋和店鋪遭到蓄意破壞。
美國華人已經開始囤槍,華人社區也組織起巡邏隊,以求在可能發生的暴亂中保衛家園。美國的亞裔群體正經歷著辱罵、騷擾和暴力。
4月13日,華裔球星林書豪發文感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見證了人性中最好和最壞的一面。」
誰推動了美國社會針對華人乃至亞裔的歧視和仇恨?
第一推手,非川普莫屬
在美國,民主黨極度擁護政治正確,並將其定義為普世價值。但政治正確在川普眼裡,什麼都不是。川普歧視除白人以外的所有人。
墨西哥人在他眼裡,等於毒品和犯罪。他乾脆在南部州修了一道牆,把墨西哥人隔絕在國境線之外。
中國人在他眼裡,代表對手和競爭。疫情期間,公然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煽動白人反華,導致華人在美國飽受攻擊。
就連民主黨4名國會女議員,在川普眼裡也都是「社會主義者」,「支持恐怖主義」,要她們「從哪兒來就滾回哪兒去」。
存在美國多年的種族歧視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一個黑人弗洛伊德的死,也不會給美國帶來任何改變。在它背後,涉及到政治、歷史、文化、經濟、輿論等許多複雜的因素。
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寫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追求人權的路上,美國已經走了200多年,但現在來看,距離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人說,對待種族歧視,矯枉必須過正。但是歷史的痕跡不能被矯正,如果曾經留過任何汙點的人和事物都要被掩蓋和消除,難道不是自欺欺人?
只有正視歷史,正視當下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希望在未來,不會有人因為膚色而被嘲笑,不會有人因為種族而感到自卑。每個人都能自信地說出,我是誰。
部分數據圖文來源網絡
編輯:鳴倩